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俄罗斯史


作者:汪华生     整理日期:2014-08-19 12:36:17

俄罗斯,这个世界上幅员最广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孕育出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诸多巨大的进步与飞跃都起源于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划时代改革乃至伟大的革命,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文明。
  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它是一个与第一结缘的国度,它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深厚的文化
  底蕴……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民族之邦,在经历了战火硝烟的灾难与磨砺后,它依然巍峨屹立。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俄罗斯史》,让你看透俄罗斯的兴起、扩张、崛起之路,了解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了解这个最独特的文明:这个身体里激荡着雪域草原奔放血液的民族,如何在灾难之后变得如此强大,又在顶峰重重跌下。为什么它总是同时集强大和羸弱于一身?
  作者简介:
  汪华生,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一直致力于外国历史的研究,对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独到解读。他的每一部著作,都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都有独特而令人信服的观点和见解。
  目录:
  第一章追寻俄罗斯文明的足迹
  第一节俄罗斯历史的源头古罗斯
  第二节摆脱蒙古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伊凡雷帝的统治
  专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神——双头鹰
  第二章彼得大帝的统治时期
  第一节《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彼得大帝的最初统治
  第三节大北方战争
  第四节彼得大帝的改革
  第三章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开明专制
  第一节女皇统治下的俄罗斯
  第二节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统治
  第三节无休止的扩张
  第四节保罗的统治第一章追寻俄罗斯文明的足迹第一节俄罗斯历史的源头古罗斯
  第二节摆脱蒙古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伊凡雷帝的统治
  专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神——双头鹰第二章彼得大帝的统治时期第一节《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彼得大帝的最初统治
  第三节大北方战争
  第四节彼得大帝的改革第三章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开明专制第一节女皇统治下的俄罗斯
  第二节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统治
  第三节无休止的扩张
  第四节保罗的统治
  专题: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第四章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第一节谜一般的沙皇
  第二节卫国战争
  第三节十二月党人起义
  专题:辽阔富饶的后花园——西伯利亚第五章罗曼诺夫王朝的传承和没落第一节克里米亚战争
  第二节解放农奴
  第三节日俄战争第六章划时代的革命第一节1905年革命
  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
  第三节二月革命
  第四节十月革命
  专题:触摸俄罗斯的心脏——莫斯科第七章苏联时期的霸权第一节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节粉碎德国闪击战
  第三节赫鲁晓夫的改革
  第四节极权主义导致的宿命
  专题:备受争议的伟人——斯大林
  第八章现代化的俄罗斯联邦第一节苏联解体
  第二节打造现代化军事强国
  第三节休克疗法
  第四节完善的社保体系
  专题:改写历史的总统——叶利钦第九章走在世界前列的辉煌科技第一节精英荟萃的科学领域
  第二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
  第三节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第四节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
  第五节太空旅行第一人加加林第十章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奇葩第一节文学大师辈出的奇异国度
  第二节为自由而歌的诗人
  第三节深沉苍凉的古典音乐
  第四节色彩斑斓的绘画艺术
  第五节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
  第六节独具魅力的芭蕾舞蹈第十一章引领世界潮流的体坛霸主第一节无可匹敌的世界体育大国
  第二节称雄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第一章
  追寻俄罗斯文明的足迹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研究过去正是为了理解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大国之一,地跨欧亚大陆,领土约占欧洲的一半和亚洲的1/3。1914年以前,俄罗斯领土面积为2280万平方公里(其中殖民地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人,有150多个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节俄罗斯历史的源头古罗斯
  
  现在的俄罗斯,古时称罗斯。古罗斯主要是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创建于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长期居住在东欧平原即今俄国和波兰的多沼泽的边境地带,他们不断向四周的平原扩张,其中,向东迁移的是俄国斯拉夫人的祖先,这些东斯拉夫人就是当今俄罗斯北部的大俄罗斯人。南部地区的小俄罗斯人即乌克兰人,还有西部边境的白俄罗斯人。他们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和狩猎,还进行各种金属加工。
  6—8世纪,东斯拉夫人由氏族公社和部落逐渐进入农村公社。这种公社,斯拉夫语称为“维尔富”(原意为“绳子”),因为农村公社形成后,需要用绳子丈量可耕种的土地,然后进行分配,维尔富的成员实行连坐制度(如某成员杀人或盗窃,其他成员在一定情况下负有连带的责任)。9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内部的对立与分歧日益加剧,农村公社中的上层人物,大部分从事征战,逐渐形成武士阶级。他们把公社土地据为己有,让奴隶和依附农民耕种,武士集结在某军事首领周围,跟随他四处征战,这种主从关系于是成为了以后君臣关系的萌芽。
  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日趋崩溃,形成几个由王公统治的部落联盟,称为部落公国,其中最大的是诺夫哥罗德公国和基辅公国。862年,瓦朗吉亚人(即诺曼人)的军事首领留里克率兵夺取诺夫哥罗德,成为诺夫哥罗德的王公。留里克死后,摄政奥列格于882年继续沿第聂伯河南下,征服了基辅及邻近各公国,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建立起以基辅为中心、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国。基辅逐渐成为沿漫长的第聂伯河航线的、俄罗斯各公国自由联盟的中心。
  基辅的卓越是建立在同南面诸多古老文明中心——拜占庭、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伊斯兰世界——贸易繁荣的基础上的。10世纪,古罗斯建国后,开始了封建化过程。弗拉基米尔执政时期(980—1015年),古罗斯继续对外征战,并同拜占庭公主安娜结婚。988年,他宣布拜占庭的东正教为罗斯国教,把大片土地捐赠给教会,从此教会的大地产开始形成。11世纪,古罗斯的生产力因铁犁的改进而有了新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也在日益加深。新兴封建主强迫农民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封建关系基本确立。到雅罗斯拉夫(1019—1054年)及其后代统治时期,古罗斯通过《古罗斯法典》和《罗斯法典》进一步巩固了已形成的封建关系,从而最终确立起古罗斯封建制度。
  早期俄罗斯人不仅同南面的文明中心进行贸易,而且还借用其某些主要的文化,尤其是拜占庭的基督教。就俄罗斯联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而言,东正教是他们信仰的主要宗教。东正教是西方基督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派。俄罗斯民族接受东正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古代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但是基辅罗斯建国之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力图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出于现实和政治上的考虑,一方面,当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已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另一方面,拜占庭正教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988年,弗拉基米尔带着新婚妻子和大批东正教神甫回到基辅,他让这些神甫用第聂伯河水为基辅居民施洗,这就是著名的“罗斯受洗”。
  可以说,罗斯的东正教化过程也是东正教的罗斯化过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与俄罗斯接受东正教同步,东正教也接受了俄罗斯原始多神教中的神秘主义、偶像崇拜和繁文缛节。
  罗斯受洗后,罗斯教会作为一个大主教区受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基辅对此十分不满,一直想把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12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罗斯教会大主教的驻地从基辅迁到莫斯科,罗斯东正教会对拜占庭教会的依附进一步削弱,1448年,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独立的东正教会成立。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君主坦丁堡东正教会被奥斯曼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会取代后,罗斯东正教会的独立地位更加稳固,而且自认为是“第三罗马”。
  古罗斯国家是依靠基辅大公的武力征服而建立的集合体,彼此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因此,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封建贵族割据势力也不断壮大起来。l2世纪时,古罗斯分裂成十几个公国,主要有基辅、梁赞、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等,其中,罗斯托夫?苏兹达尔最为强大。它们彼此间经常发生混战,从这以后,古罗斯进入了长期的封建割据时期。
  古罗斯国家的分裂割据,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机会。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第一次西征中,亲率15万军队于1223年从高加索进入黑海北岸,并在卡尔卡河战役中击败罗斯王公的军队,随后回师蒙古;1235年,成吉思汗长孙拔都领兵10万发动第二次西征;1237年,蒙古军队侵入东北罗斯,先后占领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基辅等地;1243年,又在罗斯的钦察草原建立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定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罗斯的广大国土(包括东北罗斯、西北罗斯和西南罗斯的一部分)沦陷了。蒙古钦察汗国对罗斯采取武力镇压和分化政策,借助罗斯王公统治罗斯人民。它通过册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的办法,扶植亲蒙古的傀儡,迫使罗斯王公为争夺这一册封而互相拼杀,蒙古统治者则从中坐收渔利。
  14世纪,波兰占领了罗斯西南部的土地。这时,立陶宛也向罗斯南部逐渐推进,占领包括基辅和斯摩棱斯克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罗斯自此衰落了。
  莫斯科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属于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国,是弗拉基米尔王公的领地,1147年开始建城。l3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大公的幼子丹尼尔得到莫斯科并作为世袭领地,逐渐形成了莫斯科公国。它位于东北罗斯的中央、水陆交通的要冲,四周有其他公国为屏障,又远离罗斯东西边疆,不易受到外敌的侵犯,因而经济发展很快。14世纪时,莫斯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l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成为俄罗斯诸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到伊凡三世(1462—1505年)时,除普斯科夫外,统一了全部东北罗斯。1480年,俄军在莫斯科以南击溃蒙古军,结束了钦察汗国对俄罗斯240年的统治。此后,伊凡三世就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亲自掌管全国的军队和税收,坚决镇压不顺从的封建主。他本人成为东北罗斯唯一的君主,被称为“全罗斯的国君”。到16世纪初,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其疆域南至奥卡河,北达北海,东抵北乌拉尔山脉,西接第聂伯河上游,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
  1547年1月,伊凡四世(1533—1584年)加冕,自称沙皇,俄国开始了君主专制。伊凡利用人民起义之机推翻大贵族统治掌握大权。1549年开始推行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改革以强化皇权。他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中小贵族的地位,加强了沙皇权力,从而确立了沙皇专制制度。到了彼得大帝时期(1682—1725年),首次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古代罗斯的文化,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0世纪前,传教士斯拉夫人西里尔参照希腊字母创制了斯拉夫字母。10世纪东正教成为国教后,基督教《圣经》被译成斯拉夫文。同时,古罗斯本国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主要作品有基辅大主教伊拉罗雍的《教条和神恩讲话》,还有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自叙生平的《家训》等。在史学方面,10世纪时,古罗斯人用斯拉夫文字翻译了希腊的编年史。后来,出现了自己本国的史书,主要作品是彼彻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编著的《最初编年史》,以后又经别人屡次修改为编年史《往年纪事》,成为研究古罗斯及其起源的重要资料。
  在绘画、建筑方面,俄罗斯建国初期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具有希腊式的特点。到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国家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艺术逐渐形成,其典范是瓦西里?布拉任内教堂。古罗斯的教育最初主要是宗教信仰教育。尤其是东正教成为国教后,《圣经》等被大批译成斯拉夫文,使基督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第二节摆脱蒙古帝国的统治
  
  1243年,蒙古西征俄罗斯的总指挥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建立金帐汗国,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开始了。蒙古人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在俄国史书上通称蒙古人为“鞑靼蒙古人”,因为在12世纪以前,在今蒙古草原上有许多部落,鞑靼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之一。1206年,蒙古的一个部落领袖铁木真(1162—1227年),打败了其他各部(也包括鞑靼部),在斡难河源召开的贵族大会上,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他建立了一个由蒙古、突厥、女真等部落组成的军事帝国。
  蒙古人远征欧洲有两次,第一次就是由成吉思汗带领的。起因是中亚花剌子模国的一个总督杀害了蒙古商队的人员和使者,成吉思汗率军亲征,于1220年陷其首都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逃往罗斯。接着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西征,于1222年越过高加索山进入奥塞梯人、波洛伏齐人境内。波洛伏齐人首领向俄罗斯王公求援。
  1223年,由哲别和速不台率领两万人的部队到达了俄罗斯莫斯科以西的迦勒迦河畔。这是消灭了花剌子模后,负责西征的蒙古远征军。成吉思汗对西征的命令是:将帝国的边境扩展到世界的尽头。
  面对着攻势凌厉的蒙古军队,俄罗斯和钦察突厥的数十个大公破例联合起来,组成了约12万人的俄钦联军,陈兵在迦勒迦河畔平原。最先进行接触的是霍托斯汗率领的俄罗斯先锋部队和速不台的万人队。是役,速不台诱敌深入,重创了俄罗斯部队,霍托斯汗只身逃脱,汇合联军主力,在迦勒迦河畔严阵以待。
  这时,成吉思汗已经下令西征队伍撤军。手持成吉思汗密令的脱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大战前夜追赶上了哲别和速不台的军队。面对成吉思汗的密令,速不台说:“这一定是大汗的撤军命令。大汗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因此,我今天不能够拆开密令。暂且等到明日,我们的军队就会胜利。”
  第二天,由百夫长哈马贝率领的小部队首先与俄钦联军遭遇,短暂的接触后,蒙古军立刻败退,诱使联军穷追不舍,直到两山之间的迦勒迦河东岸平原。转过山道,进入平原,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蒙古骑兵方阵,山谷中寂静无声却充满杀气。联军和西征军队的决战开始了。战斗很快变成了屠杀,联军的皮甲被蒙古的强弩轻易地穿透了,蒙古的快刀和长枪正好是联军的克星。由于缺乏机动和统一的指挥,联军很快被蒙古骑兵穿插分割成无数的独自为战的小方阵。到了黄昏,只剩下零星的抵抗还在进行,蒙古骑兵下令放下武器,大势已去的俄钦大公们为了保住性命,要求士兵停止抵抗。俄钦士兵们不情愿地交出了武器,于是,最后的杀戮开始了:蒙古人利用战斧、弓箭和长刀,将毫无抵抗能力的士兵尽数杀死。是役,12万联军片甲不存,俄钦的贵族几乎全军覆没:6名大公战死,侯爵被杀约70名,包括基辅大公在内的12名主要大公被俘,俄罗斯和钦查汗国的广袤土地从此被蒙古人统治数十年之久。
  夜间,被鲜血染红的草原上升起了篝火,大公们被缚置地上,上面覆以木板,成千的蒙古人在木板上载歌载舞,下面传来了俘虏的呻吟和咒骂,但是不久就沉寂下来。这时,速不台终于拆开了成吉思汗的密令,上面只有两个字:撤军。
  迦勒迦之役蒙古军斩杀俄人六王七十侯,士兵死伤十之八九。蒙古大军前锋攻抵基辅附近,后向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出击失利,经哈萨克草原返回蒙古。1227年成吉思汗及长子术赤先后去世,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
  第二次西征(1236—1242年)是由大汗窝阔台派遣拔都(术赤之子)率领的,大将速不台为参谋。1236年,蒙军15万人(也有说30万人)翻越乌拉尔山,占领保加尔城。1238年,东北罗斯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等公国尽被蒙军攻陷。弗拉基米尔王公尤里阵亡。蒙军攻至距诺夫哥罗德7公里处,因道路泥泞,骑兵行动困难,遂转向南方,经斯摩棱斯克,返回波洛伏齐草原。经休整后,1239年继续远征西南罗斯。1240年攻陷基辅,占领加利奇——沃伦公国。接着兵分两路,侵入波兰、捷克、匈牙利和多瑙河各公国。1242年,蒙军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抵亚得里亚海沿岸,最远处到维也纳以南之克罗斯特纽堡,后转向东南,经索菲亚至黑海北岸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定都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建国之初,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大汗,实际上是一个领土辽阔的独立封建国家:东北和西南俄罗斯都在它统治之下。金帐汗对俄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当地王公,继续维持封建政权,采用人质、拉拢、离间、杀害等手段,迫使他们效忠。1243年,任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王公雅罗斯拉夫?弗塞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要求俄罗斯各王公服从。“弗拉基米尔大公”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且拥有相应的权力和土地。他兼有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公爵的权力,可以得到弗拉基米尔、佩雷雅斯拉夫里、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和戈罗杰茨,往往是俄罗斯王公争夺的对象。1246年,雅罗斯拉夫因卷入蒙古大汗与金帐汗之间的权力斗争,被毒死于哈剌和林,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继任。蒙古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俄罗斯的控制,于1257年开始建立八思哈(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制度,即由蒙古军官担任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负责征收贡赋和监督当地居民,同时清点户口,以期对俄罗斯人进行严密控制;另外还计划在重要地点以蒙古人和突厥人进行殖民。这些措施遭到俄罗斯贵族和平民的一致反对,比如俄罗斯王公虽然镇压了反蒙古的暴乱向金帐汗示好,但严拒蒙古官员入城。由于反抗风起云涌,难以遏止,13世纪末,金帐汗只得放弃“八思哈”制度,也不再用蒙古官员征取贡赋,贡赋改为委托俄罗斯王公代为征收。14世纪初,“八思哈”制度被正式废除,此后蒙古人对俄罗斯的控制能力已经非常微弱,俄罗斯诸邦事实上只是金帐汗国的属国,蒙古人往往只能靠各邦的不和来维持自己的宗主地位。对于东正教会,金帐汗很少干预其事务,并给大主教以特权,这样东正教会便成了统治工具。
  蒙古贵族的征服和统治,对俄罗斯的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南方受战争的破坏很严重。蒙古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俄罗斯在差不多十代人的时间里与西方疏离,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俄罗斯与瑞典、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俄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分化。
  随着金帐汗国的统治日趋没落,此时本来不起眼的莫斯科却依靠蒙古势力慢慢崛起,莫斯科大公从蒙古人那里获得征收贡赋和宗教方面的特权,然后逐步扩大势力范围。1341年,乌兹别克汗觉察到莫斯科的威胁,扶植另一城市尼什哥罗德与莫斯科对抗,同时试图和西面兴起的强国立陶宛联合遏制莫斯科。但莫斯科羽翼已丰,反而击败了尼什哥罗德,1367年,莫斯科大公迪米特里娶尼什哥罗德公主,顺利合并尼什哥罗德。随后莫斯科于1372年和1375年分别击败西面强敌立陶宛和特维尔。这时蒙古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宗主地位,除了亲自出兵之外没有其他选择。1378年,马麦汗的军队在沃查河畔被迪米特里击败,1380年马麦汗率大军卷土重来,结果遭到更大失败,蒙古军在库里科沃平原被俄罗斯人大败。两年后脱脱迷失汗虽然再次攻陷莫斯科,蹂躏俄罗斯国土,但这不过是金帐汗国势力的回光返照而已。蒙古人和俄罗斯之间的朝贡关系也只再维持了10年,1388年,脱脱迷失和帖木儿之间爆发战争,俄罗斯人站在帖木儿一边,脱脱迷失战败后,俄罗斯人于1495年趁机正式废除了朝贡制度。15世纪莫斯科持续扩张,兼并众多城邦,于1478年吞并诺夫哥罗德。阿合马汗做了最后努力试图恢复俄罗斯的贡赋,于1472年率军入侵,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陈大军于奥卡河畔,阿合马不敢接战,只得退兵。1480年阿合马再率大军联合立陶宛夹击莫斯科,但莫斯科早有防备,蒙古大军苦等立陶宛军不到,最后只得退兵。这支大军在归途中瓦解,阿合马被诺盖人击杀。
  阿合马的失败与其说是俄罗斯彻底摆脱蒙古统治,还不如说是俄罗斯对蒙古已经形成转守为攻之势,实际上没过多久俄罗斯的势力就越过了乌拉尔山。
  
  第三节伊凡雷帝的统治
  
  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年仅3岁的伊凡四世即位,相传他降生之时,天空中的雷声响彻云霄,连附近的群山都随之动摇,因此,历史上也称他为“伊凡雷帝”。
  由于伊凡四世年幼,父亲瓦西里三世把俄国的统治权留给了他的妻子叶莲娜和由波雅尔即大贵族组成的杜马。叶莲娜是伊凡的母亲,这个女人行事傲慢专断,根本不把波雅尔放在眼里。1538年,她突然死亡,可能是被人下了毒。叶莲娜死后,政权几度更替,最终落到了舒伊斯基家族的成员安德烈身上。
  年轻的伊凡四世相比较同龄人来说要显得更为成熟,他从小在这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环境中长大,变得敏感、聪慧和早熟。他从小开始读书,几乎读遍了莫斯科公国的文汇文献。13岁那年,伊凡四世突然对安德烈下手,沙皇侍从逮捕并处决了他。这位年轻的君主逐渐夺回了他的权力。1547年,通常被认为是伊凡四世的实际统治开始的念头。这一年1月,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拜占庭式的加冕仪式,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据说“沙皇”一词的俄语写法与“恺撒”相似,以此表明伊凡四世是罗马皇帝恺撒的继承人和上帝派到人间的君主。
  伊凡四世加冕后,他娶了出身显赫的波雅尔世家罗曼诺夫家族的安娜斯塔西娅为妻。接下来是伊凡统治的前半期,年轻的沙皇受到温良贤淑的妻子的积极影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执政时期,制定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为推行新政,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必须削弱大贵族的势力,争取中小贵族的支持。因此,伊凡四世在全国实行特辖区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价值的地方定为沙皇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中小贵族。为推行特辖制,伊凡四世专门成立了一支“特辖军”,用来镇压大贵族的反抗。据说这些特辖军身穿特制的黑袍,骑黑马,马鞍上挂一个狗头和一把扫帚,表示他们要像狗一样忠实,把敢于违令者清扫干净。据统计,在特辖制实行的7年时间里,有4000名大贵族被杀,还有万名无辜百姓丧命。由于嗜杀成性,手段残暴,伊凡四世又获得了“恐怖伊凡”的绰号。通过特辖制的实行,伊凡四世沉重打击了大贵族的割据势力,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将国家政治、经济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沙皇手中,使俄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刚刚统一的国家需要整合各地区的力量以加强皇权,更需要为满足贵族和商人对土地、农奴和财富的渴求而积极地对外扩张。在这种背景下,伊凡四世不惜国力,连年发动对外侵略和兼并战争。由于北方海域封冻期长,此时的俄国还基本算作内陆国家。为了获得出海口,伊凡四世采取了向南防御、东西进攻的方针,即先征服东部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较大的汗国,接着转向西线,大举进攻立沃尼亚。立沃尼亚是控制波罗的海的要地,因此一直是周边众多国家竞相角逐的舞台。俄罗斯的加入,使这场争夺最终演化为一场几乎席卷所有波罗的海国家的长达25年的混战。1583年,立沃尼亚战争结束,俄国企图夺取出海口的初次尝试宣告失败,仅仅保住了芬兰湾沿岸一小块地方和涅瓦河河口。但是经过战争,俄罗斯的版图有所扩大,发展成为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地域广袤,民族众多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国。
  自从1560年伊凡四世的妻子安娜斯塔西娅突然去世后,伊凡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有时候甚至情绪失控,续娶的六位妻子都没有能给伊凡带来积极的影响。沙皇整天处在迫害人的感觉和阵发性的暴怒中,他感觉背叛他的人无处不在。1581年,在一次暴怒中,恐怖的伊凡用削尖的棍子打他的儿子兼太子伊凡,致使太子重伤而死。从此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身边毫无和平可言。1583年3月,整日生活在惶恐和猜疑中的沙皇去世,苏联时期进行的尸检显示,沙皇之死乃中毒所致。
  伊凡四世死后,他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费奥多尔即位,这是一段相对宁静的时期。新沙皇身体羸弱,资质和能力极其有限,但是为人和善和信教虔诚,所以他完全依赖他的幕僚。好在这些幕僚尽心尽力,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其中最出色的当数鲍里斯?戈东诺夫。
  1598年,费奥多尔病逝,他没有子女,所以皇位无人继承,这就意味着留里克王朝的灭亡。而最终在议会选举之后,大权在握的鲍里斯?戈东诺夫继承皇位。鲍里斯是一位睿智且能干的统治者,但是天不佑他,在他的统治时期内饥荒和干旱频发。尽管政府尽力免费救济莫斯科的灾民,直接给其他城市提供物资援助,为赤贫户安排工作,但在灾难面前,所有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据统计,仅仅首都地区就有10万人死去。人们饥不择食,树皮草根、动物尸体都被塞进了肚子,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绝望的人们成群结队涌入乡村,到处洗劫,有时候会和政府冲突,国内一片混乱。
  1605年4月,鲍里斯?戈东诺夫突然去世。不久后,波兰借机入侵,此时的俄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抵挡外敌,政权更迭频繁,俄罗斯进入史称的“混乱时代”。
  
  专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神——双头鹰
  
  1472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他们继承了罗马皇帝“双头鹰”的徽章。今天这个徽章被确定为俄罗斯的国徽。
  双头鹰的两头分别雄视东、西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蕴含着俄罗斯国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反映着这个民族丰富的、矛盾的品格。它可以将无限的深邃和非凡的崇高与低贱、粗鄙、自卑混杂在一起,它还可以使绝对自由与奴性的驯服相融合,它同时又是世界上最集权化、最官僚化的国家,是它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为何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答案就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二律背反。对立的东西在其他民族中也可找到,但唯有在俄罗斯,官僚主义的国家机构可以诞生于无政府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诞生于超民族主义,无限的奴性出自于无限的自由,永恒的滞留来自永恒的漫游。俄罗斯的“双头鹰精神”之谜,恐怕就是两种性格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互不融合,东方与西方并位能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共同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本质。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茫无际涯的精神空间,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俄罗斯人的自由天性被完全泯灭于其中。无限的空间,宽广的沃野,似乎又成了俄罗斯人的一个深重的负担。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总是留下了沉重和忧伤,而喜悦似乎与俄罗斯人无缘。
  大平原、黑土地,使农业成为俄罗斯人的经济命脉,也决定着俄罗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自然是社会构成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社和封建庄园一直是俄罗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农奴制是俄罗斯社会长期的经济制度,也是束缚俄罗斯人的精神枷锁。
  大平原、黑土地,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村社组织和长期的农奴制,一方面使俄罗斯的“道德、理想、教育,直到自由——都带有奴隶制的标记”;另一方面,也培育了俄罗斯民族中存在着的“许多朴素、直率、真诚,它不习惯于一切做作、一切矫情、一切贵族的傲慢、一切姿态”。尤其是它培养了俄罗斯人那种将自己奉献与俄罗斯土地的相关联的宗教集体主义,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不足。至于俄罗斯人那种很强的宗教集体主义精神及对个人价值的缺乏认同,就在于俄罗斯人长期生活于主要以黑土地的地缘为基础的村社之中。地跨欧亚的俄罗斯置身于这世界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部分之间,“一侧倚着中国,另一侧倚着德国”,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俄罗斯成为“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的独特国家。亚洲人认为俄罗斯是西方国家,因为它的发源地,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领土重心都在欧洲;而在西欧人眼中,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西方”国家,因为它的领土在西欧的东部,尤其是它的版图占亚洲1/3的陆地。不管亚洲人还是西欧人如何看待俄罗斯,客观地理位置已决定俄罗斯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桥梁。这种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在俄罗斯精神中,势必将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这两个精神世界中的最主要的原则在自己的身上结合起来,甚至把“整个地球的历史融进我们的文明”,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却又摇摆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甚至于使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种状态养成了俄罗斯人缺乏理性、易于偏激的情绪。斯拉夫派作家奥加廖夫曾认为“斯拉夫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斯拉夫人身上,你永远不会看到德国人的市侩气、法国人的浅薄、英国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但是斯拉夫人拥有一切:德国人的思辨理性、法国人的人道主义、英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意大利人的圆融机智”。
  自然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文化创造的影响是真实而多侧面的,持续而深刻的,它是影响俄罗斯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学者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尽管自然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精神的生成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其精神特征的形成,则取决于俄罗斯人的历史实践。在俄罗斯历史上,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两种因素一直在相互角力,俄罗斯则在这两股世界历史潮流的角力中不断选择着、摇摆着。在这种选择和动摇中,二者有时和谐、融会,有时又尖锐对立,反映着俄罗斯精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实质和存在于其中的两种文明的悖论性、矛盾性。
  古罗斯文明是在斯拉夫人和拜占庭文明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在罗斯建国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三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俄罗斯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首先,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其次,蒙古人的征服与统治;第三,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叶卡捷琳娜的开明专制。接受东正教使俄罗斯既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欧洲基督教文明,又从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拜占庭那里接受了某些东方文化。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使俄罗斯民族还在胚胎时期就注入了东方文化的血液,使刚接触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俄罗斯又立即转向了东方。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把俄罗斯带进了现代世界的门槛,决定了俄罗斯在以后几个世纪里试图回归欧洲、融入西方文明的命运。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大帝改革的继承者,她使俄罗斯在西方化的道路上更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俄罗斯文明在表面上成为西方文明的近亲,但在本质上却又与西方文明的核心拉开了距离,最终使俄罗斯文明更具自己的特色。在俄罗斯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东方和西方总是处在相互角力之中,从而形成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两种对立的思潮。
  第二章
  彼得大帝的统治时期
  
  在风景秀丽的莫斯科河边,人们从远处会看到一尊巨大而神威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地矗立在河畔,它就是曾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并对俄罗斯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沙皇——彼得大帝的塑像。这尊塑像是在1997年莫斯科建城850周年庆典上落成的。
  
  第一节《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鲍里斯?戈东诺夫死后,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开始积极往外扩张,据统计,在1610—1640年间,俄国的军事防线和殖民先锋就向南部大草原推进了300英里,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停地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及其他游牧民族作战。在东方,俄国人在30年间向前推进了3000英里,从鄂毕河来到了太平洋。
  在亚洲,俄罗斯人起初没有遇到任何能够阻挡他们的力量,然而,当他们从伊尔库茨克向前推进、抵达阿穆尔河流域时,他们遇到了对手,这就是强大鼎盛的大清帝国。
  俄罗斯人来到黑龙江流域寻找的不是霸权和领土,而是充饥的食物。严寒的北方不能盛产粮食,盛产的毛皮又不能充饥。他们满怀着希望向南折回到阿穆尔河流域,据土著传说,那里土壤肥沃、长着金黄色的谷物,是一块极好的地方。哥萨克瓦西里?波雅尔科夫接受了从勒拿河到阿穆尔河开辟一条小道的任务,他的非凡的远征和杰日尼奥夫沿北冰洋岸的旅行一起,在西伯利亚探险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波雅尔科夫于1643年6月15日率132人从雅库茨克出发,溯勒拿河及其支流而上,在一个地方穿过42道急流,失去一条船只。他在途中过冬后,次年又顺阿穆尔河而下。当波雅尔科夫驶抵松花江时,他派遣当地人去勘探这条支流。这群人除两人外,全遭伏击,一天后被杀死。主力队伍到达阿穆尔河口,他们在那里过冬,因天气寒冷和缺乏食物,备尝了可怕的艰辛。转年春天,他们大胆地驾小船驶入公海。他们向北沿着海岸前进,抵达鄂霍次克海,然后经由陆路返回雅库茨克。几乎占原探险队的2/3的80名成员,在这为期3年、行程4000公里的旅行中丧生。波雅尔科夫带回480张黑貂皮,还写了份报告,他在报告中宣称对阿穆尔河的征服是可行的。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的同时,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他们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11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
  这个条约除了极其重要的条款外,还有两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与欧洲一个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作为回报,第四条条款授予俄罗斯人以商业特权;该条款规定,两国臣民可以自由地越过边界、不受干涉地从事买卖。以后年代中发展起来的贸易是由商队从事的,它包括了黄金和毛皮;俄罗斯人用黄金和毛皮交换茶叶。正是从中国人那里,俄罗斯人获得了日后成为其民族饮料的东西,俄罗斯人很快就成为甚至比英国人更爱喝茶的人。
  
  第二节彼得大帝的最初统治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生活在19世纪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最为褒奖的18世纪的两个伟大帝王,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大帝,另一个是俄国的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不仅以其毕生的精力把一个落后腐败的俄罗斯建成一个强大的帝国,而且为塑造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彼得出生于1672年5月30日,其母是沙皇阿列克赛的第二个皇后娜塔尼娅?基里洛夫娜?纳雷什金娜。由于同父异母的皇兄费奥多尔体弱早逝,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被拥立为沙皇,史称彼得一世,由其母后垂帘听政。此后不久,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密谋篡权,发动政变,拥立胞弟伊凡为第一沙皇;彼得被贬为第二沙皇,远离朝政。由索菲娅亲自摄政。
  时隔数年,彼得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仪表堂堂、胆略智勇过人的青年,这一变化使索菲娅公主十分不安。1689年8月7日,公主决定利用皇宫护卫队——射击军出其不意地杀死彼得,以铲除后患。不料走漏风声,彼得连夜逃入修道院。第二天即命令射击军归顺自己,否则一律处死。于是射击军纷纷倒戈。索菲娅众叛亲离,被迫投降,并被监禁在一所女修道院中。于是,彼得重新成为俄罗斯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只是年少的彼得并没有对政务产生浓厚的兴趣,政权再次落入他的母亲及其亲信手里。直到1694年母亲死后,22岁的彼得一世终于掌握了国家大权。
  彼得一世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战争开始于1695年,俄军对亚速夫的第一次攻击以失败告终。由于海路供应没有被切断,亚速夫要塞在俄军的攻势下岿然不动。于是,在接下来的冬天里,彼得在顿河边上的沃罗涅日建造了一支舰队。他命令和督促别人拼命干,自己更是不知疲倦地工作。在他的督促下,1696年5月,30艘海上战舰和大约1000只运输驳船抵达亚速夫。俄国舰队中的一些战舰是在遥远的莫斯科建造的,然后在沃罗涅日编入了舰队。这一次,土耳其人在海陆两路都被包围,7月底,他们只好放弃了亚速夫。
  彼得一世自幼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在科学技术领域涉猎广泛。通过坚持不懈的外文阅读和同外国朋友的接触中,彼得深感俄罗斯的落后与腐败,加上克里米亚征伐的失败,更加坚定了彼得改革的决心。他认为,要使俄国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对其实现全面而彻底的改革,而改革首先要强军。为此,1697年彼得开始派遣大批青年使团到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特别是制造军火与造船技术,他自己则化名乔装随团到外国工厂学习技术。
  彼得一世身高异于常人,将近7英尺,而且体格结实,所以有超凡的体力和精力。1697年8月,他远赴荷兰赞丹学习造船技术。荷兰赞丹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小镇,但在300多年之前,却是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彼得一世到那里后,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除了荷兰,彼得一世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从西方回来后,彼得开始要求所有的朝臣、官员和军人都要剪掉胡须,改穿西方服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彼得一世也更换了俄罗斯的历法。自此以后,俄国的纪年以基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开端,不再以上帝创世的时间做开端。
  
  第三节大北方战争
  
  彼得一世一生戎马生涯,征战无数。曾为打通黑海之路,于1695—1696年两度率军亲征土耳其,终于迫使土耳其让出亚速夫要塞及其周围地区。
  对俄国来说,彼得一世进行的意义最重大的战争是为争夺出海口同瑞典展开的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对此,有人曾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17世纪末,波罗的海地区的局势出现了对俄国有利的变化。波兰、丹麦和普鲁士同瑞典矛盾加深,彼得一世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于1699年俄国与丹麦、波兰拼凑成反瑞典同盟。为避免两线作战,俄国主动提出与土耳其停战,俄土停战和约签字的第二天,俄国便匆忙对瑞典宣战。由于反瑞典同盟各怀主意,行动很不协调。当时瑞典的国王是查理十二,他于1697年登基,当时只有15岁。然而事实证明,查理十二是一个军事天才。他非常大胆地跨过海峡,把战火引到丹麦的腹地,敌人很快就被迫投降。解决了丹麦之后,查理十二马上对新敌人发动了攻势,他把部队开过波罗的海,进入利沃尼亚。1700年11月30日,瑞典突袭了正在围攻纳尔瓦要塞的俄军主力。尽管俄军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瑞典人还是击溃了俄军,打死和俘获俄军大约1万人,其余的3万俄军被迫放弃了大炮和辎重,慌忙撤退。
  至此,查理国王认为,俄国已不足为患,于是准备同波兰作战。而彼得却认为,俄军的失败在于没有强大的海军支援。于是他命令所有的造船和造炮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并把教堂的大钟送进工厂铸炮。俄军趁瑞军主力在同波兰作战之际,很快又恢复了在波罗的海的行动。
  1701—1704年,俄军基本上占领了涅瓦河口沿岸的瑞军要塞,终于稳稳地站在了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大海之滨。在瑞军的沉重打击下,波兰于1706年退出了反瑞同盟。1707年8月,查理国王率军远征俄国,随军而行的是粮草弹药补给车队,准备同俄国一决雌雄。查理率孤军深入俄境作战,但补给车队行动缓慢。瑞军在沿途还不断遭到俄军的袭扰,又缺粮草补给,处境十分困难。查理立即改变进攻方向,企图夺取富足的乌克兰地区,以补充粮草。彼得抓住时机,于翌年10月9日在列斯那亚村将瑞军的后勤补给车队一举全歼,给瑞军以沉重的打击。1708年的冬季特别寒冷,瑞军缺衣少粮,士气低落。1709年春查理决定先攻占波尔塔瓦战略要地,然后进攻莫斯科。到7月波尔塔瓦仍未攻下,彼得一世却赢得了宝贵的组织会战的时间。
  7月8日两军进入决战。参战的瑞典军队只有2.2万—2.8万人,俄军人数则超过4万,瑞典人在炮火方面处于更大的劣势。虽然瑞典军队顽强抵抗,但是还是没法挽回败局,最后大部分瑞典军队投降。几天后,败退到第聂伯河的残军由于无法过河,不得不放弃抵抗。查理十二带领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
  波尔塔瓦战役后不久,彼得一世一度陷入了命运的低谷。1710年,受法国和查理十二的鼓动,此前一直远离战争的土耳其对俄宣战。彼得率军从巴尔干向土军发动袭击,却不断陷入土耳其军队的包围圈,落得大败而归。随后几年,俄瑞重开战端。俄军又击败了瑞典海军,并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造成直逼斯德哥尔摩的态势,1721年9月,瑞典被迫同俄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于是,俄国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出海口。为此,参政院授予彼得一世“大帝”的称号。俄国从此进入帝国时代。
  在近代欧洲史中,大北方战争是很重要的一场战争,波尔塔瓦战役是最关键的战役之一。俄罗斯对瑞典的军事胜利和《尼斯塔特条约》的签署意味着俄国人已经在波罗的海地区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对其命运攸关的通往欧洲的窗口,而且事实上取代了瑞典,成为欧洲北部占有支配地位的大国。
  
  第四节彼得大帝的改革
  
  彼得大帝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军事事务上,但是他对中央、地方政府和教会的行政管理和财政也都进行了改革。
  1711年他下令解散大贵族“杜马”,成立由9人组成的参政院,撤销了50多个腐败无能的旧政厅,设立12个院分别处理外交、军事、财政、工商、贸易、司法等事务,同时还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将全国分为8个州,下设50个省,州长由沙皇委派,负责征兵、收税等政务。此外,还废除了大牧首制,成立了东正教事务管理局,实现了政教合一。
  建设强大军队、称霸世界是彼得大帝毕生追求的目标。彼得仿效西欧国家改组了陆军,解散了养尊处优的射击军;组建了正规常备军,制定军事条令,规范军队建设;实行义务征兵制。相对于陆军而言,彼得大帝一手缔造的海军更是他的骄傲。他刚开始亲政的时候,俄国海军只有一艘过时的军舰,而到了1724年,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达到2.8万人,拥有巡洋舰48艘,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他留给后任的还有一个新生的造船工业、波罗的海的一些港口和波罗的海的海岸线。
  彼得一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还表现在他大力兴办教育、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他认为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发达,科学文化事业落后;强大的俄国首先应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因此,他大力倡导兴办学校,奖励科学发明,派遣青年出国留学,聘请外国教师到俄国讲学;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还亲自主持简化了俄文字母及拼写方法;废止了俄历,采用西方通用的公元纪年。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变了俄罗斯的落后面貌,推动了俄国社会整体向前发展。
  彼得一世为俄国所建立的另一个伟大的功绩是创建了圣彼得堡城。1703年,涅瓦河均被俄国控制,彼得一世站在河口岸上,远望大海,心潮澎湃,他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独到眼光和魄力,毅然决定将这荒凉的海岸变成一座雄伟的城市,并决定把首都从莫斯科迁移至此。他向世人毫不掩饰这样的决心,俄罗斯将以此为基点,将整个欧洲纳入俄罗斯的新版图。1703年5月,按照彼得一世的命令,俄国人开始在涅瓦河口地区大兴土木,筑路建房。1704年彼得又聘请意大利建筑大师多明尼戈?特列齐尼主持城市建设。从此,圣彼得堡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充满西欧风光的美丽都市。
  由于过分的劳累,彼得大帝心力交瘁,正值壮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1724年3月,彼得大帝为皇后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女皇加冕仪式。在彼得逝世前几天,病痛折磨得他不停地叫喊,老远都能听见。后来他连喊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重重地呻吟。1725年1月27日早上,彼得忍住剧痛,虔诚地祈祷说:“我希望上帝宽恕我的诸多罪孽,因为我是在力图为我的伟人民做好事。”此后他便沉沉地昏睡过去,并于次日早晨6时去世。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俄罗斯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按他的意志的道路发展。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经济、文化、军事各个领域,而且将俄国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得一世的影响要大于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一类的帝王,而与明治天皇、威廉一世等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个人作用更为明显。
  ……





上一本:李岩起义 下一本:被画错了的脸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俄罗斯史的作者是汪华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