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随心集


作者:刘再复     整理日期:2014-08-22 21:28:57

《随心集》是作者2011年应各方之邀,访问国内多座城市及游历海内外诸大学的演讲、访谈、反思文字结集,是其近年来独立阅读与思考、思想和文字达于炉火纯青境界的成果。透过书中文字,我们将深刻感知作者出国后学术理念和思想境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自己的研读和人生体验为本,借助新方法和新视角,对当代中国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作了很多思想性质与哲学性质的回应,体现其学术研究与写作进一步走向生命、走向人生的深处。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传统与中国人》(合著)、《共鉴“五四”》、《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师友纪事》、《人性诸相》、《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目录:
  自序: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
  第一辑演讲录
  《红楼梦》的哲学要点——在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走近大师”论坛上的演讲
  《红楼梦》的存在论阅读——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自式——在厦门大学国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告慰老师——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演讲
  多元社会中的“群”、“己”权利界限——在韩国国际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在首尔檀国大学欢迎会上的演讲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在香港岭南大学及四川大学、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
  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在丹佛美中交流协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演讲
  第二辑访谈录
  八十年代学术环境——答《上海书评》盛韵问
  回望八十年代——答华东师大《现代中文学刊》编者黄平问
  我能嗅到心灵的芳香——答《华商报》王铮先生问自序: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
  第一辑演讲录
  《红楼梦》的哲学要点——在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走近大师”论坛上的演讲
  《红楼梦》的存在论阅读——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自式——在厦门大学国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告慰老师——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演讲
  多元社会中的“群”、“己”权利界限——在韩国国际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在首尔檀国大学欢迎会上的演讲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在香港岭南大学及四川大学、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
  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在丹佛美中交流协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演讲第二辑访谈录
  八十年代学术环境——答《上海书评》盛韵问
  回望八十年代——答华东师大《现代中文学刊》编者黄平问
  我能嗅到心灵的芳香——答《华商报》王铮先生问
  大洋彼岸说《红楼》——答《嘹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问
  从《双典批判》谈开去——答记者杨天二次问
  我为什么不喜欢《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答韩国《朝鲜周刊》记者李东勋问
  创造现代中国的文化自式——答《时代周报》李怀宇问
  文化倾斜与文学自由——答《东方早报》贾霜霜问
  一个启蒙者的期待——答《中国改革》周刊记者刘芳问第三辑对话录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与李泽厚对谈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从“文化批判”到“返回古典——与汕头大学师生问答录
  《红楼梦》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与剑梅续谈《红楼梦》
  鲁迅的”民族爱“形式与”普世性“内涵——与韩国朴宰雨教授对话后整理的文稿第四辑文录这是对我的批评,但我读后却感到惊喜。那时我的感觉是,在遥远的另一方,有一位认真的学者思想比我更开放,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比我表述得更为彻底。一九八一年,我虽然想通过对鲁迅的阐述以打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绝对尺度,但因为处于八十年代初期,自己还没有完全走出政治意识形态的阴影,所以在讲述“兴感怡悦”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王世德先生则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表明:给人兴感怡悦,给人美感,正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和其他目的(如认识目的、教育目的等)并立的一种目的。王先生这一表述,在今天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在一九八一年年底的语境下,则是“空谷足音”,发周遭乃至全国所未发。我读了他的文章之后,不仅完全接受他的论点,而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敬佩:竟有比我更先锋的学者在,我不能再“心有余悸”了,应当更坦白、更率性、更勇敢地表述自己想表述的一切。王世德先生的文章对于当时的我,重要的不是“启迪”,而是“鼓舞”,他在鼓动我努力往前思索与奋进。今天借作序的机会,我要向王先生表示感谢。
  第二次切身感受发生在一九八六年。那时我正借着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把前一两年所倡导的“新方法”热推向高潮。在潮流中,我一方面感到革新的快乐,但同时又感到各种压力,包括政治上与学术上的压力。诗与数学可以互证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自然科学方法可以引入人文科学研究吗?说可以的,歌颂我;说不可以的,嘲讽我。那个历史瞬间,我特别渴望支持。人毕竟是脆弱的,戴上“所长”的桂冠,仍然很脆弱。就在这个历史瞬间,我读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新趋势》。此书于一九八六年九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两百多页的专著,在《后记》中声明说:
  ……这一年来,全国出现了“新方法热”,有人称一九八五年为我国文艺理论界的“方法论年”。大家普遍关注和探求新方法。我在一九八五年秋天给八二级同学开的“美学”课中,增讲了一个月的“美学新趋势”。我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也鼓励他们学习新方法。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我在近一年来,学习了系统论、模糊数学和西方当代一些新的美学流派,并力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探索新的方法论对于美学的启发,从两者的结合中,探求美学发展的新道路。





上一本: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 下一本:鼓藏节:苗族祭祖大典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随心集的作者是刘再复,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