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教你高瞻远瞩看五千年中国大历史


作者:倪端     整理日期:2014-08-19 13:17:42

 黄仁宇先生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中,也拥有最多的读者。本书作者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基础,深度解析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集中勾勒了黄仁宇“大历史观”里面关于中国文明的源流、统一与分裂、均田制以及官僚体制的特征等理论问题。书中还附有黄仁宇先生的小传及其著作概述,可以让读者更全面了解黄仁宇先生的历史思想与精髓。
  作者简介: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
  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
  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
  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
  第二章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1
  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
  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
  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
  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
  前言
  第一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
  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
  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
  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
  第二章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1
  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
  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
  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
  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
  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孔孟思想的流变
  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李悝变法
  第四章第一帝国——秦汉(上)
  开创中国政治的早熟:秦始皇
  并非商人参政:汉武帝
  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
  第五章第一帝国——秦汉(下)
  毕竟是书生:王莽
  最成功的人士:刘秀
  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
  第六章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乱世枭雄有局限:曹操
  以军统民的失败:西晋
  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
  第七章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与自然力量对抗:南朝北伐
  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孝文帝改革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
  第八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不了解自己的地位:隋炀帝
  帝王将相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
  沉重的隐患:开元盛世
  第九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中)
  两种体系的冲突:安史之乱
  新旧交替的代价:藩镇割据
  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
  第十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下)
  权力的重塑:赵匡胤
  财政税收商业化:王安石变法
  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困境:贾似道买公田
  第十一章第三帝国——明清(上)
  文化冲突的尴尬:忽必烈
  彻底的“复古”:朱元璋
  被夸大的改革:一条鞭法
  明清无“资本主义萌芽”
  第十二章第三帝国——明清(下)
  弥补中国的缺陷:清军入关
  中央集权的巅峰:康乾盛世
  不明智的退缩:闭关锁国
  第十三章未完成的长期革命
  长期革命的准备阶段: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
  高层与低层的脱节:辛亥革命
  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蒋介石
  创造新的低层:土地改革
  第十四章世界资本主义
  商业系统=资本主义
  简单化的数字管理:威尼斯的经验
  进取与保守的统一:荷兰的兴起
  改造英国的高层:光荣革命
  附录传记及著作概述
  黄仁宇小传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黄仁宇
  “大历史”观的提出者黄仁宇先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随笔,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谨严的学识和博通的史观熔于一炉,遂使学术著作顿成大众的精神美食。
  ——庄周《齐人物论》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中,也拥有最多的读者。
  ——高王凌《黄仁宇放宽史学的视界》第一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打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听黄仁宇先生讲中国历史,在脑海中必须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那就是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是什么。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一般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都很虚无缥缈,没有办法讲得清、道得明。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凡真正的历史学家,必然会有自己对整个历史的看法,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和看法,又会不可避免地浸润到他的历史著作中去。黄仁宇先生也是如此,只有真正了解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史学思想。
  黄仁宇先生是一个经历丰富而又坎坷的历史学家。他出身戎马,早年四处奔波的军旅生活,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底层情况,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其后赴美求学,除了获得不少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黄仁宇先生也自称,他的历史观是与众不同的。正是由于有了开阔的视野,其文章才能经常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慧眼独具,发人深思。
  那么,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所反复指出的“大历史观”。即必须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综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历史的真实面目,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黄仁宇先生所关心的,是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他欲通过历史研究而探求的,是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所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将会决定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因素。
  ……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
  中国在公元之前,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所关注和思考的核心问题,因为关注和思考这种影响,实质上就是在关注和思考人类自身文明的起源问题,而这正是历史研究的永恒命题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古代形态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非洲文明、俄罗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等。以研究文明形态而享誉全球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甚至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有影响的文明划分为26种。面对众多的文明形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各种文明之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原因当然会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不少人将其归结到地理条件上。比如,有的学者分析,由于希腊半岛多丘陵、少平原,故而形成了彼此互不统属的各个部落,难以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同时,由于内部资源严重不足,加之靠海,又顺其自然地迫使它走上了海外殖民的道路。还有,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说,非洲人之所以个性独特,乃是由于非洲地处热带,不仅当地土著居民的皮肤被晒黑,高温也改变了他们的血液成分,使得他们疏懒而不愿意工作!这可就带上了种族偏见的有色眼镜了。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是前苏联学者列·谢·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中国文明是来自西域,即“文化外来说”。针对这种会影响民族自尊心的观点,中国学者纷纷撰文反驳,认为中国文明完全是本土产生的。后来,随着发掘资料的大量出土,中国学者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至于中国为什么会走上强大的中央集权道路,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其中影响最大,也能自圆其说的,当属魏复古(KarlA.Wittfogel)博士的观点。在研究中国史的领域中,魏复古是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黄仁宇先生提到,当自己在密歇根大学当研究生时,主修中国研究的人都常常提到他。魏复古的代表作《东方专制主义》(OrientalDespotism),主要是分析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古文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书中,魏复古说,这些“东方文明”都隶属于他所设计的“水力社会”范畴,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灌溉工程,而为了顺利完成大规模任务,对大批的劳动力就必须施以严格的命令,因此专制主义在这些地方就会无法避免。也就是说,在魏复古的字典中,“水力社会”和东方社会是同义词。
  黄仁宇先生指出,魏复古创造出的这套东西,无非是为了避免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但魏复古为了自己理论的需要,将“东方”包括了印加帝国(今日秘鲁共和国地区),却把日本排除在外。在魏复古看来,由于日本的灌溉工程是片断零碎而非协调一致,所以日本社会是“水利农业”,而非完全的“水力”,由于缺乏集权的需要,因此即使是封建[1]时代的日本都“无法发展战争的艺术”。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是否已经成为历史,魏复古说“不”。他认为这些东西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相当活跃。他还认为,苏联是俄国“在亚细亚的复活”,以工业基础充实其新专制主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货真价实”的亚细亚复活。
  大而化之的概括尽管很有吸引力,但好比街头的算命先生,可以用含糊不清的“玄语”唬住有心求得神灵保佑的信客,信之则灵,看你怎么理解。魏复古的理论看似深刻,但由于他的“理论”实在太缺乏历史事实的支持,因而很难有太大的说服力。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史学界就曾在《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上,对魏复古的理论进行过集中地批判。黄仁宇先生也在《黄河青山》一书中提到,由于魏复古的“东方专制”理论过于花里胡哨,引起本来是好朋友的李约瑟先生的批评,认为魏复古“否定事实”。总体来说,黄仁宇先生对此问题的思考,是在对魏复古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
  那么,黄仁宇先生眼中的地理条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究竟如何呢?他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还带着早期统一的永久痕迹,而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则是大自然的力量。”黄仁宇认为,历代王朝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都是回应地理条件的挑战。
  在这些地理挑战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整治黄河。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治水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2000年来政府官员和众多学者不断强调的主题。黄河流经黄土地带,而黄土覆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疏松,风沙所沉淀的黄土厚度介于30~100米之间,黄河河水因此夹带大量的淤泥,常常会塞满河道,溢出堤防,造成难以计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只有一个能控制所有资源、公平分配国内资源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解除人们面临的威胁,提供所需的安全保障。所以黄仁宇先生才会说,人民需要一个能全盘处理水患问题的当局,因而造就中国这个国家的诞生,可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早在公元前651年,黄河流经的各个诸侯国就召开会议,类似于现在的阿拉伯联盟会议,除了讨论其他事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证不兴修妨碍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如截断水流)。
  季风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于统一。亚洲是大陆型气候,中国农产区的雨水量,80%出现于夏季的3个月内,其间主要的风向还会改变。季风由菲律宾海沿着西北方向吹来,而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吹来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两者相遇后,其中的水分凝结为雨。但下雨或不下雨,或什么时候下雨,全靠这两种气流了。要是它们交汇在某些特定的地区,那里就会产生洪水;如果气流没有交汇,就会产生极度的干旱。可以理解,这两种天灾常常会同时侵袭不同的地区。有人估计,在《二十四史》里记载,每6年农作物就会严重歉收,每12年就会出现大饥荒,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科学家们根据各个地区每年的降水量的历史记录作统计,发现如果按年降水量400毫米画线,从东北东部内陆开始,穿过长城中部,弯向西南方,将中国内陆和青海、西藏划分成两边,可以将中国地图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所以科学家称这条线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除了季风,还有所谓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这条线东南方,每年雨量相当充足,使得农业兴盛,人口繁多。而这条线以西及以北,则是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居的地区。
  正是由于降雨量的作用,导致在中国出现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并存的现象,并直接因争夺资源而留下了很多家破人亡的记录,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入侵已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因此才会有长城的修建。中国农业官僚管理制度的兴起,也是回应这种挑战的结果。
  救饥救荒是历代王朝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国很早就能达到统一的另一个原因。在秦完成统一前的五百年里,中国长时期处于互相残杀阶段,原先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逐渐减少到13个;到最后的两百年里,还剩下7个:韩、赵、魏、楚、燕、齐和秦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国七雄”。七个大国互相争伐,后来由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完成了统一。
  ……





上一本: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下一本: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教你高瞻远瞩看五千年中国大历史的作者是倪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