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今昔


作者:短篇今昔     整理日期:2013-06-04 11:32:09


   短篇小说今昔
  作者:李洁非
  
  施蛰存先生以99岁高龄辞世,对我来说这个消息偶然地让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前短篇小说那极其繁盛的往事,以及在今天的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类似施蛰存这样的短篇小说家的事实。同时我还想起,略早几年仙逝的汪曾祺先生———作为一位更加纯粹的短篇小说作家,汪先生的成就与其身后之寂寞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这种文学体裁人气之衰昭然若揭。
  
  市场运用它自己的口味,析分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并重新编排了诸精神生产品种的座次。其中,文学由于它与消费文化的精神之间吻合度的不完美———或者说文学由于自身历史背景的缘故保存了太多的前市场时代的文化趣味———现在它明显地处在一个较末等的地位。而进一步看,在弱势的文学的内部,依同样的关系,文学品种的地位也被重新编排了;作为失意者,诗歌首当其冲,紧随其后的便是短篇小说,而在以往,这两种形式恰恰是文学的所谓“艺术性”的顶尖代表。
  
  诗歌的沉没,是因为它专注于个体心灵,过分排斥群体性经验和价值,这与以大众化、流行化为根本特征的消费文化,自然是格格不入的。短篇小说远没有那种孤芳自赏的气质,但它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失宠于市场这主宰者。
  
  让我们回顾一下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兴盛的由来。形式主义批评家对美国19世纪短篇小说的研究发现,美国近代报业之发达不仅促成了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甚至还直接造就了这种文体的美国特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谈到18、19世纪欧洲文学时也指出:“在一个半世纪中,日常的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他提及了一大批在报纸专栏发表小说赖以为生的著名作家。应该说,在市场时代初期,短篇小说并不是失意者,相反它还是这种时代的受益者。中国也如此;从鲁迅到施蛰存,乃至《班主任》、《伤痕》,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随现代传媒的生长而生长,反过来,报章也靠发表好的短篇小说吸引读者,等候和定期从报上阅读短篇小说,甚至成为读者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一情形看来已成历史。今天,几乎没有什么报纸还保留它们的短篇小说版面。过去不少知名报纸上文艺副刊的短篇小说享有盛誉,而现在的流行大报如《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至少我从来没有印象曾经在上面读到过短篇小说。如果说,早期和全盛期的短篇小说以颇得媒体青睐为其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显然面对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形。这种关系的改变,明确无误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即:短篇小说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大贬值了。
  
  尽管文学整体上都在边缘化(相对于更加大众化的其他文化形式),但在小气候内部,仍然有人日子好过一些,有人却不好过。从出版商那里传来的信息显示,在今天这种市场口味下面,长篇小说热持续升温,不必说知名作家,就算毫无来头的新手,只要写出长篇小说,销路都不太愁。几年来,我们陆续碰到过不少奇特的事例:一些根本没有创作积累的“美女”“少年”,出手长篇小说立刻获得成功;而照旧有的文学经验或常规,人们相信成功的长篇小说创作一般应当在一段时间的短篇写作磨炼之后才有可能。但现在证明,这种规律是可以被“打破”的。
  
  原因颇为隐秘。纯从“文学”上我们无法解释。答案只能到市场化时代的文化原理中找寻。一位西方批评家选择了一个特定角度对市场文化的典型环境做出如下描述:“像对城市的体验那样,商品交易会提供了场面壮观的影像、光怪陆离的商品陈列、含混不清的边界,以及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动机、影像、人群、动物与物品的庞大而混乱的场景。”(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这种景观式文化突出了人们对感官的、浮光掠影式、具有展览性和狂欢性的、无深度的形象堆积和巨大聚合的事物的兴趣。所有符合这种兴趣的形式,流行歌舞演唱会、时装表演、MTV 、街头以及电视上的商品广告、电影大片……都在这个时代成为主流的文化品种。传统的文学则因为在同样功能上的弱势而显然已经被驱逐出主流文化品种的行列;不过,相对而言长篇小说却因为较强的可塑性而被开发成文学中最适应上述文化特性的产品。今天长篇小说的旺盛需求(或者说“繁荣”),与它从前作为“文学”意义上的历史实际上并没有内在关系,它不过是以自己的长度(规模)满足了消费文化生产商和这种文化的消费者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对景观式、展览性和影像堆积的事物的兴趣与需求。借助长度,长篇小说维持了市场对它的愉悦,越来越变成个人隐私、时尚奇趣、光怪生活、欲望仿真的展览式写作,它的庞大体积使它可以作为一种不错的容器装载这一切。
  
  短篇小说却无法填满饕餮般的市场欲壑,它的短小显示出一种身体上的缺陷,在这个感官化的时代,精巧、节省和戛然而止,不再被领略为一种美和一种回味,相反,它只是让人感到不能尽兴,缺乏一览无余、不知餍足、狂欢般的物欲精神。
  
  从今天的市场文化对叙事快感的索需来看,短篇小说就是一个低能者;它在叙事上的持续时间过于短暂,无法容纳多指向的、混合的、漂浮着的能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欲望化生存意识相匹配的巨大幻觉效应。作为每一个不知不觉都以迎合和制造幻觉为己任的报纸编辑、出版商或其他大众媒体工作者,时下在短篇小说面前,必然要感到茫然———为这样一种作品付出版面和纸张,它的回报完全是可疑的。其实,即便专业文学刊物也无法做到超然物外,有迹象显示,短篇小说在专业文学刊物版面上的重要性无形中也普遍地趋弱,不仅地盘被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所蚕食,就算习惯性地作为一个保留品种,也几乎不被寄予吸引读者的希望。对一个沉溺在电视连续剧、长篇小说这类叙事品种的时代来说,短篇小说的问题首先不是艺术上的,而是功能上的;换言之,现在并不是一个深入短篇小说艺术问题研究的合适的时机,鉴于市场已经证明的文化霸权,我们需要睁大双眼注视的,是它会不会以及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求改造或重塑短篇小说的功能———假如后者还有被利用余地的话。
  
  --------
  
  解放日报





上一本:自我调侃 下一本:日本的地震性格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短篇小说今昔的作者是短篇今昔,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