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论语镜铨


作者:毕宝魁     整理日期:2014-07-20 09:26:11

《论语镜铨》博采古今《论语》研究者之长,再融入作者本人的心得体会,用最简明通俗的语言将《论语》翻译、注释、评析出来,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构建一个轻松愉快阅读《论语》,真正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境界的平台。
  在世界文化走向多元,特别是东方儒家思想精华以及价值取向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代,《论语镜铨》的出版将会对普及《论语》,让人们正确认识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准确理解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毕宝魁,教授、知名学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已出版30余部畅销专著,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新注花间集》《王维传》《王安石传》《李商隐传》《李清照》《九梅村诗集校注》《国学知识讲话》《中国文学史话》《隋唐生活掠影》《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宋词故事》等。其作品历久弥广,不仅在大陆畅销十年而不衰,不断被重印、再版,还有不少被译介输出到海外各国及港台地区。仅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就收藏其著作十余部。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学而篇第一
  【原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
  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于次当一也。
  【魁按】本篇为全书主题的纲要,主旨是讲述人生学习与修行的原则与目的,学习与修行是贯穿一生的事,讲求人生要不断求学、反复实践,在不断体认人生真谛中获得快乐。就学习和实践内容看,是追求仁义的境界,主要是“仁”的道理,“仁”的体与用。全部内容都是两个基本点:学习“仁”,追求“仁”,不断提高“仁”的境界,只求自己进步而不在乎他人知与不知。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经常进行温习与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聚会谈天,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重视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注释】【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是对孔子的专称。其他人称“子”时前边要冠以姓氏,如“曾子”、“有子”。【习】本义是鸟练习飞翔时屡次扇动翅膀,反复起飞。《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故“习”包括温习、复习、实习、演习等意义。这里指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将知识反复运用到实践中来验证的过程。【说(yuè)】同“悦”。二字为古今字关系,先秦时无“悦”字,“说”字兼有说话和内心高兴、喜悦两种意义。后来日常生活复杂,情感交流也复杂,故创造出“悦”字来分担“说”字原义中表示高兴、喜悦的义项。因高兴、喜悦是心情,故从“心”。学术界一般认为,《说文解字》收入的字为古字,未收者为今字。【愠(yùn)】生气,恼怒,怨恨。《说文解字》:“愠,怒也。”【君子】在古代有二义:一是从品行方面而言,指道德高尚的人;一是从社会地位而言,指统治者,地位高的人。在相对而言时,意思比较清楚。单独出现时多数是前义。
  【评析】《论语》篇目章节的排列顺序很深奥,肯定是根据内容无疑。孔子去世后至少又过了半个世纪,《论语》才定稿成书。孔子的很多高足都参与了编撰,他们对于《论语》的章节体例以及内容顺序的排列肯定进行了精心设计。这是全书的第一章,讲述人的学习修养,与朋友交流切磋不断进步提高,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颓丧,因为学习修养完全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充实。如果自己修养高、学识好,那么即使不被重用也无所谓,因为修身的目的是为内在精神的充实完美,而不是为功名利禄。这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即从内向外、由己及彼、由亲到疏进行自我修养。三句话是三层意思,相互联系,有递进关系。第一句说自己每天坚持学习进步很愉快,学习的内容是道,是做人的道理,并不断在实践中验证,在不断进步中享受人生乐趣。第二句的“朋”,本义是同窗、同学,同学从远方来,当然可以共同切磋学问,这样可以共同提高进步,加强修养。
  第三句则说学习修养是自己的事,别人即使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关系。即修养学识在自己,能否被发现被肯定被重用在社会、在他人,因此不必生气。这便构成人生学习修行的三个阶段或三重人生境界:开始学习与修行的阶段,反复学习与实践,并不断有新体会,内心很愉悦;学习有一定心得体会,与同学同仁同道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体会到无限快乐的阶段;最后达到不为社会潮流所动而坚守仁义道德的境界,实际已接近圣人的思想境界。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爱冒犯上级长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做人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爱的根本吧。”【注释】【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司马迁说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家语》说小三十三岁。
  杨伯峻说小十三岁,但也认为不可靠,不知何据。此问题涉及关系甚大,待详考。【孝弟(tì)【是人对于前辈和同辈中长于自己的人应有的态度。孝是纵向的,是对于长辈,包括父母、祖父母等要孝敬。孝的含义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照顾、顺从,使其心情愉快,没有负担。“弟”通“悌”,是横向关系,要求对于兄长要尊敬。人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基础和关键。【犯上】冒犯、抵触上级长官。上:处在尊长地位的人。春秋时期是等级制度,社会和家族都有长幼尊卑的观念。【鲜】少。【作乱】发动叛逆而造翻。【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即没有这种情况。【务本】追求根本。务:经营。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根基、基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含义很广,主要是热爱他人、关怀他人、照顾他人。《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表示数量的“二”,其实就是两个人。要有两个人以上才可以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评析】孔子死后,孔子其他弟子以为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如此,那肯定是孔子安排的。孔子儿子与孔子弟子则是师兄弟关系,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说,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本章重点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做人要有根本,孝悌是“仁”最根本的表现。根据上面的注释,我们把“仁”字的本义再归纳解释一下,说得明白一些。“仁”,是人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而观察判断这种品格一定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或在人群中才行。古人在举行一些仪式时,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表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观察人的修养和气度。在耕田劳动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另外,“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合作干活,在合作中是否出力,是否照顾对方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从对待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是仁人君子。而对别人亲近、关怀、体贴、照顾的心情就是“仁”。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
  “仁”字是中国学问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关键词语。孔子一生提倡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字。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可以看出仁人君子的品性。“仁”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人类只有相互关怀才会共同得到幸福,而幸福感往往是帮助别人之后获取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扎下“仁”的品性之根。
  ……
  





上一本:庄子发微 下一本: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论语镜铨的作者是毕宝魁,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