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作者:曹大明     整理日期:2014-05-19 00:33:08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项目编号:10YJC850001)的资助。书稿首先概述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成因和现状,认为族群认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强度。阐明赣南畲民通过族源、祖地的历史记忆使其族群认同得以重构。强调民族识别之后,畲民是享受国家民族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并在地方现代建设中发挥出重大作用。进而指出赣南重塑“畲人”的文化实践,不仅是东南散杂居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和文化自觉的过程,更是国家民族关系的地方性话语。
  目录:
  序:………00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003
第二节相关理论与学术史回顾……004
一、理论回顾-004
二、畲族相关研究回顾……017
第三节资料、方法与基本框架……027
一、资料来源及分类…027
二、主要研究方法……029
三、成果框架……030
第四节赣南的生态地理与畲族概况………031
一、赣南的生态地理…031
二、赣南畲族概况……034
第二章区域历史上的“非汉”族群
第一节百越与山都木客…049序:………00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003
  第二节相关理论与学术史回顾……004
  一、理论回顾-004
  二、畲族相关研究回顾……017
  第三节资料、方法与基本框架……027
  一、资料来源及分类…027
  二、主要研究方法……029
  三、成果框架……030
  第四节赣南的生态地理与畲族概况………031
  一、赣南的生态地理…031
  二、赣南畲族概况……034
  第二章区域历史上的“非汉”族群
  第一节百越与山都木客…049
  第二节“蛮僚”与“峒寇”…056
  第三节“畲贼”……062
  第四节“山野子”…075
  小结………081
  第三章民族身份的确认
  第一节从“蛮僚”到国民:近代国族主义话语下的畲民……085
  第二节识别的历史………089
  一、1950年代的识别…089
  二、1980年代赣南畲民民族成分的恢复………095
  第三节赣南畲族识别的反思………102
  一、谁的“畲族”?………102
  二、标准何在?……106
  小结…………113
  第四章历史记忆的重构:以族源、祖地为中心
  第一节族源记忆的重构……118
  一、盘瓠的“隐没”………118
  二、盘瓠的“复现”………135
  第二节祖地记忆的重构……147
  一、“河南说”与“中原说”………148
  二、“宁化石壁说”………151
  三、寻根凤凰山…………161
  小结…………164
  第五章畲族认同下的文化实践
  第一节传统节日的“恢复”:以信丰“三月三”乌饭节为例…167
  一、信丰“三月三”乌饭节的酝酿、筹备与展演…168
  二、畲族艺术团的成立及其对畲族文化的传播…184
  三、影响:来自畲、汉村民的声音………—188
  第二节民间信仰的“畲化”:寻乌汶口的例子………192
  一、江东庙“迎故事”的“征用”…193
  二、祖先祭祀的“畲化”……214
  第三节畲族特色建筑的打造:南康赤土的例子……219
  一、赤土畲族乡与蓝姓畲族……220
  二、从盘瓠到凤凰:建筑中的民族特色…………222
  三、人类学的分析:作为象征资本的特色建筑……231
  小结………233
  第六章结论……237
  参考文献……241
  附录一……261
  附录二……265
  附录三……266
  附录四……267
  附录五……269
  附录六……271
  附录七……273
  跋……287赣南畲族1954年开始识别,1956年确认为314人,后增至72237人(2008年统计)。畲族人口的飙升主要因新识别而增。历史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质。历史记忆的“工具论”(功利论)所认为的传统畲姓的客家人群的“畲化”解释有片面之嫌。其实,“工具论”只是对历史记忆的助推而已。没有文化元素的客观存在,就难于保存族群的历史记忆,进而维系族群意识。即使这种意识只是沉淀于下意识层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从“自在”跃升为“自觉”。以这种“根基论”为主导,兼采“工具论”,是本书的理论取向。
  赣南蓝雷等姓群体在识别为畲族之前,他们是亦客亦畲的族群。在民族政策的场域中,原生文化因素发掘,历史记忆揭示,族群认同彰显,这就是著者的解析逻辑。然而,本书的学术价值,更在于用详尽的事实证明:传统畲姓,世系来源,始祖崇拜,香炉数符,“山野子”俗呼,亦显亦隐的特异惯习等诸多文化特质一旦汇聚起来,就形成“互文”(context)的文化解释,地方性的族群历史记忆得以清晰显影,进而在社会语境(situation)中催生出民族认同意识。
  新识别为畲族的人群,具有这些特质遗存的并不多见,普遍是有此失彼,甚或仅凭传统畲性也跻入识别。即使是遗存的某些特质,也远离普识的标准,如始祖崇拜蜕变为生活禁忌。而传说的历史记忆,也与公认的表述相去甚远。不过,只要一脉相连,蜕变和衍异仍予以认可。新识别的赣南畲族表明了所存特质和记忆的简陋,因此识别后的文化重建,便是畲族认同的文化表述和展示的规范化或趋同化。这让人联想起不及格却入学再重修补考的事儿。1980年代以后的赣南畲族识别,并不是惟功利的族属幻变,而是对赣南这一历史上畲族文化重灾区进行放宽标准的识认。
  要求民族识别的文化自觉,1980年代首先在赣南安远县启动。他们是明代晚期迁入赣南的闽西畲民的后裔。即使是1950年代赣南惟一识别的兴国畲族,也是明代晚期迁入赣南的闽西畲民的后裔。这说明明代中期王阳明“巡抚南赣”时对赣南畲族实行围剿的高强度和“(新民)教化”的彻底性,也说明散杂居的畲族,其广布的空间优势,可以弥补某一区域民族文化传统的时间断层。大抵说来,明晚期以后主要来自闽西、其次来自粤东的畲族文化,助燃甚至是延续了赣南的畲族文化。
  曹著还论述了新识别为畲族的赣南地方族群的文化展示。这些展示的资源也兼采自闽、浙畲族。这些文化展示,或有过多的浓墨重彩。然而,这种浓重的色彩,是对历史缺损和遗憾的追补,是封建时代郁结的畅快释怀。从匍匐到站立,从隐形到亮相,这正是赣南畲族在当代民族政策所构建的社会语境的心语表达和纵情放歌。
  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人类学民族学尤以田野为重。著者踏遍青山,考察调访,甚至从赣南“游击”到我当年插队的闽西武平大禾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讨赣南畲族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这一首部专著,也透露着科研之道和田野魅力。





上一本:全透视简明中国通史 下一本:接近真实的汉朝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作者是曹大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