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


作者:林语堂     整理日期:2014-11-28 15:45:19

《我这一生》是林语堂唯一的一本自传,作者描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以及之后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着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成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他的一生,是一部成长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本书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成长史、思想史和精神史。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目录:
  第一篇林语堂自传001
  弁言002
  /第一章/少之时002
  /第二章/乡村的基督教007
  /第三章/在学校的生活010
  /第四章/与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触015
  /第五章/宗教017
  /第六章/游学之年018
  /第七章/由北平到汉口020
  /第八章/著作和读书021
  /第九章/无穷的追求023
  第二篇八十自叙027
  /第一章/一团矛盾028
  /第二章/童年032
  /第三章/与西洋的早期接触040第一篇林语堂自传001
  弁言002
  /第一章/少之时002
  /第二章/乡村的基督教007
  /第三章/在学校的生活010
  /第四章/与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触015
  /第五章/宗教017
  /第六章/游学之年018
  /第七章/由北平到汉口020
  /第八章/著作和读书021
  /第九章/无穷的追求023
  第二篇八十自叙027
  /第一章/一团矛盾028
  /第二章/童年032
  /第三章/与西洋的早期接触040
  /第四章/圣约翰大学044
  /第五章/我的婚姻048
  /第六章/哈佛大学051
  /第七章/法国勒克鲁佐055
  /第八章/耶拿镇和莱比锡大学057
  /第九章/论幽默061
  /第十章/三十年代063
  /第十一章/论美国068
  /第十二章/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074
  /第十三章/精查清点076
  第三篇我的信仰之旅081
  绪言082
  /第一章/童年及少年时代085
  /第二章/大旅行的开始095
  /第三章/孔子的堂奥114
  /第四章/道山的高峰147
  /第五章/澄清佛教的迷雾179
  /第六章/理性在宗教200
  /第七章/物质主义的挑战216
  /第八章/大光的威严234
  第四篇我的人生旨趣251
  /第一章/论东西文化的幽默252
  /第二章/以放浪为理想的人258
  /第三章/尘世是唯一的天堂260
  /第四章/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263
  /第五章/论花与折枝花268
  /第六章/个人的梦273
  /第七章/编辑滋味273
  /第八章/孩子三周了274
  /第九章/有味的小品文276
  /第十章/品茗供花也为文279
  /第十一章/蓝色鸣鸟282
  /第十二章/寻求宁静288
  /第十三章/茶和烟草294
  /第十四章/坐在椅中300
  /第十五章/论躺在床上303全世界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仙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
                                                 ——《联合报》书评/第一章少之时/
  从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淡无奇、极为寻常且极无趣味的。我生下来是一个男儿—这倒是重要的事—那是在一八九五年。自小学卒业后,我即转入中学,中学完了,赴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师。其后我结婚,复渡美赴哈佛大学读书一年(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〇年),继而到德国,在耶拿和莱比锡两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授,为期三年(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教鞭执厌了,我到武汉投入国民政府服务,那是受了陈友仁的感动。及至做官也做厌了,兼且看透革命的喜剧,我又“毕业”出来,而成为一名作家—这一半是由于个人的喜好,一半是由于个人的需要。自此以后,我便完全托身于著作事业。人世间再没有比这事业更为乏味的了。在著作生活中,我不致被学校革除,不与警察发生纠纷,只是有过一度恋爱而已。
  在造成今日的我的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一条件之下生长起来的人,没有走错的。在童年时我的居处逼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因为我是农家的儿子,我很以此自诩。这样与自然有密切的接触,令我的心思和嗜好俱十分简朴。这一点,我视为极端重要,令我建立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而不致流为政治的、文艺的、学院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骗子。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比较,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当我去年夏天住在庐山之巅时,辄从幻想中看见山下两只小动物,大如蚂蚁和臭虫,互相仇恨,互相倾陷,各出奇谋毒计以争“为国服务”的机会,心中乐不可支。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实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的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
  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而我所拥有的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皮的童子,也许正因这缘故,我父母十分疼爱我。我深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我已故的次姐出阁。她比我长五岁,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她和我常好联合串编故事—其实是合作一部小说—且编且讲给母亲听。这本小说是叙述外国一对爱人的故事,被敌人谋害而为法国巴黎的侦探所追捕—这是她从读林纾所译的小仲马的名著而得的资料。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因为她甚想入大学读书,而吾父以儿子过多,未能偿其大愿。姐夫之家是在西溪岸边一个村庄内,刚好在我赴厦门上学之中途。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颇具诗意。如今有汽船行驶,只需三小时。但是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时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那时我们全家到新郎的村庄,由此我直往学校。我们是贫寒之家,二姐在出嫁的那一天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你好好地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1
   
  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的片刻欢愉,都永远地镂刻在我的记忆中。我以为我的心思是倾于哲学方面的,即自小孩子时已是如此。在十岁以前,为上帝和永生的问题,我已斤斤辩论了。当我祈祷时,我常常想象上帝必在我的顶上逼近头发,即如其远在天上一般,人常说上帝无所不在。当然,觉得上帝就在顶上令我产生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在很早的时候我便会试探上帝了,因为那时我囊中钱不多,每星期只得铜圆一枚,用以买一个芝麻饼外,还剩下铜钱四文以买四颗糖果。可是我生来便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无上的快乐。—不过那时所谓最好味道的东西,只是在馆中所卖的一碗素面而已,而我渴想得有银一角。我在鼓浪屿海边且行且默祷上帝,祈求赐我所求,而令我在路上拾得一只角子。祷告之时,我紧闭双目,然后睁开。一而再,再而三,我都失望了。在很幼稚时,我也自问何故要在吃饭之前祷告上帝。我的结论是:我应该感谢上帝,不是因其直接颁赐所食,因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目前的一碗饭不是由自天赐,却是由农夫额上的汗而来的,但是我会拿人民的太平盛世感谢皇帝圣恩来做比方(那时仍在清朝),于是我的宗教问题也便解决了。按我理性思索的结果是:皇帝不曾直接赐给我那碗饭,可是因为他统治全国,致令天下太平,因而物阜民康,丰衣足食。由此观之,我有饭吃也当感谢上帝了。
  童时,我对于荏苒的光阴常起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结果常令我自觉地和故意地一心想念着有些特别甜美的时光。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时光还是活现脑中,依稀如旧。记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宝鼎)至漳州。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我躺在船上,盖着一条毡子,竹叶摇曳,只离我头上五六尺。那船家经过一天的劳苦,在那凉夜之中坐在船尾放心休息,口衔烟管,吞吐自如。其时沉沉夜色,远景晦暝,隐若可辨,宛如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对岸船上高悬纸灯,水上灯光掩映可见,而喧闹人声亦可闻。时则有人吹起箫来,箫声随着水上的微波乘风送至,如怨如诉,悲凉欲绝,但奇怪得很,却令人神宁意恬。我的船家,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此情此景,乐何如之!美何如之!那时,我愿以摄影快镜拍照永留记忆中,我对自己说:“我在这一幅天然图画之中,年方十二三岁,对着如此美景,如此良夜。将来在年长之时回忆此时岂不充满美感吗?”
  尚有一个永不能忘的印象,便是在厦门寻源书院(教会办的中学)最后的一夕。是日早晨举行毕业典礼,其时美国领事阿诺德(JuleanArnold)到院演说。那是我在该书院的最后一天了。我在卧室窗门边坐着,凭眺运动场。翌晨,学校休业,而我们均须散去各自回家了。我静心沉思,自知那是我在该书院四年生活的完结日。我坐在那里静心冥想足有半点钟工夫,故意留此印象在脑中作为将来的记忆。
  我父亲是一个牧师,是第二代的基督徒。我不能详叙我的童时生活,但是那时的生活是极为快乐的。那是稍微超出寻常的,因为我们弟兄也不准吵嘴。后来,我要尽力脱去那一副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以去其痴形傻气。我们家里有一眼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为教师。不像富家的孩子,我们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务。我两位姐姐都要做饭和洗衣,弟兄们则要扫地和清扫房屋。每日下午,当姐姐们由屋后空地拿进来洗净的衣服分放在各箱子里时,我们便出去从井中汲水,倾倒进一条小水沟里,让水流入菜园小地中,借以灌溉菜蔬。不做家务时,我们孩子们便走到禾田中或河岸边,远望日落奇景,而互讲神鬼故事。那里有一起一伏的山陵四面环绕,故其地名为“东湖”,山陵皆为岸。我常常幻想一个人怎能够走出此四面皆山的深谷呢?北部的山巅当中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踏过此山,而其大趾却误插入石上的裂痕,因此之故,那北部的山常在我的幻想中。"
  





上一本:一个“北漂”的办学梦 下一本:侠气敢横三尺剑:建安七子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的作者是林语堂,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