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四人帮兴亡


作者:叶永烈     整理日期:2014-07-09 11:33:13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是全景式反映“四人帮”兴亡的唯一纪实文学作品,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生动读本。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潜心30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100多位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真实反映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一生及“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最新图文增订版,补充了学界对“四人帮”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订正了读者以及专家指出的《“四人帮”兴亡》初版的错误之处。新增了20余万字的内容,配有300余张珍贵图片,其中不少来自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
  近年来,有人称“四人帮”为“文革四杰”,称江青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好的学生”,称张春桥是“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还称粉碎“四人帮”是“华、叶、汪、李反革命集团”的“宫廷政变”……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四人帮”在“文革”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的人生轨迹如何?给中国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叶永烈的《“四人帮兴亡”》会告诉你历史的真相。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全方位、多角度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全过程的《反右派始末》;真实记录中国十年“文革”历史的《“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此外,还有《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等。
  摄影师简介
   杜修贤,“红墙”里的摄影师。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1944年参加八路军,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调新华通讯社任记者,先后任北京分社摄影组组长、中央新闻组组长、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全方位、多角度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全过程的《反右派始末》;真实记录中国十年“文革”历史的《“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此外,还有《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等。摄影师简介
  杜修贤,“红墙”里的摄影师。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1944年参加八路军,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调新华通讯社任记者,先后任北京分社摄影组组长、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1960年开始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者,1970年又同时担任毛泽东主席的专职摄影记者,直至两位伟人与世长辞,他才离开中南海。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毛泽东、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
  孟昭瑞,著名摄影家。1930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市,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从事摄影。先后在人民解放军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研究员。参加过平津战役、北平入城式、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摄影与采访,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著有《历史的瞬间》《中国蘑菇云》《东方红: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共和国震撼瞬间》等作品。
  
  目录:
  引言世界各报竞载《毛的遗孀被捕》//1
  韦德发现中共高层领导人“步调不一致”//1
  “四人帮”中的“四结合”//3
  第一章江青之初//8
  江青的身世之谜//8
  李家是个不安宁的家庭//12
  李云鹤的学戏生涯//16
  短暂的第一次婚姻//20
  成为梁实秋的部属//22
  最初的爱侣黄敬//26
  19岁加入中共//29
  借住在上海田汉家中//32
  在晨更工学团当教员//34
  黄敬来上海寻找江青//38
  江青和阿乐接头时猝然遭捕//39引言世界各报竞载《毛的遗孀被捕》//1韦德发现中共高层领导人“步调不一致”//1
  “四人帮”中的“四结合”//3第一章江青之初//8江青的身世之谜//8
  李家是个不安宁的家庭//12
  李云鹤的学戏生涯//16
  短暂的第一次婚姻//20
  成为梁实秋的部属//22
  最初的爱侣黄敬//26
  19岁加入中共//29
  借住在上海田汉家中//32
  在晨更工学团当教员//34
  黄敬来上海寻找江青//38
  江青和阿乐接头时猝然遭捕//39
  徐明清带江青到临海老家躲风头//48
  孙达生介绍江青重新入党//49第二章影剧明星蓝苹//53改名蓝苹主演《娜拉》//53
  崔万秋晚年忆蓝苹//55
  和赵丹领衔主演初露头角//57
  进入上海电通影业公司//60
  从《蓝苹访问记》看蓝苹//62
  唐纳其人//66
  沸沸扬扬的六和塔婚礼//70
  婚变使唐纳在济南自杀//74
  王泊生使蓝苹大失所望//77
  蓝苹想以“得脑膜炎死了”赖账//79
  蓝苹的心病所在//81
  蓝苹终于与唐纳重回上海//82
  “唐蓝事件”满城风雨//85
  和王莹争演《赛金花》主角//88
  蓝苹、狄克和崔万秋//92
  蓝苹终于离弃唐纳//97
  秦桂贞是历史见证人//98
  蓝苹成了破坏章泯家庭的第三者//100
  蓝小姐受到社会舆论谴责//104
  蓝苹终于告别大上海//107第三章成为“第一夫人”//109千里迢迢到西安找徐明清//109
  博古同意蓝苹进入延安//111
  黄敬先去了延安//113
  江青的党籍问题受到了审查//115
  成为中央党校第十二班学员//119
  “他乡遇故知”——康生//120
  亮相于延安舞台//121
  指导员兼“网员”的双重身份//124
  从“二姨太”到“大红鞋”//125
  江青初识毛泽东//128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136
  风姿绰约的才女吴莉莉//138
  “吴莉莉风波”//141
  贺子珍后悔终生//151
  江青乘虚而入//153
  关于毛、江“约法三章”//156
  江青终于和毛泽东结婚//165
  生了女儿李讷//172
  整风运动中康生保江青过关//174
  江青变娇变骄了//177
  江青与周恩来的“惊马事件”//179
  江青借牙病飞往重庆//182
  唐纳在重庆拒见江青//184
  江青写信慰问赵丹//191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194
  城南庄的惊险一幕//200第四章张春桥之初//203华蒂社的中坚//203
  “文坛恶少”张春桥//206
  眼高手低的“前进的作家”//208
  《小晨报》出了张春桥的丑//210
  崔万秋其人//213
  作为作家的崔万秋//215
  崔万秋的真面目//217
  狄克成了崔万秋的打手//219
  泄露狄克底细的是张春桥自己//222
  鲁迅再驳狄克//224
  红皮白心的张春桥//228第五章张春桥的发迹//232狄克钻进延安//232
  张春桥告了邓拓一状//239
  晋察冀之恋//240
  张春桥喝下了苦酒//241
  与柯庆施共事于石家庄//243
  取恽逸群而代之//245
  张春桥坐镇《解放日报》//248
  成为柯庆施的智囊//250第六章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252姚文元在批胡风大会上一鸣惊人//252
  姚文元结识张春桥//254
  文坛上冒出长角带刺的脑袋//256
  姚蓬子被捕使姚文元跌入低谷//257
  姚蓬子本是阔少爷//263
  象征派诗人姚蓬子//269
  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274
  对诗集《银铃》的自我否定//276
  姚蓬子出任左联执委//278
  与丁玲创办《北斗》//281
  鲁迅写诗《赠蓬子》//285
  出任《文学月报》主编//287
  转入秘密战线——中共特科//289
  姚蓬子在天津被捕//291
  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295
  丁玲笔下的姚蓬子//300
  与徐恩曾攀上干亲//305
  假钞票帮助了作家书屋//310
  精明的投机商//314
  姚蓬子为姚文元操碎了心//317
  姚文元披上了革命外衣//320
  令人寻味的姚文元道路//322
  长篇《百炼成钢》成了废铁//324
  “我已变成一棵墙头草”//326
  姚文元跨进《萌芽》编辑部//328第七章江青“偶尔露峥嵘”//330江青飞往苏联疗养//330
  贺子珍顾全大局//334
  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337
  江青第一次重返上海//339
  出任中宣部电影处处长//342
  批判《武训传》江青“露峥嵘”//344
  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347
  第一次匿名信事件//349
  “游泳池事件”//354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55
  “政治夫妻”//361
  成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366
  旁人眼中的江青//369
  “骄杨”风波//372
  “桂花酒”之谜//377
  毛泽东在庐山会晤贺子珍//381
  又一封令江青坐立不安的匿名信//389
  江青之兄李干卿惹风波//392
  江青的体育疗法和文化疗法//396
  跟王光美比高低//401
  康生开创索隐式批判恶例//403第八章毛泽东注意起张、姚//407上海的那个“好学生”//407
  毛泽东注意起“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409
  发表一系列“右派”言论//411
  突然跃为“新星”//413
  姚文元发迹史上的里程碑//414
  一抹脸成了“反右英雄”//419
  横扫“右派”//420
  姚文元“双喜临门”//424
  “金棍子”讨伐文坛老将//425
  姚文元的“诗传单”//427
  一度“失业”的“棍子”//429
  批判巴人的“人性论”//432
  出任《解放日报》编委//433
  “出气简报”大骂姚文元//434
  巴金怒斥“姚棍子”//436
  “骆漠”是谁//438
  《杂家》事件//440
  持箭找靶闯进音乐王国//443
  贺绿汀迎战姚文元//445
  张春桥是一位化名的“反右英雄”//447
  柯庆施差一点取代周恩来//449
  张春桥引起毛泽东的注意//453
  张春桥的“成名作”《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455
  毛泽东嘱张春桥与陈伯达同行//457
  干掉陈其五//462第九章江、张联手抓“样板戏”//466江青成了上海的“女客人”//466
  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468
  柯庆施介绍江青结识张春桥//471
  在上海发出“有分量”的第一炮//473
  给《红灯记》打上“江记”戳号//478
  树《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为“样板”//481
  江青发表演说《谈京剧革命》//484
  张春桥成了“两出戏书记”//487
  江青剋了张春桥一顿//490
  柯庆施之死//492
  张春桥提携于会泳//494
  江青伸手抓《海港》//497第十章批《海瑞罢官》一炮打响//503毛泽东称赞过《海瑞罢官》//503
  张春桥介绍江青结识“青年评论家”姚文元//505
  江青组织批判《海瑞罢官》//507
  看中“民间报纸”《文汇报》//512
  姚文元的“宏文”拉开“文革”序幕//515
  张春桥成了《文汇报》的“太上皇”//518
  中学生马捷成了批姚先锋//521
  大学生王复兴奋笔批姚//526
  张春桥终于“引蛇出洞”//529
  “围城打援”——打北京援军//530
  “海瑞热”的来历//537
  毛泽东与批《海瑞罢官》的关系//541
  邓拓死于姚文元笔下//548
  田家英为抗争而献身//551
  文网恢恢,血泪斑斑//556
  …………美女吴莉莉为江青成为“第一夫人”扫清了道路
  吴莉莉“唤醒了”毛泽东的“青春幻想”,所以毛泽东对吴莉莉充满特殊的好感。
  《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写道:
  “每当她与毛讨论罗曼谛克的爱情时,对话似乎是说给原是充当中间人的吴小姐听的。讨论过程中毛做诗,吴丽丽当然比史更欣赏毛的诗。她以毛诗中所用的韵律赋诗作答,这使毛很高兴。他们详细讨论未来新社会中的男女关系,这些思想,都进入了以旧诗词的形式写就的诗篇。”
  毛泽东写给吴莉莉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因为吴莉莉在离开延安时含泪烧毁了毛泽东的诗稿。
  吴莉莉也能写诗。她以毛泽东写给她的诗的韵脚所和的诗,也没有流传下来,同样因为吴莉莉在离开延安时含泪烧毁了她写给毛泽东的诗稿。
  《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披露:“他的诗词在过去几周内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明,毛泽东写给吴莉莉的诗,不止一首。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细节:
  其一,在毛泽东一生中,只为杨开慧、丁玲、吴莉莉、江青四位女性写过诗词。
  其二,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从1937年写给吴莉莉的诗词之后,再也没有诗兴,中断了6年之久,直到1943年为悼念国民党军抗战殉难烈士戴安澜做了一首诗。
  终于,贺子珍忍无可忍,爆发了“吴莉莉风波”。
  史沫特莱曾经把“吴莉莉风波”告诉埃德加·斯诺。斯诺在史沫特莱去世后,在日文版《毛泽东的离婚》一书中讲述了这一风波。斯诺先是写及贺子珍与史沫特莱之间产生的矛盾[转引自云汀、张素兰:《毛家兄弟与贺家姐妹》,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延安的妇女们开始注意到男人中有一种挑战的意味。她们怀疑史沫特莱是主要祸根。比如,她们认为一个外国女人用那么多时间同她们的丈夫在她窑洞里谈话实在是怪事……
  正是毛的妻子贺子珍最不喜欢史沫特莱。反过来,史沫特莱坦率地表示,她认为贺子珍过的是苍白的、修道院式的生活。她不具备一个革命领袖妻子的必要条件。史沫特莱对贺子珍的冷淡就表明了她的看法。结果,两人之间虽没有发生什么争吵,但相互敌视是很深的。
  史沫特莱有个习惯,常讽刺年轻的共产党官员们怕老婆。她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如果他们自己不能从妇女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也就不可能解放全中国……史沫特莱把西方舞引入延安,使一些人忍无可忍,她激起了妻子们的公开反对。
  ……
  在一封信里,史沫特莱有趣地写道:“毛说因为妇女不会跳舞,她们全都反对跳舞。”
  还写道:“我还没有用跳舞腐蚀毛,不过很快就可能成功。他想学跳舞唱歌以备有机会出国,因而他必须学会最新的狐步舞。”
  “四人帮”的“地下生活”
  “四人帮”在1976年10月6日那个难忘的夜晚,被押进神秘的地下工程之后,从此就被关押在那里,过着“地下生活”。
  陪同江青进入地下工程的护士马晓先,很注意观察。她记得,红旗牌轿车在地面上行驶一段路,便进入地下。先是驶过一条地下通道,然后才进入地下室。也就是说,地下室离地下入口相当远,与外界完全隔开。
  马晓先还注意到,地下工程里的走廊以及房子里墙的下半截,是用水曲柳护板装饰。她觉得眼熟,不由得记起,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在1976年9月18日结束群众瞻仰之后,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泽东遗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被送到地下室里去保存,直到水晶棺做好、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建成,才移往那里。由于毛泽东在1976年9月去世,这个地下室的代号为“769”。
  当毛泽东的遗体保存在“769”地下室的时候,马晓先曾跟随有关的人员到过那里看过毛泽东遗体。当时“769”地下室警卫与医务两套班子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从大门口到“769”地下室设了四道岗哨,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张耀祠等领导轮流带班。为了确保“769”地下室环境不受污染,中央规定汽车不准进入。中央领导人来此,即使是华国锋,也必须在外面下车,步行进去,沿地下通道走100多米,才来到“769”地下室。“四人帮”中除姚文元之外,都来过“769”地下室。
  她记得,“769”地下室的走廊以及房子里墙的下半截,也是用水曲柳护板装饰。她判定,如今关押“四人帮”的地下室,可能也就是“769”地下室。
  不过,据1976年9月20日凌晨护送毛泽东遗体到“769”地下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回忆,载着毛泽东遗体的车队当时从人民大会堂穿过长安街,朝西四方向的毛家湾驶去,进入一家医院。“769”地下室在北京某医院的地下,原本那里是一个地下手术室,是医院为备战而设立的。难道“四人帮”是关在那里?
  很可能“769”地下室的装饰,与关押“四人帮”的地下室一样,所以“四人帮”未必是关押在“769”地下室,而是中南海的地下室。
  这个地下工程,原本是战备工程,按照毛泽东“深挖洞”的指示挖的战备指挥部。由于是供领导人在发生战争时进行指挥的地方,所以地下工程里的房间都比较宽大。
  在关押“四人帮”之后,地下工程外边有警卫,门口有警卫,屋里有警卫。
  “四人帮”在地下工程里,名副其实地受到隔离审查。
  说隔离,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监禁,由拘捕他们时的行动小组负责看管。“四人帮”被隔离在地下工程的不同区段。他们彼此都不知道有谁也关押在那里。地下世界一片寂静。他们不准看报纸,也不准看电视,完全切断了外界信息。
  说审查,在那里“四人帮”确实受到审查。但是“四人帮”在刚刚被打倒的日子里,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持顽抗的态度。
  “四人帮”虽说处于“地下世界”,但是住宿条件都还是不错的。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套间,除了卧室之外,还有客厅以及卫生间。每个人都有桌椅,有纸、笔,另外也都有一套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每天都通风除湿,并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四人帮”在隔离室内不戴手铐,可以自由行动。当然,为了防止他们寻短见,他们一举一动24小时处于看管人员的监视之下。
  ……





上一本: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下一本:甲骨文的故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四人帮兴亡的作者是叶永烈,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