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独自和解-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作者:[美]约翰·诺尔斯     整理日期:2014-03-28 16:26:56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发生在一所学校中的故事。主人公吉恩和菲尼亚斯在那年之中不仅面对了自己成长的挑战,也承受了来自战争的恐慌。由于一次小小的猜疑,他们之间纯洁的友谊被嫉妒所侵蚀,吉恩开始对菲尼亚斯怀有敌意,并由此造成了他对菲尼亚斯无法弥补的伤害——跳水时,吉恩踩动树枝,菲尼亚斯跌倒在地后终身残废。后来,吉恩试图向菲尼亚斯说明真相并请求原谅,菲尼亚斯却又受伤死在手术台上。于是,吉恩只好满怀懊悔地走上了战场。

十五年后,当吉恩回想那段往事,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友谊的珍贵时,能聆听他忏悔的,却只有他自己和那所物是人非的学校了。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感人,被公认为经典。电影《杯酒人生》的最后,就是作为中学英文教师的麦尔斯在听学生朗读菲尼亚斯死后吉恩的忏悔。
正在谈论的这本小说,事关青春,没有意外,也常被世人称为“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媲美”。被人称作“塞林格第二”,不知作者约翰·诺尔斯知道了会怎么想,反正以我小人之心来想,即便再感到荣幸,我也不会喜欢这种比较。在美国文学史上,约翰·诺尔斯是公认的福克纳追随者,不但文风酷似,还有曾获“威廉·福克纳基金奖”为证。遗憾的是除了这本作者的处女作《独自和解》,没有看过作者其他六部作品,不好比较出《独自和解》在他作品中的位置,但是据说是代表作,以此看来,诺尔斯的创作跟他所“追随”的人还不太一样。
作者在《独自和解》中将他的“青春”定格在校园里,甚至这个校园里没有老师、没有家长(也就是没有父子冲突、师生关系等),更多的笔墨都用在了校园里伙伴之间的事情和关系上。一所寄宿学校,主角为两个有天才迹象的孩子,他们自由,想像力丰富,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挑战并解决一个又一个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难和问题。仅仅校园里的青春,颜色上毫无疑问地单薄了,没有了粉色(爱情)、黑色(阴谋)、红色(暴力)、灰色(消极)。
重回校园
多年以后,重回校园,“我”的感受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书中后面交代的那件无法弥补的伤害造成的自责,一方面还有长大成人般的自豪感(“昔日的巨人变成了侏儒,而你的样子则恰恰相反”,这种巨人与侏儒,是重回校园时常见的感受,即便不是我们抬头挺胸地长大了,也是那些曾经恐吓、要挟过我们的老师萎缩了)。在昔日的老师面前,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即便这种感觉被称之为错觉,但至少这种错觉也是几乎可以全部遮住我们眼睛。作者的叙述从长大后的“吉恩”重回校园开始,在带着释然和愧疚的情绪中展开了他对这段往事的追忆。1942年的夏天,那个战争前夕的夏天,是属于小说中若干个精力旺盛聪明智慧主角的夏天。
如果作为发生在青春岁月校园里的小说,这部《独自和解》有不够动人的地方,那就是校园里的孩子生活在单一的色彩之中。或者这种单一的色彩在缺失了粉色之时,已经不能够足以称之为色彩了。没有了粉色意味的爱情,懵懂青春则会因缺乏直指人心的情感而显得乏味不够自然。这几乎是与人性有关的作品的一种必然。1942年的夏天,大战前夕,发生在这一年的故事不但拒绝爱情,还要更加决绝地放弃了女人,整部小说你看不到一个真正的女人出现。在作者眼里,这故事或许是战争毁灭人性,或许是一个与真实生活无关的梦境。重回校园之时,黑白的色调就注定了这是一部无法温暖起来的小说。
长大成人
《独自和解》英文原版问世于1950年代,那正是一个对二战强烈反思的年代。作者在战争的外部,以一己之目光和胆略对战争提出软绵的质疑。不要对这种软绵产生任何抵触和不屑,在大多数身处战场之外的人那里,更确真的反战恰恰应该是这种软绵。这种软绵非但低于那种强硬直接的反对,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入人心,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容易产生共鸣。“菲尼亚斯”的玩笑和嘲讽,充满了这样的软绵,他不愿意相信战争真的正在进行,他愿意将战争想像成庸俗的中老年男人制造的笑话和谎言。战争永远都是被编造的谎言,在青春懵懂的日子里,关于战争的想像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样,颜色单纯,没有血腥,也没有孱弱,它们一股一股地涌向各个支流,最后归集于心脏——要么走向战场成为英雄或者死者,要么远离战场以懦弱终老一生。
当“菲尼亚斯”看到从战场上归来变得呆傻的“莱珀”时,他说:“不管怎么说,随后我便知道真的是在打仗。”战争的残酷表现在它不允许任何人轻视它,也不允许任何人否定它的存在,它总能轻易地找到一种方式,让那些即便随时都可以开玩笑和制造恶作剧的孩子都相信。发生在1942年的这段校园故事,最生动的段落属于与战争有关的部分,在战争中,确切地说,是在战场的后方,几个男孩身上发生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战争最为野蛮的一面。少年长大成人,在小说中成为了独特的段落,硝烟之外却也是硝烟之时,没有人真正逃离,男孩通过看到一个被战争残害的同学,进而长大、成熟。
讥讽之夏
“吉恩”俏皮地问:“这就是你喜欢的?”这是所有机灵年轻人喜欢反问的话,它并不意味着发问者想知道答案,答案已然在问题中得到,它更多的是饱含了一种讥讽,一种没有恶意的暂时聪明人对迟钝者的讥讽。
那年深夏,他们什么都没做,除了独出心裁地想出几个游戏和娱乐项目,还有一不小心无人知道地破了一项多年的校游泳纪录。一切轰轰烈烈地开始,又结束得悄无声息,除了一些关于青春的印记之外,所有的一切了无痕迹。可是这种没有痕迹的痕迹,恰好可以说明你的青春确实存在过。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已久的天才小说,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天才》,作者李海鹏将四年大学生活化作一个简单的短语,彷佛在向那些靠近或远离天才的少年作以问候。你的天才梦终结了吗?如果肯定,那便是长大成人之时。
“吉恩”和他最好的伙伴“菲尼亚斯”都是某种程度呈现出天才迹象的孩子,他们的精力消解在无端的冲动中,这种冲动既直接坦白,又暗含杀机。“吉恩”一直躲在对“菲尼亚斯”的爱慕和妒忌中,他不停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自己证明,至少在某些方面自己并不比“菲尼亚斯”差,甚至还是对方所远远不能及的。但是在“吉恩”心中,又总是有那么一股挥之不去的悱恻萦绕徘徊着,他要让最好、最了解自己、最信任自己的伙伴“菲尼亚斯”从自己身边离开,哪怕身负自责。真正被讥讽的也许正是发出讥讽笑声的自己,没有办法拒绝的讥讽,在那个身体和世界都充满躁动的1942年夏天发出笑声。直到“吉恩”酿出大祸,“菲尼亚斯”死于那个夏天,世界渐渐平和下来。“吉恩”带着全世界身处战争之人的内疚之心发出忏悔,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死去更难过的事了。
两三年前那部描写了嗜酒作家的杰出电影《杯酒人生》,片中结尾处一生萎靡不振的作家麦尔斯,在学生朗诵的课文中凝想自己的过往今生。那段课文正是“吉恩”面对“菲尼亚斯”死去时发出的独自忏悔。难怪电影《杯酒人生》在结尾处要安排这样的段落出现,在我看来,诺尔斯此处的描写如同他那段极短地描写“菲尼亚斯”之死一样精彩绝伦。“……他的身体笨拙地滚下白色大理石楼梯。”戛然而止的描写,仿佛“菲尼亚斯”短暂的生命。当“吉恩”听说“菲尼亚斯”死于“骨髓顺血液流入心脏”之后,他反复嘟囔着“他的骨髓”,然后发出一代人的忏悔之声——
当时和后来我都没有为菲尼哭。甚至当我站在波士顿城外他家那极为古板的墓地,看着他被放入墓穴时,我都没有哭。我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的葬礼上是无法哭泣的。
短促有力,忏悔、难过的声音却在永久萦绕






上一本:孤独旅者-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下一本:鞑靼人沙漠-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独自和解-世界文学经典名篇的作者是[美]约翰·诺尔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