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云之东:一位法国作家的中国日记


作者:海因,李焰明     整理日期:2014-04-19 10:32:26

本书记录了法国作家文森特海因2005—200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经历。作者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融日记、诗歌、新闻等多种表现手法于一体,巧妙地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内在复杂性。他的观察视角独特,文字感性、随意、幽默,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一个更为独特、更为鲜活的中国。书中插图由文森特亲自拍摄。
  
  作者简介:
  文森特.海因(VincentHein):1970年出生,法国作家。他的一段童年时光是在非洲科迪瓦尔度过的。在就读索邦大学(巴黎一大)法律系之前,曾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习过中文。《云之东》(Al'estdesnuages)是文森特的首部作品,2009年由法国Denol出版社出版。2012年他又创作了《猕猴树》(L'Arbreàsinges),获得由法国法语作家协会(ADELF)颁发的2013年亚洲文学奖。文森特自2004年起至今在北京工作、生活。
  李焰明,安徽人,法语教授。已出版译著十五部,涉及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主要有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战争》(合译)、龚古尔奖作品《红色巴西》,以及《魔沼》、《存在主义》、《自由小姐》、《深夜旅行的女人》、《平静的风暴》、《何谓欧洲知识分子》、《疯狂科学家》等。著有多篇有关法国文学和翻译批评的文章。
  目录:
  2005年至于我,坦诚地说我更喜欢北京,但没有十分确切的理由。只是一种眷恋,一种把我与这个城市,尤其与其居民连在一起的深深的牵挂。2006年有一道血管/恰似/一条小铁轨/明天我要乘/上海至北京的快车/直抵她的心2007年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仿佛就是中国的武术。借他人之力为己用,克敌制胜,同时又能保存实力。2008年就这样,通过一些难以捉摸却必然存在的小小灵光,中国融进了我的身体……文森特海因轻盈地飞舞着笔尖,将他每日的心境记录下来。
  ——法国《解放报》
  作家文森特海因在他的中国日记中,驾轻就熟地将其独特的视角与客观存在的感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作了他的第一本书。
  ——《费加罗报》
  2005年1月10日
  我坐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934航班上,飞往中国。座椅上方的视频显示,现在的高度是11700米,飞行速度是每小时970公里,位置在莫斯科之外的某个地方。
  我在北京工作近一年。我也在那里生活,住在紫禁城东面第一条街——南池子的一个小房子里。这是个好地方,环境幽雅,但有点不自然,就是说有点“精雕细刻”。在法国住了三个星期,现在我要回家了,真高兴。
  今晚,飞机上没几个人,我可以躺倒睡一会儿。空中小姐一副不开心的样子,让我想到被德封特奈夫人擅自改头换面的几个红卫兵。她们极不情愿地给我们端上一盒只能将就着吃的木耳烧鸡,为了讨好“包厢”里的两三个法国人,还送上一种软塌塌的奶酪,没什么味道,但很容易嚼碎。我没有怨言,反而感到很庆幸,因为一个医术很差的牙医刚给我拔了两颗智齿。
  吃完盘子里的食物,我打开《费加罗报》,却看不进去。内容很无聊:“海啸,我的爱”;所有人都将失业;以色列谋杀案;又有一个朗德吕杀死几个品行端正的女子并将她们埋在他家花园里……坐在我后排的是个年轻的中国男子,好奇地,更可以说是胆大地,隔着我的肩膀看报纸上的标题,并问我“empoisonnement(投毒)”和“emprisonement(监禁)”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我想告诉他没什么不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过,最终……我稍稍扭动身子,伸出舌头并转动眼珠作中毒状。至于“prison”(监狱)这个词,我碰巧知道中文怎么说。我的语调让他忍俊不禁。他谢了我,重新坐下,清了清嗓子,朝呕吐袋里吐了口痰。
  我的两颗牙疼得要命。我想到该吃抗生素了。今天是2005年1月10日。我折起报纸,合上我的Moleskine笔记本。再过几个钟头,我就要在乌兰巴托的上空吃早饭了。
  2005年1月15日
  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当中就有被这次海啸夺去生命的。
  今早10点,法国大使馆举行了一场弥撒。我本该去的,但是我对这类事情一向感觉不太舒服。最终我还是没能起来。昨晚在黑太阳(BlackSun)酒吧泡了一夜,跟一个朋友喝杜松子酒来着。
  ……
  





上一本:涉过忘川 下一本:非默诗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云之东:一位法国作家的中国日记的作者是海因,李焰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