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解密档案丛书


作者:姚金果     整理日期:2014-11-08 05:25:39

    姚金果编著的《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主要依据苏联解密档案,生动讲述了陈独秀与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恩恩怨怨。《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对于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与莫斯科、共产国际之间有着令人扑朔迷离的政治关系。莫斯科、共产国际最初是如何选定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尤其是在中共建党以及建党之后的最初几年,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与莫斯科、共产国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政治隶属关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陈独秀是如何处理与莫斯科、国民党之间的关系,陈独秀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角色;对于蒋介石大肆杀戮革命者,陈独秀在国民党以及莫斯科之间,就这一事件是如何处理的;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前前后后,苏联、共产国际究竟是如何表态和对待的;等等,该书均有精彩详尽的描述。
  作者简介:
      姚金果,法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曾参加中央党史研究室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修订工作、《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的编辑工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的主持人。主要著作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张国焘传》、《孙中山》等。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转载。
  目录:
  引子
  一、“天才的政论家”
  1.俄国小伙子来访
  2.“享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者”
  3.点燃“共产主义”之火
  4.“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
  二、与马林的最初碰撞
  1.莫斯科的使者马林
  2.缺席中共一大
  3.马林:陈独秀应该尽到责任
  4.“我们不能靠马林”
  三、拒绝“斯内夫利特战略”
  1.被马林营救
  2.“斯内夫利特战略”的提出
  3.求助于维经斯基引子
  一、“天才的政论家”
    1.俄国小伙子来访
    2.“享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者”
    3.点燃“共产主义”之火
    4.“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
  二、与马林的最初碰撞
    1.莫斯科的使者马林
    2.缺席中共一大
    3.马林:陈独秀应该尽到责任
    4.“我们不能靠马林”
  三、拒绝“斯内夫利特战略”
    1.被马林营救
    2.“斯内夫利特战略”的提出
    3.求助于维经斯基
  四、莫斯科的愿望和陈独秀的现实
    1.列宁的期待
    2.达林的劝说
    3.不愿寄人篱下
  五、压力与动力的博弈
    1.使者的报告
    2.西湖会议
    3.受到拉狄克批评
    4.国际四大的秘密决议
  六、“被迫上了国民党的马车”
    1.国际命令:加人国民党
    2.维经斯基:不能无条件支持国民党
    3.中共三大的抉择
  七、共产党陷入窘境
    1.批评国民党惹恼孙中山
    2.“孙中山不乐意同我们接近”
    3.马林的遗憾
  八、探索合作之路
    1.迎接合作的到来
    2.“表示我们对国民党忠诚的合作”
    3.维经斯基纠偏
  九、与鲍罗廷的严重分歧
    1.共产党受到攻击
    2.“鲍罗廷同志上了孙中山等人的圈套”
    3.“控告”鲍罗廷
    4.支持中山北上
  十、在大革命旋涡中搏击
    1.认识领导权
    2.应对国民党高层之变
    3.“放”与“收”的运动艺术
  十一、交锋中的退与进
    1.“党团不应发号施令”
    2.维经斯基:准备退出国民党
    3.直面反共浪潮
  十二、“政治上的大让步”之真相
    1.“政治上的大让步”之说
    2.鲍罗廷主张向右派让步
    3.维经斯基促成上海会谈
    4.“得”乎?“失”乎?
  十三、“军事上的大让步”之真相
    1.“军事上的大让步”之说
    2.布勃诺夫:向蒋介石让步
    3.“退”与“进”的选择
  十四、“党务上的大让步”之真相
    1.“党务上的大让步”之说
    2.莫斯科:向蒋介石让步
    3.鲍与蒋的协议
    4.言不由衷的表态
    5.鲍罗廷的“天真”判断
  十五、谁该背“反对北伐”的罪名
    1.初衷:支持北伐
    2.莫斯科要求暂缓北伐
    3.维经斯基苦劝
    4.鲍罗廷:陈独秀制造了麻烦
  十六、与国际远东局的合作
    1.“最紧密的接触”
    2.汉口特别会议
    3.两位大员之争
    4.上海工人三次起义决策内幕
    5.维经斯基失去信任
  十七、莫斯科指挥棒下的两难抉择
    1.鲍罗廷:不能反对蒋介石
    2.策划“蒋汪合作”
    3.苦心经营左派
    4.批驳“苦力观”
  十八、“限共”与“限蒋”的较量
    1.蒋介石挑起迁都之争
    2.“鲍又做了一件大错”
    3.莫斯科:不能与蒋介石决裂
    4.两大“重臣”遭谴责
  十九、莫斯科的重大失策
    1.共产党人被杀戮
    2.莫斯科不让与蒋冲突
    3.拉紧汪精卫
    4.斯大林的“柠檬论”
  二十、争取汪精卫左转
    1.寻找“左派”
    2.鲍罗廷“打”败了罗易
    3.在中共五大受到批评
    4.鲍罗廷:唯一的出路是让步
  二十一、国共关系濒临危机
    1.莫斯科纸上谈“进攻”
    2.鲍罗廷指责工农运动
    3.“保卫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4.罗易:陈独秀的领导有害于党
  二十二、寻找挽救危机之策
    1.莫斯科发来“紧急指示”
    2.罗易的愚蠢之举
    3.“莫斯科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4.挽救革命的“药方”
    1.“等待我们的都是灭亡”
    2.莫斯科的怪主意
    3.成了“替罪羊”
    4.领导权被取代
  二十四、重大打击之下
    1.被罗米纳兹点了名
    2.“让陈独秀同志来莫斯科”
    3.为党担忧
    4.受到莫斯科怀疑
  二十五、中共六大前后
    1.拒绝参加中共六大
    2.“再一次坚决邀请陈独秀来莫斯科”
    3.六大:陈独秀要不要承担责任?
    4.为陈独秀鸣不平的后果
  二十六、中东路问题上的争论
    1.中东路事件
    2.莫斯科要求“拥护苏联”
    3.“有点意见贡献于党”
    4.受到中央警告
    5.远东局“赤膊上阵”
  二十七、组织党内反对派
    1.托洛茨基在中国的追随者
    2.找到了知音
    3.远东局的判断
    4.亮出“反对派”大旗
  二十八、被开除出党
    1.远东局:陈独秀是党内最大的危险
    2.中共中央:“开除陈独秀党籍”
    3.受到王明批判
    4.“凭空加我以反革命的罪名”
    5.向斯大林们“宣战”
  二十九、与莫斯科决裂
    1.共产国际:给陈独秀申诉的权利
    2.“我实不知道你们又打算干什么”
    3.中共中央挑起争执
    4.莫斯科的批判会
  三十、不休的思想者
    1.受到托洛茨基青睐
    2.“汉奸”风波
    3.与托派分手
    4.“不能一切归罪于史大林”
  后记    2.“孙中山不乐意同我们接近”
      中共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意味着马林的“斯内夫利特战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接受。这对马林来说,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三大后,马林同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留在广州,与孙中山等人商讨合作事宜,这使他有机会进一步对孙中山和国民党进行了解。在马林看来,既然国共两党都同意进行合作,孙中山就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与在广州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相配合,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两党携起手来尽快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但孙中山的表现却使马林大为失望。当时,孙中山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如何消灭陈炯明并保住地盘”这个问题上。马林多次找到孙中山,与他谈改组国民党和政治宣传的必要性,但孙中山总是说:“等解决了广东问题之后,我们就能着手进行了。”
      为了督促军队与陈炯明军作战,孙中山长时间驻在石龙。一次,他信心十足地对马林说:“如果有可能,我要挺进江西。在这之后,张作霖就会进攻吴佩孚。那时候,我就会作为一个胜利者进入北京。”
      马林虽然没有当面驳斥孙中山,但他在日记中气愤地写道:“我太熟悉这种手法了,我太熟悉这种腔调了!但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政党,你们在北京能干什么?”
      因为孙中山一心扑在军事工作上,改组国民党的工作陷于停顿。
      为了促使孙中山重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放弃对军阀的依赖,陈独秀不顾孙中山对他的不满,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联名向孙中山写信,提出对国民党工作的两点意见:
      “1.在上海或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以期合力促进党中的活动和广泛开展宣传。为此,应特别注意北京、湖北、湖南、上海和广州等地。如果这些中心地区的组织不完善,整个工作就会肤浅分散。2.……我们不能沿袭封建军阀用武力夺取政权攻占地盘的同样的方针。这会给人们造成我们与军阀是一脉相承的印象。用旧方法旧军队去建立新中国不仅不合逻辑,而且在实践中也绝对行不通。旧军队有十倍于我们的兵力。我们只能用新手段,采取新方针,建立新的力量。对于国民,我们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从人民中建立的新军队将用新的方法和新的友好精神捍卫民国。”
      陈独秀等人秉承马林的意见,在信中劝孙中山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他们认为上海是舆论的中心地,孙中山可以到那里去,可以摆脱军阀的控制,以便召开国民会议,建立新的军队。。
      但孙中山有自己的主意,他不愿放弃广州这块根据地,决心在这里与陈炯明战斗到底,然后再率师北伐。另外,他也不认为利用南方军阀有什么害处,觉得只要他有钱,这些军阀就会跟着他走。
      孙中山的顽固令马林甚为失望。他心想,如果孙中山不改组国民党,那么国民党就别想得到苏俄的援助。于是,他写信给苏联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和苏联驻华代表处参赞达夫谦,提醒苏联对孙中山的援助应该慎重。
      他说:
      孙中山不乐意同我们接近,现在,我对他毫无办法。不能为了孙氏王朝控制广东再把200万元塞进南方将领们的腰包,最好是用2.1万元帮助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从事国民党的宣传,看看他们在这方面会有什么作为。只要孙中山仍然身在南方,他关心的唯一问题就是控制广东,以前拿钱支持国民党是不负责任,那些钱都白白扔掉了。事实上,只要孙中山仍然坚持他的一个政党的观点,只要他不请共产党人工作,就根本不可能指望国民党会现代化,不可能指望他们进行反帝宣传。
      鉴于孙中山的状况,一个重要问题摆到了马林和中共领导人面前:中共中央机关是留在广州?还是迁回上海?
      陈独秀本来就对将中共中央的驻地迁到广州有不同看法,但碍于共产国际的决定,不好提出反对意见。现在,中共中央倒是驻在了广州,在孙中山国民党的近旁,但不仅共产党本身的工作没有什么进展,就是帮助和改造国民党的工作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不仅如此,陈独秀还不时听到广州的国民党人对他自己和其他共产党人的批评,说什么他只想利用国民党,他所进行的宣传只考虑共产党的组织,他干的是同国民党决裂的事。他们还借孙中山宣称要开除陈独秀的事大做文章。
      这些情况使陈独秀感到很不痛快,于是他找到马林说:“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健忘的孙中山改变态度去把国民党的宣传推上新的轨道。为了开展群众工作,我们的人也不能总在广州束手以待吧!”
      7月19日晚,中共中央于召开会议,讨论与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不与国民党决裂的前提下,对国民党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和它的错误行动仍要进行批评,但要避免激烈词句;留在广州继续争取孙中山对进行政治宣传的支持是白费力气,中共中央只能在北方通过新的地方组织去推动国民党的现代化,而首要任务是搞一场声势浩大的、强有力的国民革命的宣传运动。会议决定一周内中共中央离开广州,重回上海。
      会后,马林再次给越飞和达夫谦写信说:
      一周之内,我党中央委员会将全部离穗赴沪。陈独秀也要走。如果你们愿意拿出少量的钱支持我提出的宣传工作,我在这里还是有益的。这样,人数不多的共产党组织可以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我们不用再为孙在南方毫无胜利希望的军事纠葛耗费金钱;如果你们让孙保持控制权,那对于整个运动将是有害的。如果不能给我们共产党小组以资助,那我长期驻在这里就没有意义。在第三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我们的组织已经找到了实际工作的正确道路。它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如果你们认为我在这里史是为了参加党的会议,我想我的任务已经完成。
      P82-85





上一本:大唐玄奘 下一本: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解密档案丛书的作者是姚金果,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