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十分钟周易


作者:雷铎     整理日期:2014-03-02 11:58:05

本书是作者将中大版《十分钟周易》大篇幅修订,重新配图和编辑而成的,比原书更加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作者运用大量图表,及种种有趣方法(包括用男女厕门外的标志来讲解阴阳),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易》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与《易》相关的若干复杂的知识体系、《易》的文本结构、周易六十四卦的注释、梅花易数解卦法等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解构太极图、卦体及《易经》的现代运用方面提出了颇多新颖、实用的理念。本书为作者积二十余年实际经验和研究心得、化易学艰深爲浅显的苦心之作,与同类著述相比,不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而且颇具创造性及启发性,在普及和学术方面均有一定价值。
《十分钟周易》易读、易学、易入,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兼容,尤其注重培养你的批判性和科学思维,这也是《十分钟周易》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最大特点。《十分钟周易》适用于寻求心理学入门的人、有兴趣深入探索自身内在工作秘密的人。

  作者简介:
  雷铎教授,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哲学文化研究,潜心学术非一日之愿或一日之功,文学方面屡获国家大奖,学术方面成果多为国家级社会科学权位刊物转载收录。

  目录:
  
  目录:
  
序1
自序2
第一章一看就懂又变幻无穷的天书
一看就懂的“天书”
一部变幻无穷的“天书”
“天书”传奇故事一束
第二章包罗万象的八个神秘符号

  目录:
  
序1
自序2
第一章一看就懂又变幻无穷的天书
一看就懂的“天书”
一部变幻无穷的“天书”
“天书”传奇故事一束
第二章包罗万象的八个神秘符号
八卦生成原理图解
八卦自然数
八卦内规律
第三章周易与现代科学和现代生活
《易》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易》的玄思与实用
《易》与自然之谜
《易》与天文历法
商战的易学
易卜机理猜想
第四章《周易》与当代青年生活
青年面临问题总体图示
学习程序图示
高考复习最优流程图示
高考志愿选择图示
交朋友的学问
恋爱决策图示
家庭生态图示
事业发展战略图示
34第五章《周易》:“象”的巨系统
八卦变化
六十四卦的迷阵
第六章《周易》的“元素周期表”:
《A—D密码》
《A—D密码》:全新的《易》象解
神秘的内规律
《A—D密码》与道家“秘籍”和敦煌古卦的
巧合
第七章《周易》与五行及干支
阴阳五行体系
天干地支体系
第八章《周易》与“河图”“洛书”
河图解:“天圆”图
“洛书”解:“地方”图
第九章解卦须知
“上下经”与“十翼”
《周易》六十四卦序
卦体与诸象
爻位间的关系
卦辞与爻辞
第十章《A—D密码》六十四卦系列
图表
总说
六十四卦自然数A—D密码周易卦序一统表
A系列16卦表(下卦:乾、兑)
B系列16卦表(下卦:离、震)
C系列16卦表(下卦:巽、坎)
D系列16卦表(下卦:艮、坤)
第十一章古代《周易》占事学
邵雍与《梅花易数》
纳甲法简表
“奇门遁甲”图说
56第十二章通俗《周易》预测法
十六种简介
扑克占法(一)
围棋法
跳棋法
香烟法
抛币法
摸阄法
抽签法
扑克占法(二)
“玩易”解卦法第十三章《易》史略考
孔前《易》史
孔后《易》史
《易》史简表
后记
自序
《十分钟周易》,是笔者数十年研易心得的小结,意在使用通俗的方法,使《周易》这部古奥神秘的“千古天书”变得易读易懂——内容由浅入深,并尽量配以图谱,图文并茂,有些章节甚至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将复杂的《易》文字变成形象,由“不可捉摸”而变得易于“捉摸”。本来,叫做《周易图说》、《周易散论》、《周易浅谈》或《周易集锦》等,也许更好;但《十分钟周易》,亦有它的好处:使本书的特点一目了然。即,《易》虽难懂,却非不可懂;只要持之以恒,每天用一二十分钟,采用本书所介绍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则大约两个月,便可以“入道”矣。
一、席卷世界的“《易经》热”
远的不说,仅仅在三十年前或三十五年前,中国老百姓知道《易经》的人几乎寥寥可数——只是在知识分子圈中有极少数人在研究和了解它。
而今天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落地书摊”乃至一些乡村书摊,几乎随时都可以发现一种乃至多种新出版的《易》学书籍。它们极好卖,一部新出的《易》学书籍,少则印十万册,多则几十乃至上百万册,它们全都像水滴落入干涸的大地一样,被读者们很快地没收(买走)了。“第二渠道”的书商们说,十年来最畅销不疲的书,《易》学书籍是最好卖的一种。
国外的情形更令人惊讶。用英国易学家克巴克特的话来说,“仅仅在50年以前,西方社会知道《易经》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是在最近几十年里,《易经》的知名度正在飞速提高,它以实用性和系统性得到了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承认,世界著名的瑞士的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研究《易经》多年,发现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卡斯波尔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平行关系,把易经中的阴阳太极图印在了自己的衣袖上;物理学家弗卡普拉(即《走向未来丛书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的原作者——笔者注)注意到现代物理学和易经最重要的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并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给予了解释……事实上,现代微积分——也是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基石之一的产生,也可归因于易经的启示,而时间约在200年之前(引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上文所引巴克特的话介绍的是国外三十年前的情形,而近些年,“易经热”已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伟大的科学家的小圈子之中,它也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注意和研习,以致有的美国社会学家惊呼:“东方文化正在改变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印度的瑜伽术改变的是西方人的体育和健身方式与观念,而中国的易经改变的则是西方人的哲学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日本学者则称之为“席卷世界的中国《易》学热”。《易》学不但渗透进当今最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且渗透到人们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之中了。
这种“热”现象背后、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部“世界第一号天书”的古老——按中国典籍记载,它草创于五千年前的圣人伏羲氏时代,完善于三千二百年前的周文王时代,克巴克特说的:“《易经》……在过去五千年里,千百万东方人用书中的观念来指导他们的决策和追求。男人或女人、皇帝或先知、将军或农夫、富人或穷人,都从书里的实用智慧中得到了巨大的帮助。”此说大体不谬——关于它的古老和博大精深;但在远古,它并不普及,它仅仅是一本王公大臣用来占卜的“圣书”(故汉代学者尊之为“经”,后人尊之为“群经之首”),它的古老和文字的晦涩,使它显得十二分神秘,以至汉代之后的近两千年中,各类注解《易》的书籍即有数千卷之多!——《四库全书》收录《易》类著作158部1757卷,附录8部翼卷,另有《易》类存目(春秋战国至汉前的《易》书已散佚不可考矣)37部2371卷及附录一卷。而近三十年来国内重印古籍和新编著的《易》书则已超过数百种。
一本五千余年前的神秘的古籍,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末叶,竟然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乃至普通百姓如此之青睐,甚而“在国外,《易经》被认为是一本奇妙的‘未来学’著作……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的价值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之必变、应变、不变的大原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译者前言》)你说怪也不怪?
西方物理学大师们研究爱因斯坦可以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爱读琼瑶或金庸也可以理解;而上述二者(几乎风马牛不相及)同样痴迷于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书,本身便是一个极奇特的现象。
如果说普通老百姓仅仅出于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靠近代实证科学(一种与东方经验哲学完全格格不入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所喂养大的当代西方科学家们,又因什么而痴迷于这部古旧的“中国天书”呢?
——《易经》,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年轻、最晦涩而又最新鲜、最变幻不定而又最简明有序的博大精深的伟大的中国古籍。
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们尚且如此虔诚地拜倒在我们远古祖先的一部“占卜奇书”的“石榴裙”下,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今日,不是应该了解一下这部“奇书”或曰“天书”的魅力所在与奥秘所在么?
二、一部一说破就懂的“天书”
当今世界——不论中国或外国人——没有人敢夸口他(她)彻底弄懂了《易经》,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上有过多少易学家,也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自诩过——因为《易经》太博大了,它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潭,它是一团变幻不定的迷雾,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系统。
它的难懂,最主要的原因有四:其一,这是一部上古的典籍,语言极古老,时过境迁,后来人不容易弄懂它。譬如,四十年前流行的“斗批改”和三十年前流行的“高大全”之类语汇,放到一百年之后,不加注解谁也不会懂得,而有些词汇,如“资产阶级法权”,即使在最广泛流行的当时虽经再三注解,人们也还是如坠入五里雾中。语言本来便是苍白的——所以鲁迅说:“当我闭口时,我感到充实,当我开口时,我感到空虚。”人的思想如飘忽的雾,把它转换成语言符号(文字),就如将雾拍成照片或画成画,再“真实”,也已经不是它本身了——一切语言的表达仅仅能达到近似而已,所谓“不可言传”便是对这种状态的表述;何况,如上所言,时过境迁数千年,许多当时的普通语汇如今已经成为“史芬克斯之谜”了。其二,数千年来后人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演绎它和注释它、增补它,使它变得复杂了,它已经不是最初面目的《易》(即八卦或六十四卦),而是包容了太极图谱、五行生克关系、天干地支历法、四时八方方位、河图洛书数学系统,乃至更后来的“六神八门”“奇门遁甲”“纳甲”“紫微斗数”“六亲九煞”等等与之相关(发源于它)又与之有别的学说或方法,使它变得万分芜杂了。其三,种种互相矛盾的解释与谬说,使它变得模糊不清了。其四,最主要的,是它本身“与生俱来”的丰富性——即辩证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关的、可变的,又是又不是,又好又不好;它有时斩钉截铁,有时又含糊不清。而这种含糊不清,又往往是由于“语言的苍白无力”——即“不可言传”状态。如爻辞中有这样的话:“载鬼一车,有豕负涂”(车上装着一车鬼,有一头猪在拱泥巴)。到底想表述一个什么意思?你自己琢磨去。
但是,研《易》的大道,当用《易》的方法——即,抓住它的本原,不是去研究《易》这棵参天大树某片树叶上的某根叶脉(当然有时候也需要),而是把握《易》的大要与精髓。
《易》之道,千头万绪,要而言之,却不外乎三个字:象、数、理。三者可以相生相成,但最根本的,是“象”。而“象”有“大象”与“小象”之分,数理也有大数小数、大理小理之分。研易之入门,自当从“大象”开始——即《易》最根本的结构形态,或叫作结构机理。
简单说,易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阴、阳。《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这个最本原最奇妙的东西是由“一阴一阳”组合而成的)即是对《易》的最简要解释。
《易经》的全部奥秘所在,是它对世界万事万物用了一个独特的系统——64个不同模式——来表达的,而这64个模式,则是由“一阴一阳”组合而成的,即是“——”(阳爻)与“——”(阴爻)。
为明白起见,我们不妨将阴阳这两个虚的概念换成实的概念来表述:阴为女,阳为男。我们不妨用○(白点)表示阳或男,用●(黑点)表示阴或女。当仅有一男一女时,只有两种可能状态:1.男(○),2.女(●);而当有两男两女时,则可组合成四种状态:男男(○○)、女女(●●)、女男(●○)、男女(○●),这分别叫做“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即所谓“两仪生四象”是也。而如果有三男三女,便可组成八种不同形态了:男男男(○○○,即乾卦),女男女(●○●,即坎卦),女女男(●●○,即震卦),男男女(○○●,即巽卦),男女女(○●●,即艮卦),女男男(●○○,即兑卦)。
如上述,八卦便这样产生了。俗话所谓“乾坤”,即是天地或男女。乾天、坤地、离火、坎水、震雷、巽风、艮山、兑泽,八个卦代表宇宙八种物态;在人物角色上,八卦又是一个“八口之家”,父母(乾和坤)、大儿子和大女儿(震和巽)、二儿子和二女儿(坎和离)、小儿子和小女儿(艮和兑)。
八卦,是《易经》矩阵的八块“砖头”。再将八卦交杂相配,八八六十四,便得出六十四卦,即六十四个不同模式。比如,天地相交,天在上地在下(○○○●●●)为“否”卦,地在上天在下(●●●○○○)为“泰”卦(这种组合命名似乎反映了远古“女尊男卑”的母系社会思想),而“否”“泰”二者又是互相关联的,所谓“否极泰来”“泰极生否”,便是这个意思。同理,其余62卦亦如是,各有各的名字含义:一个卦便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模式。
为什么不多不少偏偏刚好要64个卦,这是最奇妙的事情。巴克特说:“我们发现传统的西方关于现实的模式在很大方面不符合科学事实。而同时,我们的几位科学巨匠认识到,古老的《易经》令人惊异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易经》十分相似,64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64个DNA密码子。”
其实说破了也简单:一阴一阳的三元组合逃不脱《易经》八卦的8种形态,而一阴一阳的六元组合则逃不脱64种形态——当你将世界万物简化为AB两个基因时,它的组合的最大阈域是64。
——将世界简化为两个因素,由此组合出64个最根本的模式,这便是《易经》历五千年而不衰,而且愈来愈挖掘出它的新内涵的全部秘密所在。
当代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助手——有一天它将比电更使人类紧紧依赖于它——而它的发明原理便是依赖于《易经》的启示所编制的二进制。因为用电运算时,电本身只有两种状态,即通电和断电,通电为阳,断电为阴,一通一断,交互6次便可以产生0至63一共64个不同数码,而12次、24次交互,则可产生4096和16777216种可能;继续交叠,其数阵将可达到“天文数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千变万化,中国人却在五千年前便把它浓缩为两个最简单的因素。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三、《易经》的来源
关于《易》的来源,流行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孔子整理。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在纣的监狱里无事可做,整天琢磨,把八卦交叠,终于变出64个复卦。到孔子出生之时,64卦已十分完备,每个卦都有说明(卦辞),每个卦的六爻(六道阴线或阳线)也都分别附有说明(爻辞)。即是说,《易》的原文由64个卦象符号,加上64条卦辞和386条爻辞(乾坤两卦各多出一条爻辞,故爻辞总数为386条)所组成。孔子对此加了注脚和解释,在“二经”(64卦分上下两篇)之外增加了十篇辅助的说明(“十翼”),这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即东周时流传的《易》。在此之前,夏朝有《夏易》,商朝有《商易》。《夏易》即“连山易”,以艮(山)为首卦;《商易》即“归藏易”,以坤(女)为首卦。前者反映了先民依山缘树而居(有巢氏的后代),后者反映了商代还残留着的母系社会崇拜女性与母性的痕迹。《周易》即“乾坤易”以乾(男)为首卦,则父权已经成为社会的伦理支柱了。
《易》的变迁史,折射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研《易》,又是研史。这是颇符合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那么,伏羲是哪里来的灵感而创造了八卦呢?
古书上的解释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说,他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对天文与地理、人事与外物的观察研究,最终才概括创造出来的。
这种创造,最基本的,在于对“一阳一阴”的发现:天上有日与月(一阳一阴)自然有火与水(一阳一阴),这便是“天文”“地理”与“物”“象”。
然而,什么是“近取诸身”呢?——这是对《易》最有趣但又是最富启发意义的解释——即一阴一阳那两样东西的代表形象(——和——)的来源。古人多认为是代表两种不同的蓍草(一种占卜用的像小竹子一样的蓍草),中间有节的为“——”,中间无节的为“——”。但郭沫若这位甲骨文大师、考古专家兼易学家的观点是,它们代表了两性的性器。郭氏的观点已为愈来愈多的中外学者所认同。这正是“近取诸身”:远古时代,人类以繁衍为第一要义,生殖崇拜是一种全球性先民文化现象,它是神圣的而非淫亵的——好比我们今天视计划生育为国策一样——甚至比之更重要:计划生育是为了防止人口膨胀。而生殖研究则是为防止种族灭绝。所以说,《易》的象与其说取诸天文、地理、物件,不如说“近取诸身”更确切而可信。其实,《易》的画法,除了“——”与“——”之外,还有“——”与“∧”,宋代大易学家陈抟即画阴爻为“∧”,两种爻形,同样印证了“性器说”——易象易形如同汉文字一样(其实它比文字的出现要早得多),是象形的。
《易》先有象而后才有文字说明,这是确切无疑的。
故,研《易》,当从研究《易》象开始。先有“象”,而后有“数”与“理”。先有“——”与“——”(或∧),而后才有8与64,才有愈来愈多的对8与64、对“——”与“——”的组合变化所包含的哲理的解释与阐发。
一部天书,原来是“近取”诸男女二性之“身”构成的,三元成8象,六元成64象,64象以象万物,事情便是这么简单。
——这不是“一说破便懂的天书”么?!
世界上最讨巧的事情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许多当代研究生,往往只研究古人的三五句话甚至一部作品中的一二个人物——如研究《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子或刘姥姥——便可获得博士学位),而最难的事情却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易》的发明便是伟大的启示之一。
四、《易经》之用
《易》有何用?上文列举了外国学者对《易》的研究,他们从《易》得到对现代科学的宝贵启发。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把动植物分种、属、科、纲、目层层解析;把人切成碎块:头、四肢、躯干、脏器、骨、皮肤、肌肉、毛发、血管、神经、细胞、细胞核、遗传因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成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是一个巨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其全局。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自然对人类无止境的惩罚(一部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主要便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反省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系统统一机制的秩序),“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医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公众的健康水平却逐年下降。医药和医院的费用已经上升到天文数字,但疾病的单子却是越列越长……而这种疾病的蔓延,医生自己也感到束手无策……许多疾病实际上是医生和他们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造成的。在人类遭受苦难的疾病这个长长的单子中,我们还应加上这样一大类:由医生所致之病。巨额的费用被用来修补由现代药物和手术造成的危害”(巴克特:《现代医学与〈易经〉》)。
“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出现了: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进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发明,他们的发明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之中——譬如《易经》之中。“在医学领域,我们也已经开始向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学习,而这些中医理论和方法最初是受《易经》启发的。东方医学强调预防和维持身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国医生)追寻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因此他知道对于生与死,他能说些什么,他能领悟由精气所组成的事物,以及由消失和漂流所产生的结构变化”,许多西医所无法治愈的病,在中医都以奇特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治愈了。西方医学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扁桃腺发炎了,便把它割掉;割掉之后,抵抗力弱了,便打抗生素;抗生素产生副作用,肝病啦、胃病啦……便“对症下药”;于是新的疾病又产生了……如此恶性循环以至无穷,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西医功不可没,西医自有西医的长处。但,中医的整体辩证观却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头痛可以按摩脚底,胃痛可以按压膝下五寸的足三里,脚痛可以在耳朵上扎针……“施乎肝而乎目”,看似荒谬(用解剖学看,毫无道理,至今,医学界仍没有人能在解剖形态上确切说明“经络”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它的确行之有效。
医学的例子是可供解释《易经》系统论观的许多例子之一而已——与世界是个巨系统一样,人体也是个巨系统,解决问题,须从“变化”(即:“易”)的角度系统地考虑(辨证施治)方为上策。
“易”的字义是什么?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日月合璧”——“易”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即阴阳变易之义;有人说“易”字是蜥蜴的“蜴”的古体字:上面的“日”字是晰蜴的头与目,下面则是一条尾巴和四条腿。蜥蜴又称“变色龙”或“十二时虫”,其色不断变化,“易者蜴也”,也还是“变化”的意思。
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空气污染臭氧层增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系统论与辨证法,这是《易》的哲学核心。
《易》还有“简易”的意思,即化繁为简,刘绍光博士著名的“一元数理论”,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便是“简易”法则的运用。甚至“控制论”的方法,也存在于《易经》之中。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即易理,也是纷繁万端。若取其大要,汲取其“大理”,则“牛刀”也可以“杀鸡”——可用来纵观天下大势,亦可指导解决小问题。
笔者曾为某大企业做过一次“顾问”:该公司生产服装,产值颇可观,利润却不大,经营、管理、生产、推销,诸多环节,问题成堆,新上任的总经理觉得无从下手。笔者以《易》的精神替他分析,从设计、生产、销售三大环节中,找出增值的关键,在于销售;而销售的关键,又在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样质量的一套时装,是否名牌,售价可以相差十倍之巨;进而,又替他策划了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四大广告手段,即“企业整体形象”设计,这位朋友据此斥资大做广告,树立生产形象,半年后售价大升,有了钱,生产与经营管理亦进入良性循环,企业状态如日东升。
《易》之用大矣哉。
当然,《周易》并非“百科全书”。我们想说的仅仅是:中西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便是一例。《易》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示,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用当今之科学去认同于古老的《周易》,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五、《易经》其科学乎迷信乎
就《易》史而言,《易》本身,不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全部是占卜之书,即用来“预测”某个事的:国君测其国运如何?该不该打这一仗?此仗是胜是败?(史载:孙权请虞翻测与蜀之战胜败如何,得书之临卦,虞翻说:“不出二日,关羽之首必断”。后果如其言。)臣吏则测官运亨通与否?今日是否“利见大人”?儒士则测此趟考试是否中举?可中第几名?(清名士纪晓岚考试前测得将中头名,果然。)小民则测婚丧嫁娶,出入乔迁之类。《易》之使用,中国历史上多用于筮占,这是无可讳言的,其中,邵康节的“梅花心易”最为简明有效因而流行最广。
这种以《易》占卜,是否有“科学道理”?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西方学者企图以现代科学观点,对其占卜的奇妙结果做出机理解释。其门派繁多,但最具代表的是“或然率说”与“心理选择说”二种,这些解释是否有理,恐怕难以断清。但中国史籍上记载的以《易》进行准确预测的史例,至少有数百例之多,笔者手头便收集了近百个此类个案。
不过,我们还是撇开其占卜功用不谈,因为,《易》的用途,虽然源于占卜,但它的灿烂光芒,却是在占卜以外,即:《易》这个“符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体系(西人虽有“元素周期表”,但它不能“包容万象”,比如,它不能指导中医或国画、个人计划或企业决策,而《易》却能够);其次,《易》的思想常解常新,是中国先人智慧的结晶,伟大的老子、孔子与庄子,都不过是在《易》面前顶礼膜拜而获益匪浅的许多学生中较为杰出的几个罢了。至于《易》的其他功能,如史料价值与审美功能,由于篇幅所限,便不再赘言了。诚然,《易》亦有糟粕——尤其后人阐释它的许多因时因势而强加给它的那些谬见,我们必然要加以判别和扬弃。但不论如何,《易经》本身,是光芒长存的。有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如此伟大的“神谕之书”,并非中国人并且也非我们这一代人类的产物,而认为我们这一代人类是“第二代人类”,第一代人类已经在“天下洪荒”(西方人则称之为“挪亚时代的洪水”)时绝灭了,中国人如今手上的《易经》,其实是“第一代人类”留下的一套“图谱”,只不过中国人有幸得到它,并加以阐释罢了,他们认为这正如南美洲平原上那些巨大的石嵌巨画是属于“第一代人类”的残留印迹一般。这种见解,否定了中国先人的智慧,但同时,却提高了《易经》的地位——它的神奇与神秘简直是人类无法创造的。
——扯远了,把话收回来。总括一句:《易》源于中国先人,而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日习《易》,更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研究它,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受益,为我中华,也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上一本:新原道 下一本:彩图全解道德经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十分钟周易的作者是雷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