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群雄逐鹿天下


作者:李默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16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前494年,吴败越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抚恤国民,寻机报仇。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集北方诸侯,把精锐部队带走,只留下老弱留守。越国趁机发兵五万多进攻吴国,大败吴军,杀吴王太子。夫差收到报告后,请人以厚礼向越请求和解。越王觉得现在还没有力量灭吴,就答应了请求。四年之后,越国更强大,而吴国因为连年征战,精锐人马多死在齐、晋,士兵和人民都十分疲惫。越王勾践率兵讨伐吴国,大败吴军于笠泽(今江苏苏州南)。前476年,越再次伐吴,越军围吴国三年,吴军被击败。越军将夫差困在姑苏山(今江苏苏州西南)。夫差派公孙雄肉袒膝行请求和解,而勾践不许。越灭吴后,越王勾践请吴王夫差到甬东(今浙江舟山岛普陀北)居住,并给他三百夫妇,使他可以终老,夫差拒而自杀,临死前遮住面,说无颜见伍子胥。
  前473年,越灭吴后,勾践率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向周进贡。周元王派人赐胙,并封勾践为伯。越成为当时大霸。者沏钟
  春秋时代越国勾践王器物。河南省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传世共12枚。全篇铭92字。钟大者分铸于两枚,钟较小者分铸于四枚。第一枚高25.3厘米,舞纵10.1厘米,舞横14.2厘米,鼓问12厘米,铣间15.9厘米。
  铭文大意是:越王勾践十九年,勾践王对大夫者刀说道:“你能虔敬地保持着大家都应遵守的道德,能够光大辅佐于我,使我能昭示于后世。抵御诸乱礼之事,以敬重光大朕之王位。我将命人将训辞明著于钟之上。你平安长寿,不应有不宜之举措而造成不当,好好保持你的品德,让你的子孙永远得福。”由于钟铭残泐过甚,很多句子文义不清。者沏钟所用的是吴越文字,富于线条装饰性,形体优美。
  范蠡退隐
  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是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殚精竭虑事奉勾践20多年。勾践用其计谋,灭吴,会诸侯尊周,最终成就霸业。相传范蠡献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其耽于美色之中,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以久居,认为勾践可与同患难,难以共安乐,于是不顾勾践挽留而装其珍宝珠玉,与随从乘船从海上离开越国。相传与他一起离越的还有美女西施。
  范蠡沿海飘流,到了齐国,从齐国寄书给勾践的另一位谋士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挑剔,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种收书后诈病不上朝。有人向勾践说种是想作乱,勾践于是赐种剑,种自杀。
  范蠡到齐后,埋名隐姓,自称鸱夷子皮,父子治生产有方,不长时间就家产数十万。齐国人听闻他很有才能,就请他出任宰相。范蠡以“久受尊命,不详”为理由辞去相位,尽散家财给朋友、邻里和乡党,只带少量重要的宝物离去,至天下交通要冲陶(今山东定陶北),留居经商,自号陶朱公,成为传说中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最大的财神,积聚了资财巨万,被后世人奉为财神。
  孔子逝世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四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二岁。鲁哀公作诔文悼念孔子,开后世诔文之先河。孔子的门徒服丧三年,而子贡则在墓冢旁建房而居,六年之后才离去。因为孔子弟子及鲁国人在孔子墓附近聚居,所以墓地一带就叫孔里。
  孔子在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中长大,加之他勤奋聪慧,少时已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知识,以好礼而闻名于鲁国,并曾专程到周向老子请教礼仪。
  孔子少时贫贱,前半生热衷政治,曾作季氏小吏。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在齐高昭子家作家臣,后来又回到鲁国,聚集门徒讲学,门徒日增。鲁定公时,孔子曾出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官职。前500年,他随定公在夹谷会见齐景公。前497年,孔子想伸张国君的权利而堕三都,但由于孔子本质上是个文人,他的政治主张多是理想化的,不切合实际,堕三都以失败告终。前496年,孔子摄行相事,执政两月使鲁国大治。后因不满鲁国当权的季氏的作为,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卫、陈、宋、郑、蔡、楚等国,多次遇险。孔子四处游说,但终不见用。前487年,孔子回到鲁国。
  晚年的孔子不再求仕,自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仪。他与弟子整理古籍,评论时事人物。传说作《书传》、《礼传》,为《易》作《彖辞》、《象辞》、《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人称《十翼》);删减《诗》三千多篇为三百零五篇;整理《春秋》,使文辞简约而内寓褒贬;正乐,成六艺以备王道。孔子的主张虽然不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用,影响却很是深远。他门下弟子三千,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诲他们,身通六艺有七十二人。
  孔子信天道、天命,乃至鬼神,但他却少谈或不谈它们。在严格意义上把孔子作为哲学家是愚蠢的,但是,在严格的意义上不把他作为哲学家也是无知的。他并没有建立天道、自然的本位论学说,而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也就是在哲学上对天道和传统采取中止判断的手法。
  在此基础上就是中止判断后重建的行为(他自称不是生而知之,必须学,就是这个意思),他的行为哲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大同思想:将对象无区别地纳人自身,不断更新的大同就是“日新”。在伦理上,他认为人性大同,不应区别对待,他的仁(爱人)的核心是恕:恕是真正的、无区别的爱,他不是三纲五常伦理的提出者,他的礼多半指的是文明(在这一点上是矛盾的,他确实区别了社会等级,但也说过礼不是它们)。在教育上,他的方法是有教无类。在政治上,他提倡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是不统一乃至矛盾的,但是他的大同精神、日新精神和存而不问但求进取的精神却是战国文明的主导精神。
  孔子的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就是美的功用的分析(诗言志,因此仁成于意志,立于有别,成于和)。再结合其兴、观、群、怨说,就可以说,孔子的学说主要的是分析美和艺术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功用。但是,无可置疑,从他的言辞和儒家对于音乐、和的使用和推崇来看,他接受了关于和的基本理论,这是其大同哲学的一个来源。
  他关于尽善与尽美、文质两全以及中庸等审美标准的热衷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的道德学说与春秋道德思想有联系。春秋人从西周的天道观下的德中解脱出来,以德作为政治、行为的规范,对于义、信、仁、忠等范畴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规范,这是战国道德思想的发生。孔子完成了春秋的道德思想,从无本体(无天、无神)的纯人文角度设立了道德。
  孔子的仁是社会道德的代名词,他的周礼是虚的,“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因而他以仁为中心,以大同的恕为核心建立了仁的规范(中庸也与恕有关),并将仁与礼、义、智、勇、信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规范体系,与“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相关,他提出了道德渐成和修养的学说。孔子是真正的伦理思想家。P5-11





上一本:战乱不断的南宋 下一本:洪武大帝时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群雄逐鹿天下的作者是李默,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