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风云


作者:邙山野人     整理日期:2014-02-24 20:16:08

百余年乱世烽烟,一将功成万骨枯。
  十六国群雄并立,王图霸业谈笑中。
  自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至北魏刘宋南北对峙,五胡十六国是三国之后又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其历时130多年,也打了130多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数种族不同、出身各异的历史人物互争雄长,逐鹿九州;阴谋与阳谋纵横,治世与乱世更替;欲望与人性交织,华夏与夷狄竞进。命运之手以血染的皇冠为饵,造就出一场风云突变的旷世赌局。
  本书第一次全面、完整、生动、客观、脉络清晰地展现了这段惊心动魄、令人无限感慨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白痴皇帝晋惠帝、淫邪妖后贾南风、“草根皇帝”石勒、“十六国第一神僧”佛图澄、五废六立的传奇皇后羊献容、“史上最牛十大勇将”之一的武悼天王冉闵、嗜血暴君石虎、燕国慕容氏群雄、独眼暴君苻生、前秦大帝苻坚、千古名相王猛、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最后的匈奴”赫连勃勃、“天下第一才子”崔浩、“军人皇帝”拓跋焘……相继登场,形象鲜明,风格各异。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弱肉强食是唯一的法则,成王败寇是不变的归宿。而其历程之艰辛、斗争之残酷、命运之无常,让人震憾而唏嘘不已。
  本书用有趣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文治武功在本书中都有记叙,对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军事历史有很大的助益。
  为方便读者明悉当时多变的形势,每卷都配有相应的地图。
  共八卷89章,总字数30万字。
  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
  一个IQ不到80的脑残儿童如何成了大晋皇帝?
  一个淫邪悍妇和八个没谱的藩王怎样毁掉了江山?
  魏晋名士们如何飘逸潇洒,又如何清谈误国?
  匈奴人为何要拜三国时的刘禅为祖宗?
  历史上扑朔迷离的“杀胡令”到底有着怎样的真相?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公子想要兴复怎样的大燕国?
  文盲石勒如何从社会底层打拼为一代雄主? 
  暴君石虎为何要以最残忍的方式处死亲生骨肉?
  冉闵与慕容恪之间碰撞出怎样惊心动魄的激斗?
  淝水之战何以成为“史上最离奇的大决战”? 
  悲情英雄慕容霸被何人改名为慕容垂?
  苻坚大帝的祖辈又为何改“蒲”姓为“苻”?
  军事天才刘裕如何以2000步兵大破3万鲜卑铁骑?
  用髑髅建造高台的赫连勃勃何以是“最后的匈奴”?
  坚如铁石、锥子扎不进一寸的统万城怎样建成?
  拓跋珪为何建立“子贵母死”的残酷皇位继承制度?
  拓跋鲜卑进行着怎样痛苦而必然的汉化历程?
  算无遗策的大才子崔浩有着怎样凄惨的人生结局?
  
  
  
  
  
  
  
  
  
  作者简介:
     邙山野人,男,80年生人。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知名写手,文学学士,法学硕士,西北大学在读史学博士,专攻游牧民族史、西北边疆史。
  生平最喜欢干的事是读书、喝酒、看球;最崇拜的人是切·格瓦拉、崔健、王小波;最大的梦想是回到古代、穿越未来、徒步走遍全球。
  
  目录:
  引子 一场演讲——匈奴人认刘禅当祖宗 
  卷一 乱世大漩涡
  卷二 西晋的灭亡
  卷三 刘石争霸
  卷四 邺中风云
  卷五 慕容世家
  卷六 大秦帝国
  卷七 群雄逐鹿
  卷八 终结十六国
  附录 十六国风云大事年表
  卷一乱世大漩涡
  第1章司马懿的遗产
  抽丝剥茧,追根寻源。五胡十六国乱世的根源,还要从三国来寻找。
  众所周知,当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最后“分久必合”,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统一了全国。在西晋王朝的家谱上,排头名的自然是那位跟诸葛亮棋逢对手的司马懿。此公虽然没当过一天皇帝,但在他的手里,司马家族正式掌握了曹魏王朝的实权。司马懿当政十余年,早早地给儿子孙子铺好了路,后来的司马师、司马昭这些官二代只要不是废物,只需沿着路标向前走就行了。
  到司马昭掌权之时,灭了蜀汉,当了晋王,为了当皇帝,搞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有皇帝能享受到的待遇礼仪他都享受了,就差一个名份而已。只可惜他乐极生悲,没挺到登基坐殿就因中风而驾鹤西去了。
  老子一死,儿子司马炎捡了个现成便宜,才掌权几个月,就逼着可怜兮兮的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建立了西晋,定都洛阳。
  新铺开张,自然要总结经验,以便把买卖做大做强。司马炎的经验是:曹魏公司之所以被管理层司马家族篡了权、顶了牌子,乃是因为董事会里曹家的人太少的缘故。为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司马炎觉得应该大量增加姓司马的董事——分封宗室诸王。于是即位后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司马炎就总共封了五十七个王、五百多个公侯(司马家族还真是人丁兴旺啊)。自然界里,某些弱小的动物为了避免在生存竞争中灭种,其对策就是多生。比如翻车鱼,一次可以产卵三亿粒;海龟一次也可以下上两百个蛋,因此即便大部分后代被其他动物吃掉或是被自然灾害毁掉,总还能有足够的子孙来延续香火。看样子,司马炎老兄是受了海龟的启发,在全国各地下了如许多的“蛋”,到处都是俺司马家的人,看谁还敢动老子的宝座?
  我不得不佩服司马炎的主意,因为他成功了!在西晋王朝剩下的岁月里,确实没有任何人能够篡掉司马氏的权。因为起来争权的,就是这些姓司马的藩王们。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父子、叔侄、兄弟之情都是靠不住的。
  其实,司马炎封王也就封了,毕竟历史上从西周到清朝,许多王朝都曾广封宗室诸王,但造翻成功的没有几个(燕王朱棣是个例外)。王爷造翻,至少要有两大武器,一曰地盘,二曰军权,有地盘才能有人有钱,有军权才能有兵。没有这两样,要去造翻争权,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司马炎为了保证兄弟子侄们能够对自己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采取了两大措施:
  首先是诸侯就国,封到哪儿就去哪过日子,别都在京城里挤着。按照晋朝的规定,就国的诸侯可以享用所封地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国可以置兵五千人,次国三千人,最小的国也有一千五百人。当然,就凭这么点钱和兵,造翻是大大不够的,不过至少王爷们有了自己的山头。
  第二点就更厉害了,那就是从咸宁三年(277年)起,司马炎开始封一些宗王到重要的地区担任都督。都督是当时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有的只管一个州,有的能管好几个州,手里赖好都有几万人马。如汝南王司马亮镇豫州(辖今河南东南部和安徽西部),楚王司马玮镇荆州(今湖北、湖南),淮南王司马允镇扬、江二州(今浙江、江西、福建和安徽南部)。更重要的是,这些都督往往都是加开府的。所谓“开府”,就是有权设立自己的幕府(司令部),幕府中的官属(长史、司马、参军等)也都由都督自己任命。这样,都督们就在军队中有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和参谋团体。
  由于司马炎的这两大措施,出镇地方的王爷们地盘有了,军权也有了,造翻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请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造翻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成功了怎么都行,不成功就是全家老小死光光,因此条件不充分时是万万玩不得的。那么,为什么说条件不充分?因为司马炎不是傻子,他知道虽然大家都是自己人,但自己人也得防着点儿。为此,他留了几个心眼儿:
  第一,在首都洛阳屯驻了不下十万的卫戍部队——中军。地方上的都督虽然手里有兵,但一般没有超过五万的。而洛阳内外的十万中军,属于中央直辖,谁有异动就打谁。
  第二,在地方上,让都督与刺史互相制约。都督虽然掌兵,但行政和财政权掌握在一州之长的刺史手里。都督与刺史往往住在同一个城市,互相监督,谁要干点儿什么事,没准对方一个小报告打上去,朝廷就知道了。
  第三,都督虽然手里有兵,但发兵必须要打报告等审批;并且朝廷还在军队里派驻有“特使”——军司,负责监督军队和都督。
  通过以上三点,司马炎给都督们上了保险,叫他们又有捍卫皇权的能力,又只能听话不造翻,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所以,在司马炎当政的二十多年里,这套都督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晋顺利地在公元280年灭掉了吴国,俘虏了恶棍皇帝孙皓,三国时代结束,天下复归一统。司马炎也因为灭吴的功绩,被后世称为“武帝”。
  既然全国统一,天下无事了,那还干什么呢?
  晋武帝司马炎答:享受生活。
  大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要么起自贫贱,要么创业艰难,当了皇帝之后总还能体恤民间疾苦,倡导一下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可这位司马公子,名义上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实际上却是捡了爷爷和老爸的便宜,从小生在富豪之家,对他来说,享受就是生活的同义词。坐上金銮殿之后,权力至高无上,钱也随便花,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哪还有什么值得奋斗呢?也就只好搞搞女人了。
  泰始九年(273),司马炎觉得后宫的储备不够用了,于是下诏采选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进宫,并且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美女的精神,规定在自己采选结束前,国人都不准结婚。
  大概这次海选的结果不能令他满意,于是第二年,他又命良家百姓和将吏的女儿三千人进宫供其挑选。太康二年(281)灭了吴国以后,时年四十五岁的司马炎自然也想尝尝江南女子的味道,海选实在麻烦,既然吴主孙皓已经选过了,干脆就直接把吴国的三千宫女打包接收了事。至此,司马炎后宫里的资源储备已经达到了一万人。
  就像A片多了不知该看哪一部,司马炎每天晚上也十分发愁,不知选哪个美眉侍寝才好。于是他创造了一种足够风雅的随机选择法:想嘿咻的时候就坐上羊车,信“羊”由缰,让羊儿随便走,走到哪个嫔妃宫女住的地方不走了,OK,恭喜你中奖了!奖品请到朕的怀里自行领取!
  这么一来二去,宫里那些为了“雨露恩泽”争风吃醋的女人们才赫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命运竟是由几只羊来决定!别看它只是一只羊,羊儿的力量可真是难以想象……于是有些机灵的宫女就开始在羊身上打主意:有事没事在门前种上几棵竹子,竹子上再洒点盐水。拉车的羊嘴淡,自然就奔着咸湿的竹子来啦!
  咸湿归咸湿,在司马炎的统治下,西晋王朝很是太平了一段时间。只要不打仗,没有天灾人祸,老百姓们的日子总还能够过得下去。那些世家大族们,就更不用说了,钱多得花不完,只好奢侈竞富,拉动内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武帝的舅舅王恺和豪族石崇:王恺家里用“XO”洗碗刷锅,石崇家里就用“美刀”当柴禾烧火;王恺家门前用四十里绸缎作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五十里。晋武帝赏赐给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拿出来显摆,石崇说这有什么可看的?拿起铁如意就把珊瑚树打了个粉碎。王恺大怒,石崇说不用生气,我还你好了。于是叫人把自己家的珊瑚拿来。王恺一看,光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棵,个个都比自己的好。
  像王恺、石崇这样炫富比富的,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里十分普遍。不过这也难怪,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您老人家都铺张奢侈、好色如命,底下的大官僚、大地主们还能好到哪儿去呢?
  于是,在西晋王朝君臣官豪的花天酒地、软玉温香里,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司马炎到了五十来岁,因为常年酒色过度,身体渐渐不行起来。
  这时,西晋初年的一些名臣贤将如羊祜、杜预已经死了,只有张华还在,但因小人进谗,也得不到武帝重用。当时在司马炎身边掌权的,是皇后杨氏的老爸杨骏,也就是所谓的外戚。此公没什么本事,但野心不小。他利用司马炎病重时常昏迷糊涂的机会,偷偷地把皇帝身边重要的职位都换上了自己的心腹。
  有一次,司马炎稍微清醒了一点,一看身边多了许多不认识的面孔,很不高兴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但不高兴归不高兴,司马炎都要死的人了,也顾不上这个,他并不想削杨骏的权,只想下诏叫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一起辅政,在外戚与皇族之间搞个平衡。
  按照晋朝的制度,皇帝的诏令都是由中书省来拟定颁行的。杨骏自然不愿跟司马亮分吃蛋糕,于是他跑到中书省,说借诏书来看一看,这一借就是刘备借荆州——不打算还了。中书省的长官华廙(音“亦”)可吓坏了,圣旨你都敢截藏,这可是灭族之罪!自己身为中书监,肯定脱不了干系。于是他跑到杨骏那里要,但杨骏就是不给。
  这边两人还在纠缠不清,那边晋武帝司马炎又昏迷起来。杨皇后趁机奏以杨骏辅政,司马炎糊里糊涂地点了点头。这一点头不要紧,杨皇后立刻就召见中书监华廙和中书令何劭,口宣圣旨,封自己的老爸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考虑到以后我们会经常与这些官名打交道,有必要暂时中断一下故事的讲述,先简单解释一下晋朝的中央官制。
  晋朝政府的核心部门是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省处理全国政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长官叫做尚书令,手下有左右仆射为副职、左右丞为助手。下辖六曹,即后来六部的前身,曹的长官称尚书。按理说,尚书省的最高领导应当是尚书令,但晋朝常常安排当朝太傅或太尉来“录尚书事”,称“录公”,总领尚书省的一切事务。由于全国的行政公文都要经由尚书省下颁,因此本省的各长官皆位高权重。
  中书省执掌机要事务以及皇帝诏书的制定和颁行,长官有两人,即中书监和中书令,下以侍郎为副职、舍人为助手。中书监、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是天子心腹,因此时人称之为“凤凰池”。
  门下省是皇帝的贴身侍从、顾问机构,长官称侍中,下有散骑常侍为副职,给事黄门侍郎、给事中为助手。门下省各官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皇上陪聊、陪玩兼当护驾,可以出入禁宫,还能干预政事,真是又清闲又重要,因此常以亲信之人担任。
  除三省外,中央大官还有所谓的“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和大将军。这些官名大多是从遥远的上古就传下来的,地位最高,位列当朝一品,但不掌握实权,相当于荣誉称号,因此多用来授予年高德昭的功臣贵戚。
  好,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杨骏的官职。
  太尉和太子太傅就不说了,荣誉称号;厉害的是后面三个: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中”指的是宫城之内,“外”指宫城以外的其他京师地区,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执掌京师全部中央军的总司令;侍中和录尚书事已经说过了,相当于政府总理级别,也就是说,这三个职位让杨骏掌握了京城洛阳地区的全部军政大权。
  杨皇后当着华廙、何劭的面,把这份封杨骏为政府总理兼中央军总司令的圣旨给晋武帝司马炎看,司马炎啥也没说。——病得就剩一口气了,身边又都是杨骏的人,他还能说什么呢?
  公元290年3月20日,晋武帝司马炎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四岁。
  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尊杨后为皇太后,立妃贾氏为皇后。
  第2章白痴也能当皇帝
  提起司马衷这个名字,你也许没什么印象,但提起他的帝号——晋惠帝,如果你还不知道,我就要小小地鄙视一下你了。
  晋惠帝,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因史书上记载的两个极品笑话而贻笑千古。
  那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事了。有一次在华林园,晋惠帝听到有蛤蟆叫,叫声十分响亮,就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所谓不平则鸣嘛,但蛤蟆究竟是为了公事还是私事而叫,不懂蛤蟆语就不知道了,所以左右只好说:“在官家的地面上鸣就是为官,在私家的地面上鸣就是为私。”
  还有一次是后来天下大乱,许多老百姓都饿死的时候,晋惠帝听说了,脸上露出很萌的表情:“木有饭吃,他们肿么不吃皮蛋瘦肉粥哩?”
  但是,既然司马衷是个白痴,他老爸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他呢?
  古代皇权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儿子里面,大老婆生的儿子优先,而在大老婆生的儿子里面,长子优先。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大老婆杨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前面有个哥哥,但不到两岁就夭折了,因此,从法统上来说,司马衷继位是毫无争议的。
  但法统归法统,若司马衷真的是个智障,将来如何治理国家呢?司马炎不可能不考虑到这点。
  司马衷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刚刚九岁。这个时候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一是因为孩子还小,大臣们都没怎么见过,或者虽然见过,以为他笨是笨了点,以后还能教育好;二是因为杨皇后正受宠幸,子以母贵,把他立为太子实在很正常。
  但这小屁孩日益长大,却眼瞅着没什么长进。于是老爸司马炎最先在心里犯了嘀咕,偷偷地跟皇后商量,杨皇后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这老规矩怎么能改呢?”司马炎也是长子,当年爷爷司马懿却更喜欢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此时听了皇后的话,耳根子一软,也就罢了。
  到司马衷十四岁的时候,司马炎又选了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给他作妃子。几年后,司马衷按照惯例入居东宫。东宫自己有一套行政班子,太子要在此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司马衷接触的大臣也就多了起来。这下大臣们都看出来这小子实在是不成器。
  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得了重病,朝野里议论纷纷,都觉得万一皇上归西,还是由他弟弟司马攸继位比较合适。晋武帝病好后听说了此事,心里很不是滋味,象征性地处罚了两个多嘴的大臣,意思是:老子心里有数,你们不要干涉朕的家事。经过这件事,大臣们也不好再针对太子说什么了。
  可是,皇位继承问题既是家事,又是国事,有些为社稷担忧的大臣还是想方设法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一次,武帝大宴群臣,司空卫瓘(音“灌”)假装喝高了,跪到晋武帝的御座前说:“臣有事启奏。”司马炎就问有什么事。卫瓘张了张嘴,却不敢明说,只好用手轻抚皇帝的御座说:“这个座位……可惜了。”司马炎一听就明白了,可他假装没听懂,问道:“爱卿,你不是真喝高了吧?”卫瓘一听也明白了,从此在太子之事上不再吭声。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卫瓘这样知趣。侍中和峤一次伴驾的时候,就直接说了出来:“皇太子有淳古之风,但现在这时代太复杂了,恐怕将来太子管理不了陛下的家事呀!”我不知道晋武帝听了心里是什么滋味,史书记载他“默然不答”。和峤这话听上去委婉,什么“有淳古之风”,其实就是说太子傻得可以,你说他老爸能怎么回答呢?是说:“我知道我儿子傻,可没法子啊。”还是说:“哪里傻了,我怎么没看出来?” 
  司马炎虽然在大臣面前尽力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和儿子的形象,但儿子的智力问题有目共睹,不是回避不谈就能够解决的。于是,他一面给儿子找了许多优秀教师,一面不露声色地加以观察和考试。
  过了一段时间,感觉惠帝似乎有了些进步,晋武帝就把和峤和另两位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太子近来入朝办事,颇有长进,你们可一块去探望,跟他谈谈世事。”三位大臣去而复返,那两人都说:“太子明识弘雅,确如陛下所说。”司马炎听了喜滋滋的,再问和峤,答曰:“圣质如初尔!”意思是跟当初没什么两样,还是那么傻。司马炎一听就恼了,站起来拂袖而去。
  最终决定晋惠帝命运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场考试。在上面那次探视后不久,晋武帝决心给儿子搞一次摸底大考,于是把东宫的全套班子都请来赴宴(调虎离山,以免太子作弊),然后把考题写在纸上,密封后派人送给太子,而且叫那人在太子府里等着,待太子卷子一答完赶紧送回来。晋惠帝自己倒觉得没什么,太子妃贾氏可吓坏了,知道凭老公那点智力是答不上来的,东宫的班底又都被请走了,只好请左右捉刀代笔,结果代笔者卖弄文采,引经据典,旁边一个叫张泓的人说:“太子的学问皇上一向知道,这么写一看就知道是作弊了,不如就事论事、有啥说啥才好。”贾妃闻言大喜,对张泓说你来写,将来我大富大贵了决忘不了你。张泓就依言写了一份,叫太子照抄。晋武帝司马炎看到这份答卷后十分高兴,上朝时故意拿给说“御座可惜”的卫瓘来看,搞得卫瓘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朝臣们见状,皆大呼万岁,就算承认了司马衷的太子地位。
  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衷老兄虽然智力有问题,但在性能力上没有问题,共生了一子四女,儿子名叫司马遹(音“遇”)。有一年夜里,宫中失火,晋武帝带着自己的这位小孙孙登楼观望,谁知刚刚五岁的司马遹立刻牵着晋武帝的衣襟避到黑暗之处,说道:“夜里突然起火,应该防备非常之事,不应该站到亮处让别人看到陛下。”五岁的小孩居然说出如此有城府的话来,这让晋武帝十分惊异。此后,爷爷看这个孙子越看越顺眼,甚至称赞说他有当年司马懿的风采,搞得群臣也对这位皇太孙崇拜起来。晋武帝想,虽然自己的儿子能力不足,但好歹孙子却聪明非凡,把皇位让傻儿子过渡一下然后传给孙子,也足可以放心了。
  由于这两件事,司马衷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登基后的司马衷总算熬出了头,再也不用考试了(真令我等羡慕)。有一天,在皇后的提醒下,他想起了和峤那档子事,就把和峤叫来问道:“爱卿当年曾说我管理不了家事,今日你看如何?”和峤这下子糗大了,连忙说:“臣当年是说过这话,但臣的话并没有实现,此乃国家之福也。”
  不幸的是,历史证明,和峤的话实现了,国家没有福,只有祸。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有一点值得考证,晋惠帝到底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痴?
  网上曾有文套用现代精神病学的标准来分析史料,认为晋惠帝“有阅读和书写较为复杂的文字资料的能力;有语言能力,而且辞汇尚不能算很贫乏;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感受不很迟钝,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事物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并可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权力有一定的认识,并可在某种程度上行使这权力,……具有生育能力;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等”。
  因此,该文判断晋惠帝并非真正的白痴,而是“愚鲁”,是种最低程度的智力缺陷。我同意这种判断。若真的让晋惠帝做一份IQ测验,我推测其得分会在75分上下,也就是说,应该比我们的郭靖大侠刚出道的时候略低,跟美国的阿甘同学差不多。这样的智力,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处理国家大事就是扯淡了,所以就皇帝这份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而言,叫他白痴也不算冤枉。
  按照晋武帝司马炎的最初设想,他是努力留给儿子一个外戚、宗王、朝臣三方互相牵制的势力均衡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天下又太平无事,傻皇帝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便能将这份工作混下去。但事与愿违的是,他临终前杨氏父女的花招和另一个女人的出场,迅速打破了这种均衡局面,西晋的政局随即陷入了混乱。
  这个出场的女人,叫做贾南风。
  
  





上一本:疯狂的科举 下一本:线装经典·白话史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风云的作者是邙山野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