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秦始皇帝陵与中国古代文明


作者:刘九生     整理日期:2015-01-04 14:44:16

秦始皇帝陵秦人自名丽山,仿效昆仑传说,封土埋没了空前绝后的“地天通”,地下地
  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多与天象对应。地宫、“地天通”、封土及其主人,就这样
  “常居”天地之中。丽山总体营造的主导思想,系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
  整体观。“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巧意卓立,品物毕图;雕琢性情,隐以藏用。
  在秦始皇帝陵出土铜车马的研究中,“灵魂乘车说”、“兵车说”,以及从铜车马引出
  的卤簿制度研究,皆存在着文献不足,以及考古资料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只有
  在沟通天人的大背景下,从秦人的实践及其对这种实践的理解出发,去究明铜车马的性
  质,方可达到这几方面的有效整合。铜车马坑是祭祀坑,两件铜车马是祭祀皇天上帝时
  献给神明的礼物。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相关问题应该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作者经考
  证认定,陪葬坑出土的群俑,并非像现在认定的那样是“兵马俑”、“军阵”或者“宿卫
  军”,而是唯秦始皇方能拥有、方能动用的近臣侍卫系统即“郎系统”,是秦始皇帝出入
  或即将举行礼仪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而非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
  录”。“郎系统”作为一种建制或体制力量,意味着秦人贵族血缘亲属关系的超稳定结构
  及其更为古老的史前渔猎传统,关乎秦国家机器的运作,关乎秦国之兴与秦朝之亡。
  目录:
  《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读后(代序)/i
  第一章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天人合一整体观/I
  第一节丽山:“地天通”证认/I
  第二节丽山:“图谱宇宙”徘徊在微观与宏观之间/6
  第三节丽山:被“两重城垣”或“宫城”消解/12
  第四节“中成观游”:观赏游览丽山/14
  第五节下具地理:丽山仿效昆仑/20
  第六节上具天文:丽山园与天象对应/27
  第七节价值或意义:世界中的丽山/47
  第二章秦始皇帝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文明——秦政原始/50
  第一节回顾/51第二节天人/66第三节祭祀/90第四节金属及铜车马/104
  第五节秦/127
  第三章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136
  第一节“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说解析/138
  第二节“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证谬/146《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读后(代序)/i
  第一章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天人合一整体观/I
  第一节丽山:“地天通”证认/I
  第二节丽山:“图谱宇宙”徘徊在微观与宏观之间/6
  第三节丽山:被“两重城垣”或“宫城”消解/12
  第四节“中成观游”:观赏游览丽山/14
  第五节下具地理:丽山仿效昆仑/20
  第六节上具天文:丽山园与天象对应/27
  第七节价值或意义:世界中的丽山/47
  第二章秦始皇帝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文明——秦政原始/50
  第一节回顾/51第二节天人/66第三节祭祀/90第四节金属及铜车马/104
  第五节秦/127
  第三章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136
  第一节“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说解析/138
  第二节“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证谬/146
  第三节秦始皇帝陵郎系统解读/165
  第四节“郎系统写照和礼仪范式”说理据/182
  附录/197
  附录1贾二强教授推荐信/197
  附录2陈俊民教授推荐信/198
  附录3王绶琯院士致刘九生信/199
  附录4《美国考古学杂志》转载报道/203
  附录5曾布川宽教授致刘九生信/204
  附录6秦始皇陵陪葬坑属性座谈会纪要/205
  附录7研究发现秦兵马俑的陶马多数被实施“阉割术”/212
  附录8读刘九生教授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文明——秦政原始》/214
  附录9“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高层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釆撷/219
  附录10《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自名身份的“郎”俑/240
  附录11《雍城秦公一号大墓》:车马“殉葬”坑与车马“祭祀”坑/246
  附录12《商君书》分析:秦国飞跃的奥秘/249
  附录13读《略谈秦的教育》书后/269
  附录14关于秦始皇帝陵水银问题的探讨/286
  附录15秦皇汉武求仙之谜/288
  附录16《太平经》断代/294
  附录17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的计算法则/306
  代后记《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后叙/327
  第一节无边落木萧萧下天大误会“兵马俑”/327
  第二节多少臝秦中羨事上穷碧落下黄泉/335
  第三节协力同心呼郎出文章得失不由天/342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
  第一章——天人合一整体观土
  第一节丽山:“地天通”证认
  自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以降,古典文献中,秦始皇帝陵“丽山”之“丽”,同时亦作“郦”或“骊”,“丽”、“郦”、“骊”三字混用不分。①自I960年以来,在陵区或陵园出土的器物铭文,如“丽山园”铜缶,“丽山飤官”瓷壶盖,“丽山食官”瓷壶盖,“丽山,尚”陶器,“丽山”陶器残片,等等,一律作“丽”,绝无混用不分之例。既然秦人自名如此,此“丽”非彼“骊”或“郦”,那么此“丽山”当然非彼“骊山”或“郦山”。此丽山,始皇陵墓,人工穿治而成封土形状,通称覆斗形,或谓之截去锥尖的四方锥形;彼骊山或郦山,自然造山运动形成,宛若骊马;此丽山跟彼骊山或郦山,远近高低各不同。两者的关联,在于天然骊山的望峰,是人工丽山封土的“望山”。丽山园南、北门及丽山封土顶端,跟望峰相对,在一条直线上。这在风水或古代堪舆术上,颇有讲究,不可或缺,意义非凡。关联并不意味着循名责实可以忽略。切莫因为两者有关联而搅成一团。
  丽山即秦始皇通天之路。丽山陵区,范围约60平方千米,地下跟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品物之丰富,迄今所知,不过冰山一角。秦中黄土地上,“世界第八奇迹”姑置不论,“青铜之冠”姑置不论,单拿“地天通”来说,那营造意匠、体量、难度、水准及载负的信息、价值或意义,就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天才的创造相比肩而毫无愧色。
  自2002年12月开始,在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秦始皇帝陵区进行了物理探测研究的“863”项目。该项目“采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获取了一系列科学数据,并经传统考古方法勘验,从而以物探手段和考古勘探证明了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下。墓圹当初开挖的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在墓室的四周这一开挖范围内为精细夯筑的夯土宫墙,墙的主体范围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25米,夯土墙高出地面30米。这一围绕墓室的九级台阶式夯土建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无疑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个创举,它有可能是历史文献上记述的‘中成观游’一类的庞大建筑物(彩图1)。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空间高度15米。探测再次发现并验证了历史文献关于地宫中存在高汞的记载,确认在地宫的东、西部各有一条墓道,地宫南、北两边尚未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结构存在”。①(图1-1、图1-2)
  凭国家之力,极一时之选,上述“63”项目不仅给中国古代文明史,
  而且给世界文明史都增添了光华永存的一页。九级台阶式细夯土方城的发现、勘验,当为“863”项目的一个最大成果。九级台阶式细夯土方城,筑在地宫之上,墓圹四周,封土里头,跟地宫与封土密为一体,里外相连,上下通透。夯层厚0.06?0.08米。自下而上,逐渐收分,方城围墙,内外均呈台阶状。外侧台阶高3米,宽2米。自地表起至墙顶,高27?30米;东、西墙顶宽22米;南墙顶宽16米;北墙顶宽19米。方城夯土基础一部分在墓圹外,一部分伸进墓圹内,或紧贴地宫生土壁,或叠压在地宫宫墙上。地宫开挖范围主体,东西约170米,南北约145米;方城外沿,东西约145米,南北125米。方城东、西、中间部位各有一缺口,与墓道重合。方城墙顶,上离封土之巅,最低处不过1米。①
  方城夯层厚0.06?0.08米,封土埋没了方城;封土夯层厚0.4?0.7米,方城在丽山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依笔者粗略估计,方城基宽,至少有48米;偃师商城,基宽17?19米;郑州商城,基宽20?30米;黄陂盘龙商城,基宽14米;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基宽约10米;洛阳东周城,基宽10米;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基宽35米;西周至战国,齐国临淄城,基宽20?30米;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基宽40米;元大都,基宽24米;明南京新建皇城,基宽14.5米。方城基宽,在中国营造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尤不可忽略者,营造成功,方城高耸起来之日,竟是完全有意识埋没之时,人的肉眼根本看不见。这一空前绝后的历史创造,只因为被目为“观游”,以至到了10年后的今天,仍未能引起考古学家应有的注意、研究、阐释,更谈不上进行证认;其对中国、对世界的价值或意义,完全被错估了、抹杀了,没有产生任何社会效应。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大观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隔绝、彼此不相往来的。中国古代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沟通。进行沟通的人物就是中国古代的巫觋。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shamanistic)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①
  自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起,巫觋以沟通天、地、人、神为能事。交通需要权威,交通的确能产生权威。进人文明社会,到了商代,社会仍遵循此历史之惯例:“由巫而史,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②
  楚昭王(公元前515?前489年在位)曾问楚国大夫观射父,关于“绝地天通”的传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观射父回答说:古时候民神不杂,有特殊才力的男女(巫、觋)才是通天地的。到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和神混杂,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神了,颛顼就派重、黎把民和神分开,天属神,地属民;重执掌神事,黎执掌民事。这样,民再也不能自己跟神沟通了。天、
  地、人、神的沟通被少数人独占,是谓“绝地天通”①。
  高等巫术的独占,与政治权利的获得及巩固上所起的作用,足以同军事、武力、刑法等统治工具相比。山,就是巫觋通天之路,上天、下天之梯。秦人尊崇“大神巫咸”,巫咸上天,交通天人,同样凭借的是山。依秦人的观念,天跟他们没有隔绝,亦非高不可攀。究诘方城本身功能,求证于古典文献,被目为“观游”的九级台阶式细夯土方城,实为“地天通”。
  所谓“中成观游”,相对于丽山“下彻三泉”与“上成山林”而言。②“下彻三泉”,系指地宫;“上成山林”,系指封土;“中成观游”,系指地面。确切地说,“中成观游”的“观游”,即丽山园门、阙及其连接两重围墙所形成的中间地带,可能还包含内围墙联结的阁道、廊房。
  围绕封土的两重墙,开有九门。两重墙中间的地带,东、西对称,各有一组独立的三出阙,坐落在东、西轴线的两侧,两重东、西门中间,各组阙背后“各有一东西向夯筑墙迹”。如此而为,观游变成了半开放半封闭的南北两区。门禁森严,对于在区内的人来说,又安全,又方便。
  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非凡的标记性符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③阙谓之观,登之可观赏游览,是阙的功能之一。信步区内,登上任意一组阙,东、南、西、北,丽山风物尽收眼底。丽山观游,似乎仅供一个秦始皇观赏游览。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丽山的记载,不仅是《史记》所有叙事,而且是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令人着迷的叙事之一。只见若干点被证实,未见被证伪。关于太史公叙事的材源,未见有讨论。但是,有关丽山总体的研究,还不得不依太史公。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下文将依太史公叙事为基点,结合古典文献与考古材料,跟已经问世的若干种观点,即“两重城垣”说与“宫城”说及“图谱宇宙”或“人造宇宙”说展开讨论。
  第二节丽山:“图谱宇宙”徘徊在微观与宏观之间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从太史公叙事,引出图谱宇宙或人造宇宙说,顺理成章。
  “下具地理”者,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则缺乏具体的材料支持。
  1965年,夏鼐在一篇研究墓葬星图与天象的开创性论文中指出:“我国古代墓中配备天文图,似起于秦代。……始皇墓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当是在墓室顶部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于今日临潼始皇陵中。”①后来,他在又一篇研究墓葬星图与天文学史的重要论文中进而指出:“我国古代的星图有两类:一类是天文学家所用的星图,它是根据恒星观测绘出天空中各星座的位置。一般绘制得比较准确,所反映的天象也比较完整。它和现代天文学上的星图,性质相同,只是由于没有望远镜的帮





上一本:丰邑行 下一本:李世民时代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秦始皇帝陵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作者是刘九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