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作者:关晓武     整理日期:2014-08-19 12:26:05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本书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作者简介:
  关晓武,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
  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关晓武,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几点说明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资料
  三、研究主题
  四、历史分期
  五、研究方法
  六、成文经过
  七、图表说明
  第二节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
  一、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
  三、第三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以来)
  第二章青铜编钟的起源
  第一节礼和乐的萌发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几点说明一、选题缘由二、文献资料三、研究主题四、历史分期五、研究方法六、成文经过七、图表说明第二节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一、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三、第三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二章青铜编钟的起源第一节礼和乐的萌发第二节陶玲和铜铃一、陶玲二、铜铃第三节中原铙和南方铙一、中原铙二、南方铙三、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第四节陶玲、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小结第三章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第一节镈和甬钟的出现一、镈的出现二、镈的变化三、甬钟的出现第二节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一、早期的用中国编列二、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三、钮钟的出现四、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第三节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一、錞于二、羊角钟三、茧形钟四、扁钟、钲、铎和句鑃第四节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一、冶铸技术的提高二、乐律理论的形成三、社会形势的变化第四章钟乐的滞延与衰落第一节秦代钟乐第二节汉代钟乐一、汉钟乐沿革二、现存汉代扁钟三、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第三节魏晋南北朝钟乐第四节隋、唐、五代钟乐一、隋代钟乐二、唐代钟乐三、五代钟乐第五节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一、宋金辽钟乐二、元代钟乐三、明代钟乐四、清代钟乐第六节祭孔钟乐一、祭孔的历史沿革二、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小结第五章现代研究、制作和应用第一节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一、研究试制阶段二、全面复制阶段三、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四、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第二节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一、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二、编钟和钟架的设计三、编磬、建鼓悬件和敲击件的设计四、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五、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六、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小结第六章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第一节历史脉络线条一、起源二、发展和鼎盛三、滞延与衰落四、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第二季制造工艺拼图一、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二、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三、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第二节礼乐文化的形和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三、甬钟的出现    甬钟于西周早期开始出现。甬钟源自于饶是大家的共识,而西周早期甬钟的由来问题,学术界却有三种不同观点:“南来说”、“北来说”和“南北交流说”。从总体上看,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钟面结构的来源问题;二是斡的结构原型问题;三是西周早期甬钟3件编组使用制度的源头问题。   “南来说”可以解释标准钟面结构的来源问题,如高至喜等人所言,西周甬钟的形制、纹饰及钟面结构皆可以追溯到南方早期形态的甬钟以及云纹铙,其间没有缺环,但南方早期甬钟不具斡的结构及不成组列地单独出现的现象,是“南来说”解释后两个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克服的困难。    “北来说”可以较好地解释后两个方面的问题,但中原地区殷商时期的铙与西周甬钟纹饰风格、钟面结构上的差异,则是甬钟“北来说”解释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时难以跨越的障碍。   “南北交流说”是对前面两个观点的调和,可以在现象上解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但如徐坚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从甬钟的南北因素上溯源讨论这些因素在新的乐钟类型上得以延续的原因”,“仅根据已有的讨论归纳所谓南北因素”,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他认为“南北交流说”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为什么不同文化中的某些特定因素会被挑选出来进行组合?”    西周早期甬钟产生的技术条件应是成熟的,当时南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往也为甬钟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机会。至于“为什么不同文化中的某些特定因素会被挑选出来进行组合”的问题,这在古人可能是很简单的选择,对于我们今天来说由于历史信息的缺失却成了不易解读的谜团。    以下,我们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西周早期甬钟可能出现的背景。    先周文化与商文化有一段并行发展的时期,但总体上是落后于商文化的。先周青铜器受到殷商青铜文化的影响很大,西周前期的铜器,大多数沿袭的是晚商的技术,可视作这方面的例证。关中与周原地区的先周文化遗物中没有发现编钟类乐器,说明陕西发现的西周早期甬钟不是周人自己的传统。    西周以蕞尔小邦取代大邑商以后,必然要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来稳固自己的政权,会对商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分进行审视,加以有选择、有创造性的吸收整理。商经过在殷的持续经营,社会文明程度很高,周的很多东西是从商学来的。    商纣淫乱之时,“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史记殷本纪》),对周不可能没有影响。商的礼乐规范已经很完备了,周公制礼作乐并不是凭空而来。    中商重酒,殷商亦然,商的礼器组合中以酒器为多,西周前期的青铜礼器一段时期内也仍沿袭了殷商末以酒器为主的礼器组合习惯。但周人灭商之后,认为殷贵族的腐化堕落与沉迷于酒有关,因而以此为戒。周公谆谆告诫其子孙不要像殷商的贵族那样酗酒享乐,“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尚书无逸》)。《尚书酒诰》是周公用来告诫年幼的康叔的,指出戒酒是文王的旨意,而且是上帝的旨意,只有祭祀要用酒,不能“荒腆于酒”,如果有人群饮,就要拘捕杀死。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期即已把鼎、鬲等烹饪器和食器作为重要礼器,于中期前后形成了与殷商风格分野的列鼎制度。    而成编甬钟的出现,也应是西周权贵在规制礼仪上的重要组成要素。徐坚认为“西周编钟的出现是在南方成熟的甬钟十进入关中地区后,在商周革命的过程中被刻意取代先前存在于商文化中的编铙而形成的”,是很有道理的。    已知年代最早的甬钟(图3-11)出于……
  





上一本:长安志·长安志图 下一本:作为中国美术支流的日本绘画:山东日照东方艺术馆藏日本画精品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的作者是关晓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