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魔术师”李海仓


作者:“魔术师”李海仓     整理日期:2013-06-02 11:15:07


  
  
  “魔术师”李海仓
  作者:焦祖尧
  引子
  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纸上出来了一堆数字;李海仓对着那堆数字凝思了一阵,脸上浮出笑意,扔掉笔,朝着外屋喊道:“杀一盘,谁来?”
  便有人围上来。这已是晚上10点钟。
  下棋能成为李海仓对手的人不多。和他下棋有一条规矩:他要让对手一匹“马”,不接受这个规矩你就别来。即使如此,赢家也十有八九是他李海仓。
  刚才李海仓正在纸上用数字厮杀的时候,外屋里的人们已经嘀咕了好一阵:必须让董事长接受他们的建议,这对海鑫集团至关重要。
  李海仓总是站着下棋,抬起一条腿架在桌子角上,下棋和干别的事一样,他十分投入。
  “叭!”落子很重,把对方一门“炮”端了。
  他正得意,有人说了:“董事长,10周年这纪念活动不能不搞!”
  这一下,人们跟着来了:“一定要搞,总结10周年,开创未来。”“出一本画册,再出一本书,好好宣传宣传咱们公司。”“庆祝活动要搞得有气派,借这个机会,和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联络感情,拉近关系。”“我们来筹备,不用你费心。”“……”
  “叭!”将对方过河的一个卒子吃掉了。
  “不搞!”李海仓头也不抬,“扎扎实实干事,不搞那热闹红火……当心,我的马要卧槽了……咱们靠产品质量,靠公司信誉来宣传自己。”
  又是一阵吵吵。李海仓索性不吭声,只听见落子的“叭、叭”声。磨到快12点了,人们才一一散去。大家都清楚,深夜以后至2 点,是董事长潜心考虑问题的时间,这段时间决不允许有人打搅他。
  李海仓对着人们的背影喊:“刚才我算出来了,三期的投资,咱们能够解决,明年开春动工!”
  1987年,李海仓和他的朋友集资40万元,办起焦化厂;10年以后,已经发展成为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海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4.2 亿元,总资产已达6.2 亿元,员工5000余人,形成年产优质冶金焦炭26万吨,洗精煤16万吨,生铁30万吨,钢30万吨和钢材2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营业收入11.5亿元,实现利税1.5 亿元,成为山西省最大的乡镇企业。
  现在,他又要上第三期工程了。三期要投资8 亿元,建两座380 立方米的高炉,两座30吨转炉,两台36平方米的烧结机,一个年产20万吨的螺纹钢车间,1.8 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建成后,铁、钢年产量均达110 万吨,钢材40万吨,年工业产值达35-40 亿元,年创利税4-5 亿元,其中税金1.6-2 亿元。那时,公司的总资产将达20亿,安排社会劳力2 余人。
  从40万元起家,14年后将拥有20亿元资产。这种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10年来,海鑫公司的发展不是依靠贷款,三期建设的资金也基本不靠贷款。
  那么,李海仓会耍魔术?
  12点以后,李海仓这个魔术师开始运筹他的三期工程了。他说,一天中他在晚上12点以后思维最为活跃。
  魔术师的思维。
  第一章 他从油坊里走出来
  闻喜县东镇川口村的油坊里。
  “咚!咚!”40斤的油锤往下砸,“榨”里油流如注。
  大师傅说:“歇一歇,海仓。”
  李海仓汗流满面,两臂里侧的腱肌凸出,他仍然一下下高举起40斤的油锤往下砸,“咚!咚!咚!”
  这一年他18岁,正是血气方刚,浑身长力气的时候。
  他不怕吃苦。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吃苦的,没有那么多甜东西好吃。
  18岁正是吃苦的时候。手里的油锤一刻不停地举起又砸下,油坊外边也地动山摇。
  村里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海仓在干活。人们说:“这家伙就是个拼命三郎。”
  大师傅老了,只有靠他的力气,他干起活来真狠!
  这股狠劲起自什么时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上完9 年级,他虽然成绩很好,也不能再上学了,回家割草、拾粪,到地里干活。一亩玉菱杆,别人3 天割完,他一天半就割完了。他总是不愿落在别人后边,总是要比别人干得快,干得好。
  父亲生了他兄弟6 个,他是老三。家里太困难。别人一步走三尺,他一步必须走四尺、五尺。那地方盖房都打土坯,三姨家里要盖房,叫他去帮忙。一天下来,他打了1000多块。三姨点完数,惊叫起来:“你是咋打的,海仓?他们一天才打300来块哩!”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咋打的,反正他没有停下来喘气,没有停下来展腰。父亲说,力气使完了还会长出来,长了一身懒骨头要变硬可不容易。
  这是不是父亲的遗传?小时候父亲就着意锤打他。有一次,他去涑水河边割草,见别人捞鱼,他忘了割草,也捞到一条不小的鱼,喜滋滋拿回来。父亲却拉下脸来说:“你今天是去干啥的?”“割草。”“你割的草呢?给我把鱼扔了!”他舍不得,父亲大吼一声:“给我扔了!”他只能把鱼扔了。第二天,他认认真真去割草,把前一天该割的也补上了。
  他在油坊里干了4 年。
  再过两天就是八月十五了,日子再艰难,八月十五也应该全家团团圆圆的。他却在地里找到父亲说:“爹,我想出门。”
  “出门?去哪儿?”父亲大为惊异。
  “走着看,先到运城。”他说得很平静,好像早就谋划好了。
  他的确谋划好了。从油坊干完一天活,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并没有累得只想打呼噜。
  他睁着两眼想心事,他发现镇上的商店里肥皂紧缺,买不来肥皂,人们用猪胰子,用皂角水代替,他想做肥皂。
  他已经有了市场意识,做肥皂肯定能赚钱。
  他不怕吃苦,但他不能一辈子在油坊里干活。油坊也不能永远用这种方法榨油。
  世世代代背朝青天面朝黄土的庄稼人,对多年来形成的劳作和生活方式,能够习惯和忍受;他却不能忍受,他向往一种更加合理的劳作和生活方式。
  1978年,八月十五前一天,他背了个小包上路了。父亲给了他30块钱。
  他到了运城。运城是行署所在地,距东镇59公里。
  他在火车站候车室趴了一晚,第二天,打听到一个粮油加工厂做肥皂,他去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厂里的人回家团聚了。传达室里一个老汉对他说:“你来得不是时候啊!”
  老汉原来就是做肥皂的。他大喜过望,把刚买的两盒月饼给了老汉,又说:“大爷,给个面子,咱们到小店里去喝一杯。”
  在小店里,几杯酒下肚,老汉显得红光满面,拍着胸脯说:“我收下你这个徒弟了!你心诚,你是个好娃。”
  老汉把他带回厂里,找了只铁桶,把油脂倒进去,教他如何熬,如何配料。
  他跟着老汉学了一星期,他会做肥皂了。
  回到村里,他也找了只铁桶,在铁桶里熬油脂。试验一炮成功,肥皂做出来了。
  他去找大队干部,说做肥皂能赚钱,让大队投资。大队也没钱,说只有1 斤小麦,外加一口大锅。他说行了,我第一年交队里6000元,第二年交1 元;空口无凭,我立字据。
  字据就是“协议书”,他已经懂得文字契约在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
  肥皂厂就这么办起来了,一家人都在里边干,老老少少一条心地干。肥皂的销路不错。
  一年以后,肥皂厂厂长李海仓把6000元钱交给大队,分红时每工就从5 角变成了1 元。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他又把1 块钱交给大队,川口村每工分红到1.2 元钱。那时候,收入差的村子每工只有1 角钱。
  到1981年,市场上肥皂不缺了,自己干不过大厂子。必须歇手,马上歇手。
  歇了手干什么?搞流通。国家允许个人做生意。搞流通做买卖,钱来得快。剩下不少肥皂,父亲跑到新疆乌鲁木齐去给他推销。父亲是他的后盾,他身后有一堵坚实的墙。
  太行山突兀而起,峭壁万丈,迎面看去,也是一堵高墙。
  李海仓和他的车队,在高墙之上的盘山道上行走。
  当年魏武帝曹操在他的《苦寒行》中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李海仓记性好得很,过去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悲凉的情绪;现在真的在太行山上行走时,却不再是这种情绪。他正忙着挣钱,他心里算的账是这趟货能挣多少?
  “天快黑啦!今晚就不住店了,咱们连夜往回赶吧。”李海仓对身边的司机说,“大家的辛苦,我会有表示的。”
  司机点点头,脚下的油门加大了些。
  6 辆卡车鱼贯着前进,昨天下午从洛阳起程,现在要赶回闻喜去。
  几天前,李海仓得到一个消息:省建一公司给某单位加固楼房,需要60吨烧碱。市面上烧碱很紧张。他跑去找人家说,这烧碱我给你们弄,保质保量,按你们要求的时间供货。人家点头了,当然要签一纸供货协议。
  他跑到太原,也不知道靠什么关系,找到省化工厅厅长,给批了10吨。听说清徐那里有货,又跑到清徐弄了10吨。他又马不停蹄,带了4 辆车跑到洛阳。洛阳弄到30吨,4 个车装不下,在当地租了2 辆车。运费要先付,带的钱不够,他从腕上摘下手表,押在那儿,带了6 辆车就往回跑。
  他的川口经销部已经在东镇开张了,门面是5 间平房,平房是新盖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留神,5 间平房就盖起来了。有人惊讶地问:“这是谁家盖的?”“川口村李春元的三小子。”“就是那个做肥皂的?怎么吹口气就盖起来了?”
  李海仓好像天生就有魔术师的禀赋。
  “川口经销部”营业执照上的项目,有五金、交电、化工、烟酒、农副产品,还有小百货,反正你需要什么,李海仓那儿都有。搞零售,主要还是经营批发。做肥皂挣了几个钱,又贷了点款,这就是他的启动资金。
  50吨烧碱回来了,还缺10吨,他又一次跑到洛阳去。
  前后9 天时间,他挣了18000 元。平均每天有2 元进账,这买卖真不赖。当然十分辛苦,不辛苦钱能从天上掉下来?
  没想到这桩买卖还没有完。楼房加固完了,施工单位还剩下烧碱16吨,由于保管不善,其中一部分有点化了,想处理给别人。他一听说又跑去了,说还是处理给我吧。人家见他去了很高兴,这后生很守信用,是可以打交道的;说一吨1000元处理给你。他说可以,就这个价。原本他以每吨1200元在洛阳等地买进,以1500元卖给省建一公司,现在又以1000元买回来。
  回来把已经化了的放在一边,其余的搞成10公斤一桶的小包装,每吨以2000元卖出,扣去包装材料和人工,每吨又挣了800 元。
  光烧碱这宗买卖,他净赚了3 万多元。
  行,就这么干,搞流通还真能赚钱。
  这时他已经和邻村的杨巧云谈上恋爱,杨巧云是他的同学,同级不同班。在学校里就比较了解,谈起来不费劲,一谈就谈得很热火。谈恋爱没有误了挣钱,又谈恋爱又挣钱,他觉得日子真有奔头。
  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脑袋上好像安上了天线,能捕捉到各种信息。
  听说江苏海门一家酒厂需要高粱,他连忙和对方联系,订了合同,发过去300 万斤高粱。一斤赚2 分钱,扣去运费,一下子就赚了5.6 万元。
  发运高粱需要车皮。他到介休车站去弄车皮。听说车站要给职工发个电扇作福利。他跑到江苏扬州去,拉回1000台电风扇,货款是他垫的,回来每台又以低于进价20元给介休车站。这一下他赔了2 万。介休车站不干了,说我们1000来人的大单位,怎么能让你个人贴2 万元?不行,我们给你4 个车皮的焦炭,算是给你的补偿。还说你这个人很够意思,往后咱们继续打交道。
  4 个车皮的焦炭他卖了3 万元,贴进去的2 万回来了,又挣了1 万元,运高粱的车皮也解决了。
  他不怕吃亏,甘愿吃亏,但每次非但没有吃亏,反倒占了便宜,这便宜是人家甘愿给他的。
  二十四五岁的李海仓真能折腾啊!
  在汉代以前,闻喜叫左邑,属河东郡。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猴氏(今河南僵师),途经左邑,听到在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打了大胜仗,非常欢喜,把左邑改名叫闻喜。
  对于闻喜的史志地理人物,李海仓熟悉极了。就说那个“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的儿子杨韨田吧,他就很是崇敬。
  杨韨田幼年聪慧过人,读书用功,每天读书前先取一针,用力向书本扎去,不论穿透多少页,当天都要背完。父亲被杀之后,他在家一边作务农事,一边种植靛蓝、葡萄,并建起作坊酿制葡萄酒;以后又组织成立了涑川铜矿公司,在稷王山上开矿炼铜,发展实业。闻喜县早期的工业自他而始。老子被杀了,儿子非但没有趴下,反倒在另一条路上奋起,杨韨田真是好样的!不都是闻喜人吗?他李海仓能为闻喜干点什么?
  介休有个焦炭大王叫李安民。李安民焦炭事业搞得火爆,买卖已经做到了国外。在介休车站发高粱的时候,李海仓就常去李安民那里“圪转”,和李安民也熟了。山西地下都是煤,搞焦炭有天然优势。李安民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小李,你也想试试?
  他显得有点腼腆,说我想搞;说搞流通是能挣钱,但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得搞企业。
  这个念头的产生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些年,村上还有不少剩余劳力,忙完了农田里的活,年轻的打扑克,年纪大些的背靠墙根晒太阳。应该让他们有事干,要不大家都富起来就是一句空话。如果继续搞流通,只有自己挣钱,对大伙没有多少好处。这想法他没挂在嘴上,他从来不唱高调。
  他做买卖已经挣了20多万元,完成了他的“原始积累”,他要向一个新的制高点进攻了。
  春节,他把老朋友辛存海、候岚云叫到家里喝酒。说先干了6 杯再说话,六六大顺呀!6 杯干了,他说了想办焦化厂的事。他说,省委省政府号召“横向联合,充分利用本省煤炭资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焦炭市场那么看好,咱们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居然一拍即合。辛存海那时也槁了个小商店,候岚云办了个养鸡场,却不景气。都不想小打小闹,都摩拳擦掌想正经于点事。年轻着哩,年轻人还能守摊摊?年轻时有本钱吃苦,年轻时跌倒也爬得起来。
  3 人凑了30万元,又找了县里的白水泥厂联办,共同投资40万元,建一座年产1万吨的焦化厂。
  在介休发完了300 万斤高粱,李海仓在李安民的焦化厂也学会了焦炭生产的全套工艺;从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到生产管理,从原料的选购到市场的销售,他成了行家里手。为了学这点本事,他把铺益背到李安民的焦化厂;他一边向江苏海门发运高粱,一边在那儿义务打说干就干,事不宜迟。
  父亲李春元在村里承包了一片荒滩,有30亩,开发出来后,在那儿种果树,种莲菜,也养鸡、养鸭、养鱼、养兔子。焦化厂建在哪里?和父亲商量,想在父亲的“农场”里占一片地,父亲同意了。
  焦化厂在原先的荒滩上动工了。图纸是李安民无偿提供的,工厂的主体起来后,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的命令,说父亲开发出的农场是“生态农业的样板”;这里不能建厂。
  已经投进去7 万多元了。7 万多元丢进了水里,却没听见一点声响。
  他很有点遗憾,甚至有点伤心了,但遗憾和伤心却不解决问题。
  再找地方。找到了白水滩,这里是某单位弃置不用的荒地。和人家商量好了,焦化厂建在这里。
  是白天黑夜连着干的。干了七八个月,就把焦化厂建成了。
  七八月份,晋南最高气温上了40℃。李海仓汗流水爬地和大家一起干,自己的6亩小麦熟了,也顾不上割,孩子病了住院也顾不上去看,家里的所有担子都落到了妻子肩上。厂子建成了,他体重减了5 公斤。
  炼焦炉开始装料点火。七天七夜,他守在炉子旁边。正像产妇在阵痛中等待着就要出生的婴儿,这孩子会不会歪鼻、斜眼、兔唇、麻脸?这是他的“第一胎”啊!
  焦炭从炉子里出来了,他冒着灼人的火焰去看,内行的眼光使他得出结论:焦炭质量不错。两行泪水从烤得通红的脸上流下来。
  从村上吸收进厂的百十个农民都在欢呼。他却冷静下来,在没有进行检测以前,不能高兴得太早。
  他让人背着焦炭到省城煤炭化验中心去鉴定。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各项指标完全合格,达到了一级冶金焦灼要求!
  这么说,他的“孩子”生得五官端正,而且眉清目秀。很快,1000吨优质焦炭摆在他面前了,他要把它们销售出去。
  他借来一辆破吉普,拿上焦炭样品去找用户。他从临汾跑到运城,从运城跑到西安,又从西安跑到三门峡,跑到洛阳、焦作、新乡,竟没有人要他的货。有的用户只要机焦,有的用户为了省钱只要土焦,他的焦炭既不是机焦,也不是土焦,是把煤洗过后在萍乡炉上炼的,质量实际上比机焦还好,但人家不承认,这使他大为伤心。
  他不信找不到识货的人,他跑到河南济源钢铁厂去了,供销科的人还是对他的焦炭不感兴趣。他要找厂长,厂长却找不见。星期天,他打听到厂长的宿舍,在人家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厂长回来了。厂长是内行,拿了两块焦炭就敲起来,一听声音就高兴了,说你的焦炭是不是都这样,还是挑几块拿来作样品?他说都是这样。厂长说,只要都是这样,别说一万吨,两万吨我也要。立即派了个副厂长到闻喜来看货,场上堆着的焦炭全要了。但每吨硬是压价30元。为了尽快出手,收回资金,他忍痛卖了。
  后来,李海仓和笔者谈及这件事时说:“当时也实在没有办法。想压价就压价,让人家牵着鼻子走,我是不甘心的。我知道南方焦炭紧缺,一吨焦炭到那儿可赚100块钱,这儿我只能赚20块,100 和20,我要哪一个?”
  没有车皮计划,他的焦炭运不走,运不走产生不了效益。乡镇企业没人搂着抱着,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他跑到三门峡车务段去了。他说,你给我运,除了规定的运费,每吨我再给你们段里30元。人家一听来了兴趣,你这主儿不错,这交道可以长打下去。他的心里已把账算好了:多给你30元,还落下70元,比济源钢铁厂给的20元还多50元。但他仍不满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运输问题,他要把运输单位和他捆在一起。这是他在招待所床上翻了无数烙饼后作出的决定。
  他去找车务段的负责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再建个焦化厂怎么样?两家投资60万元,各家出一半,建一个年产3 万吨的厂子,流动资金由我解决;建成后,我生产,你发运,利润对半分,除了运费,每吨我再付你20元。对方一听,馅饼从天上掉下来了,这买卖还能不干?
  通过接触,对方已认定他是个干事的人,实在,又有脑子。实在人未必脑子很好;脑子好的人也未必都很实在,他这两方面部占了。这人是可以信赖的。
  说干就干,1988年8 月开始投建,当年12月就投产了,不到5 个月吧,这就是闻喜三铁焦化厂。
  焦炭一出来就运走了,效益马上就见到了,三门峡车务段和闻喜李海仓的关系,亲成一疙瘩了。
  这时,运城车务段负责人跑来了。“海仓,胳膊不能往外弯吧,找三门峡就不能找咱们运城?咱们共同投资,再合办个厂子怎么样?”
  行,再建一个厂子。两家共同投资120 万元,建起了运铁洗煤厂,形成年产16万吨洗精煤,3 万吨焦炭的能力。运城车务段投资40%,他们投资60%;利润分配呢,运城60%,他们40%,正四六变成了倒四六。这是1989年,厂子也只用了3 个月就建成了。
  洛阳铁路分局也找来了,说咱们联合搞机焦怎么样?搞大点,焦炭市场好着哩!
  行,搞机焦。和洛阳铁路分局、三门峡车务段共同投资1200万元,搞6 万吨的机焦厂。3 月份投建,9 月份投产,半年时间。这是1990年。
  从1987年到1990年,李海仓4 年建成了4 个焦化厂,都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人们都咂舌了:有这样干的吗?好小子,啥时候变得这样有能耐?啥时候学会了变戏法?
  4 个焦化厂变成了闻喜县三铁联合焦化总厂,成立了董事会,变成了股份公司。
  李海仓好像也并没有显出多少高兴。他又忙着改造“老”企业了,把三铁焦化厂由年产3 万吨改造成年产6 万吨,把运铁焦化厂改造成机焦。经过改造,4 个厂年产优质冶金焦26万吨,洗精煤16万吨,一级煤焦油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
  4 年时间,公司的固定资产由40万变成了2000万。这不是在跑,而是在飞。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他就不怕栽吗?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我们靠产品的质量,靠信守合同赢得了客户,占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我们还怕什么呢?”
  在山西闻喜这块土地上,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了一个魔术师!在人们眼花缭乱中,魔术师变出了一个个戏法。这仅仅是小试牛刀,后面的戏法当然要陆续登场了。
  第二章 心灵的磁场
  闻喜这地方很有点神奇的味道。这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代代风云人物在这里崛起,以卓越的成就和优秀的品格叱咤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仅裴柏村裴氏一门,就曾出过59位宰相。裴秀,西晋时的地图学家,与欧洲的托勃密同称为世界绘图法的创始人;裴颀页,一篇《崇有论》,空谷足音,震响中国哲坛上千年;裴松之,以注释《三国志》而名标史册;裴政,隋朝《开皇律》的主要制定者;裴行俭,唐代著名军事家;裴度,唐代中兴名相……还有郭璞,中国古代著名训诂学家,堪舆学鼻祖;赵鼎,南宋名相,爱国英雄;杨深秀,为振兴中华而蝶血刑场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裴柏村离东镇的川口村不过几公里,李海仓小时候就常去那儿玩。裴家这些在人们口头上传颂的人物,使他景仰的同时又感到十分神秘。记不得什么时候起,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也是闻喜人,我能给闻喜做点什么?
  他到地区开乡镇企业会议,听人谈起的总是河津的某某集团,永济的某某公司,没有提到闻喜。他到省里开会,听人提起的总是介休的某某公司,清徐的某某公司,没有提到运城。他不服气,他要给闻喜和运城争光。
  闻喜的经济,在运城地区挂不上号,在全省更挂不上号,闻喜是所谓“国家级贫困县”。
  闻喜三铁焦化总厂全年产焦炭26万吨,上交税收400 万元,占闻喜财政收入的1/34,这点贡献太小了,他不满足,他要为闻喜挣大钱。
  他坐车跑了湖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5 个省,跑了许多钢铁厂,跑了4 个月。4 个月跑下来,他心里有数了。
  山西有煤炭资源的优势,炼一吨铁,需焦炭650 公斤,用自己的焦炭炼铁,一吨铁的成本就低145 元左右。他决定上炼铁,建两个124 立方米的高炉,建一个变电站和一条铁路专用线,投资8400万。
  在搞焦炭运销中,他与上海市冶金局、湖南省冶金厅、河南省冶金厅建立了良好关系。他说山西焦炭便宜,电力便宜,咱们合作槁个炼铁厂吧,可行性研究已经做好了,两年半收回投资。人家说,1988年上海有一家在四川建炼铁厂,只有一座120 立方米的炉子,还花了6000万,你凭什么8400万就能建两座炉子?他说,我不是按习惯的方法干的,我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你们研究我的可行性研究吧。
  人家认真研究了他的“可行性研究”。都是搞冶金的行家里手,研究的结果是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还真可行,决定一家投1000万,其余由他李海仓筹措。
  合作投资办厂的协议在太原并州饭店签字。并州饭店南楼装修后还挺排场。
  签字当然是严肃的,一字落笔千钧重啊!和你个体户联合搞这么大的炼铁厂,搞好了,一年各自收入大几百万,不会给你升官;搞不好,撤职倒不是没有可能。问李海仓,两年半收回投资,有把握吗?
  李海仓说:“我们做过切切实实的利润分析,两年半收回投资是有把握的;但我不会给你写保证书,咱们是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三家回到各自的房间,得好好商量,马虎不得。各家商量以后,三家又到一起商量。李海仓在自己的房间里等着,不用急,签字是几秒钟的事,拿主意就是另一码事了;绝对不勉强他们,绝对的自觉自愿。
  三家商量后得出一致结论:干!可行性报告确实是可行的;更主要的,他们相信这个合伙人李海仓: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37岁的家伙值得信赖。
  只花一年两个月时间,炼铁厂就建成了,建成后当年达产。
  两年半就各自收回投资。
  如果不是1994年市场上生铁价格下跌,两年就能收回投资。
  就这样,到1994年5 月,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就达1.1 亿元,年工业产值增长到2.3 亿元,年利税达到6000万元,职工也增加到300 人左右。
  该歇一歇了吧,李海仓,你跑得够快的了,虽然年轻,你也会累的呀!
  他不肯歇脚,连气也不喘一下。1995年6 月,也就是炼铁厂正常生产一年以后,他又开始新建以炼钢和轧钢为主的二期工程。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明显的经济效益,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一期工程联营的另外三家坚决支持,积极投资。得知这消息后,原来焦化厂的董事单位洛阳铁路分局和承担生铁运输任务的临汾铁路分局、北京铁路分局也要参与进来。这样,董事会成员就变成了7 家,共同投资3.1 亿元,建起了两座12吨的炼钢转炉,一条高速线材轧钢线,又新建一座124 立方米的炼铁高炉。这年6 月动工,11个月后高炉投产,一年四个月炼钢厂投产,两年又一个月轧钢厂投产。
  花了两年又一个月时间,二期工程全部建成。现在海鑫公司已拥有总资产6.2 亿元,年销售收入11.5亿元,为闻喜县提供了3000万元的税收,占闻喜县年财税收入的38%。
  从40万元起家,到现在变成总资产6 个多亿的山西省最大的乡镇企业,只用了10年时间!
  李海仓真是个魔术师。
  魔术,词典上权威的说法:以迅速敏捷的技巧或特殊装置,把实在的动作掩盖起来,使观众感觉到物体忽有忽无,变化莫测,也叫分身术或戏法。
  李海仓的魔术,与词典上魔术的概念显然不同,他没有用“迅速敏捷的技巧或特殊的装置”把实在的动作掩盖起来,他“实在的动作”让人看得清清楚楚,那物体也不是忽有忽无,而是在闻喜东镇的大地上摆着一座十里钢城!这个物体是李海仓和公司职工十年拼搏、十年奋斗、十年艰辛、十年创业的成果。李海仓十年来没有一个节假日,十年中工作起来没有白天黑夜;十年来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吞下了多少苦汁和泪水,他心里最清楚,海鑫的职工也清楚。
  那天笔者去找公司总经理辛存海,老辛到天津出差了。旁边屋子里走出个人来,有人说他是县委的纪检书记崔振立。崔书记邀我到他屋里坐坐。
  这是一间办公室,除了办公桌椅还有床。我说你常住这儿?他点点头。我又问,你是来这里查什么案子吗?这位纪检书记笑了。
  原来县里叫他来当二期工程的常务副指挥,任务是协调工程建设和地方的关系,督促有关部门支持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完了,他却不想走了。
  他说:“是李海仓坚韧不拔干事业的精神感动了我,吸引了我。李海仓的辛苦、忍耐性、气度,确实少有;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委屈都能忍受。不了解的人,认为他门路广,办法多,干得很顺利。哪里有那么简单!现在办事实在太难了,即便上头说了话,底下又表态支持,也不一定就能办成。李海仓就靠他的人缘,他的信誉,他的百折不挠,他的管理才能,他善于学习给他带来的广博知识和胆识,把看起来难以办到的事情一件件办成了。李海仓和我谈事情总是推心置腹,他说,要是从个人考虑,他早就不需要这么干了,他还缺什么呢?他只是想趁着年轻,给社会多做点贡献,现在政策又那么好……”
  崔振立说着动了感情:“本来,只需要完成县里交给我的协调任务;后来不知怎么的,我却全力投入了,也就成了海鑫公司的一员。县里的本职工作还不能丢下,当然就辛苦多了,却干得很来劲。老婆也支持我。李海仓要上三期工程,我要帮他继续干下去……”
  《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这个公司上下团结,同心戮力,有个好的运行和管理体制自不待说,但李海仓的人格力量,却是凝聚全体职工、合作者和客户的重要因素。
  李海仓说:“我没有三头六臂,事情是大家干的。你看,我不是冶金专家,钢铁厂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我不请专家能行吗?我不是财会专家,我不请财会专家行吗?”
  那个唐元位原来是湖南省祁阳县的县委书记,当书记之前,他是零陵地区化工总厂的厂长。因为用他们的焦炭,来往多年,对李海仓十分了解。唐元位毕业于成都大学冶金专业,搞过20多年的钢铣听说李海仓正在建钢铁厂,决定不当县委书记,要到闻喜来干。李海仓说,这个选择不是小事,你要仔细考虑。唐元位说,我仔细考虑过了,慎重考虑过了。李海仓说你现在“七品”,以后还可能变成“六品”、“五品”,你摘了这帽子不可惜吗?唐元位说,这“七品”的帽子别人也能戴,想戴的人多哩;我只想到一个能让自己真正干点事业的地方去,我就认准你李海仓了。李海仓当然巴不得他去,又怕他不坚定,用了一点激将法,没想到唐元位还真有点破釜沉舟的样子,义无返顾地北上了。
  唐元位成了海鑫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李海仓又把太原钢铁公司炼铁厂退下来的总工程师谢凤初聘来当总工,安家费就给了10万元。要让人家安心在海鑫工作,必须使他们了无牵挂。
  李海仓聘用了100 多名技术人员。也有人跳槽的。杭州钢铁厂来了4 个人,其中有一人一来就当了炼铁厂的副老总。干了半年,说要到翼城一个钢铁厂进行技术总承包。李海仓和他们谈话,说你们想去翼城,可以先请3 个月假,干好了,就留在那儿干;干得不顺手,再回来;请假期间,这里可以照发工资。他们过去干了3 个月,说是发挥不了作用,加上那边原先在待遇上的承诺没有兑现,就不干了,又不好意思再回海鑫,回杭州去了。李海仓找人到杭州去把他们请回来。回来后原先干什么仍干什么,几个人干得十分卖力,真有点“死心塌地”的样子了。
  李海仓像一块磁铁,不仅是钢铁行业,其他行业的行家也被他吸引来了。
  现在的副总经理刘国权就是其中之一。
  刘国权当时在某一国防企业任科研所副所长。1992年,李海仓跑去找他,说要建炼铁厂,以后还要上炼钢和轧钢,搞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我搞焦炭还能行,搞钢铁玩不转的,你去帮帮我好吗?
  “他的诚恳、谦虚,他的魄力和长远设想,很吸引我,打动我。”刘国权对我说,“以前,我去过他的焦化厂。他搞得挺正规,讲科学,上的炉子比较先进,不是土打土闹,图眼前挣钱。我就觉得这人是搞事业的,有眼光,一句话,这人层次不低,可以共事。后来他又来一次,希望我去,我还是没有答应。我捧的是国营企业的铁饭碗,要放下来我还真下不了决心。我已经4 年没有回家了,于是请了一个月探亲假,用这点时间到海鑫去干。干了20天,单位就知道了,领导在干部会上宣布我临阵脱逃,又派人来叫我回去,不然要处理我。我想我回去干什么,上班喝水看报纸吗?想干的事干不了,也干不成,这儿能甩开手干,我还图什么?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干事业的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在留还是回的问题上,李海仓没有勉强我,但我不想回了。海仓工作上挺依靠我,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都由我负责,连招聘人也让我管;是不是请唐元位来,海仓也征求我的意见。上班我连喝水的功夫也没有,干得挺来劲。我知道我走不了,铁饭碗下决心摔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刘国权觉得鲁迅这句话说得真好,他早就把李海仓视作知己了。
  视李海仓为知己的当然不是刘国权一人。现任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孟景中,给我谈了他生活中一段特殊经历。
  1992年,孟景中在太原跑炼铁厂立项时,做了一次CT检查。以前医院只说他血压较高,主动脉有明显突出,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他也一直没有认真检查。这次在省城一检查,说他是主动脉弓血管瘤,瘤子直径6 公分,如超过10公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建议他尽快到北京或上海手术。回来和李海仓一说,李海仓就立即派人送他到北京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随后又派公司二把手副总经理辛存海和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去医院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孟景中做了3 次血管造影,医生认为手术成功率不会超过50%;又说手术一时无法进行,因为手术用的血液体外循环设备只有一套,手术时间很长,如果设备出了故障,手术就会失败。李海仓知道后,派了3 个副经理赶去,说只要手术中不出问题,董事长愿花10多万元买一套设备。手术后这套设备就送给医院。医院负责人十分感动,派人到兄弟医院去借了一套。手术那天,公司里去15个人。手术从早晨7 点做到晚上6 点,整整做了11个小时。公司去的15个人一天都没吃饭。李海仓在办公室里等消息,也是一天没有吃饭。晚上11点多钟接到北京电话,知道手术顺利,才回了家。手术后第3 天,刀口感染,发起高烧,要打进口药,一支1000元,一天打3 支,从早上输到晚上。李海仓说,我只要人,多贵的药也要用。这次孟景中到北京住院做手术,一共花了10多万元。出院前一个月,李海仓专程去看他,见他从后背到前胸刀口缝了40针,不由落下泪来。说老孟你安心在这里养病,恢复好了再回去;炼铁立项的事我已跑下来了,你尽管放心。孟景中出院时,医生建议他休息一年,他没有给任何人看医生的建议书,只休息一个月就上班。在家休息时,运城有一家企业的头头找他,说你老孟在财务上确是行家,我们出高薪请你,李海仓给你坐吉普,我们给你坐桑塔纳,李海仓给你坐桑塔纳,我们给你坐奥迪。孟景中笑着说,你给我坐宇宙飞船我也不会离开海鑫。
  “李海仓”这名字也挺有意思:像大海那样宽大的仓廪。这样的仓廪能存放、包容、吸纳多少东西?
  我和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逯光普交谈时,老逯仍然给我谈李海仓的用人问题。他说,李海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总能给人最大的机会和条件来施展自己。不管是帅才、将才,还是兵才,他总要做到人尽其才。工作中如果出了问题,他批评也很严厉,而且当着众人批评,但处理起来总是很“人情”。他分析出事的原因,而且自己承担责任。一个财务处副处长,没有按规定审批,擅自将一笔资金从公司下属的一个单位转到另一单位,这是不允许的。副处长被降级使用3 个月。在此期间,他很好认识了错误,积极工作,李海仓提前给他恢复了级别,因为降级期间表现好,又给他提了一级。
  逯光普说起他自己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开车去和人家谈铁路专用线的占地问题,谈到晚上12点,实在太累了,回来时和一辆卡车碰了一下,车没翻,我伤也不重,还能开车,深夜1 点多回到公司。他还在办公室等我,又亲自开车把我送到医院;检查后只有外伤,他才放心。第二天他就作出决定:凡是副总经理一律配备司机,不能自己开车。他对助手特别关心。那次我和孟景中去太原办事,回来时因为手机没有电了,没法和他联系,这下可把他急坏了,在办公室直等到深夜两点,我们回来后他才回去睡觉。”
  逯光普说,李海仓在用人上搞五湖四海,不搞任人惟亲,他有一些亲友也在公司工作,但始终上不了重要岗位。
  磁铁是用钢或合金钢经过磁化制成的,也叫吸铁石。
  磁铁产生磁场。
  磁场不是只在磁铁周围形成,心灵也是一种磁铁。
  李海仓是块磁铁,一块磁场很强的磁铁……
  第三章 “反常”,成功的奥秘之一
  符合一般规律和情况的叫正常。
  跟正常情况不同的叫反常。
  在某种潮流下,被许多人认可的往往被视为正常;与习惯的、流行的不同,便会被视作反常。
  海鑫公司和李海仓很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譬如许多民营企业家都认为,国家颁布的《劳动法》是在国有企业里实施,和民营企业无关。李海仓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工人直接给海鑫创造着财富,他们应该是企业的主人。他经常检查各个厂子,看有没有让工人随便加班了,工人的劳动保险执行情况怎么样,安全措施是否落实。他规定工人食堂不允许挣钱,只许往里贴钱,赔了钱由公司补贴。夏天,他给铁厂4 万元,钢厂9 万元,用这钱给高温区工人送冷饮,防暑降温,还要干部亲自送到每个岗位上。出差回来,他不进办公室,总是先到厂里,见工人问问这个月工资奖金拿多少,生产上有什么问题,可有什么建议。大年三十子夜,他都和工人们在一起。过年了,要给职工分发年货。在外头培训直接回了家的工人呢,有人说,这些人不在岗,不要发了。李海仓说不行,不但要发,而且要送到家里。于是派出专人往临汾、稷山、侯马送;有个正在培训的青工家在忻州原平,原平离闻喜900 多里,李海仓说,那也要送,送去的不只是一点年货……
  乡镇企业职工没有退休养老一说,海宝公司却有。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
  李海仓与“众”不同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或者故作“正统”;李海仓有自己的立身之本。
  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为了打开市场,人们你争我夺,各显神通,也不知绞杀了多少脑细胞。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打开产品销售渠道就是凭关系,于是回扣什么的就来了。李海仓却说:“打开销售渠道要靠产品质量,信誉是建立在产品质量上的,质量好玩起来得心应手,质量不好四面楚歌。”
  国家标准规定,炼钢用的生铁含硫量不得超过0.06%。海鑫给自己规定是不得超过0.03%。如果铁厂给钢厂一罐铁水,含流量大于0.03%,就要罚铁厂1 万元。海鑫有自己的质量内控标准,海鑫每一项质量指标都严于“国际”。有一阵,生铁化验内在质量很好,但外观较差,李海仓公开处理炼铁厂厂长:罚款,全公司通报,限期一个月内外观质量必须上去,不然免职。
  1994年以来,海鑫的生铁和钢坯出口韩国的大字、三星、浦项、小星,日本的三井、住友、阪和,香港的来宝、浦亚、能丰等钢铁集团的贸易公司,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纠纷,供货时间也绝对遵守合同规定,几年下来,在对外销售中没有发生过一次索赔现象。
  海蠢的钢铁出口是免检的。后来有人说,长期免检不好,商检手续还是要办的,于是口岸商检单位来到海蠢,一次就给了几万吨的合格证,让你自己检了自己去填。进出口公司说,外商指名就要海鑫的铁,只要是海鑫的,每吨多给3-5 美元。
  国内销售又怎么样呢?用户跑到山西来,开口就是“这货能不能达到海鑫质量”?
  与“众”不同之处多了就会显出一种反常来,这种反常又常常会遭人侧目。
  譬如,有些民营企业为了挣钱,常常在税收上做文章。出口的产品,他们会“合理”地避税逃税。
  外贸公司为了鼓励出口,缴了17%的增值税,又给退回9 %的税,可以不要开销售发票。既然这么做是允许的,“合理”的,海鑫当然也可以照此办理。李海仓却说不行,海鑫绝不在税上做任何手脚。他多次警告,谁在税上做手脚就砸谁的饭碗,海鑫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税收法规。
  做进料加工是要缴税的,做来料加工国家允许免税。为了企业利益,当然做来料加工有利,但这样一来,闻喜的一块税源就切去了。李海仓说,咱们不做来料加工,做进料加工,这样能给闻喜保住一块税源;还说是县委县政府和人民支持才有海鑫的今天,海鑫必须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1996年开春,炼钢厂土建工程快结束了。炼钢设备是武汉一家工厂制造的,预付款也交了,按合同4 月份要交货。这家厂子发不出工资,眼看不能按时交货。李海仓跑去提前交了全部货款,又拿出15万元,给制造设备的工人发奖金,全厂震动很大,设备按时做出来了。
  当前,三角债是普遍的企业现象。海宝债权近1 个亿,债务近3000万。人家用物资来顶债时,比原价高出10-15 %顶给你,你要就要,不要就算,海鑫接受了;但用自己的产品顶债时,出价却比市场价格还低。李海仓说,目前企业都在度难关,日子不好过;我们的光景还可以,碗里有的,总要想着碗里没有的……
  都说商场如战场,有人甚至说商场上没有道德可言,为了利润,商海里只有残酷厮杀,血肉横飞;如此说来,闻喜的农民企业家李海仓真是反常得可以了。
  李海仓喜欢读书,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教义和学说他都研究。那么,他是真的从这里悟到了什么精义,才使他有种种反常行为?
  李海仓认为,人不能不讲道德,不管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什么大潮涌来,从政应该讲政德,从艺的应该讲艺德,从商的当然应该讲商德。历史上的许多先贤为后人世代称道,除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还因为他们有光耀千古的人格力量。
  李海仓十分崇敬东晋闻喜人郭璞。郭璞先后注解过《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水经》、《尔雅》等历史名著,一度在武昌镇守使王敦的帐下当参军。王敦想谋反,郭璞坚决反对,王敦要进攻东晋的国都建康,令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说“无成”;王敦又命郭璞占卜他的寿数,郭璞说明公你如攻建康,必然大祸临头。王敦火了,让郭璞算他自己能活多久,郭璞回答说“命尽今日日中”。王敦立杀郭璞于南岗,时年49岁。
  李海仓说:“人是动物进化成的,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就是逐渐减少身上残留的动物性的过程。弱肉强食不应该是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我常常惊叹,我们的先人身上有那么多光彩照人的东西。就说我们闻喜郭璞,他可以顺着他的‘主公’王敦来,非但不会被杀头,还会加官晋爵,可是他没有。郭璞可以说是个真正的人。我想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总得有点精神,人的精神。无论搞流通,搞实业,不讲信义,坑人骗人,最后还是走不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到一点李海仓时下的行为与“众”不同的因由。
  李海仓的许多做法,会被人认为不合时宜。他不为人言所左右,仍然乐此不疲去做。
  高炉投产以后,风机在运行中出了故障,要找出故障的原因从而排除故障,就得请凤机的制造单位来人。风机是陕西鼓风机厂制造的。当时两座高炉里都装料在冶炼,风上不去,矿石会烧结在炉子里,最后两座高炉就会废掉。有人说:“这炼铁大高炉是农民耍的?真是开玩笑。”也有人说:“还是古人说得好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李海仓反常的劲头又上来了,说我就不信农民耍不了大高炉,我相信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于人!
  七天七夜。为了找制造厂家,李海仓7 天中跑了4 趟陕西鼓风机厂。第一次来人没有解决问题,又去第二次;第二次来没解决问题,又跑第三趟……最后一次把该厂的总质量师和副总经理搬来了,才拍板说:风机的故障是动平衡差,动平衡差是风机的安装基础没有打好,这是建设单位的责任。
  本来跑到陕西鼓风机厂请人,可以派别人和建设单位的人去,不必董事长亲自出马。李海仓却亲自去。7 天中他一直在闻喜和“陕鼓”所在的临潼之间奔跑。当时风陵渡大桥还没有修好,过黄河必须摆渡;渡船要上满5 个车才开动,李海仓只能说好话去恳求人家开船,只差朝人下跪了。有一次晚上没有渡船,只能从河津的黄河大桥上过,再绕韩城去临潼,竟走了10个小时。司机开着车就睡着了,只好停车打下盹,再开……
  李海仓在这儿又表现出他的“反常”来了:两座高炉停产7 天,造成的损失实在不小,责任在建设单位,应该让他们赔偿;他非但没有这样做,连“陕鼓”先后来4 批人吃住费用都是海鑫出的。这位建设单位的头头和职工大出意料。炼铁厂建成以后,炼钢厂和轧钢厂的建设,李海仓仍然交给他们,这更出他们的意料,据说一位头头感动得掉了泪。工程一开始,上上下下就泼上命干,资金没有按时到位,自己垫上钱干;施工中遇到问题,不找业主,自己想法解决;土建和安装质量把得十分严格。提出的口号是:“给海鑫干就是给自己干!”业主和承建者的关系,亲密得也很“反常”了。
  三号高炉建设期是8 个半月,7 个月就拿了下来,李海仓奖励建设单位50万元。高炉投产,剪完彩点火后,李海仓就回到了办公室。他知道没事了,不用管了,回家睡大觉也无妨!
  这样容量的高炉从投产到达产一般需要一年,三号高炉投产3 个月就达到了设计能力。点火成功后,李海仓又拿出52800 元奖励建设单位职工。这一天正是5 月28日。
  而这也是一种“反常”。
  他成功的奥秘,也许正在于这种“反常”……
  第四章 他脚下的跑道没有终点
  和李海仓交谈时,他从不说十年中碰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麻烦,经受了多少挫折。我问他掉过泪吗?他承认掉过,掉过多少次记不得了,只有一次他无法忘记。
  这是一号高炉投产时,工人操作不熟悉,铁水碰倒了冲铁渣的冷却水,引起了强烈爆炸。
  水和电都断了,整个厂区一片漆黑。
  已经是晚上11点钟,李海仓还在办公室里。听到爆炸声,他便冲下楼去。
  黑暗中,只见人影幢幢,细看职工都在往炼铁厂跑去。有一人骑着自行车,李海仓把自行车夺过去,骑上去就猛蹬着奔向车间。
  进车间一看,高炉还在流着炽热的铁水;借着铁水发出的红光,只见车间尘烟滚滚,高炉平台被炸了1/33. 当他得知各班组没有伤亡人员时;才松了一口气,当即下令,20分钟内必须恢复供水,不然高炉就要烧坏。要供水就要恢复供电,管电的不等吩咐就跑去忙了。这时他猛地想起,离高炉不远处,有20多个氧气瓶,是高炉出铁口堵了切割用的;氧气瓶因高温可能引起爆炸,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必须立即派人移开。抬头一看,人们正在黑暗中抢着把一只只氧气瓶往外边拖去。他们拖着的是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啊!看着眼前的场景,李海仓禁不住热泪盈眶。
  “不要把账记到我一个人身上,”李海仓说,“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子?我们的职工太好了,依靠他们才干出一个海鑫。”
  李海仓说:“是的,他们中多数是农民,但他们没有雇佣思想,他们认为海鑫是自己的。我从他们身上也获得了力量。”
  李海仓说他是个农民,至今他的户口还在闻喜县东镇川口村。
  对于昔日的农民,说他们勤劳、质朴、节俭、敦厚等等的同时,人们又习惯以狭隘、短视、保守等等视之。我和李海仓交谈时,他纵谈天下大事,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乡镇企业的今天与明天,甚至谈到文化艺术界的现状。他思维敏捷,逻辑严密,不时有思想火花和新的见解迸射出来,使我触动,使我惊讶。我不禁想,他才42岁,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他是如何改变先人遗留并漫滤于他血液里、骨髓里的传统因子的?
  姜春云副总理在胡富国书记和孙文盛省长的陪同下,曾经来看海鑫。副总理看了非常高兴,说厂子能管理成这样,真不简单,鼓励他好好干。书记说,设备和管理档次都不低,企业发展的思路清楚,前程远大。省长说,一个乡镇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这么高,而且控制室里用上了微机,他真没有想到(省长在大学里是学冶金的,当然是内行了)。
  李海仓对我说:“我不搞短、平、快,要搞,就要装备上档次,技术上水平,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有人说船小好掉头,我说船大了才能经得起风浪,没有一只船航行中是绝对太平的。我时刻准备在风浪中搏斗。”
  这就是一个农民的眼光和境界吗?
  李海仓总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一起思考,从中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他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不让机遇来找他便抓住了它。他说被动就要挨打,只有高屋建领才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进攻的位置,他深知企业的命运决定于管理人才和全体职工的素质。建炼铁厂时,他就提出“高级人才靠聘请,中级人才靠进修,一般人才靠培训”。他把专家请进来讲课,又把人送出去上学、进修和实习,已送出去培训和实习的有400 多人;在各个大学里上学的有30多人。一线的生产工人,80%是农民啊!
  李海仓身上有些东西确是很使人费解的。譬如,有人说这家伙成天成月成年那么忙,什么时候读了那么多书?
  我在他的书房里看到满满几架子书,卧室的桌子上还堆着一摞,其中有《资治通鉴》、《国际经济贸易百科全书》、《世界十大思想家》、《东方思想文库》、《西方思想文库》,还有《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和《中国古代三教九流》……
  一次,我们随便谈到《红楼梦》,他说他特别喜欢贾宝玉给晴雯写的祭文,说着便随口背出:“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在座的几个人都吃了一惊,我问他用什么时间读书。他说除了每晚临睡之前,主要是在车上:他大半时间在外边奔跑,在车上除了打盹就是看书。后来听他父亲讲,小学一年级时,背语文他得过全县第一名。恐怕不单是记性好,他的悟性也是很高的。
  李海仓叫人琢磨不透的还很多。有人问他现在有多少钱,他说我的钱可以说很多,也可以说没有。我没有存款,钱都在企业里。投资、发展、再投资、再发展,要一直这样干下去。人们便又弄不懂了,说你的钱吃喝几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这样干?
  海鑫1995、1996两年上缴国税、地税近4000万元,上缴煤炭管理费1200万元;用280 万元在贫困地区办了两个企业;相继安排农村劳力5000余人,仅川口村就有780 人在这儿工作,1996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3550元。5 年来,海叁累计拿出400 多万元,用来建学校、修道路、打深井、改造荒坡地、建养老院和老人娱乐中心、安装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现在东镇已经成为十亿元镇,川口村已成两亿元村。
  李海仓说,我是用小钱滚大钱,用大钱滚更大的钱,但如果一个人事业的奋斗过程,变成无休止循环的挣钱过程,那不单调无聊吗?现在,许多人在海鑫能找到机会,我们干得越大受益者就越多。我感到自己的事业有了完全超越个人需求的意义,我从这里得到乐趣和安慰,这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李海仓说,他经常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李海仓有一次问我去过汤王山没有,说汤王山是闻喜县最高的山峰,那儿有很好的传说。当时我没有经意,后来听人说起这个十分古老的传说,说夏桀暴虐无道,人民拥护殷国的汤王,汤王追夏桀至闻喜的玉鸣条岗,推翻了桀王。汤王得天下后,连着大旱七年,一个大臣占卜说,除非用人作牺牲(祭品);上天才会下雨。汤王决定牺牲自己,救民于水火。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焰腾空,汤王眼看就要被烧死,忽然大雨倾盆,烈焰被浇熄了。人民欢呼雀跃。为了纪念汤王,便将闻喜境内的最高峰命名为汤王山。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说。看来,李海仓确是不择细流,闻喜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能使他获得营养。
  李海仓现在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山西省乡镇企业功勋,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他还是全国工商联执委。他获得的荣誉称号,国、省、地三级加起来有19个之多。海鑫二期工程已全面建成投产。企业蒸蒸日上,一片兴旺景象。10年时间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李海仓应该可以自慰了,可以歇下来喘口气了!10年大庆活动为什么不搞一搞呢?
  李海仓又一次“反常”了,他一向从善如流,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固执己见。
  李海仓脚下的跑道没有终点。
  关于将要建设的三期工程,他已经组织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论证。他说,全世界目前钢产量7.5 亿吨,中国是1 亿吨,按人口平均,日本786 公斤,韩国765 公斤,西德501 公斤,美国350 公斤,我国仅83公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钢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这本身就说明钢铁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李海仓说,1992年我们仅有焦化厂2000万元固定资产,决定投资8400万元新建炼铁厂;到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1.2 亿元,决定投资3 个亿建二期工程;现在已经拥有4.2 亿元固定资产,公司实力更强,效益更好,国内外知名度更高,联系各方面客户和财团更多,加上我们已经总结出一条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经验,筹集8亿资金,用三年半到四年时间建成第三期工程应该是有把握的。
  李海仓说:“一想到闻喜还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要使财政翻番,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一年贡献几千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李海仓说:“三期工程建成后,仅税收一项每年就达1.5 亿元以上,能从根本上改善闻喜的财政状况。”
  李海仓说:“从我们公司及我个人来说,在十几年时间里轰轰烈烈地干了一番事业,该得到的基本上都得到了;引回的资金,建成的企业,创造的效益是属于闻喜县的,属于闻喜人民的。”
  李海仓说:“创业十年不是一个句号,十年大庆不搞了,咱们准备上三期工程吧!”
  李海仓的“魔术”还要耍下去,看来他将成为一个“魔术”大师!
  这使我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也许,这就是李海仓能成为“魔术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中国读书网





上一本:隐寂在比利时的中国女“辛德勒” 下一本:瞬间与永恒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魔术师”李海仓的作者是“魔术师”李海仓,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