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传奇王雪红


作者:布衣     整理日期:2014-04-07 11:55:41

作为HTC的女掌门,集智慧和冒险精神于一身的王雪红正全力奔跑在她事先规划好的财富路上。那么在奔跑过程中她遇到哪些挫折?又是如何劈波斩浪地面对困难?本书深入描述了王雪红打造企业的全过程,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王雪红的危机处置、战略规划、闯关突围,同时也能被王雪红的传奇人生所折服。
  作者简介:
  原名:周太笔名:布衣中国互优网主编、著名草根图书策划人:策划出版的作品有:《仰望幸福》《谁的眼泪在飞》《独孤神侠传》《散入指间的时光》《阿依阿月》《暗火摇曳》《海棠之恋》《逆风》、《致命绝境》《非常童年》《成人游戏》《歌中雅歌》《无痕记忆》、《海的誓言》、《兰香好个馨》《4号门诊楼》《冰莲花》《沉淀》《爱的童话》《往城里去》《失足》《爱情像整蛊》《青葱岁月》《这是谁的90》《心翔蓝天》《房地产破冰术》《彩虹重现》《会议越简单越好》等,近期中国互优网联手书崖方舟方化有限公司、人民日报出版社又策划《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季羡林对话集》《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任继愈对话集》《刘再复---鲁迅传》,并力争打造更多畅销类精品图书。
  目录:
  第一章传奇的家族史
“台塑”掌门离世/003
卖米卖出大智慧/008
瘦鹅的启示/012
家族风云/018
第二章留给后代们的“财富”
事事要求“止于至善”/027
务本精神/031
连点成面,从细节抓起/034
成功没有捷径/037
学历不等于实力/041
“切身感”/047
“物美价廉”是永远的王道/050
客户就是市场/056
第三章“非主流”名门少女第一章传奇的家族史 
    “台塑”掌门离世/003 
    卖米卖出大智慧/008 
    瘦鹅的启示/012 
    家族风云/018第二章留给后代们的“财富”
    事事要求“止于至善”/027
    务本精神/031
    连点成面,从细节抓起/034
    成功没有捷径/037 
    学历不等于实力/041 
    “切身感”/047 
    “物美价廉”是永远的王道/050
    客户就是市场/056第三章“非主流”名门少女 
    请不要叫我“富二代”/063
    最像爸爸的女儿/067 
    “铁血教育”的磨炼/070
    认真是生存的态度/076
    我不适合学音乐/080第四章“初生牛犊”战斗记 
    拒绝“被控制”/091 
    为二姐“打工”/097 
    第一笔大单,是福?是祸?/100
    独身跨国追债/103 
    事业家庭两难全/107第五章虎父无犬女 
    回到美国——奋斗开始!/115
    背水一战!抵押房款创业/118              
    收购VLA,威盛诞生/120            
    IT帝国的“神雕侠侣”/122 
    追根究底/125第六章IT界的“拼命三娘” 
        迎战英特尔/133 
    中国人,“中国芯”/139 
    “杀”入中关村/145 
    威盛的“花样年华”/148 
    非典型“妇唱夫随”/155 
    先人一步——向“绿色IT”前进/158
    节能环保,不仅为了赚钱!/162                                                                                                                    
    女人掌控的IT帝国/165第七章平民英雄——HTC 
    代工厂的蜕变/175 
    品牌敏感度是女人的本能/178 
    女人与苹果的战争/183 
    小手机,大辉煌/190第八章“拼命三娘”成功术 
    要做就做最好/197 
    用人不疑,是我的原则/202 
    找对人,靠眼光/209 
    给员工最大的空间/212 
    最没架子的女老板/216 
    榜样的力量/223 
    “设计是最重要的”/228 
    客户就是上帝/232第九章解读王雪红 
    大爱的灵魂/239 
    一颗慈悲心/247 
    勤俭,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遗产/253 
    坚韧,是白手起家的动力/257
  第十章王雪红另类风云录 
    收购TVB/267 
    我从来不看市值/269 
    生活态度从one开始/273
   
  附录/278 
    附录1:王雪红人物档案 
    附录2:王雪红经典语录第一章传奇的家族史
  学习瘦鹅面对困境时的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任何人在走霉运时,要学习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培养毅力,等待机会到来。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
  “台塑”掌门离世
  2008年10月15日,台湾TVBS报道一则消息,在台湾被称作“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先生在美国新泽西病逝,享寿92岁。王永庆先生因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产生的冲击,偕同夫人与子女前往美国视察公司生产线,在美东时间10月15日早上于新泽西因身体不适入院,后因心肌梗塞导致心肺衰竭在9点38分过世。
  92岁,单单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讲,早已经是生命之神付予这个世界的榜样。生于战乱,活在复兴,老死于安乐,应该是每个人都羡慕的生活状态。可惜王永庆客死他乡,又是在工作视察期间出现的身体不适。对于耄耋之年的垂垂老者,不愿在家里安享天年,必定有重要的原因。
  之后的消息,便如港片的豪门恩怨所示,遗产相争,官司尽起,似乎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是金钱,想来王永庆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一生过后,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家族纠缠史。
  可能很少人会想起王永庆给自己的八个子女留下的一封遗书,现将全文录下:
  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
  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地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在充满着诱惑的现金面前,这封看上去措辞朴实的遗书中实在没有太多的利益分配指示。对于焦急等待分割财产的家族成员来讲,里面的话过于空洞不切实际。何谓“透彻财富的本质”?何谓“不虚此生”?又何谓“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过于哲理的话语放在亿万家产的诱惑面前,轻如鸿毛,不计入任何份量。
  不如算了,再多地关注于王氏家族的财产纠纷,读者们也捞不到一分黄金白银的真实好处。不如我们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到那些王氏家族们不曾关注的精神财富中来,回顾这位台湾经济传奇人物的一生。
  沿着台北县新店溪蜿蜒而上,经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王永庆的家乡——新店直潭。在直潭小学附近,有一座别致的建筑,名叫“感恩堂”,它就是王永庆后来兴建的王家族厝。这里供奉着王永庆家族的祖先,墙上排列着已离开人世的每一位祖先的遗照。每到清明节,王家的后代都要来此祭奠祖灵。
  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台北县新店直潭的。
  王家在台湾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王天来是在因灾荒随寡母许雪娘由福建家乡渡海逃难到台湾的。王天来娶林谨为妻,共生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王清纯、王秀木、王瑞吉、王添泉、王福山、王清江。四儿子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
  王家来台后,重操旧业,仍以种茶为生。茶叶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较种田划算得多,加上王家六位男儿,劳力强壮,生活也很快有了改善,逐渐成为直潭的小康人家。
  王家像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希望儿辈能上学读书,有朝一日,升官发财,光耀祖宗。在王家的六个儿子中,四子王添泉算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更加受到父亲王天来的疼爱。
  王添泉成为新店直潭一位受人尊敬的秀才。后来他开了一家私塾,以教书为业。王添泉长大成人后,父母给他娶了一位名叫蔡富的妻子。她是当地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长得娇小纤弱,眉清目秀。可惜她也逃脱不了红颜命薄的命运,在她风华正茂的23岁时,因患不治之症而香消玉碎,离开人世。更为遗憾的是,她未能为王家留有后代,丈夫王添泉又成孤身一人。
  不久,王天来与林谨这对历经人生诸多苦难的夫妇又给儿子娶了一位苏家的闺女,名叫苏好,她就是王永庆的祖母。苏好一下子给王添泉生了三男一女。长子王东平,次子王长庚,三子王水源,女儿王辛。王长庚就是王永庆的父亲。
  王永庆的伯父王东平于1917年逝世,遗孀林芦改嫁。次子王长庚,不愿再拖累这个家,也不愿再忍受病魔的折磨,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阎王爷没收留他,他没死成,母亲王詹样将他从自杀的边缘救了下来。
  谁知,奇迹竟在王长庚身上出现了。也许是精神的力量,也许是死神不让他过早的去见阎王爷,他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不久便恢复正常,王家重新出现了欢乐,但日子已大不如前,生活更为艰辛。
  王永庆有八个兄弟姐妹,除了幺妹之外,其他妹妹全部都被送养。而王永庆努力工作筹钱,就是为了赎回妹妹,让她们能以王家人的身份出嫁,甚至还卖铁柜换钱,就是要给妹妹当嫁妆。王永庆15岁在新店国立小学毕业后,先到茶园当了杂工,后来又到嘉义一间米店当学徒。
  16岁时,也就是当了米店学徒后的第二年,王永庆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用父亲所借的200日元(注:当时约为普通人数十倍薪资)自己开办了一家米店。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曾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等,其中以木材的生意获利最丰,甚至曾让王永庆不惜冒险盗伐珍贵林木销往日本,弟弟王永在也曾因参与而入行。
  1954年7月,在美国援助与国民政府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王永庆获得了79.8万美元的货款,并配合政府规划投资生产PVC塑胶粉,于同年筹设福懋塑胶公司。王永庆终其一生强调“追根究底、实事求是”态度经营企业。1957年4月,“福懋”开始生产PVC,由每日仅4吨的PVC厂起家,并将公司改名为“台湾塑胶公司”,开始一路向上游发展,并完成垂直整合的石化供应链,事业版图也从石化扩及电子、医疗等范畴。台塑集团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王永庆也被各界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卖米卖出大智慧
  平凡人的经历都是平凡的相似,不平凡的人却往往从看似平凡的经历中追求到一生值得借鉴的养份,当然,王永庆正是后者。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贫困,人多,15岁小学毕业就辍学,被父亲送到永嘉县的一个小镇上去做米店的学徒。做学徒几乎没什么工钱,每天做很辛苦的活,但他并不怕苦。
  当时这家米店生意平平,同行业的米店也很多,老板经常叹息:生意越来越难做。几百年来人们习惯了普通的买卖方式,米店老板都认为卖米的模式大同小异,没有其他方法了,大家都生意难做。王永庆听了也担心,自己才来没多久,如果生意不好米店关门可能自己会没工作做,所以他开始观察其他米店的情况。他发现所有的米店和他老板开的米店基本没什么区别,同质化竞争激烈,卖一样的大米,生意也一般。然后王永庆开始对经常来店里买米的几位客户询问,他听了客户的想法后向老板提出:每天向镇上年纪大的顾客送米到家,再收钱。他这样一来,镇上家里年纪大的人都来到王永庆老板的米店里要求送米到家。老板发现这个方法使米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觉得王永庆人很聪明,救活了他的米店。
  但好景不长,其他米店的生意清淡了许多,这些米店的老板们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纷纷仿效王永庆的做法,没过多久,镇上的米老板都采用了送米上门的销售方法,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又不太好了。
  一天老板找王永庆谈,生意不好了能否再想些办法?王永庆说他会有办法的。过了几天王永庆开始询问镇上的客户,为什么每次买米总是很少?而且经常到不同的店里去买。客户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的,习惯了,到不同的店里可以比较一下。这是几百年来的消费习惯,王永庆记下了。于是他向现有的店里的老顾客一个个了解,每次去送米时问他们家有几口人,家里是否今年办些喜事等。
  他每天白天送米,晚上回来开始做功课,在小本子上记录下今天送过米的几个顾客的家里情况。
  有一天他背了一袋米,“咚咚”地敲一家顾客的门,主人出来满脸疑惑地问:“永庆,我们家今天没有让你送米,怎么你送来了?”王永庆回答:“东家,你家的米缸里已快没米了,今天我特地给你们送一袋过来。”这位东家,打开自家的米缸一看,果然快没米了,对王永庆当场就表示赞赏,并表示,以后我家的米就指定让你送了,以后他也不再到镇上其他米店去买了。
  又有一天,王永庆看到一位以前的老顾客从他的米店前路过,他马上叫住他,说:“李某某,你家的米缸里已没米了,你今天是否买些回去?”那人一听觉得奇怪了,你怎么知道我家没米了,就是不信,他说我回家看如果没有的话我就到你店来买。他回家打开米缸一看果然所剩无几,他真的来到王永庆老板的米店来买米了,并请教了王永庆:“你难道是我家米缸里的老鼠,我家的米有多少你也知道?”原来,王永庆每次去送米时都从左口袋掏出小笔记本对客户做了详细的记录,家里的人口数量,每天吃多少,这样他就完全掌握了客户的需求信息,服务很有针对性。并且每次出门送米时右口袋放着一把卷尺,测量一下客户家的米缸的深度和直径,也掌握了最多能存放的米的数量。另外还了解客户每有几次大的事要办,在办大事的月可以多储备些,在过节前多储备些等。这样一来,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非常红火,使镇上的其他米店生意惨淡,有些米店老板甚至自己怎么倒闭的也不知道,只感觉客户越来越少。
  这样做王永庆觉得还不够,因为这些方法同行业还会模仿,为了让购买过他米店的米的客户再次购买,并一直留住,他又想出了方法。一般的米店伙计都只将米送到客户的门口就放下收钱走人了,让客户自己搬到家里面。而王永庆发现有家里是老弱病残的,放在门口让他们搬到家里面很有困难,于是他每次到了客户家敲开门后说“东家,米送到了,请问您家的米缸在哪儿我给您倒进去”。就这一小步路的服务,又使米店增加了客户。
  他了解到,一般的家里每个月到月底米缸里总会有剩米,这样新的米放在上面时间长了下面的米容易生米虫。于是每次王永庆送米到客户家里时,先在地上铺一块白布,打开米缸的盖子,将米缸里的剩米倒在白布上面,然后拿出一块布将米缸刷干净,再将新米倒入米缸,将剩米放在上面,最后,盖上盖子。这个方法解决了客户长期以来的问题,客户既能吃到新米,又不用担心剩米生虫子。
  这样起早摸黑在米店做了一年老板赚了不少钱,为老板赢得了许多客户。可他只是学徒只能解决有口饭吃,王永庆想自己也能开个米店。第二年,他回家向家里要了钱,他父亲向亲戚借了200元,他为了不和原来的老板竞争,在另外的镇上开起了米店。当时是日治时期,他看到周边的日本米店服务非常周到,于是他又想出办法。以前的米店卖的米都有米糠、沙石等,他将这些杂物拣去再卖给客户,又在服务上更上一层,一下子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为了提升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王永庆不断提升更周到的服务,没过多久,镇上的其他米店纷纷倒闭。他又在其他几个镇上开了几家米店,后来只要王永庆到哪儿开米店,原有米店老板都闻风丧胆,成批的倒闭。他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创造了卖米的奇迹,一直被后人传为服务经营的佳话。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悟出了经营之道,从此,也步入了经商之路,他最终成了台湾首富,华人经营之神。
     
  瘦鹅的启示
  鹅是台湾最常见的家禽之一,王永庆因为养鹅的经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瘦鹅理论”,这套理论也是他给年轻人的经营宝典。
  1941年前后,台湾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并用吃剩的食物和杂粮来喂养。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当时台湾为日本的殖民地),物资极端匮乏,乡村也严重缺粮,人都吃不饱了,当然也没有剩余食物和杂粮可饲养家畜,只好让它们在野外觅食,吃野菜和野草。
  一般说来,农村饲养的鹅,在正常喂食之下,大约四个月就有五六斤重;可是,当时一般人家饲养的鹅,由于只吃野菜和野草,四个月下来,瘦得皮包骨头,每只都只有二斤重。
  看到这些瘦弱不堪、价值偏低的鹅群,王永庆心中盘算着:“两斤的鹅可说毫无用处,假如我能动脑设法找到鹅饲料的话,养鹅的难题必定迎刃而解。”
  根据他的观察与分析,当时农村采收高丽菜之后,都把菜根和外面一两层的粗叶丢弃在菜园里,而这些被丢的菜根和粗叶正是鹅的饲料,可是一般人并没有察觉到。
  于是,王永庆雇人到四处的菜园捡回菜根和粗叶,再向“共精共贩”的统一碾米厂买回廉价的碎米和稻壳。把菜根和粗叶切碎,混合碎米与稻壳,就制成绝佳的鹅饲料。
  接着,王永庆到处向农家收购瘦鹅,农家见到养不肥大的瘦鹅竟有人收购,正是求之不得。王永庆把四处收购来的瘦鹅集中起来,并用自制的饲料喂食。瘦鹅饱受饥饿的折磨,看到食物就拼命吞食,一直到喉咙塞满了饲料才暂时停下来;几个小时之后,等胃里的食物消化完毕,立刻又狼吞虎咽一番。
  每天如此周而复始,原本只有两斤重的瘦鹅,经过王永庆两个月的饲养之后,重量高达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缘故,因为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特强,所以只要有食物吃,立刻就肥大起来。
  这一段饲养瘦鹅的宝贵经验,让王永庆深深体悟到,在日本人统治下居住于台湾的中国人,也要像瘦鹅一样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才能够长期忍受折磨,度过重重难关生存下来。
  1975年1月9日,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他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
  “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刻苦耐劳不但是王永庆的座右铭,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事实上,世界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相差无几,可是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关键之一就在能否刻苦耐劳而已;天底下绝对没有舒舒服服就会有成就的事,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下苦功夫才会有好结果。
  人人都在追求舒适与快乐,可是都忽略了追求舒适与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例如,如果一整个星期都很努力工作,遇到星期天休息,一定觉得很舒服;相反的,如果整个星期本来就无所事事,星期天再休息,恐怕不但不觉得舒服,反而觉得很无聊。再例如吃东西,偶尔吃一顿大餐,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如果天天吃大餐,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是受罪。
  王永庆强调说:“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他又指出,时下的年轻人大都希望做有意义而又容易的工作。其实,容易做的工作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所以,年轻人不要怕困难,只要下决心去做,任何伤脑筋的事终必克服,任何乏味的工作也会苦尽甘来。
  王永庆举例说明吃苦的好处。譬如外行人去参观别人的工厂,不是得其皮毛就是一无所得。但若是自己辛辛苦苦去钻研一件新产品,仅欠缺一点诀窍,在穷究之余参观别人的工厂,一眼就看到,心领神会,完全吸收,这样才会有所得。就像求道的人,要尝尽苦头,求得那份慧心,才能够悟道。
  再譬如去听专家演讲,任何问题若不先经过自己努力去研究分析,就很难有深刻的了解,在自己没有深刻的了解之前,也很难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去掌握讲词的精华所在,进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
  王永庆说:“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地追求、经营,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王永庆不是教徒,却说了一段颇富宗教哲理的话。他说:“神创造人,毕竟是很公平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必须先苦而后才有甘。天下事都是要经过相当辛苦才可以得到的,这个道理很浅,却很难实践,这是一般人的毛病。”
  目前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满满,也勤奋努力,可是由于急功近利,结果大都失败了。大家都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年轻人不论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成功绝非朝夕之功,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体验,学习瘦鹅忍饥耐饿、刻苦耐劳的精神,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才会有成就。
  王永庆说:“我常常喜欢以‘瘦鹅理论’来形容台湾今天种种成就的由来。光复初期,台湾老百姓生活处境极为艰苦,为了求得生存,所以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终于能够突破重重困境,谋得成就。”
  学习瘦鹅面对困境时的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任何人在走霉运时,要学习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培养毅力,等待机会到来。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
  王永庆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传统勤劳美德,以及非常强韧的耐力,长久以来如同饥饿的瘦鹅一般,忍受着极端艰苦的日子,可是一旦有了食物,就可以很快恢复体魄力量。
  他说:“中国人就像瘦鹅,饿不死,也不会生病,一有机会,马上起来,快得不得了。”
  他又说:“人在困苦当中,往往会养成一种坚毅力,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有了环境的条件可以配合,成长就会很快,甚至超越一般人。”
  王永庆更以“瘦鹅理论”来说明,为何中国大陆在短短数年之内各方面都有惊人的发展。他表示,鹅只过去由于极端缺乏食物,所以瘦弱不堪,但是因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所以一旦有了足够食物,很快就能够健壮成长。过去大陆处在封闭的社会环境,思想守旧,人的潜力完全无法发挥,所以人民的生活贫穷困顿,也感到十分无奈。一旦环境改变,走向自由市场,等于是开展了活动的空间,一般人民的生活也很快获得改善。
  他这种瘦鹅面对逆境时展现的积极态度,与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把坏运看成是好运的积极人生观,非常神似。
  松下幸之助从小因肠胃不好,经常把排泄物拉在裤子里,弄得狼狈不堪;11岁因家境清苦,只好念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去当学徒;13岁丧父,20岁丧母;17岁,搭乘汽船跌落海中,差一点儿淹死;20岁,染上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病;26岁,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自行车被撞得稀烂。
  对于上述种种的打击与噩运,松下幸之助全部当成好运。
  他认为,因肠胃不好,为免于狼狈不堪,只得小心饮食,并更注意自己的健康;11岁就辍学去当学徒,这样才能比别人更早学到做生意的本事;年幼丧父母,未来的前途唯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海水淹不死,病魔缠不死,汽车撞不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王永庆在面对逆境时,当成是瘦鹅磨练自己的良机;松下幸之助把人生中所遭遇的坏运全部当成是好运。两人的看法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族风云
   在台北市锦州街,有一座漂亮的6层花园大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庭院宽阔,绿荫环抱,警卫森严。这个深宅大院正是王永庆的寓所之一。
  王永庆先后娶有3位太太,分别是郭月兰、杨娇与李宝珠。大太太郭月兰、二太太杨娇与其子女常住这里。郭月兰早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长年诵经礼佛,与世无争。杨娇数年前已迁居美国,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王永庆与三太太李宝珠则住在台塑大楼的13楼。
  大房郭氏是一位童养媳,未能为王家生儿育女,王永庆便娶了杨娇作二太太。杨氏为王家生下了两男三女,成为王家的一位功臣。长子王文洋,娶陈静文为妻(原名陈静枝,结婚后,她改名叫陈静文,后来又在算命先生的指点下改名为陈怡静);次子王文祥,娶范文华为妻;长女王贵云,嫁给陈彻;次女王雪龄,嫁给简明仁;三女王雪红,嫁给区永禧,离婚后改嫁给陈文绮。
  长子王文洋学识丰富,精明能干。13岁时,王文洋就与王贵云、王雪龄两位姐姐一同远赴英国伦敦,开始了漫长的异国他乡求学生涯。高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王文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就读物理系;20岁时,大学毕业后,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英国国防部奖学金,继续攻读研究生,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取得光学物理硕士学位。他并没以此为满足,又转向攻读企业管理与化学工程两门学位。很快他于24岁那年同时获得企管硕士与化工博士两个学位。
  王文洋在英国留学多年,在那里他结识了大他4岁、同是台湾老乡的陈静文。陈静文祖籍福建厦门,出生在台南六甲。1947年台湾发生了反对国民党专制、腐败的“二·二八事件”,后遭国民党的严厉镇压。陈静文的父亲意外死于这场不幸的灾难之中。伤心的母亲带着她回到故里厦门,继而改嫁。后因在文化大革命受到牵连而辗转香港,陈静文在那里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后随全家移民英国,她因而得以与王文洋在同一大学相识。
  1980年5月,王文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台湾。为了培养儿子基层工作的经验,让他融入台塑文化,以便将来更好地接班,王永庆并没有像其他许多大企业家那样,给王文洋委以重任,而是让他从南亚塑胶公司基层的课长做起,并接受最基本的车间训练,这既是台塑员工的必经之路,也是王永庆认为熟悉业务的最佳手段。
  王文洋在南亚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并一步一步走向公司管理高层,从林口厂厂长到1984年升任公司第四事业部经理。王文洋在这个经理岗位上再经过10个春秋的磨练,逐渐成为一位管理专才,1994年再次高升为南亚公司协理,即从部门经理升为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统筹管理公司各事业部。
  1995年,为台塑工作奉献了近20年的王文洋突然被父亲解雇,一夜间自己辛辛苦苦耕耘了20年的基业付诸东流。对于王文洋的离开外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王文洋有了婚外恋,这让他父亲大动肝火,一气之下把他逐出家门;另一说法认为这是王氏家族内部继承权之争的结果。其实,在这之前,王文洋已经预感到自己离开台塑在所难免。
  45岁才开始创业。王文洋既没有拿青春赌明天的资本,也已不再是孤身一人,可以来去自如,他背负着对自己家庭的责任。而如今的他所开办的宏仁已经走到一个新的起点。为了赢得充足的资金流以扩大产能,宏仁集团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几家子公司的上市。
  虽然离开台塑曾让王文洋痛心不已,但是离开是非之地,在宏仁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里,王文洋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情。苦是苦,但毕竟值得。
  次子王文祥,长期在美国工作,目前任台塑美国JM塑胶公司总经理。而关于他的成长与生活情况,外界知之甚少。
  大女儿王贵云留学英国,获伦敦大学化工硕士学位,目前是南亚门窗事业部经理。她的夫婿陈彻是南亚公司研发中心经理。
  陈彻出生在上海。父亲本名陈浩琛,从事化工原料贸易,家境不错。在1949年下半年,全家随国民党撤退到了台湾,在宜兰市定居下来。陈浩琛便弃商从文,搞起研究,专攻台湾原住民语言,写了不少书籍,故有笔名陈浩洋。陈彻在这样一个书香小康家中长大,从小就有杰出的表现,他曾以第一名的学绩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后留学美国,获佛罗里达大学化工博士学位。他还是一位物理学家,他的论文经常出现于美国知名的物理专业杂志。他也是一位电脑专家,是台塑集团电脑程序设计的高手。陈彻如今是台塑集团的一个灵魂单位——南亚公司研究发展中心经理。研发中心的前身是台塑集团的一个检验中心,专门负责检验各种原料的成份。1993年8月改为研发中心,成为南亚公司与事业部平行的一级单位,主管地位也随之升级为经理级。
  王雪龄,王永庆的二女儿,1949年出生,为王永庆第二任妻子杨娇的大女儿。她的丈夫是大众电脑公司董事长简明仁。王雪龄刚满15岁时,即初中毕业的那一年,王永庆就将女儿她送到英国去念高中,高中毕业后王雪龄就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数学。大学毕业后,王雪龄又被送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与统计学硕士。就这样,她很少与父母见面。王雪龄在国外整整呆了15年,在这15年里,只有一年的暑假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
  在美国读书期间,王雪龄认识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简明仁先生。简明仁是台湾台南市人,不过简明仁出生时他的家庭很贫困,加之他3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这使得本来就经济困难的简家更是雪上加霜。简明仁有兄弟5个,他是最小的一个,5个子女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抚养。简明仁获取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那时王雪龄则在洛克威尔公司任工程师。1974年,王雪龄和简明仁结婚。婚后,他们夫妇二人商量决定回台湾经商。但二人都没有经商的经验,为此,他们夫妻在回台之前先到美国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贸易方面的实际知识后,才回到台湾。
  1980年,王雪龄夫妇用自己仅有的2.5万美元的积蓄在台湾成立了一家大众电脑公司,初期业务主要是代理美国PRIME电脑公司经销与维修超级迷你电脑,由于经营有方,迅速积累了一笔资金,于是从1985年,开始扩大大众电脑公司的业务,从事电脑的生产和制造。王雪龄夫妇瞄准台湾电脑市场,生产一种成本低、质量优的电脑,迅速占据了台湾电脑市场的一席之地。
  杨娇的第三个女儿王雪红,即我们本书的主角,是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经济硕士,与陈文琦共创威盛电子,后来结为夫妻;又与卓火土、周永明共创宏达电子。身兼威盛电子、宏达电子董事长。
  三太太李宝珠,1909年出生,河北省吴桥县人。幼年曾习大鼓,后在津从张百龄学评戏。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在敬顺戏社任主要演员。1929年该班曾赴北京演出,是入京演出最早的评戏班社之一。李的代表剧目有《二县令》、《丝绒记》、《盗金砖》、《李香莲卖画》等。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由于出身背景,王永庆当年娶进“三娘”,曾经遭受不少闲言闲语,而他的母亲当时也不同意他迎娶三娘。当年,李宝珠在台北市博爱路的“黑美人大酒店”当酒女,艺名叫做樱花小姐。
  樱花小姐李宝珠,性格开朗大方,善解人意。与王永庆前两位太太完全不同,给王永庆留下美好的印像。王永庆的大太太,长年念经拜佛;二太太只知抚儿育女,对丈夫的生意交际,起不到辅佐的作用,留守在家。这个樱花小姐,身在酒肆之时,却能给王永庆以女性温存。尤其使王永庆感动的,有一次王永庆生意遭受了挫折,樱花小姐卖掉自己的金银首饰,多方筹措资金,帮助王永庆渡过难关。王永庆在台塑13楼打造的私人招待所,高雅简洁,其实就是三娘李宝珠一手张罗的。对菜色很有要求的她,花很多时间和厨师苦思菜单,名气响亮的“台塑牛小排”卤得入味的牛肉搭配蒜头,其实就是她的手艺,在这里王永庆谈成不少生意,但让李宝珠费尽心思的,还包括王永庆的身体状况。李宝珠曾说:“身体还是要自己保重,你不保重的话,马上就坏掉了。”
  早期陪着王永庆跑步,运动会上的5000米她从来不缺席,看到王永庆不太舒服,马上拿出营养品,生活重心就只有他一个人,即使王永庆从来没有对外界松口谈论感情世界,但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夫妻情深。
  王瑞纪,李宝珠与其前夫所生。夫婿汪隆已病逝。
  王瑞华,台塑行政中心副总裁,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夫婿杨定一。杨定一的父亲杨正民是位物理电子工程专家,曾在巴西利亚大学任教,还是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的客座教授。杨定一为杨家长子,一家四位兄弟姊妹均是博士,连两位女婿也是博士,成为美国华裔中鲜有的博士之家。他进入美国洛菲勒大学深造,不仅是那里最年轻的双博士学位持有人,也是第一个半年修完博士学位的创记录者。毕业后,他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过基础医学研究,也担任过康乃尔大学的教授,在纽约任过职。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只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书呆子,他爱好广泛,特别是体育方面更为突出,据说他还是一个跆拳道高手。与王瑞华结婚后,进入台塑集团,并热衷于到大陆投资。
  除较有名气的二女儿王瑞华之外,李宝珠又为王永庆生了三个女儿,一位是台塑的副总经理王瑞瑜,一位是长庚医院决策执委会副主委,王瑞慧,最小的女儿是王瑞容,长庚医院特别助理夫婿方国强。





上一本:一个人和新疆 下一本: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传奇王雪红的作者是布衣,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