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乾隆南巡的故事


作者:向斯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48


  《平安春信图》中的英俊少年
  乾隆皇帝是位风雅君主,尤其醉心于书画。在他的身边,有一批造诣很深的宫廷画家,包括:中国画师丁观鹏、董邦达、张宗苍、徐扬、金廷标;西洋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等。他们供职于清廷,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墨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反映乾隆皇帝生活起居的御容像。清代宫廷的珍藏书画作品中,乾隆皇帝的御容像,大约有80幅,基本上真实地展示了乾隆皇帝弘历从青少年到青壮年到老年的风貌。
  郎世宁(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他作为天主教耶稣会修道士,来到中国,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康熙末年,官封三品。乾隆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设计。历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在清宫从事绘画整整50年。
  《平安春信图》,共有三幅:绢本、纸本、养心殿西暖阁通景画贴落。通景画,是贴落的一种。贴落,是先在纸、绢上作画,然后,贴在墙上,可贴上,可落下,故称。绢本《平安春信图》,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雍正年间留下的作品,衣饰、竹子、梅花、太湖石等有明暗处理,透视感强。纸本与贴落本《平安春信图》,有典型的中国画特征,线条流畅,无明暗处理,许多地方显系中国宫廷画师之作。因此,绢本《平安春信图》,是郎世宁独立完成的。纸本是郎世宁、乾隆皇帝、中国画师合作完成的。贴落本则是郎世宁、中国画师金廷标合作完成的。
  通常认为,《平安春信图》画中人物,正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少年弘历,通过传递梅枝,象征皇位传承。画面背景是湛蓝的天空,平缓的小山丘上,几竿修竹,苍翠挺拔。怪石、老梅前,翠竹之下,站立着正在赏梅的雍正皇帝父子,他们面目清瘦,身穿大袖拖地长袍。少年弘历比起父皇来略矮一头,但他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
  他们两人,真的是雍正父子吗?
  《平安春信图》绢本立轴,无作者题款。包首上,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签:平安春信,故名。钤印:乾隆宸翰、万有同春。裱褙,黄签上墨书:“嘉庆四年二月,盘山绘山容撤下,御容挂轴一轴。”显然,乾隆时期,此画最后悬挂之地,是蓟县盘山行宫————静寄山庄。
  盘山,位于北京东部90公里、蓟县城西12公里,南距天津市区110公里,东临唐山市100公里,似一条巨龙,盘桓于京、津地区。乾隆帝对此曾记道:“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蓟州之天作,俯临重壑,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盘山,是清帝从皇宫到东陵祭祀康熙皇帝的必经之地。乾隆九年(1744),建造行宫,命名为“静寄山庄”。乾隆帝巡幸盘山32次,写御制诗1366首。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二月,整理先皇遗物时,从盘山绘山容中撤回《平安春信图》,收藏于景山寿皇殿。景山《寿皇殿东库存收书籍等项》账目,对该图有著录。
  在养心殿三希堂。有乾隆帝题写的楹联:梅报平安信,鸟传如意春。寓意桥台报春信,冬去春来,喜上眉梢。绢本《平安春信图》画面中,一老一少,立在山坡上,看上去如同父子。他们系着头巾,长袍宽袖,一身古装打扮。长者折下梅枝,右手递给少年。少年弯腰,左手接过梅枝,右手扶竹。人们一直以为,这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少年弘历。
  画中长者,真的是雍正吗?
  P10-13
  代跋
  最后的约稿————怀念南怀瑾先生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祖谱上,南先生原名南常泰。据祖谱记载,南先生祖上世代定居于柳市南宅殿后村,其父亲因为经商,经常在地团叶一带活动,所以,举家搬迁至地团叶定居。南先生自幼恭承庭训,启蒙较早,经年累月,潜心学习经史之学,博览诸子百家。后来,不断求学,先后在浙江激荡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研习深造。抗战时期,投笔从戎,并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后来,南先生突然遁迹三年,隐居在峨眉山大坪寺,专心于佛教典籍之研究,静心修炼,遍阅藏经三年。饱学之后,南先生游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地。来到台湾以后,南先生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所等地担任教授,传授中华文化。
  南先生睿智博闻,功力深厚,学术造诣深不见底,堪称一代国学大师。其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于经学、佛学、道学、历史、天文、地理、诗文、语言诸学科,有独特的见地和解读;教书育人,弟子遍天下;思维活跃,见解明敏,著述甚丰,先后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力作,以及佛、道之学方面著作数十种;通晓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国语言。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之翻译流通。可以说,南先生非凡之一生,修行卓异,行迹奇特,为人、为学,莫测高深,世人尊为禅学大师、国学大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南先生十分敬重,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南先生认为,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绵延数千年,能经历数朝数代,甚至于外来民族之统治。仍然不亡,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亡所致。有鉴于此,南先生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极力推动读经运动,殷切希望在中国大地上,能够深深札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2010年秋,我南行考察“乾隆南巡”沿途古迹,来到太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约200里,南北约120里,面积达3.6万公顷。相传,大约在4000年前,圣主夏禹亲临太湖,治理泛滥成灾的水患,先后开凿了三条重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从此,打通了太湖通往大海的通道,滔滔不绝的洪水通过三江,疏导分流,注入大海。因此,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在书中写道:“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
  太湖之水。一是来自天目山之苕溪.在湖州之地分为70多条凄港注入;一是来自宜溧山北麓之荆溪,分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流,由北面、东面70多条河港下泄,分三条大支流汇入长江,形成三江: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其中,黄浦江是最大的泄水河道。整个太湖水系,水网密布,共有大小湖泊180余个,加上进出湖泊之大小河道。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庞大水系。特别有意义的是,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镇江谏壁口处引长江之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太湖众多的河流、湖荡,吞吐江水、湖水,调节流量,构成为江南大运河的重要干流。
  太湖之中,岛屿众多,主要有40多个,包括西岸之洞庭山,东岸、北岸之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和马迹山等山地、低丘。这里山清水秀,山水相连,风景十分秀丽。太湖湖区是福地,也是长寿安乐之乡。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太湖县民朱宪章和妻子刘氏同登百岁大寿,地方大吏上书,请求题旌。乾隆皇帝很高兴,欣然命笔:“百岁题旌之疏,岁凡屡见。似兹夫妇同庚期颐偕老,一堂乐顺,四世承欢者,实所罕睹,洵熙洽之祥而仁寿之征也。自不得谨以寻常人瑞视之。”因此,乾隆皇帝赋诗,记述此髂事:
  尽有老翁及耆媪,鲜闻妇岁等夫年。
  成双大寿真希睹,觅匹寰区孰并肩?
  四代孙曾聚庭户,一家耕读乐乡田。
  重熙喜值间阎泰,用纪人祥叶藻篇。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境内,古代称震泽、笠泽、具区、五湖。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上属苏州管辖。过去一直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淤积成一处古海湾而形成的。经过科学家测定,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太湖是大约一万年前由陨石撞击形成的一个湖荡区,从而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等重要湖荡。由于天体猛烈撞击,一定产生了十分强大的地震冲击波,造成较大破坏,所以,古人称太湖为震泽。
  太湖之美,还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为了帮助国王勾践灭吴,主动献上自己爱恋的美女西施,迷惑吴王夫差。越王灭吴之后,功成名就的大夫范蠡毅然辞官,离开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美女西施来到太湖,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湖而去。从此。他们声迹杳然,不知所终。千百年来,人们感叹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赋诗吟咏。有诗为证: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
  2012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在南先生亲手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亲友、弟子、学生们一起,为南先生举行荼毗仪式。据说,南先生换衣服之时,身体一直十分柔软。众人为南先生送别,泪眼蒙咙。弟子们念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亲人护送着南先生的灵柩,缓慢前行。这时,天空之中,突然传来南先生宣唱的佛号,声音悠远,栩栩如生。人们想起南先生的学问、人品、功德,南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所有人无不涕泪交加。南一鹏是南先生之子,他向众人致谢,一字一顿地说:“父亲以天下人为子女,以子女为天下人!”听罢,众人无不沉痛悲泣。
  最后,举行南先生遗体之举火仪式,由成都文殊院宗性大和尚主持。众人焚香、诵经,先后齐颂七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按照佛教仪轨,进行荼毗。火光熊熊,彩焰腾空。此时此刻,圆月高悬中天。千年冰轮众人望,百年孤独几人知?月朗风清,天空如洗。天地之间,一片澄澈。一切圆满,一切如愿。在场众人,纷纷俯伏跪拜,口诵佛号,恭恭敬敬地向大火之中的南先生遗体行礼。主持人宗性大和尚看看天空,看着南先生的遗体,深沉地说:“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圆满!南老的愿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圆满!”
  南先生荼毗仪式结束了,天地之间,清香弥漫。弟子们商议,定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开炉之后,众人惊奇地发现:经过荼毗之后,南先生头骨十分完整,上面密密麻麻地缀满各色各样的舍利子;头骨为两色,一半呈黄色,一半呈蓝色;其余身体部分,化成舍利子无数;尤其特别的是,南先生的舌根呈莲花状,舌头呈粉红色,半透明。据说,这是说法如雨、舌灿如莲之果报。据史料记载,有此异象者,只有鸠摩罗什大法师。南老师的舍利子,有淡绿色的,有蓝色的,透明,状如水晶,共装了七罐。按照商定,南先生的舍利子运往四川成都文殊院。
  舍利,梵语音译为“设利罗”,中文译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往生、火化之后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形态众多,千变万化。就造型上说,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莲花形的,还有佛像或菩萨状的;就颜色而言,有白、黑、绿、红的,还有各种颜色的;就质地来说,有的如珍珠,有的如玛瑙,有的如水晶,有的透明如钻石。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火化遗体以后,弟子们从灰烬之中得到一块头顶骨,两块肩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骨舍利,以及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经说,舍利子,是一人戒、定、慧之修持,以及自己之大愿力所得来的结晶体。佛陀涅槃后,所烧出之舍利子,多达一石六斗。舍利子,是诸佛、菩萨、罗汉、高僧等火化后凝结晶莹如珠、如花之物,称舍利子。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杂色,为综合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称:“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得所熏。……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上一本:晋溪本兵敷奏 下一本:历史文物趣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乾隆南巡的故事的作者是向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