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


作者:王立群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4:00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还原历史现场。采用整体俯瞰和局部特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描述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立体再现北宋初期风起云涌的历史格局、纷繁交错的政治变革、扑朔迷离的事件始末、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的笔下,宋太祖堪称一个具有完美人格魅力的帝王: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勇猛绝伦,无坚不摧,同时胆略超群,智慧过人,百战百胜;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充满自信,宽猛相济,推行一种凝结着理性、人道、文明的统治规则,为宋代政治文化走向文明化和理性化奠定了基调。作者通过王朝的兴衰和人物的沉浮考察历史发展的机遇、规律,揭示政治兴替的潜规则,体现一种非凡的历史洞察力。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当中,能够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心智。
  更多同类好书: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附光盘)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2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全二册,附光盘)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宋太宗(4本、附光盘)《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大帝(全本)王立群读《史记》无冕女皇吕后(修订版)王立群百家讲坛读史系列套装(全6本)(附光盘)王立群百家讲坛读史系列+智解成语①②(套装共8册)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唐宗宋祖并称,但与唐太宗相比,长期以来,宋太祖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所开创的大宋王朝也一直被误解与低估。《王立群读之宋太祖(上下)》一书作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用富有文采而感性的文字,幽默而睿智的语言,细致描绘大宋开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举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太祖誓碑等宋初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后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后、花蕊夫人等著名历史人物跌宕多姿的人生历程和精彩故事皆娓娓道来。对宋太祖一生功过及大宋王朝的历史地位也做了合乎学理、执论允当的辨析和总结。《王立群读之宋太祖(上下)》以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热播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比电视讲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目录:
  一 陈桥兵变梦醒:黄袍加身回京:禅位登基寻常:又不寻常二 皇业肇基发迹前的经历很雷人人生难得的是机遇历史从这里开始机遇一再光顾就是奇迹一陈桥兵变梦醒:黄袍加身回京:禅位登基寻常:又不寻常二皇业肇基发迹前的经历很雷人人生难得的是机遇历史从这里开始机遇一再光顾就是奇迹三关键先生先试试刀初征南唐再征南唐三征南唐四蹊跷的木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出师未竟身先死蹊跷费解的木牌五世宗托孤一石四鸟顾命大臣谁来管枪危险变成了现实六疑窦丛生可以有,但其实真没有兵力部署很可疑谣言的力量也很强大该醉酒时就醉酒道具早就准备好了赵家的妇女都知道该杀的还得杀我的心思你别猜七百炼成“真”赵匡胤说:不关我的事啊,是他们逼我的赵光义说:我哥当皇帝这么大的事,还能少了我赵恒说:必须按照我爹的意思重修我大伯的实录赵普说:是,我作证,也有我的份儿掩饰、粉饰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八开国大事封个称号不算什么一朝天子两朝臣一个都不能少仪式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九玩火自焚挑战者有挑战者的逻辑总要有人跳出来初次交手亮亮牌李筠很傻很天真老赵很精很老到万事有因必有果杀鸡儆猴猴明白十请君入彀“黑大王”李重进热脸蹭个冷屁股别无选择只能反大棒还加胡萝卜我真是被逼的十一杯酒释兵权最近比较烦这是真的吗这不是真的吗吃顿饭就能解决问题吗影响,那是相当大十二煞费苦心过河一定要拆桥一个留任者的遭遇几个替代者的“杯具”十三集权集权先收兵权再缴财权三收行政权终收司法权一把椅子有文章十四雪夜定策南,还是北?这是个问题先南后北,还是个问题换一种思路十五一箭双雕湖南最后一位大佬死了荆南高家的生存哲学就是借个道呗请神容易送神难十六锦城烟雨开国君主不是蒙的继任者也不是吃素的孟昶其实真有两把刷子十七兵发两川这个理由足够了准备好了就开工灭蜀双响炮别打了,我投降十八平定蜀乱经是好经,可碰上了歪嘴和尚既争功又吃醋摁下葫芦瓢起来打酱油的当了大哥改弦更张平蜀乱十九孟昶之死赵匡胤的表现很大度孟昶好像是病死的据说是为了一个女人战争让女人走开二十平蜀总结秋后算账为朕立法曹彬是个好干部二十一百官读书一面铜镜引发的事件赵普的转变从“长枪大剑”到“毛锥子”文武兼长才是我的理想二十二可乘之机北汉的刘钧死了即位的刘继恩也死了二十三挥师河东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捞到便宜水淹太原历史的细节二十四巫宦之国又一个自己造字的国主老鼠钻牛角,越走路越窄集大成的国主二十五势如破竹急着上桌摧枯拉朽声东击西东进·南下·收工二十六风花雪月机会来了,躲都躲不过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记得当时月朦胧两心融、一心共二十七进退失据迁都洪州与时俱退跋前疐后我不惹你,你别打我二十八万事俱备巧使反间计交聘契丹命中就缺“水”还差一张图就少一座桥李煜说了“不”二十九六路并进一一二一部署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宋太祖应该给他发锦旗我没工夫和你耍嘴皮子三十李煜进京最后的通牒曹彬装病李煜真降江南江北三十一迁都之争南方收官迁都事件的始末洛阳和开封迁都背后的隐情三十二斧声烛影两个版本密布疑云头号嫌疑人赵光义好像是用毒药毒死的还有可能是病死的三十三非常事件异乎寻常的行为宗室内部的清算三十四匪夷所思金匮之盟据说这是赵普一手炮制的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有遗诏,太宗就没有弑兄的动机了吗三十五太祖誓约神秘的誓碑有人说这是子虚乌有事实胜于推测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三十六反贪倡廉宋初的贪赃现状颇用重典与忠厚开国惩贪、倡廉,一个都不能少三十七为国守财寒酸的皇帝成由勤俭败由奢不是我不想显摆,是太多的地方需要钱财三十八双面胶皇帝特权阶层的特权双面胶皇帝的双面富之以财,责其大行三十九千里送京娘故事的详情是这样的赵匡胤的形象很崇高赵匡胤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动心真假参半四十任人评说不乏批评的声音宋代真的积贫积弱吗其实与宋太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寻常:又不寻常陈桥兵变,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将后周柴氏的天下变成了大宋赵氏的政权。从历史的长时段发展来看,陈桥兵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但是,在当时看来,陈桥兵变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军事政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第一,一个君臣义绝的时代。《宋史》说:五代所建立的国家,传位不到三四代就改换姓氏,大臣侍奉君主就像受雇佣一样,旧皇帝下台,就侍奉新皇帝,大家习以为常。因此,后唐刚刚灭亡就向后晋称臣,后汉刚刚宣布禅让就当后周之臣。君主信赖的臣子、国家依赖的将领,一旦国灭,不能以名节定生死,伦理道德被废弃殆尽(五季为国,不四、三传辄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故唐方灭即北面于晋,汉甫称禅已相率下拜于周矣。……世主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更事异姓,不能以名节生死,伦义废矣。《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大臣、将领把自己定位为给皇帝打工的,维系一个政权稳固的忠义理念就不重要了,给谁打工不是打,因此换个领导也无所谓,当臣子的不觉得耻辱。所以,这个时代的文臣武将历经几个朝代依然春风得意的比比皆是。面对赵匡胤的兵变,宰相王溥率先降阶下拜,范质虽然犹豫了一下,但也随即下拜。禅让仪式正准备进行,忽然发现尚未准备禅位诏书,翰林学士陶谷立刻“出诸袖中”。风向一变,则顺风而偃。君纲不振,忠义不立,君臣义绝,国家颠覆自在意料之中。这是赵匡胤能轻易夺得后周政权而人心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李唐晚期,藩镇割据,嚣张跋扈,天下瓦解。五代十国是唐末混乱局面的延续。这是一个崇尚军事力量、完全以武力定胜负的时代。谁掌握了军队,谁就占据了主动,一旦兵控京师,就可以成为新朝的皇帝。当时有句话很流行,能够反映当时的局势和武将的心声。这句话是后晋安重荣从军卒升到成德节度使后说的——“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日:‘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卷五十一《安重荣传》)天子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人,谁掌管了枪,谁就可以做天子。有没有皇室血统,完全不用考虑。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既然兵强马壮者能当上天子,而军事力量在不同的军阀将领之间又此消彼长,有机会的人自然不止一个,所以皇帝的更换频率很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而且,五代时期,依靠军士拥立取得政权似乎成为惯例。在赵匡胤之前,至少已有三个成功的样板。第一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二个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第三个是后周太祖郭威。在这三个样板中,郭威的榜样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因为赵匡胤亲自参与了这次事件,他对依靠兵变黄袍加身的流程已经谙熟于心了。在五代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赵匡胤是第四个依靠军事政变取得政权的皇帝。因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匡胤,对后周文臣武将,对后周的百姓,一点也不觉得突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君臣义绝,兴亡以兵,所以五代时期的文臣没有坚定的立场,如墙头草随风倒;武将则凭借兵强马壮,嚣张跋扈,恣意妄为。从后梁到后周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天下更换了五个朝代,文武大臣早上还一起上朝朝拜皇帝,晚上则有人可能荣升为皇帝,接受同僚的朝拜,忠义之风荡然无存(自朱梁至郭周五十余年,凡五易姓,天下无定主。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之风荡然矣。田况《儒林公议》)。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子弑父,弟弑兄,臣弑君,兵变不断,看得人心惊肉跳,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周的殿前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抓住后周“主少国疑”的最佳时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次改朝换代了。陈桥兵变是寻常的,然而又是不寻常的,因为这次兵变具有与以往历次兵变迥异的特色。一句话,陈桥兵变是一次依靠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和平演变。第一,兵不血刃。陈桥兵变没有宫门喋血,不见遍野伏尸;没有四起的烽烟,不见连绵的兵祸。开封城的一砖一瓦都不曾受到毁坏,在和平演变中后浪推前浪,大宋把后周拍在了沙滩上。“在中国历史上也创立了一种不经过流血而诞生一个主要的朝代之奇迹。”(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宋太祖赵匡胤》)这就是陈桥兵变寻常中的不寻常。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大军严整有序地进城,没有发生战争。史书中有一个细节,赵匡胤带兵出城时走的是外城东北侧的爱景门,回城时走的是东侧的仁和门。一些笔记中(如《玉照新志》、《随隐漫录》)说当时北侧的城门守卫者拒绝接纳赵匡胤人城,为了避免流血,才转走东城门,没有发生像郭威进城时“矢射如雨”的抵抗。赵匡胤也提前安排好了家人的安全,对后周的小皇帝也采取了优待的政策。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切井然有序,妥善处理后周皇室,这就与郭威兵变有了本质的区别。当然,也不是说陈桥兵变中没人死亡,在京巡检韩通就是在准备组织反抗时被杀的,这当然是个例外。史书上还说“并其妻子”,一些笔记中又演绎成杀其全家。事实并非尽然。据陈保衡于建隆元年(960)二月二日,也就是韩通死后的第二个月,撰写的《韩通墓志》记载,王彦升并未全部诛杀韩通家人,韩通的二女、三女、四女以及幼子均得幸免(《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十七册)。这次诛杀或者真的是一次突发事件,也很可能是赵氏集团有意识、有选择地清除政敌的一次行动,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显然不同于纵容士兵的肆意屠杀。第二,市不易肆。郭威兵发开封之时,曾让手下人宣布:攻克京城,允许抢劫十天(俟克京城,听旬日剽掠。《资治通鉴》卷二八九)。等到大军进城后,“诸军大掠,通夕烟火四起”,手下人告诫郭威,“再不制止抢掠,今晚就只剩下一座空城了(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史书中记载了两则实例。P9-11





上一本:中亚通史 下一本: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的作者是王立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