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正说清朝十二帝


作者:阎崇年     整理日期:2015-11-04 16:02:21

☆爱新觉罗·启骧题写书名,作者手书寄语;☆全面校订文字,更新参考书目;☆布面精装,印制精美。本书简介:
  这是“正说历史”开山之作,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大型系列讲座《清十二帝疑案》为基础,修改增订而成。作者在书中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
  为纪念本书出版10周年,特推出此特别珍藏版。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上下卷)、《中国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根据讲稿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
  目录:
  序
  天命汗努尔哈赤
  少年坎坷含恨起兵
  十大贡献成功之谜
  宁远兵败悲剧之因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崇德帝皇太极
  励志:登上大位
  文治:革弊鼎新
  武功:四向开疆
  谋略:精心运筹
  离世:不善己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顺治帝福临
  同母后的关系序
  天命汗努尔哈赤
  少年坎坷含恨起兵
  十大贡献成功之谜
  宁远兵败悲剧之因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崇德帝皇太极
  励志:登上大位
  文治:革弊鼎新
  武功:四向开疆
  谋略:精心运筹
  离世:不善己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顺治帝福临
  同母后的关系
  同皇叔的关系
  同爱妃的关系
  同洋人的关系
  同僧人的关系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康熙帝玄烨
  对历史:八大贡献
  对自己:好学不倦
  对朝政:勤慎理政
  对臣民:仁爱庶民
  对西学:吸收接纳
  对子孙:督教以严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雍正帝胤禛
  前奏:储位之争
  登极:疑窦丛生
  余波:纂书自辩
  改革:承上启下
  死因:众说纷纭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乾隆帝弘历
  出生地点之谜
  亲生母亲之谜
  两后死因之谜
  香妃身世之谜
  乾隆历史功绩
  盛世下的危机
  相关阅读书目推茬
  嘉庆帝颙琰
  平庸天子
  惩治和珅
  和珅现象
  危机四伏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附录一:和珅二十罪状
  附录二:和珅抄产清单
  道光帝旻宁
  鐍匣风波
  鸦片烽火
  历史责任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咸丰帝奕詝
  错坐了皇帝宝座
  错离了皇都北京
  错定了顾命大臣
  圆明园惨遭焚劫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同治帝载淳
  慈禧的身世
  同治朝新政
  重修圆明园之争
  同治死因疑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光绪帝载湉
  慈禧一言定大统
  光绪的少帝生活
  主战求变两失败
  光绪帝与李连英
  家庭生活的悲剧
  光绪帝死因疑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宣统帝溥仪
  立嗣废储再立
  登极退位复辟
  国民战犯公民
  相吴阅读书目推荐
  清朝十二帝总说
  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
  图强维新的八次机遇
  皇位继承的四个阶段
  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
  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
  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前言序
  读朱熹《四书集注》,有一点感悟。学术之研究,有三种境界:能俗而不能雅,能雅而不能俗,既能雅又能俗。所谓“能雅能俗”,就是化俗为雅,茹雅为俗,亦俗亦雅,大雅大俗。
  由是,联想到历史学。历史学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史学之功能,愚以为有五:一是传承,二是文化,三是社会,四是资治,五是学术。这五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谓“五元一体”。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十二帝疑案”,在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冀以史学的五项功能,贯穿清史“正”、“细”、“慎”、“通”、“新”五说,试图有助于受众走出清史、清帝、清宫的“戏说”误区。
  一是“正说”。人类历史演变,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传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传承的主要手段。历史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今人怎么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序
  读朱熹《四书集注》,有一点感悟。学术之研究,有三种境界:能俗而不能雅,能雅而不能俗,既能雅又能俗。所谓“能雅能俗”,就是化俗为雅,茹雅为俗,亦俗亦雅,大雅大俗。
  由是,联想到历史学。历史学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史学之功能,愚以为有五:一是传承,二是文化,三是社会,四是资治,五是学术。这五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谓“五元一体”。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十二帝疑案”,在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冀以史学的五项功能,贯穿清史“正”、“细”、“慎”、“通”、“新”五说,试图有助于受众走出清史、清帝、清宫的“戏说”误区。
  一是“正说”。人类历史演变,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传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传承的主要手段。历史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今人怎么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字传承历史,贵在一个“正”字。《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记事,中正求真。许慎《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曰:“又,手也,象形。”“史”,就是用刀笔,记言载事,持中公正。因此,“中正真实”是历史学的基本特征。
  “正说”就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中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清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说”讲的是历史,“戏说”编的是故事。小说家、影视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戏说,塑造人物,编创故事,那是艺术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知道这是“戏”,瞧的是热闹,不可以当真。史学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传承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史学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正说”时应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必图热闹。人们对“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学家去“戏说”,也不必苛求影视家去“正说”。然而,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广大观众和读者,正面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
  二是“细说”。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和史学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重大历史事件,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细说”,把学术视野聚焦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这些人物与事件,多为观众、读者所关注的重点、热点、疑点。人们往往需要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细节,并期望专家学者给予特别的关心、详述、解惑和诠释。这就给历史学者一个机会,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历史。我在“清十二帝疑案”和《正说清朝十二帝》中突出“正说”的同时,也注重“细说”。比如,人们需要了解光绪帝的死因,我就把有关光绪帝死因的五种说法,详列档案、文献、口碑、论著的观点与资料,分析综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加以解说。既有鲜明观点、丰富史料,又有细致讲说、深入分析,并寓见解于叙述中。《圆明园惨遭焚劫》播出后,有的观众来信说“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得益于“细说”,也得益于“慎说”。
  三是“慎说”。电视台的讲座,出版社的出书,都面对社会广大受众,必须乾乾翼翼、谨谨慎慎,正像《诗经小雅小旻》所言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事,每一条分析,每一个论断,都要力求做到:文有征,言有据,不虚美,不隐恶,求真求是,科学缜密。讲稿、书稿可能有错误,正确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我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问世一年多,已经重印16次,每次都对个别疏误进行修正。既不能掩盖错误,也不能文过饰非。这里我讲一个“半字师”的故事。《巢林笔谈》云:“东海一闺秀作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佳句也。予以别字尚硬,为去其侧刀,人称为半字师。”我则碰到“一字师”的读者。《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转引光绪帝《围炉》诗:“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中国传媒大学张蔚同学来信说:“飞”字从韵律上应作“风”字,建议我查对一下。我托故宫博物院一位资深研究员,查对光绪帝《御制诗集》。回答是“风”字。没有亲自核对,心里忐忑不安。我亲自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再查对《清德宗(光绪)御制诗集》原文,发现“寒”字应作“严”字。就是说做学问应当亲自查阅第一手史料。严肃的历史学,文直事核,言必有据。史学工作者应有责任感,让社会上广大的观众与读者,对讲座或书稿,既觉得可亲,更觉得可信。
  四是“通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云:“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我在《百家讲坛》栏目中,横向讲了清朝12个皇帝,纵向讲了清朝12个专题,既有横向阐析,也有纵向探索。贯通清朝全史、清朝列帝所演绎的内在联系,其兴衰、成败、治乱、福祸之镜鉴,需要集中地、系统地进行解说。比如,清朝的历史地位,296年间的十二帝,各有其历史贡献,也各有其治策弊端。那么,清朝的兴、盛、衰、亡,有些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我说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显然八旗制度是其“种子”与“基因”的一个表征。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八旗盛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又如,清朝图强维新的八次历史机遇,单独看一次维新机会的丧失,可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将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九朝的历史机遇丧失,贯通来看,纵横联系,论考行事,察敝通变,从中找到一条鲜明线索,进而得到一点新的启迪。
  五是“新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历史学的学术功能,要促进学科自身发展。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运用了一些新视角、新资料、新分析、新论述。比如,关于顺治帝,从其同母后、叔王、爱妃、洋人、僧人五个关系切入。又如,关于康熙帝,则从其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对臣民讲仁爱、对西学讲吸纳、对子孙讲教育五个方面切入。再如,关于道光帝,道光朝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责任,既应看到其失败之必然性,又要剖析其失败之偶然性——指出道光帝应对鸦片战争失败负主要历史责任。另如,关于辛酉政变,以往多从“承德集团”与“北京集团”对立的两极进行“二元分析”。我则从帝后、朝臣、帝胤三股政治势力的对抗与整合做出“三元分析”。对咸丰帝则分析其“错、错、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定了顾命大臣。复如,关于宣统帝,对现行教科书、专著所论的“张勋复辟”,提出新见,切磋商榷。“复辟”一词,“复”者意为恢复,“辟”者意为君位;张勋作为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其有何“辟”之可“复”?因之,我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为题而展开对这段历史的阐述。
  总之,“正说”、“细说”、“慎说”、“通说”、“新说”,旨趣在于体现史学传承、文化、社会、资治、学术的功能。这种尝试,尚在求索。对待历史,要在敬畏,应当敬畏历史。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对于历史,既不能浮躁,也不能片面。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忘却历史的耻辱,另一种是抹去历史的辉煌。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要抹去历史的辉煌,更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同样,对待清朝的历史,既不要忘却清史的耻辱,更不要抹去清史的辉煌。应正视以往的辉煌,要记住历史的耻辱。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劝奖箴诫,自强不息,如《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上文为笔者于2005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清十二帝疑案”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做了修改),代为序。
  阎崇年
  丙戌年春节于四合书屋一说天合。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可以理解为“上天”、“天命”、“天道”、“天意”、“天时”等,这里说的主要是“天时”。“天时”有大天时,有小天时。魏源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00年是个概数,300年也会有王者兴。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世界上,俄国尚未东越乌拉尔山,葡萄牙到了澳门尚未对明朝形成威胁,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兵败。女真的东面朝鲜,外祸内乱,衰落不堪;西面蒙古,四分五裂,林丹汗孤立;北面扈伦,彼此纷争,贝勒落马;南面大明,南倭北虏,内忧外患,极端腐败。总之,努尔哈赤处于300年一遇的大天时。据统计:《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83875字,其中“天”字312爪0努尔哈赤得了大天时,取得了大成功。
  萨尔浒大战之胜,原因之一在于得天时。天命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日,赫图阿拉地区大雪封山,江河冰冻。明军四路出师,长途跋涉,山路崎岖,丛林密布,冰雪封路,没能按照原定计划如期合围赫图阿拉;后金熟悉地形,便于设伏,分路出击。努尔哈赤巧妙利用天时,在明军形成合围之前,集中兵力,逐路进击,各个击破,夺得胜利。
  二说地合。地利主要指地形、地势、地域。赫图阿拉是一个山环水绕、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的宝地,那里西距抚顺200里,既为关山阻隔利于暗自发展,又有大路通达辽沈利于驱兵进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并扩大基地,这个基地后来发展成东到日本海、东北到库页岛、北跨外兴安岭、西到青海、西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大领域。这里有粮食、马、牛、皮毛、人参、林木、矿藏等,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上面说的努尔哈赤取得的三次大捷——古勒山大捷、萨尔浒大捷和沈辽大捷,都是充分利用“地合”即地利的优势。以沈辽之战为例。明军本来依靠沈阳、辽阳两城,占有地利;努尔哈赤在平原攻城,不占地利。但努尔哈赤设计将城里的明军诱出城外,进行野战争锋,发挥骑兵优长,变不利为有利,大败明军,取得胜利。
  三说人合。人合主要指人际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以后金努尔哈赤为一方,明朝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为另一方。明朝皇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就是一个“分”字,分而弱之,间而治之。分则弱,合则强。努尔哈赤则针锋相对,采取一个“合”字。熊廷弼(b1)说:“昔建州诸夷,若王兀堂、王呆、阿台辈尝分矣,而合之则自奴酋始。”“奴酋”就是努尔哈赤。
  关于“人合”,我举一个例子。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翁科洛城,被对方的鄂尔果尼一箭射中,伤有指深,鲜血一直流到脚面。努尔哈赤拔下箭,并用所拔下的箭反射敌人,继续坚持战斗。这时候又有一个人叫罗科,突发一箭,射到努尔哈赤脖子上。那支箭镞卷曲如钩,他往下拔箭,血肉并落,血涌如注。他一手捂着创伤,一手拄着弓,从房顶一步一步下来,就昏迷了。后来攻下翁科洛城,鄂尔果尼和罗科都抓到了。部下要对他们施以乱箭穿胸之刑,这是当时最残酷的刑罚。他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镝,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大意是说,两军对垒,他们是为自己的主人来射我,这样的勇士太难得了。这样的人死在战场上都可惜,怎么能因为射我而杀死他们呢!努尔哈赤不仅给两人松绑,还分别授予他们牛录额真。别人_看,原来射他的人都可以宽免,都可以授官,那他的自己人,只要做出成绩就更可以做官了,更可以升官了!大家都“颂上大度”,愿同心协力地效忠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勇敢杀敌。……





上一本:杜鲁门·传 下一本: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正说清朝十二帝的作者是阎崇年,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