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周易经传十五讲


作者:廖名春     整理日期:2014-08-22 23:02:40

《周易》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儒家以它为“五经”之一,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历来被认为难读难解。本书分八卦、六十四卦卦画、卦爻辞、义例、成书、《易传》、《彖传》、大小《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部分,深入浅出,对《周易》经、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书后并附有经、传原文,是一本很好的“易学”基础读物,一编在手,可通门径。本次出版第二版,吸收了近年《周易》研究的新成果,对卦爻辞的读解更精审,并增加了新的出土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廖名春,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湖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出土简帛和先秦秦汉文献的研究。著有《周易研究史》(合著,第一作者)、《荀子新探》、《帛书易传初探》、《新出楚简试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出土简帛丛考》、《中国学术史新证》、《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等书,在《历史研究》、《文史》、《哲学研究》、《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绪论
  一《周易》的特征
  二学《易》的意义
  三学《易》的方法
  第二讲八卦
  一八卦的卦画、卦名和卦义
  二八卦之间的关系
  三八卦的卦位
  四八卦的生成
  第三讲六十四卦的卦画
  一六十四卦的产生
  二六十四卦的配对
  三六十四卦的卦序
  第四讲《周易》的卦爻辞(上经上)《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绪论
  一《周易》的特征
  二学《易》的意义
  三学《易》的方法
  第二讲八卦
  一八卦的卦画、卦名和卦义
  二八卦之间的关系
  三八卦的卦位
  四八卦的生成
  第三讲六十四卦的卦画
  一六十四卦的产生
  二六十四卦的配对
  三六十四卦的卦序
  第四讲《周易》的卦爻辞(上经上)
  一乾、坤与屯、蒙
  二需、讼与师、比
  三小畜、履与泰、否
  四同人、大有与谦、豫
  第五讲《周易》的卦爻辞(上经下)
  五随、蛊与临、观
  六噬嗑、贲和剥、复
  七无妄、大畜和颐、大过
  八坎卦与离卦
  第六讲《周易》的卦爻辞(下经上)
  九咸、恒和、大壮
  十晋、明夷和家人、睽
  十一蹇、解和损、益
  十二和萃、升
  第七讲《周易》的卦爻辞(下经下)
  十三困、井和革、鼎
  十四震、和渐、归妹
  十五丰、旅和巽、兑
  十六涣、节和中孚、小过
  十七既济和未济
  第八讲《周易》的义例
  一二二相耦,相反为义
  二象辞相应
  三特殊的语汇
  第九讲《周易》的成书与性质
  一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的成书时代
  二从文献的记载论《周易》的作者与时代
  三《周易》的性质
  第十讲《易传》的形成和特质
  一《易传》的形成年代
  二《易传》的作者
  三《易传》的特质
  第十一讲《彖传》
  一《彖传》的体例
  二《彖传》的思想
  第十二讲大、小《象传》和《文言传》
  一《大象传》
  二《小象传》
  三《文言传》
  第十三讲《系辞传》
  一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
  二论《易经》的性质
  三论《易经》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讲《说卦传》
  一论六画卦
  二论八卦
  第十五讲《序卦传》与《杂卦传》
  一《序卦传》
  二《杂卦传》
  附录《周易》经、传
  一《易经》
  二《易传》第一节《周易》的特征
  《周易》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儒家以它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庄》、《易》)之一,无论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兵法,还是研究声韵、数学、武术、气功,古人都喜欢援引、借助《周易》的学说;至于道士炼丹,术士算命,更是以它为根据,以它为招牌。在古人看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及其易学,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就是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也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至少是哲学指导的角色。它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灿的明星。
  《周易》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影响?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是其思想的深邃。
  《周易》的思想很复杂,可以说是人言人殊。但是,阴阳对待、流行和时中,应是《周易》最为典型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易传》将其阐发为阴阳哲学,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周易》不但阴阳相对,六十四卦和八卦也是两两相对,乾坤、坎离、泰否、损益、谦豫、晋明夷……,不但八卦是以“对”的形式出现的,其实全部六十四卦也是以“对”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而已。所以,读《易》当以“对”观。《周易》的这一特点,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待”观。这种“对待”观不能简单地看作“对立”,更包括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思想。
  “《易》者,变也。”《周易》就是“变经”,就是讲运动、变化规律的,用《易传》的话来说,就是“流行”。《周易》的卦与卦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乾卦可以变为坤卦,泰卦可以变为否卦。反之,坤卦也可以变为乾卦,否卦也可以变为泰卦。《周易》从乾坤到既济,象征着事物一个发展过程的圆满结束。但是,既济卦之后还有未济卦,明显含有事物的发展是无穷的思想。
  《周易》重视中位,也重视时。这种思想,《易传》概括为“时中”。“中”,不但含有不偏不倚,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的思想,也含有主张秩序的思想,甚至还包含有“正统”论的倾向。《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卦的“卦时”。一卦六爻,每一爻都有一爻的“爻时”。强调“时”,就是主张随时变化,与时俱进。这些思想,不但吸引和启发了古人,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它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其思想表现形式和方法的特殊。
  中国古代哲理深刻的著作很多,为什么它们都不如《周易》影响大呢?除了历史的原因外,首先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其思想表现形式的特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是说理的,靠的是逻辑的力量。但是,深刻的哲理要让一般民众都感兴趣,实在是勉为其难。而“《易》则寓于卜筮”,以“神道设教”(《周易·观·彖传》),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迷信的形式和哲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易于接受,这样,尽管“见仁见智”,但对《周易》哲理的普及无疑是有效的。
  《周易》思想表现方法的特殊则更值得注意。《四库》馆臣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籍很多,但没有哪一种典籍发展到了《周易》的极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借天道来说人事之理的,但它们都是文字的推阐,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传》),文字的内涵毕竟有规定性,表达思想有一定的限度。《周易》则是卦画符号与汉字的结合体。虽然其卦爻辞是文字,表达的意思有限,但其卦画符号的功能却无穷,什么都能用它来代表,就好象X和Y一样,所以冯友兰(1895~1990)称《周易》是“宇宙代数学”,虽然“只讲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可以说,“《易》道”之所以“广大”而“无所不包”,主要不在于它的卦爻辞,而是在其卦画符号。而卦画符号与卦爻辞的结合,就使《周易》成为了一种早期的符号哲学。
  第三,是其历史的特殊。
  关于《周易》的历史,《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这是说,《周易》一书,经历了上古的八卦阶段,中古的六十四卦阶段,下古的《易传》阶段。而八卦为伏羲所作,六十四卦为周文王所演,《易传》为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这么悠久的历史,如此显赫的作者,中国其它典籍,没有谁能与之相比。难怪古书编目,总是以《易》为首。
  由此看来,《周易》是一门发展的学问。所谓“伏羲画卦”,“文王演卦”是指《周易》本经的形成。而“孔子作传”则是指《易传》的产生。严格地说,《周易》或《易经》,应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周易》本经,而不应该包括《易传》(指“十翼”)。但由于古人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而孔子是“圣人”,“圣人”之作当然可升为“经”。于是,《周易》或《易经》,也就包括了《易传》。
  严格地说,除《周易》本经以外的所有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都可称为“易传”。但由于《易传》(指“十翼”)习称为孔子所作,以致可与《周易》本经并列,也就成了专称,别的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也就不好再称为“《易传》”了。这些著作我们可称之为“学”。这样,易学著作也就分成了“经”(指《周易》本经)、“传”(指《易传》,即“十翼”)、“学”(指《易经》、《易传》以外的所有易学著作)三部分。
  儒家经学系统的典籍从汉朝开始,都包括经、传、学三部分。《周易》系统的典籍也是如此。如宋朝朱熹(1130~1200)注解《周易》的著作《周易本义》一书,即由此三部分组成。其中,既有经文,也有传文,朱熹对经、传文所作的注解则属于易学。今人对《周易》经传所作的注解,则属于当代易学。
  应该指出,由于《易传》“由传而经”的特殊性,人们习称的“《易经》”已包括了《易传》。所以,“易学”不但包括了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实质上也包括了对《易传》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更多的“《易》外别传”,即借《周易》本经和《易传》之题发挥的著作,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之类。
  这三部分中,“经”是源,“传”与“学”是流。它们固然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显然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易传》有的东西,并不等于本经就有,也有可能是《易传》的创造。后来易学著作有的东西,也不等于一定出于本经或《易传》,也有可能是后人的发明。研究《周易》,我们一定要有历史观念,懂得哪些是本经具有的,哪些是本经可能会具有的,哪些是本经不可能具有的。不要把本经不可能具有的强加于本经,也不要轻易否定本经可能会具有的。把后来易学著作才有的东西强加于本经,就会得出《周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错误观念,走向神化一途。轻易否定本经可能会具有的,甚至对本经已经具有的视而不见,就会贬低本经的思想性,视本经为简单的筮书,走向矮化一途。
  ……





上一本:坤道:曾仕强教做出色的中国女人 下一本: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周易经传十五讲的作者是廖名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