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亲历中国丛书·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


作者:萨特波娃     整理日期:2014-08-06 11:17:34

 《萨特和波娃:对新中国的观感》1955年9月,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与其终身女友,也是著名学者的波娃,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了正充满蓬勃生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的45天时间里,他们访问了中国多个城市:北京、南京、上海、沈阳、杭州、广州……对这个在西方舆论中带有特殊色彩的国度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使他们产生出许多异样的感受。波娃回国之后,收集了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观感,写出一部厚达500余页描述中国的著作《长征》。这部书,对像是西方人士,所以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鲁迅有周详的议论和介绍)情况,该书在西方出版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对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书收录了萨特和波娃对新中国的看法文章及波娃《长征》中一些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
   萨特:1905—1980,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与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及小说《恶心》、《自由之路》等。波娃:1908—1986,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著有《第二性》、《永别的仪式》、《达官贵人》、《女宾》、《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等。 这个伟大的国家正不断地在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一些法国朋友们从中国回到法国后所讲的情况已经不再完全正确。等过了一个星期,我再说的话,也不会是完全正确的了。我在沈阳住了不到一个星期,等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的面貌,在某些街道上和某些市区里已经变了样子:有一些房子已经完工,另外一些又在动工。像我这样一个人来到这样一个国家住了45天,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那么样的丰富,它当前的情况又是那么样富有活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不讲话。可是,我的中国朋友们却要我谈谈对于中国的感想。我认为他们想知道的是,哪一些事情引起了一个最不了解情况的旅客的注意。既然是这样的话,不了解情况倒变成了一种优点,而初步的印象也许会包含一些真理。我所看到的也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东西:中国已经显示了它的无所不包的容貌。至于一些特定的真理,那是下一步专家们的事情。   正如你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首先令人吃惊的是你们任务的巨大。在几年以前,照你们的说法,你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好些地区,你们农民的生活还和一千年以前没有多大区别。你们现在决定用50年的时间,来追上一千年的历史,把你们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甚至语言文字,都彻底改变。关于这一事业的伟大性,人们在巴黎读了你们的书籍,看了你们的报告,也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是要真正掌握这个伟大性的尺度,那却非得要亲自来到你们这里,参观了东北的大工厂,在归途走过你们的农村,在同一天里面,看到了鞍山的高炉和附近土墙茅舍的乡村,农民们有的还在徒手耕作。每一天,每看一眼,必定要同时看到古老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才能够懂得你们当前的情况正是这个了不起的和生动的矛盾所构成的。   这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使人得到的一种最肤浅和最仓促的观感。一开始,人们就看得到你们事业的多种多样性:中国必定要能够自己制造飞机、载重汽车、拖拉机,但也必定要扫除文盲,同时作家也必定要改造自己然后改造他们的作品,以便适应新的公众的需要。但是,只要对你们的各种问题做了稍为深入一些的考虑,特别是,只要听到你们专家的谈话,人们就会发现,你们的一切任务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都是彼此锲合着的,好像在每一件事情里面,任何后果都会反映到原因上来,使原因再起变化。不错,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使农民得到拖拉机来完成农业集体化。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集体化运动不从今天起就在农村中大规模发展起来,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在完全另外一个领域内,你们想用音符来代替汉字,以便简化汉文的学习,并且在借用或制定新的技术名词时获得便利。    节选自《我对新中国的观感》





上一本:亲历中国丛书·泰戈尔:我前世是中国人 下一本:亲历中国丛书·杜威:教育即生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亲历中国丛书·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的作者是萨特波娃,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