作品介绍

黑色狂飙──我所见到的乌干达


作者:黑色狂飙──我所见到的乌干达     整理日期:2013-06-02 11:34:55


  
  黑色狂飙──我所见到的乌干达  
  
  
  施广州  我们从原始部落状态到今天建设现代国家,经历了几千年;而非洲的黑人兄弟,竟是直接从部落状态向现代国家过渡!在乌干达工作的两年里,黑非洲社会面貌迅速改变的壮丽画卷,以及黑人兄弟为促进这种社会变迁所作出的艰苦努力,深深地震撼了我。要形象地了解这种超常的社会发展,最好的办法,或是比较一下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或是看看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生活方式的不同,你大致就能够判断,在这三代的几十年中,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财富篇  星期天,如果你有空到乌干达普通家庭去走走,大都会见到这样一幅画面:几个(有时十几个)长者坐成一圈,中间是一坛子自己酿的酒(讲究一些的是一瓶啤酒),人们一人嘴里叼着一根吸管,分享着那一点酒。在这种场合,酒喝不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分享那种亲情、乡情。  而如果你有机会去乌干达的农村,这幅画面中的主人公,也许还会是中年以至青年人。为什么当地居民会这样打发时间呢?是像西方有些人断言的那样,非洲人懒吗?一位熟悉的乌干达朋友坚决否认这种说法,“你让他们干什么呢?生产?大家的知识差不多,生产工具差不多,生产资料也几乎完全一样,生产了东西卖给谁?”  也许,这句话点中了乌干达,或者说是黑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这一问题的实质。  自给自足的羁绊  我在乌干达工作期间,曾有一位乌干达高级官员对外国记者夸口说:乌粮食生产潜力巨大,它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2亿人口。话音刚落,乌干达出现连续4个月的干旱,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不止一个县出现了饥谨。东部灾情严重的地方,人们靠吃荆棘树的树叶度日。   说起来,乌干达地跨赤道两侧,靠近维多利亚湖的地方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和我国年降雨量最丰沛的珠江三角洲相仿,那里的土地属于火山灰质砂土地,很肥沃,有人形容是“插根筷子都能长出芽来”的好地方。据说,光是中国援建的奇卢巴农场生产的稻米,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口。按照这一点推算,说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的乌干达,粮食生产潜力可以供养2亿人口,也不是虚张声势。  既然有令人羡慕的自然条件,为什么2200万乌干达居民还会受到饥谨的威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作者后来在一次远足中找到的。  那一次,作者去的是乌干达第二大城市金贾附近的布贾嘎里瀑布。一路上我们乘坐的小面包车风驰电掣,看到的只是田园风光;但等车一停,作者心情就沉重起来。原来,这里的玉米,长得密不通风,玉米植株只有大拇指粗细。根据长势判断,这个地方老百姓种玉米,采取的是原始的“满天星”播种方法,即播种人手里拿着一把种子,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往地里撒。懂行的人说,这里的玉米每一季亩产不过就是150—200市斤。听当地朋友讲,我去的时候,还算是当地比较好的年景。   具有1万年人类活动史的乌干达,为什么农业生产技术还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状态下?据作者观察,是因为当地商品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社会上缺乏刺激生产扩大的动力或机制。  乌干达全国只有一个大城市——首都坎帕拉,它的常住人口据说有80万,加上白天在这里打工晚上又回去的附近农村人口,共有人口120—150万;第二大城市金贾,据我实地观察城市规模估计,约有人口30—40万;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城市是恩德培,估计有人口10—20万。其他城市就很小了。乌干达全国范围依赖商品生产,又进行着商品生产或服务于商品生产的,也就是这  200万城市人口,农村里的2000万人口,过的还是自给自足的日子。 商品生产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除坎帕拉等少数城市外,乌干达几乎没有国内市场。作者在当地报纸上曾读到如下消息:乌干达中部瓦马拉湖周围的百姓得到一笔小额扶贫贷款,利用湖泊养鱼。鱼养起来了,但在国内找不到销路。由于鱼货数量小,没有加工、包装设备,又没有运输工具,也无法销到国外去。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自己吃,扩大再生产也就不可能了。粮食生产的情况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部落制度下,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自然经济,使一般老百姓除了生产自己需要的那一点点日常必需品以外,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这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就很弱了。  幸运的是,随着部落制度的逐步瓦解,乌干达向现代国家进化的城市化过程正在进行。我在乌干达工作期间,首都坎帕拉就像一个大工地,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新的工程完工。经济起飞已经可以预见了。当然,从部落制度直接向现代国家过渡,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但那毕竟是发展中的困难。这好比妇女分娩,临盆有痛苦,但得到的却是可爱的小宝宝。  抓住一切机会挣钱  对许多普通的乌干达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现代化”也就是意味着对金钱、事业和财富的追逐。我邻居的女儿艾丽斯小姐,就是这样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艾丽斯大学毕业几年了,还没有结婚。对于学电脑的她来说,“立业”比“成家”重要。艾丽斯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一早起来就上班;下午五点下班;晚上还要兼职另一份工作。  这么忙,奔什么呢?艾丽斯小声告诉我:攒点钱,开办自己的电脑公司。在乌干达开一家电脑公司,至少要几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艾丽斯补充说,她作外交官的父亲虽然长年驻外,但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子女只能自己挣工资攒钱。问题是,当地工资水平很低。拿艾丽斯小姐本人来说,她的两份工作报酬中,有一份只有170美元,另一份她没有说,但估计也高不到哪里去。凭着这点月工资,她什么时候才能攒到几万美元呢!  说起来,机会也有。例如,乌干达最大的国立医院穆拉哥医院,1997年就需要一套管理软件,最后在招标时让中国西安某大学以30万美元夺了标。如果当初艾丽斯小姐能夺到这个标,她的创业梦是能够立即实现的。但乌干达在重大项目管理上,是实行严格的招标投标的。为的就是防止暗箱操作,孳生腐败。因为有严格的招标投标制度,乌干达的民族工业或产业,从它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无情的市场竞争。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艾丽斯小姐并不孤单。每天黄昏,你到任何一所大学门口,都可以遇见许多夹着讲义赶来上函授大学或夜大的年轻人。如果你有幸拦住一位肯说话的,他或她几乎肯定会告诉你,他们班上的人都在抓紧时间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现如今的乌干达年轻人都明白,只有努力工作和抓住一切机会挣钱,才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尼亚卢旺嘎是我们分社的当地雇员,来分社工作时,才离开乌干达西北部农村老家几个月。一天,他悄悄找我,要求预支3万先令(按当时的比价,大约是30美元)。我问他干什么用,他含含糊糊说家里生活有困难,并保证“下个月准定归还”。  到第二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不等我开口,尼亚卢旺嘎主动提出,上个月我借了你3万先令,今天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吧。我还有点儿担心:这么扣,这个月生活是否有困难?他大概从我的眼神里猜出了我的疑问,主动告诉我:不要紧,剩下的钱,可以买20公斤玉米粉和足够的盐、芸豆,主食、副食都不缺。  我于是问,你上个月预支3万先令,到底干什么去了?他神采飞扬地告诉我,他用这点儿钱,从一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寡妇手上买了一台八、九成新的半导体收录机。如果买新的,大约要10万多先令。他现在已经托一位亲戚把它带回老家去了。在那里,那台收录机大约能卖8万先令。他这一笔生意,就能赚上5万先令了。





上一本:丑闻与脱衣女郎 下一本:日本咋进安理会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黑色狂飙──我所见到的乌干达的作者是黑色狂飙──我所见到的乌干达,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