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韩德强《碰撞》


作者:韩德强     整理日期:2012-01-13 20:14:24

   序
    

     看完面前这本书稿,我想到了很多问题。

     这些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和条件已经有不少讨论,也出了一些书。但是,我总感到这些讨论似乎还缺点什么。有的人可能自己是懂得的,却未免故作高深,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有的人可能自己也不懂,跟着唱高调;有的则是半懂不懂,煮了夹生饭给人吃,或卖弄名词、术语和规则,或就事论事,学理上漏洞不少,却仓促地下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与学术界的扑朔迷离相应,还有一个让人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众多报刊杂志的热情期盼,另一方面却是一些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人的忧喜参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谜底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从学理上说,这可能是市场竞争崇拜情结在作怪。人们对竞争的态度就是非常复杂暧昧的。经过学习和熏陶,人们在理论上相信市场竞争的优越性,但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却感受着竞争的残酷淘汰。因此,人们支持加入世贸组织,却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丢掉饭碗。然而"害怕"只是一种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情绪,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成不了制定政策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常常出现很奇怪的讨论,双方争着认同自由贸易,痛斥贸易保护观点,在这一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讨论,因为真正严肃的、有价值的问题恰恰在于对市场竞争万能论的真实性的探讨。中国刚刚引入市场经济,形成竞争万能的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市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竞争万能论的局限性。事实上,亚当·斯密式的自由竞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人为地设定了一个平等的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要不了多久,优胜劣汰规律就将起作用而消灭自由竞争,逐渐形成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甚至垄断,垄断的程度也会从地方垄断走向一国垄断,直至走向全球垄断。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第16版(1998,英文版)中也指出:"竞争市场的结果即使实现了效率,也不会是社会方面值得向往的。竞争市场本身并不必然保证符合于收入和消费公平分配的社会理想的后果。"相反,有的学者还指出,它使"赢者夺取全部市场,吸引过多的参与者,导致无效的消费和投资,并且经常使文明堕落。"与由竞争走向垄断相伴随的,一方面是技术日新月异地进步,另一方面却是技术进步的成果愈益集中到少数强者手中,愈益将弱者排斥到社会生活的边缘。号称富甲天下的美国,不是有3000万贫困人口吗?不是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生死由天吗?这还只是美国富人在国内留下的阴影。由于美国是全球财富中心,世界上十多亿食不裹腹者都可以被理解为美国富人的阴影。从强者的角度来看,竞争肯定是万能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竞争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从弱者的角度来看,竞争却是危险的,至少是需要清醒对待,而不能盲目崇拜的。当中国选择市场经济时,论者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中国考虑加入以自由贸易为核心诉求的WTO时,论者就不得不考虑站到弱者的位置上来。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确是弱者。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我很高兴地看到,终于有人站到弱者的立场上来考虑加入WTO问题了,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位青年学者。我认识韩德强同志是在今年春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他就坦率地表达了对竞争崇拜情结的流行的忧虑,并且作了若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分析。因此,当他请我作序时,我就欣然应允了。

     我看此书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讨论WTO问题,而是从WTO问题入手,分析了竞争万能论的逻辑错误及其危害。作者把竞争万能论称为市场浪漫主义,认为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为此三论的确使人容易形成"市场机制能自动带来进步和发展"的浪漫主义情调,也的确是目前竞争崇拜情结的核心。作者进而认为,市场浪漫主义是经济强国拆除经济弱国自我保护屏障的战略工具,这也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事实上,当今美国所力倡的经济全球化正是起了这样一个作用。美国企图在全球化旗帜下让各国把经济主权交给由它操纵的各类全球经济组织,这样,美国就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享有完全经济主权的国家,实际上成为各国的中央政府。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淘汰各国政府,实现美国赢家通吃的美梦。

     中国不会那么容易被淘汰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度被淘汰过。但是随即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当然,中国由弱而强的路才走了一半,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还仍然弱小落后。因此也仍然需要强烈的国家意识,仍然需要新一代人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奋斗。我感到欣慰的是,青年人正在成长、成熟起来。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分析了市场浪漫主义的逻辑缺陷,还提出了他称为市场现实主义的建设性思路。他的市场现实主义也有三论,即"竞争论","贸易保护论"和"中心一外围论"。其中,"竞争论"是他的核心现点。在作者看来,市场如同战场,竞争如同战争。市场机制是一个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正反馈机制。由于正反馈机制的不可持续性,因此会遇到周期性的崩溃,这就是经济危机。作者认为,这一观点不仅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贸易保护论"和"中心-外围论",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可以更好地整理500年资本主义经济史。应该说,这一观点是大胆的,富有启发性的,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沿着这一思路,作者认为,中国需要制定一项由弱变强的国际经济持久战战略,这项战略由四个要点构成,即:就业优先、资源节约、扶植战略产业以及为科技和教育事业重铸灵魂。这意味着我们得承认,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都具有现实合理性。

     我想,这些观点对于习惯了把当前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市场不完善、不成熟的人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震撼性的。其实,真正成问题的恰恰是所谓"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概念。欧美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这一概念,因为他们知道市场经济内在地具有缺陷。他们既为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而苦恼,也为由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垄断等产生的"市场失灵"所困扰。而且,他们还提出这样的见解:分析市场含义应涉及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制度方面,因而对市场的评价必须扩展到它们对权力结构和人文发展进程的影响。市场存在的缺陷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有可能逐渐加剧,例如垄断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国经济危机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像日本90年代以来所深陷的大萧条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无法想象的。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吗?有的人说是,日本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裙带式资本主义的问题。我看,这可能是美国人推卸责任的说法。更合理的说法恐怕是,80年代美国逼迫日元大幅度升值,一手制造了日本的经济严重泡沫化,90年代的萧条只是泡沫破裂的产物而已。在很多人眼里,美国的市场经济可谓是成熟、完善的典范了。但是,去年八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其主要操盘手中有两位是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yronS.Scholes和RobertC.Merton)破产,差一点把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拖下水,是美联储打破常规,运用裙带资本主义的办法注入资金,才算是堵住了眼看决口的大堤。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可能也已经被高度泡沫化。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鲁格曼教授又发出了警告,认为不出一年,最多一年半,美股、美钞将有大幅贬值。果真如此,届时,我们又将到哪里去寻找"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典范"呢?

     21世纪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当然需要竞争,但是不应该由此产生竞争万能论,把它神化了;更不应该把处处向美国的标准和规则看齐作为中国的出路。自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世界面貌发生了极为根本的改变,技术进步使得一切科学幻想都能成真。但是,这一制度也产生了二次毁灭性的大战,也把人类推向与自然决裂的险恶处境。这一切都是由于这个制度遵循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哲学。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竞争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如果竞争的结果是使人类毁灭,那么一切技术进步又有何意义呢?

     我愿意把这个问题留给一切真诚关心着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青年朋友们。

   胡化光
    

  
   前言
   第一部分
   加入WTO,中国人能活得更好吗?
   WTO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
   附录 一位外国友人致中国领导人的信
   第二部分
   各行各业,准备好了吗?(一)
   各行各业,准备好了吗?(二)
   附录 周其仁正中谁的下怀?
   第三部分
   市场浪漫主义与“入世”
   附录 法国学者布迪厄谈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第四部分
   市场现实主义与“入世”
   附录 世界主义还是国家主义?
   附录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部分
   21世纪中国国际竞争战略
   附录 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
   第六部分
   今天还能不能搞贸易保护?
   附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附录 《全球化陷阱》书摘
   第七部分
   美国霸权战略与中国外交空间
   结束语 开展公开政策辩论,增强民族凝聚力
   后记







上一本:企业信息化初探 下一本:君思电子商务文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韩德强《碰撞》的作者是韩德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