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作者: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整理日期:2013-06-02 12:19:27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
  陈伍莲
  
  1
  陈衡哲?1890-1976?,又名莎菲,湖南衡山人。
  1914年陈衡哲成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的女学生。那年她24岁。
  陈衡哲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瓦萨女子学院?VassrCollege?,取英文名字Sophia?莎菲?。任叔永和胡适本是上海中国公学时的好友,当时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同为《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1916年10月,胡适通过任叔永与陈衡哲建立了通信联系。在此后的半年中,两人通信40余次,几乎每三天就有一封。
  胡适与陈衡哲的相互敬慕,始于1916年的11月17日。当时,任叔永追求陈衡哲,赠诗《对月》,陈衡哲即兴和诗两首《风》、《月》。任叔永兴奋之余,拿来与胡适共同欣赏。“风月”乃男女之情的象征,胡适一看便知个中滋味,他说:“《风》诗吾三人?任、胡、杨杏佛?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则绝非吾辈寻常蹊径……足下有些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此两诗皆得力于摩诘,摩诘长处在诗中有画,此两诗皆有画意也?”胡适也真慧眼识“货”,陈衡哲出身书香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清末知名学者和诗人,而祖母、母亲也同为当时著名的女画家。她自小深受熏陶,其诗的确有唐代诗人王维?摩诘?的风格。陈衡哲得知胡适对她评价如此之高,更感荣幸,从此视胡适为平生知己。
  
  2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而胡适也正同一群留美的朋友讨论中国文学的改革,常常发生激烈的争辩。陈衡哲在改革文学的论战中,不仅站在同情胡适的一方,而且她以许多白话诗文的创作,更给予文学革命以实际的支持。
  胡适当时正担任《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鉴于陈衡哲的文学才华,便写信向她约稿。陈衡哲欣然应约,她的白话小说《一日》,以生动平实而又幽默的笔调,写美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刊载于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的第一期上。也正是这篇名为《一日》的文章,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一年多。接着她又创作了《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小雨点》等等。这些作品也为陈衡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胡适,陷在文学论战的尴尬处境,一帮留学生朋友?梅光迪、任叔永、杨杏佛、朱经农?多对胡适持反对和嘲笑态度,胡适也深感奋斗的寂寞与孤单。就是10年之后,胡适在给《小雨点》作序时,仍深情地回忆说莎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当别人还在讨论文学革命时,莎菲已经行动了”。
  胡适与陈衡哲频繁地通信直到1917年4月7日,那天胡适在任叔永的邀请下同访陈衡哲于普济布施村?瓦萨学院所在地?。当时是“一见如故,更加倾慕”。以后不久,胡适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就任北大教授,时年26岁。胡适加盟《新青年》编辑部,继续倡导新文化运动。仍在美国的陈衡哲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为《新青年》撰稿,支持胡适。尤其是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的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同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一个美国“痴子”,一个中国“狂人”,都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控诉,引起当时人们的深思。1920年陈衡哲回国后,用她那支才华横溢的笔为新文学呐喊、助威,共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新诗、散文,成为民国初年当之无愧的知名女作家。
  
  3
  1917年底,胡适娶江冬秀为妻。1919年,陈衡哲有感于任叔永再赴美国,万里求婚的真诚,便放弃独身主义,于1920年中秋与任叔永成婚。当时,胡适特作《我们三个朋友》一诗相赠,并赠贺联一副:无后为大,著书最佳。自此三个朋友的友情,仍旧醇香醉人。
  1920年夏,陈衡哲获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得胡适帮助,被聘为北京大学西洋史英文系教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1921年7月31日,胡适在日记中记有:“得冬秀一信,知叔永、莎菲新得一女,因到鸡鸣寺,作一诗贺他们。”其中最后两句是“去年湖上人都健,添得新枝姊妹花”。胡适还特地在他的诗末加注说:“三个朋友一年之中添两女,吾女名素菲,即用莎菲之名。”胡适生平最反对中国人取洋名,而给自己的女儿取一个与挚友相谐音的洋名,这至少也反映了他希望女儿长得像才女莎菲一样聪明可爱、上进好学。
  陈衡哲与任叔永结婚后,40年间,可谓幸福美满,但她并没有减淡对胡适的友情。陈衡哲知道胡适在《努力周刊》的工作过重,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了,几乎动员丈夫赴北京帮他的忙。1923年起,胡适家人不断遭到病魔侵袭,陈衡哲了解到江冬秀没有文化、缺乏医学常识,便致书胡适:“适之,你如觉得受不起精神上的负担时,请随时到这里来休养。”?这时陈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她又担心胡适经济困窘,主动提出拿自己的积蓄来帮他的忙,又想到江冬秀,说“你的夫人想来也是十分劳苦,请你转致我的同情与她”。陈衡哲特别喜欢胡适的爱女素菲。素菲不幸染病夭折后,她与丈夫亲赴胡适家安慰,并把自己的女儿给胡适作干女儿。而30年代之后,在她风华正茂事业辉煌的时候为什么沉寂了呢?她是去教育她的三个孩子,做一个全职的好母亲去了,直至三个孩子留学到美国,成就事业。当时她从胡家的悲剧醒悟到“母亲是文化的基础,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可也”。但是自此之后,陈衡哲与胡适的联系减少,有限的几封信也仅谈子女教育、生活琐事,直到1949年。
  
  4
  1949年3月,胡适再次赴美,谁知却与大陆永诀,与陈衡哲、任叔永便再无直接联系。所幸,陈衡哲有一双儿女在美国,成为双方友情的中转人。解放后,陈衡哲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1年,陈衡哲还从儿女那里得知胡适赠送他们一套新版的《胡适留学日记》,里面记载了许多胡适与她和丈夫的友情交往。1962年2月24日,胡适与世长辞时,陈衡哲也正为丈夫的病逝而伤悲?1961年11月),她的子女所以致信台北的朋友:“一定瞒着她,因为胡伯伯是娘和爸爸生平最好的朋友。”然而她还是知道了,只是知道得很迟,那份痛苦使她麻木了许久许久。
  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摘自《民国春秋》2000年第4期陈伍莲文





上一本:苏曼殊与拜仑 下一本:欧阳山的最后岁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的作者是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