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宋武帝刘裕:我是这样当上皇帝的2


作者:逍虎     整理日期:2014-04-27 11:39:11

本书以《资治通鉴》、《晋书》、《宋书》等史料为蓝本,非常新颖地以第一人称方式,描写了南朝第一帝刘裕从一介平民起家,到加入军队成为普通士兵,再一步步成为名将,直至以宋代晋,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并对刘裕的权谋将略,以及他的人物性格、心路历程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刻画。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传记。本书也是一部权谋指南书,而且是最高境界的权谋之道。封底附有刘裕的奋斗简史,颇有趣味。
  作者简介:
  肖亮,笔名逍虎,九十年代就和宁财神、李寻欢等一样,是第一代写作大神。拥有百万粉丝,他的这部历史小说在网上仅仅进行了部分连载,一个多月就有6000多万的点击量。
  目录:
  第一章虎落平阳(上)
第二章虎落平阳(下)
第三章高手过招
第四章恶语中伤
第五章红颜之命
第六章神龙附体
第七章西出迎敌
第八章荆州战策
第九章土断政策
第十章先锋司马
第十一章主将之忧
第十二章无能之忠
第十三章力劝迎击
第十四章使者舌战
第十五章政治迷云第一章虎落平阳(上)
  第二章虎落平阳(下)
  第三章高手过招
  第四章恶语中伤
  第五章红颜之命
  第六章神龙附体
  第七章西出迎敌
  第八章荆州战策
  第九章土断政策
  第十章先锋司马
  第十一章主将之忧
  第十二章无能之忠
  第十三章力劝迎击
  第十四章使者舌战
  第十五章政治迷云
  第十六章临阵而降
  第十七章受制于人
  第十八章为虎所伤
  第十九章黯然返乡
  第二十章阿谀逢迎
  第二十一章古今战例
  第二十二章孙恩之死
  第二十三章韬光养晦
  第二十四章铮铮佛语
  第二十五章南征永嘉
  第二十六章忠臣之后
  第二十七章山岭之夏
  第二十八章锤将护主
  第二十九章猛将较武
  第三十章无终无果……本书是《宋武帝刘裕:我是这样当上皇帝的》第二部,一代名将开疆扩土,夺取神州半壁江山。一代枭雄通过各种政治权谋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号称“南朝第一帝”,辛弃疾词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以一介布衣投身军伍,成为一代名将,又最终成为九五之尊,他的武略和政治智慧、权谋之术值得后人深思。东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三国之后有一个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时期,也是很有故事和看点的时期。
  九十年代起,我就开始执迷于在网上写文章。那时候还只是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我花了大半的时间在蓝波快信上(一种通过电话线拨号到服务器,然后上传下载BBS信件的通信方式),小半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因为那时连互联网的人不多,尽管我是蓝波快信互联网的版主,但确实很难招徕关注。我一个人的贴子就占了我这个版的一大半。为了不让我自己成为这个版的绝版版主,我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发在了文学版。
  以后不论是个人网站兴起、BBS兴起、博客兴起还是近来的微博兴起,都没有改变我当年在蓝波快信上发贴子的思路,把一篇文章写得好、写得有趣,吸引一帮读者过来,以满足内心的虚荣。经历了网易个人网站被删、微软MySpace被卖等事件后,我在网上的那些贴子基本上存在的不多了。我认为与其写这些过眼云烟的文章来,不如把写博客的时间腾出来,去把那几本我真正想写的东西写完。
  于是在09年之后我基本上就不再写博客,而是开始写小说。之前写过一本东周时期的小说。那是头一次写历史小说,既要忠实于历史,又想演绎,所以到头来弄得两头不沾,不伦不类。再加上那篇小说是写文为主、武为辅。对政界人士、商界人士和研究人士也许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未必会吸引广泛的受众。东周乃是我心目中一个神圣的时期,作品没有达到完美的境地,不想拿出来羞辱自己。不过等时机成熟时再换用另一种写法。
  这一篇是我写的第二篇。因为有了上一篇的经验,所以在人动笔之前先花了三个月时间进行框架构思。首先要把故事说完整,同时也要体验出一个英雄物的成长经历,也要交待时代背景。
  对于时代背景,我采用了松散的多线程的描写方法。之所以是多线程,是因为那个时代英雄并不止刘裕一个,但刘裕是其中最出色的。对其他英雄的描写,有助于说明这个“最”字。之所以是松散的,是因为这个小说里的主角只有刘裕一位,他就是一号。既没有女一号,也没有男二号。并不是说小说里的刘裕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历史上的刘裕本就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人物,都和他不在同一个时代。即便不在同一个时代的英雄,刘裕也是出类拔萃的。这也不是我的评价,是刘裕同时代的其他几个古人的评价。
  对于英雄的成长经历,我是要还原其“人性”的一面,而不是去描述其“神性”的一面。因为神性是不可复制的,对世人是没有启示的;而只有人性,才可以发掘到能给予我们帮助的诸多因素。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描述方法。这个伟大的英雄,不是刘裕,是我。每一个怀着热血的读者读到历史时,常常会有一种代入感。假如自己是白起该如何、假如自己是荆轲该如何、假如自己是诸葛亮该如何。读历史,有时候读的是自己内心的一部英雄史。既然如此,不如就把自己带入这个历史时代,让自己成为那最具勇力、最具谋略、千古一人的英雄吧。所以,不必痴想、不必穿越,“我”就是主角。
  当然,对于作者而言,以“我”来描述、揣摩,显然不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弱者之情揣强者之意之嫌。但毕竟写的是小说、是演绎。假如刘裕本人写过一本自传或日记,说明他碰到各种事情的内心想法,那对于我写这本小说必然能起到帮助。可惜暂时还未发掘到这样的文字,我也不能对刘先生进行一番访谈,且让我这么个世俗、慵懒、毫无成就的人去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揣摩一下英雄的本意吧。
  关于《资治通鉴》。我的这篇小说是以《资治通鉴》为蓝本而写的,其次是《晋书》。其他人物的故事则是取材于《宋书》、《三国志》等。史书的优劣以我之才难以评价。但我以为对于现代人而言,如果要读史,不如就从《资治通鉴》开始。自以为古文的水平还不错、也系统地练过速读。但读《资治通鉴》断断续续地也花了半年时间。现代社会,估计很少有人会花半年时间去读一本书。资治通鉴其实是非常符合现代人欣赏口味的一本书。他源自正史,但是又不像正史那样难读,而是按时间顺序记载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皇帝看的,不是所有皇帝的文学水平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司马光把这本书写得非常通俗易懂。这就是大才。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是那种深入浅出,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非常浅显易懂的人。而不是把简单的道理弄得极其深奥,让人不知所云的人。
  说了那么多《资治通鉴》的优点,再说一说这本史书的缺点。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着与我一样的想法,因为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而且是无法弥补的硬伤,也是司马光先生永生挥抹不去的痛,那就是:这本史书只提到了宋代以前的事!就像《红楼梦》只传下了前八十回一样。
  有幸看到许多人怀着赤诚的态度来挖掘历史、反思历史、演绎历史,不论文字如何、不论讲故事的水平如何。他们所做的工作,一定会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这些文字能够传下去的话。
  其实我偏爱的历史时其是东周。尽管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一个时期,但却又是最有成就、人才最多的时期。中华文化,就是诞生于彼时。试想,假如没有焚书坑儒,假如东周的典籍流传至今,中华文明将会是多么令人震惊?汉代奠定江山之后,在全国只找到一个精通儒学的大师。只有一个!而且在战国时期、儒学还是显学。有着众多传人的儒家到了汉家只有一个人精通。别的学说更是连传人都没有了。尽管现在已经发掘了许多百家的著作,但是有几部是真的呢?就连《四书》、《五经》都有人怀疑是后人补著的,何况别的书。
  研究晋史的人很多,但是可惜的是多半是在进行学术研究。非学术历史研究者对于晋史的了解多半止于王导、谢安(含谢玄)、苻坚三人。文艺研究者也多半止于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谢灵运等数人。除非是对晋史特别感兴趣的人,否则对于刘渊、王猛、慕容垂、姚苌这样的英杰可能是知其名而不知其人,而知道赫连氏、拓跋氏、沮渠氏的人就更少了。
  我们研究历史,也多半止于大汉本位主义。这个其实可以理解。你是要站在石勒的角度,写为了国家的政权,如何屠杀汉人?还是要站在金国的角度,描写金太子雄才大略,如何入侵大宋?这不是跟站在日本首相的角度,写如何占领东三省并侵略全中国一样么。
  本书史料应用是以《资治通鉴》为主,并参考了其它的史料。关于风俗、文化等细节,则是参考了《晋书》、《宋书》等“礼”、“地理”等章节,而兵法、阵法、攻守城、战争,则是参考了晋代以前的《孙子》《吴子》之外,还参考了晋代以后的《武备志》、《武经总要》、《墨子城守名篇简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等军事文献。以期使这本小说更贴近于史实,而不是想当然的胡编乱造。
  我希望能把中国所有的历史都能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而不仅仅只是去研究热闹的三国或大家都感兴趣的清朝。请上天保佑我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人生夙愿。  自序2:关于寄奴
  晋朝,与宋朝、明朝一样,尽管有着诸多辉煌,但依旧是中原汉人心中永远的痛。这几个朝代都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仅止历经几代之后就面临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乃至于最终苟且于亡国的边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江南小朝廷,最早就是创建于晋朝。
  宋朝的辛弃疾之所以在京口咏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名句,不仅仅只是吟诵本小说的主人公寄奴(刘裕)的丰功伟绩,而是抒发北伐中原、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夙愿。谁能想到,这样的历史夙愿从晋朝时开始延续到了六百年后的岳飞时代,又一直延续到八百年后的孙中山时代。
  冷兵器时代,所有北伐的诸多将领、政治家中,唯有刘裕取得的功绩最大,也唯有刘裕真正成为胡虏畏惧的对象。当刘裕在讨伐燕国陷入战争胶着状态,面临秦国的大军威胁时,他充满豪情地对秦国的使者说:“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你回去跟姚兴(秦国的天王)说,我灭了燕国之后,原打算休兵三年之后再取秦国。你们秦国今天要来送死,那么赶紧来。)
  政治、军事上取得的辉煌,使刘裕的对手们都对之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秦国的天王姚兴对刘裕的评价是:“刘裕拔起细微,能讨诛桓玄,兴复晋室,内釐庶政,外修封疆。”他的话中之意就是:刘裕一个寻常百姓,建立如此功勋,的确是非凡之才。
  魏国的皇帝拓跋嗣问大臣崔浩:“裕才何如慕容垂?”
  崔浩的评价是:“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慕容垂虽然是绝世之才,但刘裕有过之而无不及。慕容垂的成就靠的是他的资历,而刘裕在注重门阀的晋国却只是一个毫无声望的百姓,因此崔浩对他的才能和成就特别赞赏。
  我在读《资治通鉴》时,看到刘裕很多时候一出场即是孤身对战数千人,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猛将;之后读到他率义军击溃权臣桓玄、并保住晋朝的江山,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热血忠臣;再读到他率军以磅礴气势平定燕国、秦国,并收复秦、汉、魏三朝的故都洛阳、长安时,他在我心目中已不仅只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超凡的政治家、军事家与爱国者。
  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裕在感到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前,留了大军镇守长安,自己却返回南方夺取了皇权,建立起刘姓宋朝,致使即将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功亏一篑。所谓“常使英雄落满巾”,令后世满怀爱国之心立志北伐、统一中原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唏嘘感慨的,也在于此。
  不过,得也罢、失也罢,刘寄奴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值得人为之缅怀。
  (另:两年前这部小说写到10多万字时,我曾专程到镇江(古代的京口)去怀古,可惜那时候北固山在维修,无法去北固亭抒发一下感怀。但却看到了京口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不枉彼行!)……





上一本:悲愤琉球 下一本: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精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宋武帝刘裕:我是这样当上皇帝的2的作者是逍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