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读者文摘:时光的色泽


作者:邸玉超     整理日期:2014-02-07 10:02:58

  我们总是背负着太多上路,生活的繁杂,工作的重压……已经使我们内心的心灵之泉日渐干涸。我们需要滋养、灌溉心灵,拂去心灵上的蒙尘,使其重现往昔的纯净和安宁。本书收录作者的经典之作,为滋补现代人疲倦的心灵而作,文章个个精彩动人,发人深省,愿读者读后可以受到激励和启迪。
  
  作者简介:
  邸玉超,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协第四届合同制作家。《辽西文学》主编。出版小说集《春寒》《呼吸的石头》《不知去向》,散文集《此刻》《经年》《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等。获第六届辽宁文学奖。与人合作编剧电影《四合屯的石头》。
  
  目录:
  第一辑说文解字
  元朝的风
  明朝的雪
  清朝的雨
  说文解字
  时光的色泽
  宋朝的月光
  唐朝的潭水
  手指的表情
  唐宋三剑客
  用汉字建筑的楼亭
  春暖花开
  舌尖的寒意
  指尖的禅意第一辑说文解字
  元朝的风
  明朝的雪
  清朝的雨
  说文解字
  时光的色泽
  宋朝的月光
  唐朝的潭水
  手指的表情
  唐宋三剑客
  用汉字建筑的楼亭
  春暖花开
  舌尖的寒意
  指尖的禅意
  被误解的山涛
  魏晋的风
  暗夜中的一星萤光
  爱情与城堡
  如水的女子
  风雅与高贵
  第二辑风情万种
  风情万种
  渺远的箫声
  浮尘之外
  骨感的时代
  竹林,独立的精神
  板桥霜迹
  在宁静中喧哗
  似是而非
  阿喜的葫芦
  铁器的冷,可以穿透人心
  风竹萧萧
  生活的形式主义
  沧浪亭畔记浮生
  植物之美
  鸟的翅膀擦亮天空
  远古的触须
  俗亦可耐
  酉
  在巷子深处
  古道苍茫
  第三辑弦外之音
  乡村路带我回家
  弦外之音
  渭城愁绪
  古人的智慧
  独赏古月
  萱草的味道
  保养你名字的容颜
  孤立的松树
  春夜听雨
  闲读《粥谱》
  精神的寄所
  卓然而立
  醉翁之意
  思想者
  灼灼之花
  花影婆娑
  葳蕤的季节
  最后一个悲情诗人
  端午,怀念一条江
  陆游的宅邸
  第四辑似曾相识
  金陵怀古
  绿意葱茏
  诗经里的建筑
  似曾相识
  命止于水
  蒙古红楼今安在
  城市寻梦
  生命受了祝福
  逝者的家园与塔子沟人物
  菘
  沈括的园子
  幸福的豌豆
  登徒子的过错
  岁末年初
  神秘西部
  秋天的况味
  一个有厚度的城市
  止锚湾记
  绥中六记
  长亭骊歌
  本书精选数感人至深、激发你生命潜能的故事,蕴藏涤荡内心的历练、不怕挫败的勇气、引人深思的智慧,以及关于爱与梦想的能量。这是一场丰美的盛宴,当你被温柔的文字包裹,心中就不会再害怕孤独。
  用心去读,你会发现每天的阳光都是那么温暖,平淡的生活也会充满新奇与感动。该书会告诉你,生活中你要学会适时地放松,放慢步伐、松开紧绷的心。有时候,领悟生命的意义只需要换一种心情。
  ____出版人邓永标
  时光的色泽
  鸽眼般的樱桃在期待中不知不觉地红了,熟了,孩子也如樱桃般在母亲的眼中不知不觉地长高了、长大了,却没人能说得清她们到底成熟于哪一个夜晚。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时光之美。
  
  时光可以流动成你心中的任何色泽,五彩缤纷,七彩斑斓,绚烂而华美;也可以沉淀成简单的色调,黑白,茶色,天青,抑或浅灰,宁静而寂寞。我更流连后者,诸如古老的陶罐、青花瓷碗、一双银箸等等,都可以蛮好地呈现出时光流过的色泽,那是一种生命的沉静。
  我不太喜欢类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一些词汇,我感觉这样的词过于焦躁,空泛,没什么底色,也不是很恰切。因为它只表达了某一时间段终结后的直观感受——快,而没有传达出对时间流动过程的那种舒缓、了无痕迹的微妙体会。有关时光的描述,我还是特别欣赏宋人蒋捷那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老家后园子,有一株樱桃树,每到浆果满枝的日子,孩子们都会一天天去偷看正在成熟中的樱桃。鸽眼般的樱桃在期待中不知不觉地红了,熟了,孩子也如樱桃般在母亲的眼中不知不觉地长高了、长大了,却没人能说得清她们到底成熟于哪一个夜晚。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时光之美。
  这样的樱桃树齐白石老先生家的园子也有一株。白石老人画过许多幅樱桃,或置于柳条篮中,或置于水晶盘上,色泽饱满,鲜艳欲滴。其中一幅题了四个字:女儿口色。由樱桃小口的翩翩少女到银发飘飘的耄耋老妪,时光之岸须逶迤多少桃红蕉绿呢?
  蒋捷家的园子不但有樱桃树,还应该有芭蕉。蒋捷的生卒、事迹,正史和野史都很少记载,他的行踪多数要从他的诗词中寻觅。蒋捷是阳羡人,大约生于南宋末年,少年生活优越,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左右考取进士。只可惜那是个风雨如晦的岁月,江山倾斜,雨打芭蕉,他的才华还未得施展,元兵就攻陷了南宋都城临安。从此,蒋捷开始了一个文人的流亡生活。
  《贺新郎?兵后寓吴》词记录了他一路逃亡的悲苦境遇:故国在哀怨的角声沦为伤心地,昔日温馨家庭的灯烛被泪水湮灭了,霜花满袖的词人东奔西走,贫困潦倒,经常是“枯荷包冷饭”。凄风苦雨中,乡关不知在何处,还不如一只寒鸦,到了黄昏还可以回到杨柳上的温暖的巢中。幸亏有纯朴的村民送碗薄酒,微醺中发现口袋中装着秃笔。于是想要为乡翁抄写牛经,以换口饭吃,结果却是“翁不应,但摇手”。当然,秃笔换饭只是文人的自嘲而已,生活中的他还不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入元后,有人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受,隐居太湖竹山,人称竹山先生。那一年,他乘舟路过吴江,一路风雨飘摇,乡愁越走越浓,词意如水流泻: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从樱桃颜色由青转红,芭蕉叶子由黄变绿的颜色变化中感受时光的流逝,更加深了对家的眷恋,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慨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株园子里普通植物的无譬之譬,不但化抽象时光为可感的意象,而且亲切家常,爽目会心。
  一生有多长?有的人是百年漫漫长路,有的人是换了几次汗衫的暂短旅程,对于蒋捷而言,只不过是听三次雨的工夫: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老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属于他的四十个岁月,在点点滴滴中消逝,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对他的词颇有争论,刘熙载在《艺概》中称他是“长短句之长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则说他是南宋词人中的末流。其实,这些真是不重要的,因为樱桃依旧一年年地红着,芭蕉也依旧一年年地绿着,我们依然一年年地记着这位“樱桃进士”。
  看淡了时光的色泽,樱桃红得不再让人伤感,芭蕉绿得不再让人伤心。
  宋朝的月光
  宋朝的月光已凝固在宋瓷上,如果有可能,你去轻轻触摸一下,就会真切感受到宋朝月光。
  谁见过宋朝的月光?那时的月光与今天的月光有无区别?历经千载的风蚀,想必那月亮一定会有丝毫亏损,月光断不会如原来的一般。每当皓月当空,我便无端地作此痴想。
  想来,宋朝的月光一定没有唐朝的亮,大唐盛世,天高地远,月光亦格外明媚,有霜的重量,有雪的质感。我在一篇小说里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盛唐般的月光照在晚清色泽的麻花被上”,在我的意念中,唐朝的月亮总是圆满的、温暖的淡橘色,而清朝的月光则是亏残的、清冷的靛蓝色。宋朝的月光什么颜色?宋瓷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曾见一仿定窑瓷瓶,器薄如纸,莹白如粉。汝窑瓷色前人称近似“雨过天青”。我以为,宋朝的月光已凝固在宋瓷上,如果有可能,你去轻轻触摸一下,就会真切感受到宋朝月光。如果做不到,不妨读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大宋月色。
  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苏东坡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团练这个衔就够小了,比芝麻还小一圈,且加个副字。苏东坡是落拓不羁的文人,面对这种境遇,依然随缘自适。四年后一个深秋之夜,苏东坡寂寞无聊,被娇好的月光关照,遂寻相知朋友欣然赏月。苏东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静,心中月光却藏着波澜。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仅十八字),状写出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月光洒落,如庭院积水,水草交错,原是竹柏倒影。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没着一个月字,却满目月华。如抒情诗,如写意画,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种天地洁美的情调,抒发了一种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别是结句“闲人”二字,意味深长,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凉之感,又有人与自然相融的温暖之色。
  承天寺里该有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其脚下踩着一个布袋。人每天提着这种布袋,行色匆匆,知其沉重,也难以放下。布袋里装着什么?烦恼。这个夜晚,苏东坡把布袋暂时寄存在寺中月下了,想必他一定能睡个好觉。
  唐朝的潭水
  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斑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唯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后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拴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唯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已经藐不可见,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她滋润了古今多少人的心灵,绿化了多少生命,没人说得清。
  
  







上一本:读者文摘:会传染的快乐 下一本:弹性心态: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读者文摘:时光的色泽的作者是邸玉超,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