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望:一位老农在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


作者:乔建中     整理日期:2014-11-02 10:02:31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以林中树“口述”,作者“按语”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林中树为了守护民间乐社,28年间所做的件件事情以及种种努力。内容脉络清晰,语言轻松明快。另外,书中还穿插了林中树28年来积攒下的千余件报刊、文件、题词、名片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乔建中(1941——),陕西榆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2006—)。先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现任《音乐研究》副主编;《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编委;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顾问。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入载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6版。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1998初版,2010修订版)《叹咏百年》《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中国音乐》《国乐今说》《乐事文心》《黄河之声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卷》《中国锣鼓》《中国音乐典藏大系》《国乐典藏》《音乐学概论》《华乐大典二胡卷》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4种。
  目录:
  一、进京“问乐”1
  二、“明白”之日——音乐研究所首度进村考察5
  三、初结乐缘——1986年中元节节庆与赵沨院长首访屈家营音乐会14
  四、再续新缘——林中树拜见吕骥老师,并引来当年11月吕老进村考察19
  五、登“堂”入“室”——1987年5月26日第一次进北京演出25
  六、接踵之誉——1987年5月之后的11次进京演出37
  七、植“根”之为——音乐会自1986年冬开始的培养“传人”活动50
  八、又结文缘——1995年9月的“首届中国鼓吹乐学术研讨会”71
  九、发明的传统——屈家营音乐堂筹建、装修、扩建诸事85
  十、往事回溯——老林个人的经历102
  十一、左邻右舍——与智化寺及周边村落音乐会的来往139
  十二、宠辱不惊——获太极奖前后152
  后记161
  附录:第一届太极传统音乐奖资料163
  林中树积攒屈家营音乐会资料辑录167一、进京“问乐”1二、“明白”之日——音乐研究所首度进村考察5三、初结乐缘——1986年中元节节庆与赵沨院长首访屈家营音乐会14四、再续新缘——林中树拜见吕骥老师,并引来当年11月吕老进村考察19五、登“堂”入“室”——1987年5月26日第一次进北京演出25六、接踵之誉——1987年5月之后的11次进京演出37七、植“根”之为——音乐会自1986年冬开始的培养“传人”活动50八、又结文缘——1995年9月的“首届中国鼓吹乐学术研讨会”71九、发明的传统——屈家营音乐堂筹建、装修、扩建诸事85十、往事回溯——老林个人的经历102十一、左邻右舍——与智化寺及周边村落音乐会的来往139十二、宠辱不惊——获太极奖前后152后记161 附录:第一届太极传统音乐奖资料163 林中树积攒屈家营音乐会资料辑录167
  1.2013年8月9日上午之一(本次访谈中,林中树,简称“林”,乔建中简称“乔”,黄虎简称“黄”,下同。) 乔:老林,你讲讲进北京的事,从头讲起吧。林:那是1985年冬天,我当村干部,是由小队长升到大队当副大队长,也就是副村长。85年冬天,音乐会的人来问,咱这个音乐会是吹还是不吹?想吹,又怕犯法,说咱们呀找林中树,他是村长,他叫咱吹,咱就吹,他不叫咱吹,咱就不吹。这是屈炳麟的原话。还有一个年轻的,叫林世瑞,他给咱音乐会当跑管,就是攒管,跑道的。另有一个是香首,是个音乐会的老人,他叫林显春。问我的人,主要是他们几个。乔:那你先说说“香首”是干什么的?林:“香首”就是村里办音乐会地方的主人家,他负责为咱音乐会保管乐器,在他家吹音乐,在他家学音乐。以前会长叫总管,现在改了名叫会长。总管、攒管、香首,攒管是攒人的,组织人的,那时没有电话,他得找去。林世瑞说音乐会叫我来找你,我就跟他们了。我心里想,你叫我干嘛呀,我又不会吹音乐。屈炳麟说,你看音乐会是老辈人留下的,现在你们都当干部了,你说我们是吹呀还是不吹啊。我说,这个事不好答复,我说叫你吹,要是犯法呢!我说不叫你吹,要是不犯法呢!我再一琢磨,就说,这么着吧,我上县里去,到文化馆问一问,看犯法不犯法,要犯法呢,干嘛还吹它呀。屈炳麟说,那你赶紧去问,要是吹音乐犯法呢,咱把这些大铜砸吧砸吧,卖了破烂儿就得了。这是屈炳麟的原话。那会儿到县里有公共车。赶到了县里,这个馆长叫郭秀忠,他跟我一般大。他说,老林哪,这个事我们不懂。我想,这县里要是连文化部门都不知道,我就产生了上北京的思想了,上北京你是找哪儿呀?我是见了文化部门就进。第一次,到了宣武门那儿,门牌上写着“中国木偶剧团”,我觉着这就是文化口,问问去。我就进去了,记得见了一个人,叫闫世昌,说话特别热情。跟他一谈,他乐了,我们是耍“鼓丢儿”的,跟你这也不对口,你这事儿不行,我们管不了。不对口就拉倒吧,我就往回走。第二次,到了西单六部口,看见了“北京音乐厅”,这一定是管音乐的。乔:你是走着去的?林:也走,也坐公共汽车。到了那儿一说。北京音乐厅说,这是剧场,你要是来演出,还要收费,我们不管别的事。音乐厅的头儿姓赵,不知道叫赵什么了。他问,你想怎么着?我说,我想找个有关部门给我鉴定一下,吹这个音乐会犯法不犯法?他说,那么着不行,我们这儿不管这个事,你这事得找文化局,找政府。后来一打听,有个文化局,西长安街七号,北京市文化局。一谈,(乔:记得是和谁谈的吗?答,不记得了。)他就说,你这是河北省,我们是北京,北京管不了你们河北的事,这就没办法了。那我还找,还找!有个人,多半是一个做饭的,这人叫华振起,他说你去找群众艺术馆。到了北京群众艺术馆,单位正在搬家,什么都没说成。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又有一回,我进城,赶到柳荫街,那个地方叫恭王府,前海西街十七号,进去就问,正碰上冯文慈老师,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冯文慈,他叫我念个曲儿听,我说我不会,念不了,他说那么着吧,问我姓什么,叫什么,哪村的?哪县的。下礼拜二,你再来,你把你们村会演奏的人带几个来。这是第四次。下礼拜二,音乐会的胡玉生(管子)、屈炳麟(鼓)、林显春(笛)、冯月波(镲、锣),连我五个人。到那儿,冯老师正等着我们呢,叫我们念给他听。这个冯老师听了以后,就表了态了,你这个东西不犯法,不是四旧,是民间音乐珍宝。他就是这么说的。还说,你这事我们要是管,胳膊伸得太长了,应该让你们河北省管,我写信给你们河北省,他当场写了信,装了信封给我。我是拿回来邮的,不是八分,就是一毛二,信是我邮出去的,给河北省文化厅。赶这封信邮出以后,这是1985年头春节前,盼着回信,就到春节了,2月过到3月了,没人给我回信。我一想啊,错了,人家河北省不给我回信,人家会给冯老师回信,我还找冯老师去,我又找冯老师。问冯老师,河北省给你回信了吗?他说没有啊。他问我,给你回了吗?我说也没有啊,要给我回信我还找你吗?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说啊,是这么回事,第一个可能是他们没有收到。他问我,你是用挂号寄的?我说不是,是八分钱的。第二,也许不重视。我和他就这么闲呆着,说闲话。后来耿生亷来了,陈民华(女)来了,又来了一个修海林,大家商量怎么办?冯先生说,那么着吧,我给你写个条,你找音乐研究所,条写什么呢?东直门外新源里西一楼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左家庄下车,找乔建中。再过几天,我就按着便条找,道儿一点都不差,坐车正好在新源里下,去了也没找着你,鲁松龄一个女同志,她把你找来,见了你一说,你是那么给我说的,我们得到你们村里看看,这叫考察。我盯得你紧,问你们哪天去。你琢磨了一会说28日去。我说好,那就这么定了,一定不变。27日你再来,你来呀,带个路。赶到3月27日再去音乐研究所,就是我第八次进北京了。
  





上一本:大卫斯特恩传 下一本: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望:一位老农在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的作者是乔建中,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