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美国:核威慑升级


作者:美国:核威慑升级     整理日期:2013-06-02 11:34:08


  美国:核威慑升级
  倪乐雄
  危险的“想法”
  如果把美国拟人化,看作是一个人,那么最近泄露的国防部《核态势评估报告》表明:这个人最近有了一种新的想法,而白宫的布什总统、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官员对这份报告的辩解则表明:这个人目前尚未根据这种想法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并且在将来付诸实施。
  产生某种想法后,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按照想法去行动,或者永远不会变成行动;第二种情形是很快把想法变成实际行动。《核态势评估报告》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国防部出现了某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危险“想法”,尽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国际事务中,任何灾难性事件都是由实施危险的政策所导致,而危险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想法开始的。这就是《核态势评估报告》虽然只是表达了某种“想法”但却引起世人震惊的原因。
  根据军事常识,每个有核国家的国防计划中,都有用核武器对付潜在敌人的预备案,前提是“万一”,但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彼此心照不宣。对于国家最高机密的泄漏,政府部门原可矢口否认,不认帐了事。但布什政府选择了辩护,却没有选择否认,这说明布什政府愿意将此情况显露于世人,这种处理方式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核态势评估报告》的泄露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已不太重要,笔者以为,毕竟是国家机密,也许本来并不想泄露,但现在既然已经曝光,干脆用来投石问路,唬一唬各种明里暗里的对手,倒不失为一着妙棋。事实上,也的确是一步不错的棋。在“9.11”事件后,美国拉起了一个松松垮垮的反恐怖联盟,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军事解决了,这也许是美国惟一看得见的胜利,然而残存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仍在顽抗,本。拉丹和奥马尔至今下落不明,“9.11”式的攻击成了美国摆脱不了、需要时刻提防的阴影。在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况中,美国需要借助轻松推翻塔利班政权的军事胜利,扬长避短,乘胜发威,一可掩饰对恐怖主义的无奈,二可震慑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对手,《核态势评估报告》的泄露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这种要求。
  美核政策“已在考虑某种变化”
  那么,《核态势评估报告》中的“想法”的威慑效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想法”向人们传达了何种具体信息?把《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内容和鲍威尔在3 月12日在参议院拨款委员会谈话内容综合起来分析,可获得以下几点:一、点明可能使用核武器的地区冲突,中东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发生冲突、朝鲜半岛朝鲜对韩国的进攻、中国台湾海峡出现冲突。
  二、开列、也是首次开列可能成为核打击的7 个国家名单:俄罗斯、中国、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利比亚和朝鲜。
  三、在三种情况下考虑使用核武器:针对能够阻止非核武器进攻的目标,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进攻实施报复,对付军事局势的剧变。
  这三点“想法”总的核心是警告美国的对手们,不要在常规战争的范围内打美国的主意,美国不会再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哪样,陷于要么动用核武器,要么承认失败的困境。第三条是关键性的,它表明,在常规战争不能取胜的情况下,美国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将使用核武器。“针对能够阻止非核武器进攻的目标”一语宽泛而模糊,可作许多解释,可以是指战场上的具体的防御工事、如伊拉克沙漠底下的军事设施、阿富汗的山洞等,也可以是某个经过常规战争后仍不屈服于美国意志的国家,比如伊拉克虽经海湾战争的沉重打击,但仍多次拒绝联合国的核检查。“对付军事局势的剧变”此语至关紧要,联系鲍威尔国务卿的说法:“美国与其它任何国家或与一些国家总体之间常规力量的差距比十年前更大了”,“所以我们并不愚笨。在我们拥有这样的常规力量的时候,我们不会突然表示,我们赶紧使用核武器吧。”由此可见,在卷入一场具体冲突时,美国不会一开始使用核武器,只有在常规优势力量无效时,在常规战争中美国严重失利的情形下,才会使用核武器(这也就打消了对手想以常规战争的胜利来迫使美国让步的念头)。
  《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威慑意义是全方位的,就目前美国要应付的国际事务方面而言,对正在进行的反恐怖主义运动而言,给恐怖势力不仅有战略上的震慑,同时也有战术上的震慑。对中东地区而言,可对伊拉克施加进一步压力,对目前正在犹豫不决的再度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的考虑,增添了有力的砝码;同时警告阿拉伯国家不要存有再度在军事上联手对付以色列的幻想。作为对年底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和3 月15日第六次导弹拦截试验的呼应,为布什和普京在5 月下旬在莫斯科举行的高峰会谈,向俄罗斯施加压力,以利于按美国意愿签署削减核武器协议。在朝鲜半岛有继续对朝鲜施压的效果。在台湾问题上,除了给予常规武器的支持外,再加上核保障,更有向中国施压的企图。
  总之,虽然布什政府否认美国的核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但至少表明已经在考虑某种变化,这一考虑虽包含将核武器引入常规战争的意向,比过去冷战时期“确保互相摧毁”更前进了一步。但笔者以为:纵观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以及客观造成的效果,美国目前的核政策基本上还在“核威慑”的框架里,毕竟,导弹防御体系仍处于试验阶段,离建成和完善还远着呢,无法确保自己不会遭到核还击,至少目前只是说说而已,或是想想而已,但与以前的不同在于:用突破核威慑政策的姿态来达到增强核威慑的力度和效果的目的,以“非正式”途径,发出了美国正在选择或将要选择的“核威慑升级”政策。
  美国为何不愿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战争和各行各业一样有它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即古人讲的武德。当核武器问世后,西方国家就开始讨论起核伦理的问题。“止戈为武”是公认的最高武德。所以,核威慑政策控制失度,虽有发展成核讹诈而产生负面作用,但掌握适度的话,单纯的核威慑政策是符合“止戈为武”的最高战争伦理要求的。同样,作为核威慑的一种样式——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更是一项具体实践这一最高战争伦理原则的方式。
  所以,在当今核武器时代,“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具有成为一条核道德原则的可能。但对于美国来说,鉴于自己核武器使用的历史实践,不愿承认它是一条必需遵守的核道德原则,美国的核道德原则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历史上,美国是迄今为止第一、也是惟一一个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美国是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性质的战争中,在自己遭到侵犯、进行正当自卫和解放被侵略国家的情况下,总之,在合乎正义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因此,美国所认可的核伦理规范和核道德原则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美国的历史行为。美国所奉行的核伦理是“在正义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核武器”,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美国人看来,显然与自己的信条发生冲突,也不能合理地解释自己过去的核行为。如果现在或将来美国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承认这是一种核道德原则的话,那么也就等于承认他们过去践踏过这一道德。
  除了核伦理因素外,美国不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还同他们的国家利益有关。如果承担了这项义务,等于限制了自己核大国的优势。也就是当出现这样一个对手,它能够在常规战争中同美国战平甚至取胜,但却在美国核打击下战败,如果遇到这样的对手,又承诺上述义务,那么美国在常规战争中失败后,除了承认战败外没有了其它的选择,岂不太亏?太傻?
  美国核行为的启示
  要预测未来美国如何使用核武器,分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情势特征,多少会得到些有益的启示。那么当年美国是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核武器的呢?
  一、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强调所从事的战争是符合正义的。对方是违反人类正义原则的侵略者,人类公敌,而美国本身除了自卫,还出于解救被侵略的民族或国家。使用核武器的伦理动机是“正义”的原则,而不是别的其它原则。
  二、今天美国和许多有核国家一样,总是强调在自己国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考虑动用核武器,但是当年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美国在常规战争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优势,它是在用常规战争的方式也能取得最后胜利的情况下动用核武器的。
  三、美国是对一个无核国家动用核武器,日本当时没有核武器。
  四、美国是在绝对不会遭受核报复的前提下使用核武器。
  五、动用核武器直接原因是减少士兵生命损失。
  上述五点是当年美国使用核武器时的情势。在今天或将来,美国若正要动用核打击手段,恐怕还是要以其中的第一、第四、第五三条为主要依据。在对付无核国家时,技术上较有可行性,但在对付有核国家时,存在技术上的麻烦,美国在首先使用核武器时必需确保摧毁对方的核还击能力。这点可以说至少目前美国在技术上很难做到。就此而言,《核态势评估报告》有的地方仅仅是美国国防部危险的一厢情愿而已,“核威慑升级”政策不会有太大效果,只会产生更大的风险。但美国人在努力,他们不顾一切地要搞导弹防御体系,一旦搞成并完善了拦截体系,有核国家也变相地成了无核国家。那时实施“核威慑升级”政策就有了实质性效果。
  美国正在酝酿的“核威慑升级”政策其实一点都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国追求核霸主地位与其充当世界警察的欲望是一致的,只是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力不断进行着调整,但目标始终不会改变。过去面对强大的苏联核武库,它只能实行“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政策。苏联解体后,它独领超级大国风骚,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自然朝着“确保单方摧毁”的更高目标努力。由国防部的“想法”表达的“核威慑升级”意向是这种努力的表现,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配合,比如抢占“正义”制高点,在可能的核攻击目标上贴“邪恶轴心”标签,研究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小型战术核武器,加速发展导弹防御体系以免遭核攻击,防止核技术扩散等等。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在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下互相配合、相互呼应的。





上一本:主席、总理和尼克松在1972 下一本:十五军鏖战上甘岭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美国:核威慑升级的作者是美国:核威慑升级,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