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作者:严明     整理日期:2014-07-21 11:23:06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精彩文字】
  ●我的码头是走累时的一碗面、一钵粥,是远处的夕阳和经过近前的一张陌生和亲切的面孔。我要走更多的路途,或许码头是一片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昏暗水域,我可能注定一生泅游。
  ●我们是不愿意去想死亡的,但不应该忘记死亡。我们容易把时间花在那些已经明白了,却还在装作不明白的事上。
  在我看来,多大的主题也莫大于时间的主题;一切悲怆的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最浩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成本。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无限思量,徒留怅惘。剩下的,是一种掏心窝子的空。其实明知会如此,只是心里总放不下。江水还在拍打着山石,江山其实永在。
  ●谁先动心谁先死。在动了感情之前,不必先动心机。心机是会被看出来的,那叫心机之作。
  ●午夜时分的街边,买天让问:“严明,你觉得自己最重要、最特别之处是什么?”我喝了口啤酒,抬起头,很认真地告诉他:“是我脑子里没有屎。”
  ●佛教里说的人生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看就像极了我们学摄影的过程。第一阶段的“看山是山”,就像初入摄影的世界,花花草草,见啥拍啥。后来,涉猎渐广、涉世渐深,世界常被我们用来寄托怀疑与批判、迷茫和叹息。最后,经过了提炼、抛弃,会抓住真相和本质,得到了走出经验之后的深刻。终于开悟,参透人生,胸中自有山水。
  ●薇薇安留下的照片中,有不少是她对着镜子或橱窗的自拍,朴素且体面。可以想见,她在忙碌中也曾打量和慨叹过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没错,身体和生命,构成了人生的全部迷局,我们要有足够的耐性用身体穿过生命,并且保持发型不乱。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微弱的灯,都是流浪着的、时间的孩子。我自己也是一只不系之舟,怀揣着瞬息换千年的野心,融入了这古往今来都没有变过的漂泊流浪。年月把太多拥有变成失去,但还是遗漏下一些旧情怀,陪我们一起,一直去往我们那么不确定的未来。
  ●我原本以为摄影可以是悠游于不停变换的码头,可以是攻城略地般地转战江湖,凭着铤而走险的勇气踏遍万水千山即可。可是,一旦抵达那些动人的所在,心随境转,心都会久久停留,离开也会挂念。它是动用灵魂的事,它根本不是一件可以定出收工时间的事。精神的游牧一旦诗意地还乡,离别即是流放,虽半步即是天涯。
  ●这几年,我经常去郑州,经常在经过火车站时想去找一下当年我和父亲打地铺睡过的那个母婴室,想去看看。郑州站二十年前就建得特别大,现在仍没有变,但每次我也总是匆匆或内心里以匆匆为借口而没有去找。我怕想起曾伏在父亲背上看着他的每一步艰难,怕想起他问路时的焦急神色,怕想起他花钱时的每一次为难。
  我怕当真再次去到那个地点时,会站在跟前,流下泪来。
  ●有朋友问我,你不让孩子学摄影吗?我觉得将来他如果喜欢摄影,一定是在他认知了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用摄影与这个世界连接时,他自然会抓起相机。不宜再用吃饭、谋生这些概念加在下一代身上。就像我的现在,用手中的相机跟这个世界连接、吐纳,以前用音乐我没有做到的分享和对话,现在可以用影像做到。拜自然所赐,我又能与孩子分享音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有声有色的生活呢?不为什么,只为喜欢和曾经喜欢。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啊!至此,这个事情算是终于想通了,陪伴和鼓励,就是我能给他的精神财富了。儿子也问过我:“爸爸你后来怎么不搞音乐了呢?”我说:“爸爸没有坚持,爸爸现在后悔了,我觉得还有时间,爸爸要跟你一起不再离开它。”
  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早十年搞摄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没有搞摄影,继续搞了十年音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没有答案。但是,在有音乐的日子里继续搞摄影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将来一定有答案。
  或许,我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鼓手呢……
  呜呼,音乐!
  ●荒诞是现实的呻吟声,一直提醒我们,痛在哪里。
  ●我也很快发现,我拍得最多、拍得最好的时候,正是曾经仅凭两条腿走得最苦、最远,走得膝盖都发烫的时候,是在最疲乏的时候,也是心跳最剧烈的时候。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都从中来,打动着我们并慰藉着后来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痛苦与不安,那应是荒诞发生前的样子。“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不能只在诗酒歌画中,留住并延续残存的中国式的浪漫美好,是我心所愿。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去送葬,真的不想让后来人只能在我们的影像中游园惊梦。都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相遇,不是缘分,是我们的命。
  我决定认命。
  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作者简介:
  严明,中国著名摄影师。70后,安徽定远人。大学学的是中文,曾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
  2010年凭作品《我的码头》获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比赛纪实类冠军、大理国际影会获最佳新锐摄影师奖,2011年凭作品《大国志》获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选《Vista看天下》(2011)年度图片大赏。2012年受邀担任Thinkplus2012“大声思考”大型演讲活动演讲者、2012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13年担任TOP20?201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委。作品由多家艺术机构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目录:
  自序
  我还站在这里
  辑一抉择
  我的码头
  我们都爱米妮
  时间的姓名
  永不出差
  伤心的夔门
  胡辣汤与三等舱
  屌丝摄影住店指南
  钱
  辑二思量
  谁先动心谁先死自序
  我还站在这里
  辑一抉择
  我的码头
  我们都爱米妮
  时间的姓名
  永不出差
  伤心的夔门
  胡辣汤与三等舱
  屌丝摄影住店指南
  钱
  辑二思量
  谁先动心谁先死
  打开正常之门
  那些树是应该砍掉的
  “不让拍”与“不许不让拍”
  艺术是空中的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阿里车的心事
  像薇薇安同志一样
  辑三因果
  那个雪天,我被连夜运回中原
  出门人
  非诚勿扰
  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目的地
  我最终没有融入广州文化
  我还是把他带进了音乐的世界
  张二相机店
  辑四恩典
  基因的故事
  给我一枚雌萝莉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沉默的表示
  我们的审美不拐弯
  Hello,铁蛋!
  窦娥还冤不冤?
  你是怎么走上摄影这条不归路的?【】
  真挚作为一种情怀,已经日渐罕见了。在这一本书里,没有这么多呐喊与判断,并不嘶声力竭,却处处都是娓娓道来的热爱与无奈,轻轻笑着的,略带幽默的智慧,就这么潺潺流淌出来,汇成了江河。——七堇年
  最有诗意的低调,微言摄影之大义。——陈漫
  他的作品充满诗性,以独立的个性方式融入纪实摄影的空间,拓宽了人文纪实的影像领域。他拍摄的场景好像某一天我们都曾经看到过,但是却是容易被忽略掉的,这种带着观念性的纪实文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冷静的观察。他是摄影师严明。——Thinkplus2012推荐语
  内心深处的真诚,与结实的个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严明作品不同寻常表达。——李媚
  严明作品中影调的浪漫以及画面人物之荒诞,构成了现代人生的二律背反。因此严明才会说:“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注解更有力量?——林路:【】真挚作为一种情怀,已经日渐罕见了。在这一本书里,没有这么多呐喊与判断,并不嘶声力竭,却处处都是娓娓道来的热爱与无奈,轻轻笑着的,略带幽默的智慧,就这么潺潺流淌出来,汇成了江河。——七堇年
  最有诗意的低调,微言摄影之大义。——陈漫
  他的作品充满诗性,以独立的个性方式融入纪实摄影的空间,拓宽了人文纪实的影像领域。他拍摄的场景好像某一天我们都曾经看到过,但是却是容易被忽略掉的,这种带着观念性的纪实文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冷静的观察。他是摄影师严明。——Thinkplus2012推荐语
  内心深处的真诚,与结实的个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严明作品不同寻常表达。——李媚
  严明作品中影调的浪漫以及画面人物之荒诞,构成了现代人生的二律背反。因此严明才会说:“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注解更有力量?——林路:《现实深处的虚无与荒诞——严明作品解读》
  不同于有些刻意营造某种不安与危机的的照片,严明照片中的不安是通过相对安详与稳定的形式来呈现,而照片中的荒谬也是一种源自于平淡中的荒谬。而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也是既疏离又无法分离,人身处其中,却又不属于它。通过这种方式,他给出了也许比较能够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的某种世事沧桑的视觉隐喻。——顾铮:《中国当代摄影艺术》
  时代在改变,于大他十岁的摄影师们比,严明这一代摄影师的生存的环境和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要坚持,那么首先将自己放在社会的边缘——这是在考量他们的勇气和真诚度。严明做到了,并在坚持中获得了尊严。他是值得尊敬的摄影师。——谷仓当代影像馆
  【我的码头】
  “以前我们见过吗?”
  “没有。”
  “以后我们会相见吗?”
  “不会。”
  “我们会分开吗?”
  “是的,你我都会死去。”
  “你会想我吗?”
  “我会,永远地想你。”
  【一切从重庆开始】
  相机的快门拨盘上刻着1/2/4/8/15/30/60/125/250/500……数字越大,表示时间却越短。怎么那么像人生?年岁的数字越大,越表示一种局促。我执拗地用时间记录着生命,越是着力捕捉,仿佛越是难以捉摸。任何经意或不经意间,不安分的生命会悄然改变轨迹,直至面目全非。
  一阵江轮汽笛的呜鸣,惊醒我汗湿的梦,我起身拨开黏在脸上的头发,戴上眼镜,才发现船舱里的人们多已起身。穿过融混着柴油与江水的腥气的船舷,挤过人群来到船头甲板边上,就见到江水尽头浮现出影影绰绰的城市轮廓。层层叠叠的房子,就像这江上客轮的船舱依次层叠,从最底下的凌乱的散席向上依次是四等舱、三等舱直到头等舱,完成了从下半城的寻常世界向上半城的想象世界的跨度。身边一位见多识广的父亲在给孩子比划着:“北边流过来的是嘉陵江,南边宽一点的是长江,朝天门码头就在中间……”两条江岸夹着大片的高楼在一坡巨大的台阶下汇合了。
  这是自搞摄影以来,我决定前往的第一个目的地:重庆。这个城市给我的惊奇是巨大的,提供给当时那个疯狂的“扫街”爱好者眼耳鼻舌身所喜爱的一切新鲜感知。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登陆这座山城,可每次相逢都有着这般令我恍惚的惊奇。这片码头我已颇为熟悉,我几乎熟悉每一条从滨江路遛下原始江岸的小道,江边的传奇世界总尽其所能地给我无穷的变幻;还有那总是把我扯进超现实世界的蒙蒙雾气,把所有从俗世带来的烦闷抹平捣烂。我常想,如果最初到达的地点不是重庆,而是别的什么地方,我的摄影之路会是怎样?难以想象。
  我深谢这里的水与雾,给了我最初的也是无可比拟的滋润与崎岖。
  朝天门,我的最爱。
  夏日傍晚或秋冬好的天气里,朝天门码头的台阶上会坐满了人。三三两两一组,晒着太阳,高声说着话,吃着东西。我乐意安坐其中,看江水又东。耳边是酸辣粉、凉面的叫卖和游轮的“两江游、游两江,上有天堂,下有金碧辉煌”的招
  徕游客的喇叭声。有时我也会买一碗酸辣粉,坐在那儿吃起来,内心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切切实实地提醒:“我在重庆”、“我在朝天门”。偶尔空中一架飞机掠过,间或一阵八十年代的劲歌金曲从路过的高档摩托的屁股后轰然响起,真是让人喜欢得心都碎了一地,零落在那一片台阶上。
  昨天,今天,明天拍下他们?那都是一种可能。起初我认为某些高潮图景总会在高潮的地点上演,所以我一直想在天门拍到一张不错的照片,配得上我寒来暑往上上下下的一往情深。但我又真心觉得,朝天门是一个好得可以不拍照片的地方。我心甘情愿沉静于此,我愿意每次面对它都如恍若初见。但是,2009年1月某日傍晚,朝天门台阶上一位贵妇身影的出现,让一切都得以改变。
  她带着一身丰腴的气质,远远地就说明着与这江边的格格不入;她踩着颤颤的步伐,时时地交代着她对这码头的统摄。当时是我从上游的蔡园坝往下,经过一下午的步行即将从滨江路走到朝天门的尽头。她的气场让我头皮一阵发麻,细汗随时准备渗出额头,手中禄莱相机早已调好了曝光组合。此时,她的步伐带动我的心跳,她的光芒,直视也像是一种冒犯,直觉告诉我不必离她太近,好让她的光芒有四散的空间。她那如同朝天门城楼般高耸的发髻、高尚的毛领大衣裹起富态的腰身,全部重力交由穿着紧绷铅笔裤的双腿支撑,再汇聚于细细的高跟,将台阶直踩得磕磕作响。她从容地走入取景器的中央,快门的触发也顺从了她的从容。
  她就是上半城遭遇下半城的故事,她就是下半城滋养上半城的缩影。
  据说,下半城的游轮业务是她的生意,上半城的消费是她的生活。她那天的出现,完整了我对这上下的理解。这就是码头,有多少希望从这里登陆?又有多少结局在这里消逝东流?
  【遇见三峡】
  在深觉重庆的好的同时,就有把“点”描成“线”的心思。第一次在重庆时,网友“图钉”就找了一张纸,给我手绘了一张地图,跟我讲:长江继续往东流,再往下经过的地点是涪陵、丰都……
  啊,榨菜,啊,鬼城!我想去。以前只晓得涪陵人跟浙江人抢商标的事,最终那里的榨菜不能叫涪陵榨菜,只好叫乌江榨菜,实在是冤屈。还有,听说每年鬼节之夜,丰都城的鬼都会跑出来,在夜的世界游荡,但天明之前必须赶回去……拿着那张手绘地图,我内心的小鬼也已漫山遍野。但那一次,最终没有去,因为是春节里有限的几天假期,只是去重庆这个从未到过的城市看看而已。年初八上班,是个死规定,初二出门,初六也得考虑归程了。如丰都的鬼,出来欢跑,但确实已经到了归期。
  之前在重庆看着巨大的游轮顺江而下,像一幢豪华的大厦漂往三峡,就猜想那一定是很贵的花费,属于“高尚”旅游,没有几千块钱恐怕不行,而且这种游玩想必行程会很受限制。总之,我是坐不得的。
  后来到了三峡腹地才了解,最美妙的交通工具是短途班船—当地人出行乘坐的一种体量不大的铁壳船。船分两层,很慢,伴以柴油机的巨大轰鸣声,在沿岸的镇与镇、县与县之间来回。停靠也随意,两边岸上只要有人远远地招手,船便慢悠悠驶过去接上。从奉节到巫山的几十公里水路,这种船左停右摆能晃上三四个小时,而船费却只需十几元。卖水果的、骑摩托的,甚至是牵牲口的,都可以上船,船上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多数人在巨大噪音中拉着家常,也有人聚在一起打牌。也会在酷热的暑天大家都眯盹着无人说话,却听到躺在板凳上睡觉的小伙子口袋里功率巨大的山寨手机突然来电,响起尖锐嘹亮的“死了都要爱”。
  那里上通历史,下通现实。那里人好,车船费便宜;饭菜可口,仍是便宜。这些理由对于一个刚上道的摄影者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吧。三峡的人是神气的,就是有神仙气质。他们达观、洒脱,他们就像是演员似的,在江滩、码头、山坡上忙活着,就连发呆都拗着各种造型,在等你来。在江边走,不出两公里,就有“神人”出没,绝对挑战你的想象力。
  在拍135画幅的那几年里,我热衷“扫街”,喜欢抓拍,迷恋各种位置瞬间。像一个新入武行的刀客,醉心于手起刀落的斩获。120方画幅的使用和去了三峡之后,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改变:我开始隐约觉得自己是个抒情的人,它的操作节奏和获得的画面让我有了些不慌张而获得的力量。应和着川江的流淌,我愿意在那岸边行走,愿意跟船上的人们散坐在一起,看尽两岸和那里的人世风光,把自己粗糙的心揉碎在那儿的每一里水路上。真的要感谢这遇见,这慢船,这所有的三峡好人,我是在这里拍得“第一桶”照片的。
  说到重庆以及三峡地区,绕不开的一个词是“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是什么?综合一下各种解释:一般来说指中下阶层围绕河岸货运商旅为中心的往来聚散集成。聚是吸纳性,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有;散是流动性、过客心态。码头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卑微者挥洒血汗为“利”,又因特别有流动性,因而很讲“义”在不确定中的维系。聚散快,谁也不认识谁,谁都可以登场,这是一种中下层无拘的自由。码头就像个舞台,往来的人和事在这里不停上演,像天上的云,合了又开,聚了又散。这也像极了摄影,以摄影的眼光看那码头,半个钟头后就会全然不同,舞台还在,但演员和节目就已经全变了。
  我喜欢这种变。我愿意把这一切视作是生命中的“过往”。
  





上一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下一本:茨威格集:一颗心的沦亡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的作者是严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