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批评的召唤


作者:史言     整理日期:2014-03-07 11:20:08

《批评的召唤:文学启示与主题思考》所录多为旧作,绝大部分是按学苑体制规范要求撰写的相对独立的学术文章,它们或曾宣读于各类学术研讨会议,或曾在期刊论集发表,正是这些论文构成了全书内容的基础。书中,法国科学哲学家、诗学家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的诗学理论可以说是三个主体专辑的灵感来源,也是笔者当时研读西方文论的兴趣所在。近半年时光,因改写修订而再次直面这批多年前的青涩之作,遮蔽于文字背后的彼时心境也逐一复现,颇有些许蓦然回首之感。
  作者简介:
  史言,男,1983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曲阜,现籍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语言文学及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现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香港新诗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自序
第一章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第一节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第二节“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第三节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第四节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辑一身体思辨
第二章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第一节对“身体”及“心一身”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三节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第四节诗学想象:介于“心一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第三章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第四章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第一节洛夫诗的疾病意象自序
  第一章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第一节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第二节“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第三节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第四节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辑一身体思辨
  第二章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第一节对“身体”及“心一身”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三节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第四节诗学想象:介于“心一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第三章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第四章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第一节洛夫诗的疾病意象
  第二节洛夫诗疾病意象之社会隐喻
  第三节洛夫诗疾病意象之军事隐喻
  第四节洛夫诗疾病意象之道德隐喻
  辑二嗅觉书写
  第五章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第一节反思“感知一嗅觉一记忆”阐释模式
  第二节建构“身体感一嗅觉一想象”言说体系
  第三节作为“身体感”书写的“嗅觉意象”及其审视原则
  第六章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
  第一节余诗1950年以前及5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二节余诗6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三节余诗7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四节余诗8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五节余诗90年代及90年代至今的嗅觉意象
  第七章“泥香”与“土香”的辩证:论余光中诗歌的大地梦想
  第一节余光中笔下的“泥土之香”:三位一体式嗅觉书写
  第二节“泥”与“土”:关于大地的两种想象
  第八章从嗅觉书写到迷宫叙事:朱天文、村上春树小说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干草”及其气味:《世纪末的华丽》之嗅觉书写
  第二节“芳草”之香:从《挪威的森林》到《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第三节迷宫叙事与嗅觉之旅:从深井原型到气味差异
  第四节嗅觉意象的开源功能与想象的二维四向动力模式
  辑三孤独心态
  第九章陈染小说的孤独感研究:以《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为例的文本细读
  第一节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第二节孤独的个体:陌生的“狗”
  第三节孤独的群体:“香烟”与女性
  第四节孤独的空间:死亡作为归宿
  第十章沮丧与孤独的色彩空间:闻一多、郑愁予诗歌“黑”、“白”特质下的孤独意识
  第一节色彩、空间与孤独感主题
  第二节闻一多、郑愁予诗歌的色彩测量
  第三节一个命题的提出
  第四节第一步论证:世纪末的异化与孤独
  第五节第二步论证:色彩人格特性反映出沮丧与孤独的关系
  第六节第三步论证:黑与白的孤寂空间
  附辑
  附录一《神雕侠侣》的场景与叙事研究:以杨过、小龙女“聚散模式”为焦点
  附录二《梦断西湖》的互文性刍议
  附录三书评二则
  毫芒雕刻·诗小情长——《张默小诗帖》
  灵偃蹇兮·神话复兴——《我敢读希腊罗马神话人名》
  主要征引资料
  一作家作品
  二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一本:精神中国:1976年以后的文学求索 下一本:草原文学新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批评的召唤的作者是史言,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