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现代广播新闻实务


作者:王宇     整理日期:2014-07-31 01:05:59

本书是近年来较系统、全面创新视角研究广播新闻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果。从学科整合的视角架构全书的理论框架,体现了较为宽阔的视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播新闻媒介理论与实务创新研究,从社会变革、传播技术发展视角认识广播媒介的本体内涵,对广播新闻媒介的研究从视野、学科理念、研究内涵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作者简介:
  王宇,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副教授,新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新闻业务及广播新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出版《媒介集团经营与管理》、《大众媒介导论》、《传媒巨子和他们的王国》、《广播新闻报道与节目创新研究》等著作,并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赴欧
  目录:
  第一章认识广播媒介
  第一节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世界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二)广播的低谷及新生
  (三)广播现状和趋势
  二、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二)新中国的广播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发展
  第二节广播的传播手段
  一、广播的传播符号
  (一)语言
  (二)音响
  (三)音乐第一章认识广播媒介
  第一节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世界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二)广播的低谷及新生
  (三)广播现状和趋势
  二、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二)新中国的广播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发展
  第二节广播的传播手段
  一、广播的传播符号
  (一)语言
  (二)音响
  (三)音乐
  二、广播节目
  (一)按照内容性质分类
  (二)按照内容和组合方式分类
  (三)按照节目播出方式分类
  三、广播的传输方式
  (一)无线广播
  (二)有线广播
  (三)数字广播
  第三节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广播的传播优势
  (一)听觉媒介声情并茂
  (二)电波传送时效性强
  (三)弹性媒介伴随性强
  (四)广播的受众面广
  (五)制作简便灵活多样
  二、广播的传播劣势
  (一)瞬间传播保存性弱
  (二)容易产生歧义
  (三)线性传播可逆性差
  三、广播的比较优势
  (一)移动收听的伴随性媒介
  (二)缓解视觉压力的媒介
  (三)成本低廉的媒介
  第二章广播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广播语言
  一、广播语言的形态
  (一)新闻播音语言
  (二)新闻报道语言
  (三)点评解读语言
  (四)主持人语言
  二、广播语言的要求
  (一)语言规范
  (二)晓畅明白
  (三)响亮和谐
  第二节广播音响
  一、广播音响的分类
  (一)按照内容分类
  (二)按照时间分类
  (三)按照是否单独形成报道分类
  (四)按照作用分类
  (五)按照与记者的关系分类
  二、广播音响的作用
  (一)营造现场气氛
  (二)塑造人物形象
  (三)增加信息含量
  三、广播音响的评价
  (一)新闻音响的真实性
  (二)新闻音响的可信性
  (三)新闻音响的典型性
  (四)新闻音响的清晰度
  (五)新闻音响的感染力
  三、典型音响的采录
  (一)典型音响的采录和使用
  (二)音响采录的技巧
  四、音响与解说的配合
  第三节广播音乐
  一、广播中音乐的类型
  (一)音乐节目
  (二)节目音乐
  (三)实况音乐
  二、广播节目中音乐的作用
  (一)标识节目/频率
  (二)节目内容
  (三)分隔节目
  (四)连接节目
  (五)烘托情感
  第三章广播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广播新闻采访
  一、一般性采访
  (一)扎实、细致的访前准备
  (二)选择恰当的采访对象
  (三)掌握一定的访问技巧
  (四)精心采录音响,突出广播特点
  (五)审慎使用隐性采访,规避风险
  二、现场采访
  三、直播室采访
  (一)选择恰当的嘉宾
  (二)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三)做好访前沟通交流
  (四)营造融洽的采访气氛
  第二节广播新闻写作
  一、广播语言的使用要求
  (一)使用适合听的词汇
  (二)使用句法简单的句子
  (三)注意引言、出处的使用
  二、广播文本的写作要求
  (一)按照广播的听知规律选择新闻材料
  (二)遵循线性传播规律安排新闻结构
  (三)坚持“用事实说话”
  (四)灵活生动地使用背景材料
  第四章广播新闻报道:消息
  第一节广播消息概说
  一、广播消息的特点
  (一)具体形象
  (二)短小精悍
  (三)浅显易懂
  二、广播消息的结构
  (一)“倒金字塔”式
  (二)非“倒金字塔”式
  第二节广播消息的采制
  一、广播消息的采制要求
  (一)把握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二)取材精粹,做好信息优化
  (三)用事实说话,塑造鲜明的声音形象
  二、广播消息的导语
  (一)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常见的导语形式
  三、广播消息的主体
  (一)主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常见的主体类型
  四、广播消息的结尾
  (一)结尾的基本要求
  (二)常见的结尾形式
  第五章广播新闻报道:专题
  第一节新闻专题概说
  一、广播新闻专题的特点
  (一)报道内容深入化
  (二)新闻时效时机化
  (三)表现手段综合化
  二、广播新闻专题的结构
  (一)纵式结构
  (二)横式结构
  (三)递进结构
  三、广播新闻专题的分类
  (一)口播专题
  (二)录音专题
  第二节新闻专题的采制要求
  一、主题展现时代精神
  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一)选择生动、具体、感人的典型材料
  (二)精心剪裁,突出骨干材料
  (三)精心选择典型音响
  三、结构单纯,适合听说
  (一)结构力求脉络单纯、层次井然有序
  (二)过渡顺畅、连贯,前后照应
  ……
  第六章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
  第七章广播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第八章广播新闻评论
  第九章广播新闻编辑
  第十章广播新闻性节目
  参考文献
  后记第二章广播的符号系统
  广播是一种声音媒介,或者叫听觉媒介,它唯一的符号系统是声音。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广播比起电话和电报来说,它是唯一与人类的说话功能相匹配的一种交感神经系统的延伸。尽管广播是非视觉性媒介,但广播中的声音在与人的接收发生关系后,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广播媒介会唤起听众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体验,从而“获得了一种内视的能力,形成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内心体验”。
  在广播的符号系统中,声音是“构成广播的唯一的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用声音传播信息是广播的主要特点,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我们如果对广播中的声音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语言(话语)、音响、音乐和留白等,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话语信息。
  以前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需要用话语、音响或音乐将全部节目填满,才是真正发挥了广播声音的优势。其实很多时候,声音的留白如同报纸版面中的留白一样,具有表现力。声音的留白就是无声,是静音,是广播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在广播节目中,必要的停顿既能有效地分割段落,又能起到强调或吸引注意的作用,在访问过程中的留白则有着采访对象的思考、困惑、难言之隐、理屈词穷等多种情绪和反应。可以说,静音是广播最微妙的“声音”。适当的静音能够表达出言语无法表述的内容,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刺激听众的思考和想象。
  第一节广播语言
  人类用语言进行思维与交流,人类的语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语音表达的口头语言,也叫有声语言;另一类是通过文字表达的书面语言,也叫文字语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广播传播最主要的手段。广播所使用的基本上是有声语言。但这种有声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15头语言,是介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特殊的有声语言。它比口头语言更加规范化,同时具有书面语言难以体现的情感表达。
  在我国,广播电台除了具有的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科技、教育和娱乐大众的责任之外,还肩负着推广汉语普通话的责任,因此,我国90%以上的人口都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语言。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外的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外语外,都使用现代汉语标准语。
  对广播语言规范化的要求由来已久。早在1946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更加必要的通俗的15语翻译。”1956年,中央广播事业局重申: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应该把推广普通话作为自己光荣的、重大的任务。1998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强调,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必须继续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各项规范和标准,在用词用字方面成为全社会的模范。”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视电影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由此可见,新闻媒介正确、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既是业务问题也是法律问题,马虎不得。
  当然,我们对广播语言规范化的强调主要集中在对编辑、记者写作广播稿时使用的语言,以及播音员播读稿件和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所使用的语言,而无法要求采访对象和访谈嘉宾的语言也完全规范化。
  一、广播语言的形态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语言的形态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新闻播音语言
  新闻播音语言是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讲新闻稿件时使用的语言,是文字语言的听觉再现。播音员再现的是录音报道中的解说词或口播文字稿。此时播音员使用的是单向传播的独白语言,而不是双向传播的对白语言。由于不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传情达意,也无法与听众进行即时互动,这种语言与文字传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要求是用字准确、句子完整、逻辑清楚的规范性语言,片段性、随意性、跳跃性的表述会影响听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在播讲不同类型的新闻时,播音员在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调和语速方面也有所差异。在播报消息时,播音员的感情较为含蓄,语速较快;在宣读政令、法令、法规、决议等时,播音员的语调庄重,语速较慢而有力;在播读新闻专题、特写、评论等时,播音员的语音、语调变化丰富且具有感情色彩。
  (二)新闻报道语言
  新闻报道语言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时使用的语言,是记者以“我”为目击者、参与者进行现场采访、事件描述和背景资料介绍时使用的语言。记者在使用新闻报道语言时,语言构思和表达同步完成,虽然也是单向度的独白语言,但由于是现场的口头表述,保留了一定的口语特征,且由于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异,语言的规范性略有欠缺。
  除了现场报道之外,有些记者也在专题报道或广播特写的解说词中使用报道语言。听众可以根据声音、行文、语气等方面的差异,区分是记者还是播音员。
  (三)点评解读语言
  在新闻专题或新闻访谈等节目中,常常会有专家或专业人士对主体信息的背景、意义、发展趋势等进行现场解读,此时的语言基本属于口头语言,对其外在表现的规范性没有太多要求,重点在于内容正确、语言简洁、点评到位。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能让普通听众了解并接受专家传递的信息,尤其是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等科技类大型现场直播中,如何让专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听众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内容。
  (四)主持人语言
  在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主持人要完成介绍节目的主要内容、连线前方的报道记者、沟通演播室的嘉宾,并与听众进行即时互动等任务,还需要做好两个主持人之间的配合等。因而,主持人的语言集合了播报式、报道式、点评式等多种语言的特点,既要具有口头语言灵活、简短、亲切、自然、流畅的特点,又不能够因过分追求原生态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而降低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本章所探讨的广播语言主要是记者写作时使用的,供播音员、主持人在口播新闻、评论和音响报道中解说的语言,是为播读而写的语言,要充分考虑听众听说的需要和习惯。
  二、广播语言的要求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广播稿应该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至于发生误会。”广播是给人听的,适合说的才适合听。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需要在用词、用句方面多方努力。早在1946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提出编辑广播稿“要用普通话的口语,句子要短,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并且要注意音韵的优美与响亮。”这样的要求在今天仍然适用。
  (一)语言规范
  广播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规范。所谓现代汉语标准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我国90%以上的人口都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语言。
  具体来讲,字词语音要规范,词汇使用时要避免滥用方言、文言和简略语、生造词,遣词造句上要遵守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做到结构完整、搭配得当、语序合理、修辞恰当、层次清楚、关系明确。关于语言规范性的问题,我们将在第三章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晓畅明白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人员马克·霍尔曾经说过:当你为电台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的、具有9岁孩子那种程度的听众而写的,你的报道必须简明得对这样的听众起作用,但同时你的报道又必须写得很有才气,能使45岁的公司总经理或者大学教授受到感动。
  广播语言的使用必须考虑广播的传播特性。我们知道,听众收听广播和接触其他传媒最大的差异在于,听广播不是一个专心致志的活动,广播的伴随性特征决定了受众收听广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广播电视都属于线性传播且转瞬即逝,听众没有时间细细琢磨,如果语言过于深奥晦涩,听众根本来不及听明白,内容就已经结束了。此外,广播听众的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差异较大,如果不能够做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晓畅明白,无疑会影响广播的传播效果。
  ……





上一本:语义学 下一本: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现代广播新闻实务的作者是王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