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朝暮年


作者:李默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16


  平定淄青
  唐元和十三年(818)七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出尔反尔,宪宗(李纯)派兵讨伐,平定淄青。
  淄青镇(今山东东平西北)自代宗永泰元年(765)李正已为节度使时割据,管辖12个州,是全国割据藩镇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宪宗元和九年(814)官军征讨淮西吴元济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出兵声援淮西,并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重伤裴度,焚烧河阴(今郑州西北)转运院仓储,甚至还密谋在东都制造流血事件。元和十二年十月,淮西叛乱被平定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害怕朝廷讨伐,便萌生归顺朝廷的想法。
  十三年正月,李师道派使者入朝,表示愿让自己的长子到朝廷为人质,并献出沂、密、海3州,请示归顺朝廷,宪宗准奏。但不久李师道又反悔,继续与朝廷抗衡。宪宗大怒,决定派五道重兵征讨。十一月,五道兵马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兵从杨刘(今山东省东阿县北)渡过黄河,在距郓州4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与李师道军队相对峙。李师道军队都很恐慌。十二月,武宁节度使李想与李师道交战11次,李每战必胜。李师道见形势危急,忧悸成疾。次年二月,李师道派大量民工修建郓城壕沟,连妇女也不放过,百姓怨声载道。部将刘悟颇得士卒拥戴,李师道怀疑他有反心,便想杀掉他。事情泄漏后,刘悟率军攻人郓城,杀死了李师道和他的两个儿子,淄青等12州都被平定。
  从广德年间以来近60年,藩镇割据、跋扈的河南、河北30余州,自此全部归朝廷辖制。  宦官开始废立皇帝
  唐宪宗元和年中,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曾秘密上奏,请求废掉太子李恒,改立澧王李恽为太子,宪宗没有准奏。元和十五年正月(820),宪宗因服用方士金丹,性情变得焦躁,多次杖责左右宦官侍臣。受刑者往往被打死,因此人人自危。在宪宗病重期间,承璀又奏请立澧王为太子。太子恒闻讯后十分害怕,便私下派人与母舅司农卿郭钊商议,郭钊嘱咐太子只管对皇帝尽孝,不要理睬其他事情。二十七日,宪宗暴死,宫中流传为内常侍陈弘志所杀。但宫中都避而不谈此事,只说是宪宗药性发作而死。这时,神策中尉梁守谦与宦官马进潭、刘承偕等拥立李恒即位,杀死吐突承璀及澧王李恽。闰月三日,太子李恒在太极殿登基,称为穆宗。宦官废立皇帝的先例由此开始。
  宪宗迎佛骨
  唐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宪宗派使者迎
  佛骨回京。
  宪宗晚年崇尚佛道。喜论神仙。功德使迎合帝意,上奏说风翔法门寺有佛骨指,相传30年一开,开后则年丰人安,来年即为开的时间,请求皇帝派人迎之,放在禁宫中。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宪宗李纯派遣宦官中使率众僧前往法门寺迎接佛指骨。十四年正月,佛骨送到京师,李纯将其留在禁宫中,安放3日后,又命僧众护送佛骨到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都争先恐后去瞻视佛骨并施舍大量钱财。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认为自黄帝至禹、汤、周文王、武王,都健康长寿,百姓安乐,而当时并无佛法。汉明帝时,佛教传人中国,其后战乱四起,王朝短命。唯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三次舍身入寺,可是竟然被侯景所逼而饿死于台城(今江苏南京),其国不久即灭。由此可见,佛实不可信。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身不着先王之衣,不懂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如果佛身尚在,奉其国命来上朝,陛下可犹礼接待,但如今其身死已久,怎么能将枯骨放置于宫中呢!他请求宪宗将佛骨交有关部门处理,将其投入水火之中,永绝后患,并表示,假如佛骨显灵,降临灾祸的话,愿一人承担责任。宪宗见奏后大怒,本想处死韩愈,后经裴度等人力保,于是将韩愈贬为潮州(今广东)刺史。宪宗仍一如既往地信奉佛法。
  李公佑创作传奇
  唐代小说家李公佑,贞元元和年间人,籍贯陇西(今甘肃东南)。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后罢职。他创作的传奇今存《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4篇。
  《南柯太守传》约作于德宗贞元末,故事写游侠之士淳于生梦入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醒来时,发现“槐安国”原来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小说意在讽刺窃据高位者不可恃之傲物凌人,同时也宣扬了浮生若梦的思想。其构思与沈既济的《枕中记》相似,但文辞尤为华丽,描写尤为细致。融合了寓言与志怪的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文学的某些特色。《南柯太守传》流传甚广,成语“南柯一梦”就是出自此典故。
  《谢小娥传》约作于宪宗元和末。谢小娥是豫章(今江西南昌)少妇,她梦见被害的父亲和丈夫用隐语告以凶手姓名,醒后广求智者解梦。后在上元县遇李公佑解梦,知凶手二人姓名,于是改扮男装,伺机杀死凶手,复仇后出家为尼。传中谢小娥性格鲜明,当时广为流传。
  《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都作于元和中。其中《古岳渎经》写楚州刺史李汤在龟山水中见一怪物,后来得知怪物就是禹治水时降伏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这个神话创造了一个“神变奋迅”的神猿形象,它和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有很大关系。
  李翱论学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中唐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李翱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教育思想。但他和韩愈不同,他反对盲目反佛,主张有的放矢。他认为,佛道思想中的某些重要的思想与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因此后人评价他“儒表佛里”。
  虽然如此,李翱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合乎儒家道德伦常和理想的君子圣贤,这点和韩愈的卫道思想是相同的。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使“人仕者以容和为富贵路,曷尝以仁义博施之为本乎?由于经旨弃而不求,圣人之心外而不讲,干辨者为良吏,适时者为通贤,仁义教育之风,于是乎扫地而尽矣”(《李文公集·与淮南节度使节》),认为发展教育不仅要“学其言”,更要“行其行”“重其道”,最终完成读书成圣的主要教育目的。
  李翱从人性理论出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复性”,这与孟子及佛教禅宗“求本心”、“求诸己”、“心外无物”、“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思想同出一辙。在他看来,“人之初性本善”,只因后天受妄情所惑,才会不明事理,通过教育可使“妄情灭息,本性自明”,故圣人“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李文公集·复性书》)。显然,他的主张对宋儒“存理灭欲”主张有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了达到“重道”和“复性”的教育目的,李翱认为首先要精心研读儒家经典里的核心著作,掌握其精髓。P2-9





上一本:洪武大帝时期 下一本:贞观时期的文明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朝暮年的作者是李默,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