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催化人生--辛勤回忆录


作者:辛勤     整理日期:2022-01-13 06:54:45


  第一章 家世
  辛氏家世
  二十多年前,海南省一位副省长是辛氏家族的后代,他发动过续辛氏家谱的活动。有人来找我,给了我一些辛民家族的资料,很可惜我对这方面了解甚少,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后来听说这位本家不在海南工作了,不知有什么结果。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给我的一些家族资料也找不到了。我只记得所见家谱中的一些记述:辛氏远祖源于夏代。明洪武三年,辛氏一支由小云南乌撒卫(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迁至山东莱阳。自始祖宽福迁居安丘后,繁衍兴旺。六世祖大司马公辛应乾,明嘉靖王戌年(1562年)进上,授兵部左侍部,封兵部尚书……到爷爷辈应该是第十六代。据此,辛家这一支落脚山东安丘,以辛宽福为始祖,时间是明代前期的永乐到宣德年间。据说爷爷辛重华兄弟七人,姐妹二人。他那一辈就已从山东经大连“闯关东”到了哈尔滨。他们先是开饭馆为生,后逐步发展起来。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或许是他们那一代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我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前家中的一张大照片上有30多人西装革履,这是我爷爷辈大家族的全家照,那时能有这样照片的人家应该是富裕的大家庭,这张照片在“文化大革命”后就不见了。
  父亲
  我的父母从老家来哈尔滨投奔祖父。父亲初来时学习开汽车,那时学开汽车大概是很前沿的行当,经过口试和驾驶考试后,由市长等签发证书(据证书时间推算为1932年11月18日)。据此可以判断我父母从老家来哈尔滨的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之前。父亲得到证书后曾在警察局开车,后来也为日本人开车。我们这个家族以开汽车为职业的人不少,后来因会开车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就有四人。但父亲早年的那一段经历,在“文化大革命”中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及其堂兄都去出战勤,在东北参加过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等,又于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据父亲讲,在朝鲜时,他的部队番号是707部队,汽车团当时驻地距彭德怀所在司令部不远。那时,他在的团队有苏联的技术人员。1952年他因冻伤回国,归国途经哈尔滨时,只有母亲和姐姐同他在火车站见了一面。他住在北京的志愿军疗养院养伤。身体恢复一年后,他奉调参加东北各大军用机场的修建。后来他又在沈阳成了家,多少年来见面很少。但我念大学时,他不时来学校看我,并将他积攒下来的全国粮票和钱留给我。至今,我身边留下父亲的纪念物有两件,一件是花格的红色毛毯,大约有100年了;另一件是父亲在朝鲜战场上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的雨衣,这个雨衣展开是一块3米左右的方布,连起来可用作大帐篷,算来也有六十多年了。父亲从朝鲜回来时,还送给我一顶志愿军的草绿色军帽和因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年以上而发的铜质纪念章,但不知何时丢掉了。
  母亲
  母亲用她一生的勤劳、关爱和宽容,培养我们兄弟姊妹长大成人。而待我们经济上刚能自立,她还未能享受晚年的愉悦生活,就离我们而去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她无以为报,只能在哈尔滨市第一个骨灰菜园————东山慕园为她买了大理石墓地,又在香港加工一烧磁像镶嵌在墓碑上,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工艺,人像至今清晰如初。这个墓园埋葬有上百位以色列人和俄罗斯人,他们已成为慕园中母亲的“邻居”。现在这个墓园已发展成哈尔滨市最大的墓园。
  姐夫孙久权为母亲撰写了慕碑碑文:
  先处辛门李夫人讳桂荣,山东安丘人士。性豁达,温良贤淑。幼失枯诗,早年父远赴戎旅,孤身抚育子女,手足所服,艰辛备尝,粗通文理,深明大义;澹泊自甘,唯以正直二字训诲子女,年事日高,犹操作不息,家中事无巨细,每必躬行,今子孙绕膝,正常欢乐晚年之际,歪料享年不永,猝然谢世,子孙后辈难报春晖以万一,念之不亦痛哉。谨勒石诸其高风亮节,以昭示辛氏后人。
  我从念大学时就离开了家乡哈尔滨,平时很少在母亲身边,只在假期或节假日才回家看看,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在那个时代常有的现象。在我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任职大连以后,母亲到大连看过我三次。第一次是1970年,我下乡当“五七战士”,在复县农村住了两个月,她帮我带女儿。当时小队没有电,晚上漆黑一片,母亲看到了这一切,回哈尔滨后大病一场。第二次来大连是1976年春节前,我们住在“干打垒”平房里,一天晚上正在吃饭,突然赶上海城地震,大连震感强烈。为了安全,大家不能住在家里,而是在冬天住在大连市二十五中操场上用双层木床搭的小棚内。母亲有肾病,大年三十又在当时的化物所幼儿园操场上坐了一宿,其身体实在吃不消,大年初二我们就将母亲送回哈尔滨。母亲这次来大连,连一次饺子都没有吃上。第三次来大连是1989年,我当时住在化物所“本科楼”二楼,房间面积不大。母亲只住了很短时间。那时所里刚分给我二站十一号楼六楼一套三间房,房子还未交工,母亲一定要来看看。这时她已经不能自己上六楼了,大家扶着她上楼,她总算看到我们的新房了。她十分高兴,终于放心了。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感到心酸和愧疚。为什么不能像歌曲中说的那样“常回家看看”。母亲是一个很勤奋、乐于助人、能包容的人,她在五六十户人家的大杂院当了一二十年的居民组长,当时做这些事都是义务性的,只在年终或年节时给一些慰劳品,如毛巾、床单、枕巾等。我念书用的毛巾等都是母亲的慰劳品。每次我回家,母亲都要对我讲大院的故事,母亲在大杂院中的口碑很好。我对公益事情的关心也是受母亲的影响。(P1-4)辛勤,1939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安丘,催化学家。196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催化剂分子筛学组副组长,中国化学会分子光谱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齐鲁石化公司顾问,中国民盟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盟大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现代催化化学》、《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园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上、下册)》、《催化研究中的原位技术》、《催化史料》、《中国催化名家(上、下册)》、《催化反应工程(上、下册)》、Spillover and Migration of Surface Species等12部专著。获得1994年“金牛类”[由于组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做出的贡献,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财政部、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该奖项]、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和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以及2016年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15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入选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榜单(工程学科);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2015年和2016年榜单(化学学科)。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503组组长(1972~1997年)、1998年新成立的甲醇制燃料电池组(305组)组长(1908~2005年),《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子催化》、《功能材料》、《工业催化》杂志编委,pplied science,Blect rochemistry Ac1a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1999年)、炭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2000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顾问委员,《催化学报》顾问。





上一本:蓝图 下一本:人类精神捕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催化人生--辛勤回忆录的作者是辛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