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雨果


作者:袁子茵     整理日期:2015-01-02 11:41:07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置身在历史的画卷,看闪耀在历史长空的星辉,寻找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世界文学之窗一扇一扇向我们打开,世界各国人民经历的久远历史、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让我们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体会人们的情感、爱恋、幸福以及痛苦、忧伤、希望……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成长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成套。本分册介绍的是19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雨果以及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欧那尼》《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
  目录:
  生平
  军旅童年(1802-1816)
  青少年时期(1816-1827)
  浪漫主义创作期(1827-1840)
  走向共和(1840-1851)
  流亡者的人道主义情怀(1851-1870)
  晚年时期(1870-1885)
  创作
  小说
  戏剧
  诗歌
  代表作品
  《欧那尼》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生平军旅童年(1802-1816)青少年时期(1816-1827)浪漫主义创作期(1827-1840)走向共和(1840-1851)流亡者的人道主义情怀(1851-1870)晚年时期(1870-1885)创作小说戏剧诗歌代表作品《欧那尼》《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附录雨果生平及创作年表参考文献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政治活动家。他是法国文坛剧坛诗坛杰出代表,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传统,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反对暴力、力求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达79卷之多,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全景,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军旅童年(1802——1816)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贝尚松城。雨果的父亲莱奥波德·西斯吉拜尔·雨果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普通军官,他参加了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转战南欧各国,因作战英勇而得擢升,几年间就由上尉晋升旅长,后被授予将军头衔,是共和主义者。雨果的母亲是一个坚定地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皇主义者。幼年的雨果跟着父亲过着军旅的生活,他的睡床常常是吊在大炮的两个车轮上,他已经习惯了在炮声中入睡。1808年雨果随母亲到意大利那不勒斯父亲身边,在热那亚和罗马住过一个时期。1811年又到西班牙驻军,在马德里居住。雨果和他的哥哥就在马德里的贵族学校开始接受小学教育。1812年初,西班牙民族情绪高涨,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第一帝国衰落。1813年,雨果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的返回巴黎,在一所园林幽雅的著名修道院学习哲学和数学。雨果亲眼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拿破仑入侵俄国的60万大军被俄国杰出的统帅库图佐夫率领的军队打败;1814年3月31日上午10时,俄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被大革命推翻的法国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作了国王;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巴黎,做了“百日皇帝”;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被英、普联军打败,法军全军覆没,7月15日拿破仑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再次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作为战败国的法国,根据维也纳会议决定,赔款七万万法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恢复了贵族和教会的特权;俄、奥、普三国君主结成神圣同盟,镇压各国革命,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早期的雨果处在两种敌对的政治观点之下。雨果的父亲信仰共和主义,而雨果的母亲则信仰保王主义,是波旁王朝的积极拥护者。王政复辟时期,雨果的父母曾因意见不合而分居。童年的雨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颇受保王党影响。母亲教育孩子采取放任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自由阅读的方式。雨果的文学才能很早得以发挥,可以说得益于他的母亲,而他早期保守的政治观点,也与他母亲的影响直接相关。这个时期雨果的思想虽有同情人民,反对暴政的一面,但在母亲和学校教育及社会的影响下,其主导的一面是保守的。青少年时期(1816-1827)雨果在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14岁开始学写诗。15岁那年,雨果参加由法兰西学士院发起的题为《各种生活环境中的读书乐》诗歌竞赛,获得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千法郎的助学金。17岁的雨果同他的哥哥欧仁、诗人维尼(1797—1863)等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他写了大量的颂诗,讽刺作品、论文和评论,表现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夏多布里昂称他为“卓绝的神童”。夏多布里昂(1768—1848)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是拥护君主制和天主教的反动浪漫主义者。雨果等创办的《文学保守者》周刊是夏多布里昂主办的政治刊物《保守者》的附刊。雨果立志从文,一心要“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18岁时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1822年,20岁的他出版的第一个诗集《颂诗集》获得路易十八的赏金。《颂诗集》后来得到扩充,形成了《颂歌与民谣集》,于1824年出版。他早期的诗歌因拥护王室、歌颂保皇主义与天主教,贬斥拿破仑,因而受到路易十八的青睐,数次给予奖赏与殊荣。19世纪20年代是欧洲反动势力猖獗的年代,也是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1820年西班牙爆发了人民的起义,革命军占领了首都马德里,但被法国派去的10万大军镇压下去。在西班牙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发生秘密社团烧炭党人的起义,但被奥地利派去的6万反动军队镇压了。当沙皇俄国在欧洲充当国际宪兵镇压欧洲革命时,1825年在首都彼得堡和俄国南部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希腊人民掀起了反抗土耳其异族统治的斗争,从1821年开始,直到1829年终于获得独立。当时英国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仑(1788—1824)为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而献身的事迹传遍了世界各国,对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21年12月,法国西部地区酝酿着一次反对帝制的起义,雨果的中学同学爱德华·德龙由于起义的计划泄漏而被政府判处死刑。当时德龙逃跑在外,雨果在1822年1月写信给德龙的母亲,建议把德龙藏在他的卧室中。可见雨果的保王思想在这时已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见义勇为的行动贯串在他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这个时期他也写过剧本和小说,如 1821年写的情节怪诞的中篇小说《冰岛凶汉》(1823年2月出版),还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不成熟,具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但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表明雨果已经和自己的前辈夏多布里昂有了分歧。 雨果喜爱诗歌,并对诗歌有独到的见解。1821年12月28日,雨果在给他朋友的信中谈到他对于诗歌的见解。雨果说:“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诗句无非是美丽的身体上的漂亮外衣。诗可以用散文表达,不过在诗句的庄严曼妙的外表之下,诗更显得完美。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感、高尚行动以及高尚的著作。”1822年1月4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进一步说明,“因为诗,这就是爱。”雨果认识到诗歌的性质和作用,积极从事诗歌创作活动。1823年7月,雨果参加了浪漫派组织的文学社,并出版杂志《法兰西诗神》《法兰西缪斯》。由于文社缺乏明确的纲领,不久解散。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向人民实行了反攻倒算。路易十八于1824年死后,他的弟弟查理十世继任国王。1825年雨果被授予荣誉勋章还参加了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查理十世上台后,实行极端反动的政策。为恢复贵族和教会的特权,规定发给他们几十亿法郎的补偿金。并且下令解散众议院,限制资产阶级的选举权,还接二连三地颁布反动法案,激起了法国人民普遍的不满情绪,引发了社会的动荡。这时的雨果开始重新认识拿破仑与波旁王朝,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 1826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缪塞(1810—1857)和大仲马(1803—1870)、诺迪埃重组浪漫派文学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雨果用理论文字和创作实践与古典主义展开斗争,成为反对古典主义的盟主。因为这时候的古典主义已完全丧失了它在17世纪的进步性,它成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僵死的教条。与伪古典主义作斗争,实际是社会民主思想在文艺上的反映。雨果受到进步思潮的吸引,尖锐地感到,剧院中脱离现实生活的伪古典主义戏剧和歌咏孤独、悲观,美化中世纪生活的消极浪漫主义戏剧,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于是他大声喊出了“让人民文学代替宫廷文学”的口号。到20年代后期,查理十世的反动统治使法国的革命风暴逐渐酝酿成熟。在法国知识分子中广泛展开了自由主义的思想运动,社会上出现了反抗复辟王朝的报纸杂志。当时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1780—1857)的诗歌对进步的知识阶层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诗歌有对法国大革命的赞颂,有对贵族、僧侣阶级的尖锐批判和指责。他曾几度遭到罚款和坐牢,但决不向专制势力妥协。在日趋高涨的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雨果的政治观、文艺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浪漫主义创作期(1827-1840)在1827-1840年的13年间,是雨果创作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他以多种形式的作品揭露社会的不公平、控诉封建专制罪恶,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1827年,雨果发表了歌颂拿破仑功绩的诗歌《旺多姆广场铜柱颂》,表明了他与保皇主义的决裂;同年发表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则是他文艺思想转变的鲜明标志,标志着雨果进入了文艺创作的浪漫主义时期并成为浪漫派领袖人物。这篇著名的序言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理论上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他详尽地阐明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纲领,指出艺术要反映时代精神和地方色彩,是艺术的生命。《序言》从戏剧角度猛烈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的表现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对比的原则,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要素的对比形式表现出来的。雨果认为浪漫主义真正的意义是:文学的解放,新的人民,新的艺术。雨果在序言中号召法国艺术脱离古典主义。他向陈腐的三一律原则发起了攻击,号召向僵死的形式主义做斗争。他认为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一致律中只应保存动作的一致律,因为它不与生活相抵触。而地点一致律是十分荒谬的,所有的主人公怎么可能聚集在一个地点,要把所有事件安排在二十四小时内。时间一致律如同地点一致律一样,是荒谬的。雨果在序言中主张新剧本用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朴素的和丰富的语言,而反对使用死气沉沉的缺乏生气的语言。在创作原则上,雨果提出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方法,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后面,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反对古典主义单纯追求高贵和典雅的艺术原则。雨果还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和夸张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序言》顺应了革命时代对新文学的呼唤,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克伦威尔》(1827)是雨果第一部戏剧作品。它以英国17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克伦威尔拒绝王位的故事。雨果按照他所提出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把克伦威尔描写为“既崇高优美又滑稽可笑”的人物。由于剧本人物众多,对话冗长,不适宜舞台演出,因而没有上演。《克伦威尔》这个剧本及其序言的发表,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世界观转向进步的明显标志。雨果主张艺术要反映时代精神和地方色彩,即反映出历史的和民族的特征来,这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有些相通。但雨果强调诗人的主观意识和色彩鲜明的不平凡的事物,因此它是浪漫主义的。本着这种浪漫主义的艺术观,20年代末30年代初,许多绚丽多彩的诗歌、戏剧、小说从雨果笔下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作品有:诗集《东方集》(1829年1月),歌颂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希腊人民,以色彩鲜明的语言冲破了陈腐枷锁的束缚;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年2月)抗议不人道的法制,是法国社会心理小说的先声;剧本《玛丽荣.德.洛尔墨》(1829年7月),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无拘无束的情节变化冲击了三一律的陈规。由于它批判了专制王权,被认定嘲讽揶揄了国王,影射了在位的查理十世,故遭到禁演。雨果在30年代初创作的剧本《欧那尼》(1830年2月)在巴黎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占领了法国文学阵地。 “七月革命”前夕, 古典主义戏剧还在顽固地霸占剧坛,雨果的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的上演,轰动了文坛,成为是当时文坛上的大事件。围绕《欧那尼》的演出,古典主义者同浪漫主义者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由于剧本抒发的反专制暴君的激情表达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对波旁王朝无比愤怒的情绪,因而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热烈欢迎。最后,《欧那尼》以一百场演出,场场客满而取得决战的最后胜利。《欧那尼》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宣告古典主义最终退出剧坛,标志着新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完全确立,它也是民主的进步力量逐渐强大的明证。表明了雨果积极地投身于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洪流中,以创作实践与古典主义展开斗争,促进了文艺的新生,成为反对古典主义的盟主。《欧那尼》的演出作为一个重大事件而载入法国文学史册。1830年7月26日,巴黎发生了“七月革命”。查理十世妄图恢复革命前封建君主专制旧秩序的种种倒行逆施,遭到法国人民激烈的反对。从7月27日到7月29日,巴黎的大学生、工人和小资产阶级高喊着“打倒波旁王朝!宪章万岁!自由万岁!”的口号,攻占王宫,构筑街垒,竖起革命的三色旗,坚持了三天三夜的武装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查理十世被迫退位,由此结束了旧贵族在法国的统治。雨果热情地赞美七月革命,讴歌“年轻的法兰西”。他痛悼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战士。在这一年,雨果思想和创作上转为支持共和党。19世纪30年代,雨果逐渐从抒发个人感情走向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道路。“七月革命”前夕的抒情诗集《秋叶集》(1831年11月出版),充满着伤感的回忆,诗人用忧郁的目光观察身边的世界,情调比较凄凉。“七月革命”后,雨果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颂诗《年轻的法兰西》讴歌七月革命,之后的作品还有:诗集《暮歌集》(1835年10月)、《心声集》(1837年6月)、《光影集》(1840年5月),对政治问题有了较多的关注。不少诗篇直接表现重大社会事件。这一时期雨果发表了第一部浪漫主义风格的长篇巨著,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3月)。写中世纪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孚罗洛对美丽的吉普寨女郎爱斯美拉达畸形的爱以及丑陋的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纯洁的爱。它可以说是革命高潮时期的产物,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战斗精神,表达了法国人民30年代的正义呼声。中篇小说《克洛德.格》(1834年7月),体现了小说人道主义的主题,探讨了工人贫困的原因和因此而形成的犯罪问题。控诉了法律的不公,就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一批批牺牲品正在毁灭的残酷事实,对社会提出强烈抗议,同时提出以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改良主义主张。这一时期他的剧本创作也获丰收,《国王取乐》(1832年11月)、《玛丽.都铎》(1833年2月)、《吕依.布拉斯》(1838年11月)上演。《国王取乐》,由于影射了现实,仅演一场便遭到禁演。从雨果的剧作中,可以听到人民反抗暴君的强烈声音,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利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是由银行家、交易所经纪人、铁路大王、大矿主、大森林主、大地主组成的金融贵族执政的政权。被大资产阶级拥立起来的奥尔良王朝路易·菲利浦是一个富有的、狡猾的国王。在七月革命期间,是富有的资产阶级在议会里进行运作把他捧上台的,所以路易·菲利浦在位期间始终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银行家拉裴特陪着他到市政厅即位时说:“从今以后,银行家要统治国家了。”一语道破了路易·菲利浦政权的性质。





上一本: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 下一本:毛泽东的书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雨果的作者是袁子茵,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