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论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


作者:蔡志军     整理日期:2022-12-30 00:37:22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只是对于每一时代的记述性描述,其中更蕴含着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解读和未来的期冀。因此,哲学不是平面的存有,更有其立足于当下并延展于未来的维度和空间。卡尔?雅斯贝斯曾说:“思想家伟大的标志是他尽可能地同时与所有的人一道取得成就,他所说的能够超越时间,唤起人类的多种可能性,成为人类的鉴戒。” 马克思一生所实践的伟大成就就是对此的好的诠释。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彰显着世界性的视野和人类整体的人文关怀,因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对时空的超越既有来自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哲学关切,更有对于主体自我的终极性价值诉求,即哲学的超越维度。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研究的意义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只是对于每一时代的记述性描述,其中更蕴含着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解读和未来的期冀。因此,哲学不是平面的存有,更有其立足于当下并延展于未来的维度和空间。卡尔·雅斯贝斯曾说:“思想家伟大的标志是他尽可能地同时与所有的人一道取得成就,他所说的能够超越时间,唤起人类的多种可能性,成为人类的鉴戒。” 马克思一生所实践的伟大成就就是对此的最好的诠释。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彰显着世界性的视野和人类整体的人文关怀,因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对时空的超越既有来自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哲学关切,更有对于主体自我的终极性价值诉求,即哲学的超越维度。
  关于“超越”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阐发,其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故而要想获得本书主题的明确清晰,对于这一范畴的厘清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一、“超越”概念的厘定
  “超越”并不是个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会不断地面对这个既切近又高远的人生主题。面对人生的关节点,面对已经成为规律的习惯,面对生活的安逸与惬意,面对人生的苦恼与困境,这时的我们最需要的无疑是改变的魄力、保有的张力和坚守的定力。因此,在各种励志的追求中,“超越自我”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之一。如何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何以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更多地困惑着年轻的生命。然而超越不应仅仅是个青春的话题,更是每个人一生需要去考量的标杆。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并非孤立的个体,超越同样承载着人类整体的价值诉求,因此对于人类社会整体的超越性审视就成为诠释超越的另一重要维度。
  无论古今、无论何种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秉持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社会生存法则,在各个领域中实现着历史的超越。每一个可以载入史册并为后人称颂的人、物、事都闪耀着超越的光芒,成为人类历史不断向前的征程中永恒的丰碑,而当下则始终是超越的最前沿。人类社会通过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起人类超越的历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超越。因此,超越问题作为人生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自然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超越”是人基于其目的性存在,立足于现实并对现存世界的改变与突破,这种改变与突破以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现实追求,最终落脚于人的信念和信仰层面,其核心旨趣是人的终极关怀和意义世界的建构。简而言之,对“超越”的诠释离不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关键词。
  首先,“超越”是立足于现实、现世的实践历程,以实践为核心环节。“超越”决不是神奇的无中生有,而是立足于现实,对现存的扬弃。没有真正的现实基础,“超越”无从谈起。无论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还是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彰显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取得引以自豪的成就,无不需要对现存、现有的秩序和状态进行改变和突破。超越必然包含有指向性,包含着对于现实的否定性、批判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应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单纯的天马行空式的自由畅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改造现实的功能与效用。因此,超越离不开实践维度的支撑,是实践的现实性保证了超越的真实意境。就此而言,本书所论述的超越与纯然的精神性超越是迥然不同的。单纯的精神性超越只为求得个人心灵的宁静与逍遥,其实质是对自我责任的漠然与意义世界的虚无化。
  其次,“超越”是以主体的自由选择为特征的。如果人无法自由地选择,无法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意志,那么即使发生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或变革,也无法真正彰显出超越的本真精神。在超越的语境下,不应有被动式的表达。只有充分保证人的主体地位,超越才不会成为外在物质追求与欲望满足的手段,才不会成为异化的、面目全非的超越。
  最后,“超越”拥有信仰的维度。这既包括对于信仰的确认,更包括对于信仰的践行。超越的过程,正是人的信仰生成的历程。超越不是一次性的精神消费,在确立了自我的超越维度之后,需要个体不断地为之践行和付出。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了艰辛与考验,包含着上下求索、披荆斩棘乃至流血牺牲,因此才有众多平凡的伟大与伟大的平凡。同时,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同样离不开超越维度的支撑与保障。理想秩序和理想社会以信念乃至信仰的方式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奋斗、奉献乃至牺牲。“世外桃源”“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等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统下的理想社会范式以“人间天国”的面目出现了,其中承载着无数人对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期冀和渴求,在执着中坚持,在坚持中坚信。在秉持这些信念乃至信仰的人们看来,这样的美好未来是一定会实现的。即使个体的有限生命无法见证这一切,但是在人类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期待中,“超越”成为王朝更迭乃至社会形态更替的主旋律;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超越”同样成了负载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和信心。总之,“超越”的信仰维度保证了人生旅程的百折不挠,保证了人类社会的一往无前。
  以实践、自由和信仰作为诠释人的超越性活动和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找到了阐释人类主体性活动的恰当理路,它们既是一分为三的,又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它们的“分”就在于分别从超越的现实、行为本质和内在精神的维度对超越进行了不同视域的铺陈,真正展现出超越的真实内容和意境,彰显出人的超越性本性和作为“万物之灵”的价值尊严。实践是超越的承载者,自由是超越的真精神,信仰是超越的灵魂。它们的“合”就在于从任何一个核心范畴都能梳理出其他范畴的内容和超越的本真精神。实践、自由和信仰既是可以相互诠释的,同时也是围绕着超越的最高旨趣展开的。
  二、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性特质
  “哲学的本性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思维和一种对世界(包括社会和人本身)的一种终极关怀,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确立一种关于终极实在的高尚情操。” 就哲学的本性而言,是与人的超越维度息息相关的。换言之,哲学具有天然的超越基因,超越是哲学的本质属性。故而超越性理应成为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属性和特质。
  就马克思哲学而言,超越维度虽然不是其核心维度,但是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来自哲学本性的天然价值诉求,更来自于马克思致思理路的本真视域。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理论视角和出发点有所差异,表现为一个由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性立场,逐步生成为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探寻的历程。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还是对规律的探寻,马克思从未改变其理论关注的逻辑起点,即对人本身的关切和探求。超越维度作为哲学的本真维度,承载着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一般都以其作为哲学应有之义施以简单化的承认,而对其整体性内容和生成理路不作深入的探究和厘清。笔者认为,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如此处理,不足以使我们从情、理两个方面找到与马克思及其哲学的真正共鸣,故而弱化了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对哲学而言,不应存有不言自明的问题和领域。哲学的爱智本性决定了它不会充当“信使”的角色,也就注定了哲学与不言自明的绝缘。回顾哲学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不言自明的现象和事实正是哲学生成的核心问题域。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同样适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书将要对马克思超越维度的内容和生成性历程作出一番阐释,力图使不言自明的习惯性理解变成言而更明的本真性呈现。
  从超越维度来看,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突出地强调了人对世界的改变,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和颠覆。由于他对人的现实关注和关注现实的人,因此他自觉地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理想,同时又以共产主义和自由王国作为意义世界和终极关怀的维度。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以超越性为本质属性的哲学,实践、自由和信仰自然成为了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核心理念。
  在马克思看来,“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简而言之,人作为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具有肉体本性,要受到外在规律和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有诸多与生俱来的凡俗与困惑;另一方面,具有精神本性,有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把握,有全然属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正是后一维度的存有,使人有了摆脱物性纠缠的契机,获得了真正人性的存有,彰显出高贵与尊严。人的二重性存在的特质,使人既获得了超越的可能性,也领承了超越的必要性。因此,马克思强调,人之为人的根本不在于人的天然生成的内容,而在于后天的精神世界的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超越维度的挺立是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重要保证。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超越的神圣追求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故而其超越性思想具有以往哲学所不具有的现实性和主体精神,从而使人的超越不再以对自我的否定和幻化为代价,更获得了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有效保障。在超越的终极维度上,以对人的异化生存的积极扬弃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自由解放为旨归的共产主义和自由王国的确立,保证了在人的超越维度上,全新的超越性建构的真实品质。
  循着哲学本性的理路,探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超越性内容和特质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哲学探究。本书试图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有关人对现世、现实的改变和发展的内容、有关人的终极关怀和意义世界等内容的发掘,确立起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超越维度和研究视域,以期有助于当代中国意义世界的构建和人的本真生活的享有。
  三、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学界有关马克思哲学超越性问题的探讨主要铺陈于两个向度:
  第一,对马克思宗教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即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轨迹的文本考证研究、对马克思宗教定义的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对马克思宗教观所做的比较性研究。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依托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逐步展开的,其中既有对马克思宗教观的总体性梳理和探究,也有对于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宗教思想的局部性解读,还有从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来回溯其宗教批判的重大贡献和意义。
  第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本领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五个方面,即由对马克思共产主义认识误区所引发的深入探讨,从多重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研究工作从作为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出发,既探讨了对于共产主义的不当认识,又确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多重解读视域,并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和探索。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于马克思在超越性主题上所作的“破”和“立”的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纠正了过去的简单化、公式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可信的文本依据和研究的多重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客观地说,以这两个研究向度领承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主题是合理的并且是符合马克思本人思想的。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在传统的研究成果中,更多地强化了人的整体性和整体性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个性的人。关注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但是却忽视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解读与扬弃,没有看到马克思对宗教尤其是犹太教的批判是以其对宗教的人文关怀维度的积极扬弃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因此传统的研究中更多地强化了马克思思想中外在的、革命的色彩和主题,而淡漠了其内在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关切;开展了对于共产主义的深度研究,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研究范式的束缚;关注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是对于马克思有关人的意义世界的思想缺乏深度的剖析。同时,对这两个向度的研究缺少整体性的观解和把握,缺少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整体性视域的理论研究。
  诚如英国学者伯尔基所言:“在马克思思想中,人类解放的第三个维度是精神解放。这一点也许最难理解,或者最容易被低估,但对马克思而言,它却是整个解放过程的关键,不仅是胜利的顶点,更是另外两个维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放和人类社会范围的解放——引者注)的知识基础和前提。” 伯尔基在此阐述了马克思精神解放的基本内容,并强调了对马克思精神解放思想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不难看出,其所述精神解放与本书所述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的核心旨趣和终极价值关切是大体吻合的。
  传统的研究偏重于超越的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和人类社会范围的解放,而对于超越的内在本质,即超越的形上学的内涵则有所忽视,但“它却是整个解放过程的关键”。因此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研究的重要意义“被低估”状态的持续,显然不利于我们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祛魅化解读。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研究的深入展开将会使我们看到更加完整的马克思和完整的人,在超越性维度提撕下对于人的自我认识和全面发展的解读无疑具有了更加成熟的人生运思和信念支撑,而这些内容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对经典的解读离不开时代精神的影响和介入,对于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发掘和梳理同样来自于时代的呼唤和本真的价值诉求。当虚无主义又甚嚣尘上之时,作为人的超越之维的意义世界的缺失就成为一个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实的世界展现出诸多平面的人生和本能的生存。当人生的价值考量已然变异为金钱多寡的比拼时,当饱食终日的无所事事充斥生活时,超越的价值诉求和人的意义世界的要求和呼唤,就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莫须有”。“随着‘现代性’精神的对象性展开,哲学的‘智慧’本性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精神的‘厚重’似乎变得多余而无意义,哲学的境界也成了只具有‘考古学’意义上的久远话题。”
  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语),人不应只有物质的一维。要摆脱人生的虚无和醉生梦死,意义世界的构建与确立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生之选。只有挺立起人生的超越与超越的人生,才能铸就人性的本真与豁然。本性中充满超越性的哲学自然要承担起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和探求的重任。
  如前所述,有关人的超越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展开维度。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必须高扬起超越的旗帜和信念,才能穿越眼前的迷雾和困惑。因此,“在衡量事物的存在时,我们应当用内在观念的本质的尺度,而不能让片面和庸俗的经验使我们陷入迷误之中” 。马克思所说的内在观念的本质的尺度,凸显了人作为二重性存在,其理想关切的维度。正是这一尺度的确立才能使人摆脱了盲目和软弱,成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为其承担这一责任和使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切入点。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使其在生存论的向度获得了最大化展开的空间和领域,其超越性是立足于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是对时代精神的最充分的展现。
  从马克思的哲学到其人生无不彰显着超越的光芒和力量。马克思哲学中充满着对人的意义世界的探寻和真知灼见。人生不应是简单的经历,而是用心付出的亲历。就此而言,崇高与神圣是人永远无法或缺的元素。不去展开高飞的翅膀,永远无法体味高远的胜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念,这正是其面对生活的困窘和斗争的艰险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的动力源泉,也是他反思和批判的哲思起点。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深入研究,给我们展开的将不仅仅是充满活力的语句和思想,更有一条通向人类本真世界的光明之路。





上一本: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竞争性集权”模式 下一本:把握机遇 创新天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论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的作者是蔡志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