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清朝的文化奇葩


作者:李默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15


  四王垄断清初画坛
  清入关后,大力提倡绘画艺术,也设立画院。清代画家人数之多,流派之杂,形式技法之变,都比前代尤甚,其中以董其昌的“松江派”势力最大,其代表画家就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晕,画史上称为“四王”,因为他们的笔墨技法以临古为主,所以画坛上也称他们为“正统画派”。
  “四王”画派在画风上具有工整稳健、明净清润的共同特色。他们迷信笔情墨韵的效果是画家的素养以至创作的最终目的,在平淡安闲的理想境界中体现出所谓的“士气”和“书卷气”。他们的笔墨技法也是在反复观临古人的作品,总结古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之后,发展起来的。正统画派由于过分重视笔墨技法,忽视了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主观情致的抒发,前人的技法规则变成束缚自己的清规戒律。“四王”都以山水见长,皇室权臣对其大加鼓吹、提倡,一时被奉为正宗,风靡朝野,代表着清初画坛的主流。“四王”中又可分为两支:一是太仓王时敏、王原祁祖孙,独师黄公望法,画法细腻精致,追随者很多,世称“娄东派”;一是太仓王鉴、常熟王犟师徒,并不专仿某家,能够兼容并蓄,虽然仍不能脱离古人窠臼,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抒发自己的感受,尤以王晕成就突出,学者称之为“虞山派”。
  王时敏(1592~1686),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崇祯(1628一1644)初以恩荫仕至太常寺奉常。清兵南下时,王时敏在太仓迎清兵入城,所以深得清朝统治者的优遇。有学者认为“四王”画派之所以被指为正统派,与王时敏这种政治态度不无关系。据说,王时敏少年时就为董其昌、陈继儒赏识,成为“画中九友”之一。他富于收藏,每次遇到名迹,总是不惜以重金收买。他对于古人传统的学习极为刻苦,曾经把古人有代表性的作品缩小摹绘共二十四幅,装裱成一巨册,出入随身携带,反复体会古人用笔运墨之道。王时敏的山水主要师法于黄公望,用笔含蓄,笔墨圆润醇厚,风格苍秀,但丘壑少有变化,大多是模拟之作。他的代表作为《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浮岚暖晕图轴》、《秋山白云图轴》等。
  王鉴(1598~1677),字圆照,自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曾做过廉州太守,故而世称“王廉州”。他的早期山水大多是仿古之作,他也宗法于黄公望,但又不拘泥于黄公望一家,又能上溯到董源、巨然,下仿董其昌;他还善画青绿设色山水,艳丽秀润,明朗洁净,自具风貌。他的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轴》、《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仿巨然山水图轴》、《夏日山居图轴》等等。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他是王时敏的孙子。康熙进士,由知县擢翰林、户部右侍郎,甚得康熙帝的恩宠,供奉内廷,为宫廷作画和鉴定古画,任《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和《万寿盛典图》总裁。王原祁的山水自幼在王时敏、王鉴的指导下以摹古为方向,早年深得家学,尤皈依黄公望之法,面目和王时敏相类似,但更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他设色长于浅绦其重彩之处,青绿朱赭,相映鲜明,有独到之处,具有“熟不甜,生而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艺术特色,功力很深厚,只是丘壑缺少变化。他的代表作品有《华山秋色图轴》、《仿董巨山水轴》、《仿黄公望夏山图轴》、《溪山别意图轴》等。王原祁由于受到皇室恩宠,官高权重,声势炬赫,追随者很多,王时敏开创的“娄东派”,到他这里几乎独霸当时画坛。
  王晕(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少时继承家学,酷爱绘画,专学仿古山水技法,后师从于王鉴、王时敏,相随游历大江南北,观摩宋元名家巨迹,画艺精进,遂成一代大家。康熙三十年他奉敕绘《南巡图》,深得皇帝赏识,于是声名鹊起,晚年甚至有“画圣”之誉。王犟的山水画,早年多仿黄公望,也临摹荆关、王蒙,却不拘泥于个别大家和派系的风范,广采博览,冶各家技法于一炉,也不像其他三家虽博采众长,但仍以黄公望为归依。清人周言工说他“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王时敏则赞扬他“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吾石谷一人而已”。王晕的作品虽多仿古,但在一定程度能把临古与写景相结合,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与实境的感受,风格清丽深秀,晚年略为奔放,有苍茫之致,但用笔略嫌刻露草率,显得含蓄不足。他的代表作有《仿赵大年水村图轴》、《秋树昏鸦图轴》、《夏木垂阴图轴》、《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沧浪亭图卷》等。由于王晕的画学成就极高,又受到皇帝的器重,所以从学者很多,形成“虞山派”,极大地影响了清初的画风。
  毛晋校刻《十七史》
  顺治十三年(1656),毛晋校刻完成《十七史》。
  毛晋,字子晋,号潜在,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入清以后,毛晋的藏书处“汲古阁”已藏书84000册,其数量在江南首屈一指,而且多为宋元善本。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力量刻印《十七史》。当时汲古阁楼下两廊前后住满了刻印工匠,规模在海内刻书作坊中首屈一指。对刻书所用的纸,毛晋也颇为讲究,特定派人到江西定造,厚的称作“毛边”,薄的称作“毛太”(这些纸名以后仍沿用而不废)。他在清兵南下,乡里遭劫及动荡不安的形势下,仍不改初衷,拖着有病之躯,率领子孙、工匠不问寒暑,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顺治十三年(1656),《十七史》终于校刻完成。此外,毛晋还曾校刻《十三经》、《津逮丛书》、《六十种曲》等。“吴恽”与四王齐名
  当以“四王”为代表的传统画派在清初画坛占尽风骚之时,吴历、恽格也以他们的艺术成就在清初画坛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和四王齐名,并称“清初六大家”。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小时侯曾跟王鉴学画,后来又转而师从王时敏。他青壮年时以志士自居,不肯与清政府妥协。中年后加入天主教,后来又到澳门,进耶稣会,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司铎,前后在嘉定、上海传教三十年。他工于山水,早期作品皴染工细,清丽秀润,逼似王鉴。壮年时刻苦临摹宋元名迹,以黄公望为基础,尤其得力于王蒙而兼有吴镇之长,又有唐寅之趣,但他摹古不重形似,而求神趣,故能不拘古法,融各家之长,自创新意。他的山水,丘壑多姿,笔墨苍浑,善于枯墨短皴,风格醇厚深秀;从构图上看,他的画山势连绵,起讫分明,富有远近感,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西洋画法,注重阴暗立体的表现。据说王原祁对吴历评价甚高,说他画“每右渔山而左石谷”,甚至说“迩时画手,惟吴渔山而已,其余鹿鹿,不足数也”。清人张庚则不同意这种评价,认为“渔山笔墨,功力尚未抵石谷之半”。吴历的存世真迹有《村庄归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梅花山馆图轴》、《仿吴镇山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琵琶行图卷》、《白傅湓江图卷》、《湖天春色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云林诗意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等。P2-6





上一本:短命王朝 下一本:731--石井四郎及细菌战部队揭秘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清朝的文化奇葩的作者是李默,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