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


作者:陈独秀     整理日期:2015-11-08 19:57:09

蔡元培、陈独秀所著的《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目录:
  蔡元培自述
  一、自述
  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
  我的读书经验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二、传略
  蔡孑民先生传略黄世晖
  蔡孑民先生传略(下)高平叔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蒋维乔
  蔡孑民先生自传之一章萧瑜
  先君幼年轶事拾零蔡无忌
  蔡元培孑民先生重要事略系年记未定稿孙德中
  实庵自传
  记独秀陶希圣蔡元培自述
  一、自述
   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
   我的读书经验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二、传略
   蔡孑民先生传略黄世晖
   蔡孑民先生传略(下)高平叔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蒋维乔
   蔡孑民先生自传之一章萧瑜
   先君幼年轶事拾零蔡无忌
   蔡元培孑民先生重要事略系年记未定稿孙德中
  实庵自传
   记独秀陶希圣
  **部 实庵自传
   实庵自传
  第二部 *后论文和书信
   陈独秀*后论文和书信序胡适
   给西流等的信
   给西流等的信
   给连根的信
   给西流的信
   我的根本意见
   给H和S的信
   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
   再论世界大势
   被压迫民族之前途
   给Y的信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我六岁(以阴历计,若按新法只四岁余)入家塾,读《百家姓》、《干字文》、《神童诗》等。本来初上学的学生,有读《三字经》的,也有读《千家诗》或先读《诗经》的,然而我没有读这些。我读了三部“小书”以后,就读四书。四书读毕,读五经。读小书、四书的时候,先生是不讲的,等到读五经了,先生才讲一点。然而背诵是必要的;无论读的书懂不懂,读的遍数多了,居然背得出来。
  读书以外,还有识字、习字、对句的三法,是我了解文义的开始。识字是用方块字教的,每一个字,不但要念出读法,也要说出意义;这种方法,现在儿童教育上还是采用的,但加上图画,这是比从前进步了。习字是先摹后临,摹是先描红字,后用影格。临则先在范本的空格上照写,后来用帖子放在前面,在别的空白纸上照写。初学时,先生把住我的手,助我描写,熟练了,才自由挥写。对句是造句的法子,从一个字起,到四个字止,因为五字以上便是做诗,可听其自由造作,不必先出范句了。对句之法,不但名词、动词、静词要针锋相对,而且名词中动、植、矿与器物、宫室等,静词中颜色、性质与数目等,都要各从其类;例如先生出了白马,学生对以黄牛、青狐等,是好的,若用黄金、狡狐等等作对,就不算好了。先生出了登高山,学生对以望远海、鉴止水等,是好的;若用耕绿野、放四海等作对,用颜色、数目来对性质,就不算好了。其他可以类推。还有一点,对句时兼练习四声的分别,例如平声字与平声字对,侧声字与侧声字对,虽并非**的不许,但总以平侧相对为正轨。又练习的时候,不但令学生知道平侧,而且在侧声中上、去、入的分别,也在对旬时随时提醒了。
  我的对句有点程度了,先生就教我作八股文。八股文托始于宋人的经义,本是散文的体裁,后来渐渐儿参用排律诗与律赋的格式,演成分股的文体,通常虽称八股,到我学八股的时候,已经以六股为*普通了。六股以前有领题,引用题目的上文,是“开篇”的意义;六股以后又有结论;可以见自领题到结论,确是整篇。然而领题以前有起讲(或称小讲),约十余句,百余字;起讲以前有承题,约四五旬,二十余字;承题以前有破题,仅二旬,约十余字;这岂不是重复而又重复吗?我从前很不明白,现在才知道了。
  这原是一种练习的方法:先将题目的一句演为两句(也有将题目的若干句缩成两旬的,但是能作全篇的人所为);进一步,演为四句;再进一步,演为十余句;*后才演为全篇。照本意讲,有了承题,就不必再有破题;有了起讲,就不必再有破题与承题;有了全篇,就不必再有破、承与起讲;不知道何时的八股先生,竟头上安头,把这种练习的手续都放在上面,这实是八股文时代一种笑柄:我所以不避烦琐写出来,告知未曾做过八股文的朋友。
  我从十七岁起,就自由的读“考据”、“词章”等书籍,不再练习八股文了。
  ……
  





上一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下一本: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的作者是陈独秀,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