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整理日期:2015-03-24 20:45:23

夜晚,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拜访了哲人的小屋。
  他听说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便决心当面推翻这种谬论。
  世界一片混乱,像他一样烦恼和痛苦的人到处可见,得到幸福哪里容易了?
  哲人却告诉他这样的道理: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这怎么可能?怎么会有人想要被人讨厌!
  消除人际关系的烦恼,人生的目标就仅止于此吗?
  青年为这恶魔一般的思想而着迷,他们开始了激烈的辩论。一夜又一夜过去,青年反而陷入了沉思:
  人真的可以摆脱过去的创伤吗?
  为什么说自卑感不是真的?
  满足别人的期待有什么不对的?
  人最大的不幸,是讨厌自己?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此时,驳倒对方的决心,已经变成了对真相的追求。青年再一次推开了小屋的门……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目录:
  本书的赞誉
  推荐序一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推荐序三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说错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本书的赞誉
  推荐序一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推荐序三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说错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那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有鼓励才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动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后记
  作译者简介前言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那么,我就重新向您发问了。先生主张世界极其简单,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青年:您这种主张是基于现实而并非仅仅是理想论吗?也就是说,您认为横亘在你我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是简单的吗?
  哲人:当然。
  青年:好吧。在开始辩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明一下此次造访的目的。首先,我冒昧造访的首要缘故就是要和先生充分辩论,以见分晓;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让先生您收回自己的主张。
  哲人:呵呵呵……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那么,我就重新向您发问了。先生主张世界极其简单,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青年:您这种主张是基于现实而并非仅仅是理想论吗?也就是说,您认为横亘在你我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是简单的吗?
  哲人:当然。
  青年:好吧。在开始辩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明一下此次造访的目的。首先,我冒昧造访的首要缘故就是要和先生充分辩论,以见分晓;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让先生您收回自己的主张。
  哲人:呵呵呵……
  青年:久闻先生大名。据说此地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提倡不容小觑的理想论——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对我来说,先生的这些论调我都无法接受。所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确认,哪怕是微小的不当之处也要给您纠正过来。不知是否打搅您了?
  哲人:没有,欢迎之至。我自己也正期待着倾听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的心声以丰富学问呢。
  青年:非常感谢。其实我也并非是想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先生。首先,假定先生的说法成立,我们从这种可能性开始思考。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如此。假若这种命题中含有几分真理,那也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而言。孩子的世界没有劳动或纳税之类的现实义务,他们每天都在父母或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孩子们的眼睛被遮盖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
  的确,孩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简单的姿态。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哲人:你的话的确很有趣。
  青年:还不仅如此。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当然,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阶级之类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摆在你眼前,不容忽视。这些都没错吧?
  哲人:是啊。请你继续说下去。
  青年: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也就很少。但现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
  那么,请先生回答我。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您依然要说世界是简单的吗?
  哲人:我的答案依然不变。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青年:我吗?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青年:那是怎么回事呢?先生和我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看着相同的事物吗?
  哲人:是啊。看上去你很年轻,不知道有没有喝过刚汲上来的井水。
  青年:井水?啊,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位于乡下的祖母家有一口井。炎炎夏日里在祖母家喝清凉的井水可是那时的一大乐趣啊!
  哲人:或许你也知道,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定在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青年: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错觉。
  哲人:不,这并不是错觉。对那时的“你”来说,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所谓住在主观的世界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青年:在于我自己怎样?
  哲人:是的。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勇气?
  哲人:是的,这就是“勇气”的问题。
  青年:哎呀,好啦!反驳的言辞我有很多,但这些好像应该暂且放一放再说。我要确认一下,先生说“人可以改变”,对吧?您认为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是这样吗?
  哲人:当然,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所有的人都不例外吗?
  哲人:无一例外,而且是随时可以。
  青年:哈哈哈,先生您口气可真大呀!这不是很有趣吗,先生?现在我马上就要驳倒您!
  哲人:我乐意迎战。那咱们就好好辩论一番吧。你的立场是“人无法改变”,对吧?
  青年:无法改变。目前,我自己就在为不能改变而苦恼。
  哲人:但是,同时你自己又期待改变。
  青年:那是当然。如果可以改变,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甘愿跪倒在先生面前。不过,也许先生会输给我。
  哲人:好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看着你,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自己。想起了年轻时为探求真理而去寻访哲人的血气方刚的自己。
  青年:是的,就是那样。我也是正在探求真理,人生的真理。
  哲人:之前我从未收过弟子,而且也一直都感觉没那种必要。但是,自从成了希腊哲学信徒之后,特别是邂逅“另一种哲学”以来,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在等待着像你这样年轻人的出现。
  青年:另一种哲学?那是什么呀?
  哲人:来,请去那边的书房。就要进入漫长的深夜了,给你准备一杯咖啡什么的吧。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曾宝仪
  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陈文茜
  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看完之后,你绝对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好书!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本自我成长和疗愈很有帮助的书。
  ——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
  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曾宝仪
  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陈文茜
  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看完之后,你绝对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好书!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本自我成长和疗愈很有帮助的书。
  ——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
  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知乎专栏作家动机在杭州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
  ——关系心理学家著名心理咨询师胡慎之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既适合作为大众的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资深心理咨询师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张沛超
  不死不生。对于一个渴望摆脱旧日模式、重新生出一个自己的人来说,勇气总是第一位的。这个勇气包括不怕试错、不怕被黑、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心探索》杂志执行主编赵晓梅
  这是一剂烈性药,它会刺痛你的意识的神经。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讨厌的勇气当中,你会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
  成长意味着独立,青年在面对独立的人生之时,以往的各种存在焦虑会涌现而出。本书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灯塔,它坚定而让人愉悦的言语,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点火种,照亮并引导我们属于自己的未来。
  ——心理学空间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在遭遇大规模恶搞之前,禅师和青年的相遇,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青年有困惑,禅师有智慧,只说故事太浅,只讲道理太深,于是禅师和青年就恰到好处地相遇了,在一场关于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中,完成了智慧的传承。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禅师”和“青年”的故事。书中的“禅师”很了不得,他是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学的“哲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洞见。本书的“青年”其实也很了不得,虽然他内向、敏感、自卑,可是你要知道,他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
  我从初中就知道阿德勒老师了。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敏感自卑如本书的主人公,觉得人生一片灰暗。有一天在书店偶遇阿德勒的名著《超越自卑》,读后感觉中枪无数,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由此走上了学习心理学的道路。可以说,阿德勒和他的《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时间生命中的“禅师”。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算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心事重重,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他们就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在阿德勒的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比如,和异性谈话会脸红,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但阿德勒说,探讨这个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这个症状的功能——终于可以让你死宅到底了,却又很有意义。通过这样的理论,阿德勒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说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可是越狱成功以后呢?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





上一本:18岁后交朋友,你必须懂点社交学 下一本:零资金创业的24堂课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