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贝克特戏剧选


作者:贝克特     整理日期:2013-11-09 14:59:21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1928年至1930年在巴黎逗留期间,贝克特为乔伊斯尚未定名的作品《为芬尼根守灵》的系列评论撰写了一篇论文。文章标题相当古怪:《但丁…布鲁诺·维柯 乔伊斯》(其中的圆点代表作家之间间隔的世纪数)。人们研究这篇文章常常是为了寻找贝克特日后成为天才的线索,而不是考虑它对乔伊斯作品的阐述。《普鲁斯特》(1931年)是一篇篇幅更长的专题论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贝克特对语言的交际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诗歌《婊子镜》(1930年)和《回声的结构及其他急就之篇》(1935年)典故迭出,晦涩难解,除了最勤勉的学者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
贝克特最早创作的小说是《平庸女人的美梦》,但没有完成。接着他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收入《刺多踢少》于1929年出版。这部短篇小说集仅仅因为书名就遭到不止一家出版商的拒绝,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标题出自于《圣经》。贝克特的幽默在这些短篇中初露锋芒,同时也表现出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用精心选取的意义、隐晦的词语,代替了冗长的现实主义描写。
第一部小说《莫尔菲》
在回到爱尔兰照料父亲的时候,贝克特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尔菲》,但此书被拒绝42次之后才于1938年找到一家出版商出版。这是个晦涩滑稽的故事,描写一个无法就业的爱尔兰人如何躲避工作,又如何卷入了一场爱情纠葛。《莫尔菲》暗示着即将成为贝克特自己的那种痛苦孤立的世界景象,但作者却把它掩盖在欢快滑稽的复杂情节之中——三角 (或四角)恋爱,对都柏林社会底层游手好闲之辈浪漫传奇般的描写,以及穿插的教育小说成分(尽管读者开始见到小说主人公莫尔菲时他已完全长大成人,但他却把自己缚在摇椅上,试图把自己摇入被人忘却的世界)。文学史家将这部著作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并归入爱尔兰的城市史诗之列。
贝克特于1937年返回巴黎,但他的文学生涯(他正靠撰写文学评论谋生)却因德国占领而告中断。他在为地下组织工作期间写成了《瓦特》,这是一部关于准数学置换与复合的散文体论文,综合了十几个哲学前提。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通过五种感官把难以捉摸的混乱现实组织起来,而《瓦特》则是贝克特将这种复杂过程小说化的最成功的尝试。作品从书名中的双关语 [瓦特(Watt)是另一个名叫诺特(Knott)的人物所用的名字。Watt与what (什么)同音,Knott与not(不)同音。)开始,通过一系列感觉可能性的迷宫 (其中有六页篇幅描写委员会成员之间交换眼色),直到最后经常引用的附录(“无人索查的地方没有符号标记”),通篇是一项规模大得可怕的语言游戏。
第一部法语小说《梅西埃与卡米埃》
经历过战争的混乱以后,贝克特于1946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法语小说《梅西埃与卡米埃》(1970年),翌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戏剧《埃留提里乌斯信徒》。在今天看来,这两部作品只是随后十年奇迹般的文学戏剧创作的预习。在随后十年当中,他出版了三部曲巨著《马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和《无名的人》,他的剧本《等待戈多》和《结局》(1956年)也得到出版、翻译和公演,而且他还自己动手把这些作品译成了英语。这些作品奠定了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础,但却使十几部类似的作品黯然失色,虽然一个次要作家有了这十几部作品,一定会功成名就。
三部曲的写作持续了六年之久(英文译本直到1956年才完成),这是贝克特对自己世界观最详尽的描述;它以马洛伊寻找母亲的近似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开始,通过马洛纳超现实主义的临终反思,直到以无名人脱离躯壳的头颅在旋转的幻觉世界中心的灰色心理作为结局。作为对痛苦、失落和绝望心灵的文学阐述,三部曲是无与伦比的。它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的叙述风格,引导读者越过一切参照标志而进入纯主观的灰色格调。即使没有几个可以认出的地名,它也是赤裸裸的自传,因为贝克特试图描写那些似乎难以诉诸笔端、不言而喻、扑朔迷离而又完全属于个人的一切,而且作品中只有这些内容。
《等待戈多》的影响:
《等待戈多》惊人的成功,反倒使贝克特声名狼藉,他不能不继续写下去,蒙受着这种惩罚。当这出戏首先在伦敦(英文译本)、然后在迈阿密、最后在纽约上演时,贝克特对美国导演艾兰·史奈德说,成功或失败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到1980年,《等待戈多》已经在美国演出了几十场,旧金山的实验剧团还为滞留在圣昆丁的难民和参加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人们演出。于是人们匆匆忙忙将贝克特称作荒诞派作家,认为他和欧仁·尤内斯库和品特同属一个“流派”;评论家和报界也发现他的戏剧虽然令人困惑、沮丧,但又非常重要,并指出这出戏的杂耍渊源和对爱尔兰民间漫画艺术的借鉴。威维安·梅西埃称它是“一出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双料戏”。
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他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贝克特愈来愈缩进他自己隐退的缄默之中。他拒绝就自己的作品发表评论,而让评论家自己到作品本身中去寻找一切答案。后来他于1955年写成《结局》、广播剧《落下的一切》(此次由罗伯特·品盖特和作者一起译成法语,1957年出版)和专门为演员帕特里克·马洁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1956年)。在贝克特与苏珊娜结婚并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分享国际编纂奖的同年,他写出了小说《如此情况》(1961年)和戏剧《快乐的日子》。几部小型作品——舞台剧、电视剧(其中最优秀的有写于1964年出版于1966年的《啊,乔》),甚至还有一部诗集——都难以确定写作日期,因为贝克特常常靠仔细翻阅陈年笔记并重写早年没有发表的脚本和手稿中的某些部分,来满足对他作品的新的需求。
贝克特的艺术观点:
出版界贪得无厌的胃口,尽管与贝克特的整个艺术观点相对立,却也促成了几部作品集的出版,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作品太短而不能出单行本。其中格罗夫出版社出版的著名选集有:《最初的爱情故事及其他》(1947年)、《功败垂成》(1976年)、《作品散编:戏剧篇》(1976年)以及《卡斯肯多与其他短剧》(1967年)。1983年在纽约上演了由艾兰·史奈德执导的三出短剧《俄亥俄州即兴》(1981年)、《灾难》(1982年)和《什么·哪里》(1983年),三个短剧于1984年结集出版。
萨缪尔·贝克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那些相信争取成功是人类合情合理行为的人们,是一种普遍的嘲弄。贝克特在其文学生涯的早期就声明,他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欲望,没有表达的缘由,也没有表达的对象;但是对他这样又不能不表达的人来说,结果表达得不仅丰富,而且深沉。学术界的许多人都认为,贝克特是迄今仍然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但他在巴黎却只有一套普普通通的寓所,只允许他的出版商和密友登门造访,偶尔写出一篇短的散文或舞台剧脚本,好像是还不能够完全停止工作。虽然他全力沉溺于体现自己本体论的缄默之中,但还是出版了惊人的文学作品。贝克特的生活观就像《等待戈多》里的波佐所说的那样,“他们两脚分开骑在坟墓上生产,光明转瞬即熄,接着又是一片黑暗”,但他却安享天年,而且生活得很好。他的文学生涯以及面对虚无所展示出的个人的力量,实践了他的三部曲中最后的一段话:“一定要走下去,我走不动了,我还要走下去。”






上一本:彼得·卡门青 下一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贝克特戏剧选的作者是贝克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