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幸福的“围城”:我们仨


作者:幸福的“围城”:我们仨     整理日期:2013-06-02 11:28:57


   幸福的“围城”:《我们仨》
  
  
  作者:许子东
  方鸿渐在小说里同女人的关系都很失败:和“局部的真理”鲍小姐的邮轮之恋诚然只是一夜情,追求年轻唐晓芙的过程也充满误会并缺乏耐心(在唐家窗外淋雨多等数分钟,命运便可能不同);面对博学富有的苏小姐的主动方鸿渐又有些害怕,碰到聪明的同事孙柔嘉最后还是糊里糊涂被操控,身不由己又心有不甘。我读《围城》常常疑惑,何以男主角见到女人如此惊慌恐惧紧张,以致小说标题便构成对婚姻的悲观定义:“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但在现实中,作家钱钟书的婚姻家庭生活却众所皆知一直风平浪静幸福完美(尤其相对其他很多现代文人作家的“浪漫故事”而言)。也许,小说与生活,本不相关;又或者,小说里宣泄了不安,生活反而宁静?
  关于钱钟书几十年在“围城”里安居乐业的情况,杨绛刚出版的《我们仨》提供了不少第一手的记录。我对杨绛的崇拜,实与钱钟书的盛名无关。杨绛研究英国小说的论文,在我读来,其见解(不是资料)不在《管锥篇》若干章节之下。她翻译《堂·吉诃德》,成就斐然。《洗澡》更是当代中国文学中最出色的长篇之一。《我们仨》基本延续了《干校六记》的清和文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大巧之朴,浓后之淡。仅从文字气氛看,记述三十年代英法“陪读”一段,笔调最活泼明朗。伦敦租房、学煮中菜、异国探险等细节令几十年后重复同样经历的人们读来倍感亲切:“原来大师当年也和我们一样……”此段中杨绛也解释了钱钟书当年为什么不读博士学位,以及她如何在瑞士作为“共产党代表”出席“世界青年大会”。记述四十年代上海生活部分,人物事件线索纷杂琐碎,文字节奏却不慌不忙,一点也不乱。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和蓝田师院任教,杨绛带女儿与父母同住上海任小学校长。这是他们婚后唯一一段两地分居(文革干校经历除外)。其间很多亲戚往来人情纠葛细节,颇似《围城》里的一些场面。关于钱钟书与叶公超关系一段,以及后来与乔冠华、袁水拍及江青等人事、讯息的详情记载,都颇有史料价值。我注意到后来钱钟书回沪一度“待业”教钟点带私房生,当时就住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距离张爱玲的“常德公寓”不过四五个街口。钱杨也常出入傅雷、柯灵的饭局。现代文学史如果只写到1949年,《传奇》和《围城》也只是尾段异数。然而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背景看,影响就复杂深远了。不过想想两位天才还是没有见面的好。见面也“互不相识”。钱钟书又是一贯的傲气。据说几十年后他对张爱玲仍无好评……
  记述1949年解放以后进京的生活,杨绛的文字变得有些跳跃、含蓄。“解放后,中国面貌一新,成了新中国。”一方面是工作稳定地位上升(文研所一级研究员,毛选和毛泽东诗词翻译小组成员),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他洗了一个中盆澡,我洗了一个小盆澡,都一次通过……一位党的代表,和我们一一握手说:”党信任你‘我们都洗干净了。“当然,三反五反”洗干净了“,五七年大鸣大放躲过去了,”文革“时还是要被”揪出来“,还是要下干校捣粪。女儿阿瑗”属革命群众,她要回家,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走到家里,告诉我们她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线‘;她着重说了’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地缝……“这大概是各种关于文革的叙述中最温柔敦厚的造**派形象了。独生女钱瑗的故事,是《我们仨》的一条主线。女儿在伦敦出生,女儿和父亲最”哥们“,女儿是钱家的”读书种“,女儿下乡”火线入党“,女儿竟比父亲早去世……杨绛回首往事,少谈文学,避开政治,突显的只是家居琐事、儿女情长。配上钱钟书手迹也是关于柴米油盐。于是我们不仅读到一本如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那样值得再考证的作家史料,更像打开《傅雷家书》般可以温馨阅读一个著名文人家庭的生活及心灵内景。也许,正因为”圆圆“(阿瑗小名)从始至终的参与,”围城“才变成了幸福的”客栈“。
  在记述晚年钱钟书与胡乔木的私人交往一段时,杨绛的回忆文字再次显示了清静平和中的分寸感:“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然而说到底,每个人都可能是书,也是绳子。大概是因为胡乔木的关照,钱钟书“文革”
  后搬进了三里河较宽敞的寓所,运动中为逃避红卫兵检查而用文言写成的《管锥篇》也得以破格用繁体印出。《我们仨》的尾段气氛渐佳,夕阳无限好,然后结束得异常简洁:“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放下书本,想象杨绛一个人在三个人曾经住过的空旷房子里写作的情景。这是一个坚强的人。
  --------
  解放日报





上一本:由孙子不学中文所及 下一本:父亲最后的日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幸福的“围城”:我们仨的作者是幸福的“围城”:我们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