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为学之道


作者:万明华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5:02


  万明华,江西南昌县人,1965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编审。
  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新世纪版”语文教材培训专家。
  政协江西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政府第七届督学,民进江西省委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省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长期从事哲学、文学、语文教育学等学习与研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关论文近百篇。主要著作有:《有效的语文教学》《又见君子——探寻中国人的智慧》等。
  搜采先贤为学谛论,撮述其要,成此粲然宏编。
  ——方智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用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书中四十九位中国先贤应该就是明华的“生命原型”、自我镜像和人生楷模。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将中国文化先贤凝重厚实、博大精深的思想,提炼成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
  ——刘大为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修辞学》原主编为开发中华文化的宝藏,明华挖掘求索、扬沙淘金,提炼中华文化瑰宝。
  ——刘书林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总编
  囊括中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与治学为学精髓,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榜样。
  ——杨朝明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先贤“为学”“为道”的核心部分,钩玄发微,叙事与释“道”结合……向读者展示了四十九位中国先贤的“人物素描”。
  ——吴立岗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外国中小学教育》主编
  本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笔优美,感情充沛,读起来很有味道,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修养、核心学养问题入门的简明读本。
  ——郝振省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先贤们从“敏于学”的学子到文化思想的巨擘都是植根于家庭早期教育的深厚沃土。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爬罗剔抉,含英咀华。钩沉致远,探赜汲纳。宏文面世,可喜堪夸。
  ——顾之川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先贤的“核心学养”也折射出“立德树人”等中国教育传统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应该视为我们教书育人的“传家宝”。
  ——巢宗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2018年10月27日,又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周六。早上6时,我漫步在南昌最好的风光所在——赣江之畔,亲近江水,吸纳大自然的营养,感受夏日清晨的一段清爽,快乐而惬意。7时,我回到临近赣江的家中,再次眺望赣江,江面涌动着金色的波光,那是夏日金灿灿的阳光反射。临江而居,视野开阔,心胸开朗,这是上天馈赠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面对这奔流不息的滔滔赣江,我思绪万千……
  古往今来,是这条河流滋润着赣鄱大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赣江两岸的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他们聪明智慧。早在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勃到此并登临滕王阁,发出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感慨,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这部书稿,经过近六年时间的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已于近日杀青。此时此刻,我如释重负,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与兴奋。
  从2012年12月开始,我拟定提纲,准备撰写一部“立德树人之道”方面的书,于是开始搜集材料,大量研读。这几年,我读张世欣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读李建华、夏建文等的《立德树人之道》,读黄钊的《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上下卷),读朱永新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读郑福田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赞述》等书籍,开始了对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立德树人”思想的研究与写作。我边读边学边写,一路过来,搜集了大量资料,撰写了近20万字的草稿,同时还应邀去各地同省内外专家研讨。随着写作的逐步深入,我更加感觉笔头沉重,恐怕自己在这一领域学识太浅,功力不济。
  2013年,我开始转向,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着手,重点研究“仁爱、民本、和合、大同、公平、诚信”等问题。我认真研读陈来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张岂之的《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许嘉璐的《中华文化前途和使命》,读牟钟鉴的《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读牟复礼的《中国思想之渊源》,读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余秋雨的《君子之道》等书,书读得多了,得到的启迪自然更深。在不断的探索中,又是一年春草绿,斗换星移几度秋。艰辛的一年时间过去了,书稿完成了近一半,在这个过程中,我又一次感觉到力不从心,凭着自己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文学研究的基础,还远远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确确实实觉得自己眼高手低,于是,再度陷入茫然和困境。2014年6月的一天深夜,为了换一换感觉,我随手翻开牟宗三的一部作品,扑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经过这几十年来艰苦的磨练,我以前觉得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猎好多,好像一切学问都一起跑进来了。但是现在已一件件都被摔掉了,那一些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根本没有沾到我的身上来,沾到我的生命上来。我现在所知的只有一点点,很少很少。就是这一点点,我到底有多少成就,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个确定的判定。这就是所谓“为学实难”,作学问的艰难。当年朱夫子也说他一生只看得《大学》一篇文字透。试想《大学》一共多少字呢?而朱子竟这样说,这不是量的问题,这是他的生命所在的问题。
  假定你把这个学问吸收到你的生命上来,转成德性,那么更困难。所以我想大家假如都能在这个地方,在为人上想作一个真人,为学上要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来,来成学问,常常这样检定反省一下,那么你就知道无论是为人,或者是为学,皆是相当艰难,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老师的那一句话:“为人不易,为学实难。”实在是慨乎言之。这里面有无限的感慨!
  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顾炎武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如果我还想为社会、为国家更多地做一点贡献的话,学问还是应该继续做下去,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念想又一次在我脑中闪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屈原的遗训再次回响在我耳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书稿还要继续撰写。
  2014年12月,我同江西高校出版社李建民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中心刘宗彦主任一起讨论其他书稿出版事宜,我第一次向他们透露,我自己也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方面的书,刘主任非常热心,表示欢迎在他们社里出版,还指定了教育学博士刘军对接书稿。可是,我虽然写出了大部分草稿,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定稿,并且,随着自己学习、探究的深入,课题本身的困难也就暴露得日益明显。我原以为自己能力尚可,毕竟本科阶段师从江西师大中文系刘松来教授时,就撰写并发表过《庄子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影响》等古代文学研究论文。硕士阶段又师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大为教授(后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他和华东师范大学诸多专家的教导下,我圆满地完成学业,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特别是毕业以后,我还经常得到





上一本:印度独立运动 下一本:文明的接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为学之道的作者是万明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