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世间已无张居正


作者:宏瞻     整理日期:2015-01-25 14:09:26

   张居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是怀抱宏志,不与同僚合污,鄙视严嵩奸党的有为青年,他也是玩弄权术、排除异己,坚决打击政敌的政坛老手,更为所知的是,他是革新除尘、以天下为公的改革家。嘉靖三十三年,而立之年的张居正面对灰暗时局,心灰意懒,不顾老师徐阶的劝慰,毅然休假归隐山林,蛰伏六载而出,却学会恩师“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为官之术。隆庆六年,内阁斗争达到高潮,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一举击败昔日知己、首辅高拱,登顶权力巅峰,成为明朝真正的掌权者,史称江陵柄国。万历十年,权势滔天的帝师张居正撒手人寰、不存世间,上柱国、谥文忠,然而半年之后,相门抄家被封,家破人亡!其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也因人亡而政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却鲜活真实的大明第一首辅,在翻开本书后将为您呈现!
  作者简介:
  宏瞻,原名齐悦,明史研究者,嗜书成性,偏爱古籍。现任张居正研究会学术通讯委员,是张居正四百多年来最疯狂、最忠实的拥趸。多年来一直研究张居正,以矫正史书中对张的误读为己任,致力于还原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复杂而真实的大明首辅。穷遍史海,凭借着灵敏的嗅觉,作者总能从相关的每一处史料记载中,闻到与众不同的内幕气息,写下了这本最精准、最真实、最能反映时代与人物的张居正传记。
  目录:
  第一章天降文曲
  白龟的诞生
  成名须趁早
  才俊初长成
  第二章初入官场
  残酷的内阁斗争
  小翰林的蛰伏
  居江湖而忧庙堂
  重返淤泥政坛
  第三章在政治中成长
  做人正直没人欺
  当官需要被提携
  徐阶和严嵩,不得不说的故事第一章 天降文曲白龟的诞生成名须趁早才俊初长成 第二章 初入官场残酷的内阁斗争小翰林的蛰伏居江湖而忧庙堂重返淤泥政坛 第三章 在政治中成长做人正直没人欺当官需要被提携徐阶和严嵩,不得不说的故事失败的凄惨下场张居正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第四章 内阁之内穆宗之穆拜相入阁强人的崛起坐观虎斗官场如战场 第五章 初安天下边境风云将相和祖孙反目——绝好的机会封贡互市和平需要经营 第六章 两虎相斗敌乎?友乎?太监的反抗突如其来的失败最后的赢家 第七章 荣耀后的陷阱位极人臣当帝师紫禁城内的“刺客”荒唐的审判与太监的相处之道男人背后的女人 第八章 强人的治国术励精图治明代的绩效制度最贵的是人才为天下而谋计巧驽骁将 第九章 台谏弹劾风暴改革不是一个好差得罪了一群人开炮的来了都是学生惹的祸难以言说的无奈 第十章 阳谋:道义和棒子的较量风波的开始纲常的力量廷杖——杀一儆百卫道士们的坚持 第十一章 余音回荡小进士的抗争小皇帝的撑腰夺情到底惹了谁遥遥不归路 第十二章 衣锦还乡风光无限的首辅国不可一日无张阁老 第十三章 权力巅峰权力的后遗症清流的愤怒伴君如伴虎强势宰相的另一面 第十四章 迅飚中的孤焰急流勇退而不得最后的政绩难以割舍的权力与事业政治巨星的陨落 第十五章 权与血政治大洗盘相门破亡的开始反攻倒算凄凄惨惨戚戚政治与人性的较量 第十六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人亡而政息后江陵时代的万历首辅们直道在人心不容江山无恙慰英魂 附录与文坛领袖的江湖恩怨这班同学不寻常伸出橄榄枝交恶文人的笔史德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
  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将相隔千里且从不相识的人群联在一起。我与作者宏瞻君从未谋面,却对她的向学之志和人生追求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其管道便是网上的交往。我曾经在明史交流QQ群中,见证了她的活跃,领略了她在研究张居正方面的刻苦、细致和孜孜不倦。她对围绕张居正的各种文献了如指掌,许多网友向她咨询相关文献时,她都能信手拈来并予以贴出,且经常是比较偏僻的古籍文献。
  这不能不让我对这位神秘的“张粉”感到好奇,也曾打听过她的一些情况,比如她年方二十余岁,从事财经工作,从未读过历史专业,等等。一个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业余的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对张居正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如此精通,让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同时也引出我的许多思考。
  其一,加深了对历史价值的认识。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布洛赫指出,历史所具有的永恒魅力是其存在的唯一理由,这种魅力使人产生强烈的兴趣,直至乐此不疲、为之销魂序 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将相隔千里且从不相识的人群联在一起。我与作者宏瞻君从未谋面,却对她的向学之志和人生追求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其管道便是网上的交往。我曾经在明史交流QQ群中,见证了她的活跃,领略了她在研究张居正方面的刻苦、细致和孜孜不倦。她对围绕张居正的各种文献了如指掌,许多网友向她咨询相关文献时,她都能信手拈来并予以贴出,且经常是比较偏僻的古籍文献。这不能不让我对这位神秘的“张粉”感到好奇,也曾打听过她的一些情况,比如她年方二十余岁,从事财经工作,从未读过历史专业,等等。一个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业余的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对张居正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如此精通,让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同时也引出我的许多思考。其一,加深了对历史价值的认识。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布洛赫指出,历史所具有的永恒魅力是其存在的唯一理由,这种魅力使人产生强烈的兴趣,直至乐此不疲、为之销魂的地步,因此历史具有娱乐功能。像作者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将全部时间、精力付诸历史,达到了废寢忘食的境地,正说明了历史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和娱乐价值。他们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游刃有余,优哉游哉,毫无功利色彩,全凭个人兴趣,与其他人利用业余时间打麻将、玩游戏具有同等快乐,甚至更加乐在其中。其二,兴趣是成功的最好老师。历史人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培养,一种是个人兴趣的滋润。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通过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制度培养的历史专业人才,具有规范化、系统化、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特征,然而,由于它被纳入实用性的高考和考研体制,因此成为部分人“为稻粱谋”的终南捷径,被动地从事历史学习和研究,未能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最后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而后一种形式属于自学成才的模式,纯属个人兴趣的驱动,毫无功利目的,其以前的缺点是独学无友,而今网络时代则能结成群组,相互交流,甚至吸引一些专业历史学者加入,使得他们在自学过程中,也获得了学术交流带来的相互磨砺和学术增值。作者及其群友们的经验,证明了后一种模式的意义。当然,后一种模式也有比较大的弱点,便是容易走向“粉丝化”,对研究的对象倾注过多的个人感情。如果能够将两种模式结合,将对历史有强烈兴趣的人纳入现代教育体制,则无疑是如虎添翼。但现代教育体制“求全责备”的特征,常常将“学术偏才”拒之门外。怎样改革现代教育体制,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其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火爆和成功与其说是栏目和讲史人的成功,毋宁说是它引爆了业余历史爱好者对历史潜在的热情所致。原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想到在人海茫茫中经商、从政的各色人等,都有了解历史的愿望和冲动。通过该节目的走红,让人忽然发现原来社会上还有如此之多的历史爱好者,他们关注着历史,感受着历史的无穷魅力。通过宏瞻们对历史的痴迷,可以洞悉《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谈完了以上的感想,再来谈谈宏瞻这部《世间已无张居正》。由于作者属于第二种人才成长模式,因此她采用了业余历史爱好者常走的通俗史学之路。本书不像一般的历史专业学者所撰述的规范的学术专著,而是通过叙述形式,生动讲述张居正的人生道路和为政经历,偶尔在叙述中夹杂作者的一些议论和评价。这部书看起来只是在叙述史实,其实中间蕴含着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一些不起眼的表述中,凝结着作者的考证成果。其中对张居正与同僚、同乡、同年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微妙关系的描写,就多有自己的发现。比如张居正夺情时阳明学者耿定向对他夺情起复的看法,从侧面反映社会名流并非都拘泥于纲常名教,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又如张居正与王世贞的恩怨情仇影响张氏身后几百年的毁誉评价,张居正与陆光祖的争执反映出张居正改革的艰难以及他和主流政治理念的冲突;门生傅应桢弹劾张居正引来状元门生张元忭的劝谏以及张元忭对老师夺情事件的态度,以此窥见张居正与门生的相处之道。特别是作者指出,一贯反对张居正的邹元标,在张居正死后并未如一些史书所说,积极为张居正的平反奔走呼号。作者认为,以邹元标为代表的东林清议对张居正其人其学其治国之术始终存在分歧。此外,有些学者批评张居正晚年自称“孤”是其权力膨胀的结果,有僭越之罪,而作者则指出,明人父母去世,居忧时或有以“孤”自称的风习。方弘静《千一录》载:“自称者,生、仆、走、不肖,其来旧矣,非不雅也;乃有称不榖,居忧称孤者,不知其不可也,盖当时风气如此。”这种历史的细节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专业历史学家那里或被忽视,而本书则通过细微的考证,揭示出许多生动曲折的历史情节。世间已无张居正,但世间永存张居正。有张居正建立的丰功伟业,有历史学明史专业和政治史专业的严肃研究,有像作者这样更广大的历史爱好者的热切关注,张居正不再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与现实日益相联的文化现象,永远存活在现代人的心中。是为序。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黄仁宇   自春秋以降,直至今日没有一个人超过张居正。                                                                  ——熊十力成名须趁早    张白圭的聪慧远远超过同龄儿童,自幼便赢得家乡父老的众口交赞。    一天,奶娘抱着小白圭在院里嬉耍,正好遇到他堂叔父正在津津有味地诵读《孟子》。堂叔父也许是听闻了些传言,拿着书逗小孩:“世上哪有什么天才,要认得字才算真天才。看看这两个字,叫‘王曰’,认不得‘王曰’就不算天才。”    堂叔父只是随口说说,哪知第二天,奶娘又抱着白圭出来玩,正好堂叔父又在院子里看书,不到两岁的张白圭走过来,指着书上的那两个字掷地有声地念道:“王曰!”   堂叔父大开眼界,才知世上真有无师自通的天才!以这二字启蒙,似乎预兆了他日后言必称“王曰”,或有与王者对话的身份。    张白圭五岁入私塾读书,十岁就能粗通六经大义,十二岁即投考秀才,在江陵已是小有名气的传奇人物。   考秀才那天,张白圭提着考篮,带着文房四宝,随着一大群读书人,来到江陵的最高学府——文庙书院参加童生考试。    当时的考官、荆州府的父母官李士翱在考试的前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要他把一枚玉印奖给一个孩童。    考完阅卷时,李士翱对张白圭的卷子大为赞赏,还在一卷旁写下评语:“此子当为太平宰相”。于是列之六百人之首。放榜之后,李士翱以主考的身份召见了张白圭,一见到这个才十二岁的新科秀才,他大吃一惊:这小孩不就是梦中授印的孩童吗?顿生爱才之心,对张白圭赏识不已。    小张才貌双全,但白圭这名字着实不雅。    “圭”,谐音“龟”。虽说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古时以龟命名者也并不少见,但在明代的方言中,“龟儿子”、“龟孙子”、“乌龟王八”等骂人的词已经出现。    张白圭为栋梁之材,前途无量,岂能头顶乌龟做人?    为了勉励这位少年才俊,李士翱特地为其更名为“居正”,取“居”官需遵循“正”道之意。“白圭”二字,成为历史。    爱才心切的李大人对这位少年寄予厚望,预言他日后必为“帝王师”,并立刻把他荐给湖广学政田顼,当场面试。面试之时,张居正挥笔立就《南郡奇童赋》一文,洋洋洒洒,深受主考官们欣赏。    一位考官指着吕洞宾的画像让他即席赋诗,张居正扑闪着一对机灵的眼睛,回头看看远处围观的众考生,再看看眯眼凝视的考官,不假思索,挥笔写出:    这个道人黄服蓝巾,分明认得,却记不真。呵呵,原来是醉岳阳、飞洞庭、姓吕的先生。    在座诸人掌声如雷,无不为他的才思敏捷而惊叹不已。    就这样,张居正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中了秀才,进了府学,学习礼、射、书、数四科。礼与书为经史、典章、律诏、书法;射与数则为射箭和九章算法。    人们往往为经史之学皓首穷经,付出毕生的精力。天赋是横亘在天才与寻常人之间的一座高山。书呆子虽然满腹经纶,脑中却是一团乱麻,终其一生无所建树。而张居正不仅读书破万卷,还善于读书,在书海中“独观大义,惟务宗旨,不求蔓引泛溢”,善于切入要点,洞悉大义,撷英扬华。    张居正考中秀才以后,于当年秋天来到省城武昌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再次顺利考取举人,进则赴京会试继续摘取进士的桂冠,仕途无量;退则享受缙绅地位,衣食无忧。乡试途中,张居正心血来潮,作五言绝句《题竹》: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径节,直上劲头竿。





上一本:毛泽东三兄弟 下一本: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世间已无张居正的作者是宏瞻,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