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重庆纪实


作者:邓毅     整理日期:2014-07-16 11:25:09

《重庆纪实》本书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集,作者系重庆文学院院长。
  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各大报刊杂志上业已发表过的十五篇文章,记载了发生在重庆各行各业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创造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努力,勾勒出现代重庆匆匆前行的侧影。这些文章都歌颂和赞美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在我市各行各业中的好人好事,反映了重庆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邓毅,男,硕士,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重庆文学院院长、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自著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散文集《大山人》和文艺评论集《点击与喝彩——邓毅文艺评论集》。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全国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全国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等全国重要奖项。
  目录:
  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感动
  ——评邓毅的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1
  祭龙/1
  迁徙家园/17
  大爱无言/55
  手持金钥匙的女警/70
  三峡纪行/137
  浇钢铸铁的人/156
  长江鱼/170
  致敬,中国的格林兄弟!/187
  美莲精神/209
  鸦屿山的情怀/227
  铁骨铮铮/250
  永远是人民的儿子/269
  情满武陵山/281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感动
  ——评邓毅的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1
  祭龙/1
  迁徙家园/17
  大爱无言/55
  手持金钥匙的女警/70
  三峡纪行/137
  浇钢铸铁的人/156
  长江鱼/170
  致敬,中国的格林兄弟!/187
  美莲精神/209
  鸦屿山的情怀/227
  铁骨铮铮/250
  永远是人民的儿子/269
  情满武陵山/281
  丹凤朝阳/299
  人们没有忘记他/314
  崛起在石马/320
  税收,市场之奶娘/343
  从情海中孕育——代跋/383如果说,邓毅在很多真实的人物事件中感受到了美好、崇高、无私、善良、聪明才智及坚韧的心灵性格的话,我以为邓毅的报告文学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和追求改变与完美的倡导价值也十分明显。这是文学实现自己的社会终极关怀时传统的目标。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十分重要。在人们读多了怨愤、苦闷和牢骚内容的作品之后,或许在这里会感受到一种启示、温馨、力量和释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这是一本关于山城重庆的书,一本及时的书,鲜活生动的书,让我们振奋的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迁徙家园
  引子
  世界文明历史被认为发源于古老土地上的主要水系。人类在这些水系或河流周围定居之后,就修筑各种工程来改善其居住地。这一伟大的斗争持续了许多世纪直至今天,并转化为现代发展的进程。
  然而,水库建设工程非自愿搬迁的移民问题,一个似乎无关紧要但其实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中,成为困扰政府的一件最为头疼的事情。
  2007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赴重庆彭水县乌江水电站采访,有幸目睹当地苗家、土家儿女为建设乌江水电站,同心同德、上下一心、奋力拼搏的同时,还注意把宏观的经济目标与库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关注移民,妥善安置移民,圆满实现了移民日常生活和长期生计的空间转换,从而,为人们解答当今“移民工程”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答案。
  一
  公元2006年,隆冬。
  一日,重庆彭水万足乡。
  朔风飕飕,雨雪载途。
  黄建明在父亲灵柩前,稽首不起,泪水涟涟,悲恸不已。
  灵柩前,香烟弥漫,纸灰缭绕,冥钱飘飞,红烛垂泪。远远传来:
  朝思亲/恸伤心/只见太阳出/不见我父亲/远观看/青山岭岭/思量起/泪如雨倾。
  暮思亲/夜沉沉/只见太阳没/不见我父亲/近观看/孤灯冷冷/思量起/血泪纵横。
  《丧礼祭奠歌》在冬日的村寨,依依袅袅,凄清断肠,久久回荡。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哭声。
  黄建明跪拜不起,他祈求父亲宽恕,作为儿子没能给父亲送终尽孝。
  病情危重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惦念久别的儿子,翕动着嘴唇,断断续续地呼唤儿子的名字。一时间,家人急了,电话一次次催促黄建明“十万火急”赶回来。是日,当黄建明接到哥哥电话时,他正与大唐公司工程师朱莉一道在去廖家村4队的山路上。
  黄建明,这位33岁的万足乡副乡长,此刻,他立马要作出抉择,是回家看望生命垂危的父亲,还是去村里看望老百姓呢?他想:因兴建电站,施工单位开山放炮、筑堤建坝,把村子里蓄水池震裂,导致水池漏水,使山里人畜饮水困难,200多村民聚集山寨等候他去解决问题。
  情况紧急,黄建明毅然决定,继续前行。尽快解决乡民燃眉之急,再回家探望父亲。
  自古忠孝难以双全。
  父亲终因病情危重,没等儿子回到身边就憾然谢世了!
  灵柩前,黄建明肝肠寸断,挥泪痛哭。
  亡父“出山”的第二天。黄建明又赓即与乡妇联主任陈继英、财政所长李素娥,一同来到移民特困户张秋家,送去县乡党委政府的爱心捐款。
  “青天大老爷!”当黄建明把捐款双手捧呈给张家老母亲时,老人忽地下跪,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捐款,眼泪簌簌而下,“建明,你把给我的这钱拿回去,你父亲刚刚过世,母亲又在患病。我不能收这钱呀!”
  “大妈,蓄水发电,造福子孙。”黄建明躬身扶起老人家,不无动情地说,“只要我们移民积极行动起来,按时搬迁,理解支持移民工作,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钱是我的心意,你一定收下。”
  临别前,张秋那瘫痪多年、年逾五十的哥哥,流着泪,欠起身,伸出手来,他心存感激与黄建明握别。
  从张家出来,黄建明又与乡党委委员冉茂江风尘仆仆来到万足五队陈兴明家上房拆屋。
  天擦黑,房子拆完了,黄建明和同伴又把拆下来的青瓦、木料送到“房东”暂住地。
  这使已届知命之年的房主潸然泪下了。
  “黄乡长,开初我吵你们、骂你们,你们移民干部始终做到骂不还口。”陈兴明见黄建明一脸漆黑,满身污垢,双手握住他脏兮兮的手,自省自责道,“你们还对我这么好!你就打我吧!我心里也好受啊!”
  陈兴明37岁那年才结婚,后添丁得子。
  好景不长,妻子患病不治撒手人寰,给他丢下两个幼小的儿子。嗣后,三爷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日子。
  乡里建电站。每每移民干部到他家作搬迁动员,陈兴明就告苦诉贫,哭泣不已,孩子无钱上学,大人小孩一年四季都睡在一张篾席木板床上,就是把他生活的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木桩房卖了,算下来,赔偿金也不够建房。
  面对一贫如洗的特困家庭,万足乡党委、政府不弃不怨,保送他两个小孩到县城读书,一切费用由乡政府承担,并租间房子请人照料孩子。从根本上解决了陈兴明的家庭实际困难。
  “老陈,先前的事就别往心里去了。”黄建明拉着陈兴明的手,亲切地说,“你是我们党委政府的特别帮扶家庭,家里这样困难,都能顾全大局,支持移民工作,我们作为移民干部,这事理应这样做的!”
  二
  当陈红从办公室来到乌江边的时候,天已暮霭渐起,月色朦胧。县城已是万家灯火。满城高耸的新楼,就像一座座峻峭的灯峰,屹立在灯山顶上。江面樯桅远接天,桥影如练;而奔腾湍急的江水,笼罩着淡淡的月色星光,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
  陈红在恬静的江岸来回踱步。
  他37岁的年纪,那英俊的脸上显露一副思索的神情。猎猎的江风,吹拂着他的脸庞,不住地撩开披在他高大而硕实的身躯上那厚厚冬装的衣角。
  江水易流,心潮难息。
  打从2006年秋天,乌江彭水电站开工典礼,陈红就深感自己肩头担子沉重,一个175万千瓦,投资90个亿,重庆在建的最大水电站,在一辈辈家乡父老的企盼中,终于梦想成真!往后电站的建成,将为彭水社会经济结构改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工程浩大,涉及淹没区乡甚多,致使农村移民安置、桥梁与乡集镇建设等工作任务艰巨。加之,电站水库移民搬迁,又与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不同。乌江彭水电站是号称中国发电五大公司之一的“大唐公司”投资建站的。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彭水县移民办协同县政府作移民管理及安置工作;而三峡电站系国家重点工程,由国家三建委投资,国务院牵头各省市政府管理和安置移民。换言之,三峡水利工程移民是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部分,移民经费也是工程投资的一部分。
  陈红思绪万千,万千思绪。他深知乌江彭水电站移民不同于主体枢纽工程的三峡移民,它需要地方政府实施,业主并不直接跟移民发生联系,而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包干协议的方式把移民工程让地方政府来实施。自己作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移民办党组书记,首先要做好移民从原居住地按时顺利搬迁至安置地,并在安置地定居和获得发展的工作。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得到维护,他们的财产损失应得到补偿,他们应具有确定安置方案的参与权及移民经费的使用监督权。并通过村民自治形式参与电站工程移民的相关工作,以真正获得行动主体的地位。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政策,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持生产,把移民安置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尊重科学,合理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体系对移民工作进行监督。
  江舟如羽,雪浪拍岸。
  吊塔林立,灯火齐明,乌江四周的灯火围拢来,在开阔的江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光环。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的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吗?!
  面对深邃的乌江,陈红轻轻地吁一口气,他以为,信念一旦在深思的土壤中树立起来,就像和大地连在一起的乔木那样坚韧。现实,往往是以历史来充实的,历史呢,又是靠现实来生辉的,现实和历史,生活的航船就是用这两支桨划动驶向彼岸。
  三
  天,刚发白。
  周玖学就在自家房前院后转悠。他步履沉重的样子,好似腿上绑了铅袋,出奇缓慢。
  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成熟了的玉米忧郁地发出沙沙的响声,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的纷纷散落在院前那满是烟花爆竹的纸屑上。
  一种惆怅的感觉向他心头袭来,勾起他无限的愁绪。
  秋天,是庄稼人谷物收获的季节,一年的心血与汗水、企盼与渴望,应该说大凡在这个季节都可以获得丰盈的回报。
  2003年,时逾仲秋,年届60的周玖学心里却是空落落的,眼看冉家堂的住户陆续都弃屋迁走了,昔年河街非凡热闹的光景,恍若化为瓦砾般零碎的记忆喽!
  周玖学在他的房屋门前驻足下来,远远近近,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审视眼前这幢二楼一底的房子,那目光与神情,俨如昨日他审视刚进周家来的二女婿。
  那些年,原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3个女儿渐渐长大,要分床睡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与妻子肩挑背磨,将一砖一瓦从山外背回来,才辛辛苦苦盖起了这房子啊!
  周玖学不愿往下想,酸楚的回忆,使他眼睛潮湿起来。
  “爸爸,爸爸。”周玖学扭头,见身后大女儿周云琴、大女婿冯洪安,一前一后地叫爸爸,待他转过身来,女儿说:“爸,乡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又下达限期搬迁通知了,我和洪安回来与你和妈妈商量,我们决定一个时日搬家,好吗?”
  “你妹的婚姻大事,已提前在昨天办了,我和你妈现唯一牵肠挂肚的是这房子。不过,我想好了,人在房在。”周玖学不理不睬,朗声说,“谁下通知,我也不搬!”他脸上已分明有几分悲戚了。
  “爸,这房要搬要拆,已成定局。”周云琴耐心劝说,“瞧!村支书周坤武还率先拆掉了自家的老屋,我们绝不能拖电站工程的后腿!”
  “政策没出台,就动迁移民,理由何在?”周玖学的抵触情绪陡然上来。
  “爸爸,移民政策一时没出来,是因为长江委实物指标调查才刚结束不久。”站在一旁的大女婿冯洪安接过话茬,给岳父解释,“一旦下来,包括定性定量及其实物赔偿在内的移民政策,就能够出台,当前,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能以国家工程为要,顾全大局,相信政府会把移民安置好的!”
  “你们两个都是乡政府的干部,什么时候学会了只讲大话。”周玖学心情沉重,“我告诉你们,老百姓是讲实惠的,一件让人心里没底的事,谁不想一想!”
  “爸——爸!”周云琴哭了。自己与丈夫专程回来作父亲的思想工作,又一次告败,不下数十次给父母作动迁思想工作,都没说通,她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名乡干部,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在一拖再拖的时间段里,任务从自己肩头上一次次滑落。于是,自责与内疚,心急与焦愁,困惑与忧伤交织起来,涌上心头,使她难耐难忍,抵制不住内心的压力。她,又一次地哭了!
  没过两天。乡里限期拆周玖学房子的最后时间到了。
  是日。乡里作移民思想工作的工作人员来了。与大队人马一同到达的拆房子的挖土机,也驶进了河街。
  与来人几乎同一时间到周家房前的周玖学,这时已站在他二楼一底的房顶了。
  “今天,谁要拆房,我就砍谁!”人们循声望去,惊见周玖学站在房顶,手提一把斧子语气冲天,警告来者。
  一时间,场面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房上,老汉鱼死网破,不屈不挠,誓死相守。
  房下,老乡古道热肠,不弃不离,倾情劝阻。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上下对峙,僵局依旧。
  就在人们焦急之时,只见61岁的万足乡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周坤武带着腰伤,拄着拐杖,不顾安危,向周玖学径直走去……
  周支书亦系村子里的移民。与周玖学是相好邻居。今春,他以全村移民的利益为重,将家里12口人获得的林地,自愿拿出26亩用作全村整体利益平衡;其后,按移民政策规定和有关程序,在移民新场镇获得了划分给他的100平方米的宅基地,其建房造价相对较低,但为了优先满足移民建房需求,推动移民整体搬迁,他两次将自家的宅基地转让给了村里家庭困难的移民户建房。援引他的话说:“移民有房住,我才算称职;我有房住,而移民没有房住,这叫失职啊!”
  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都是围绕移民工作转,只要接到电话,不管是酷暑寒天,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工作现场。被十里山乡村民誉为脱产支部书记。
  “玖学,住手!”周坤武大步向前,话语掷地有声,“别干傻事,有屈有怨,不要憋在肚里,说出来,大伙商量。”
  “谁要强来,我就拼了!”周玖学话一说完,牙齿在唇上狠狠地咬出一条印来。
  “玖学要干啥!村乡干部群众都在下面,谁强制你做了什么?”周坤武边说边大步上前从周玖学手里夺过斧子,并拉着他冷冷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在我们乡建电站,是几代人的愿望,我们这辈人有幸见到了,电站的兴建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会给我们村民经济生活带来富裕和商机,这原本是件好事,我们从小在河街长大,我对你知心知底,你是聪明能干人,我们不会因为移民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就成为工程建设的拦路虎。为了不影响大伙正常生活,县乡政府高度重视,已会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电站建设方的业主协调关系,达成共识,解决好搬迁移民的后顾之忧!”
  周坤武的一席话,触动了周玖学的心,他不闹不嚷了,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县乡移民办的同志们纷纷上楼劝说疏导,你一言我一语,字字句句,大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解释疏导,最后,周玖学同意了搬迁。
  就在村民们已把周家家具搬出房外,转运到过渡暂住房,大伙正在拆老房子的时候。忽然,县移民办副主任吴玉学“叫停”,他隐约见一个妇女背影跑进房子里去了。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事。于是,他带头进屋,在周家400多平方米的居住房里上下找人。殊不知在底楼,他见周玖学爱人坐在她的睡屋里,掩面而泣。她割舍不下自己与丈夫亲手搭建且又养育儿女的栖息家园!
  吴玉学与村乡移民干部又坐下来劝说开导,女儿周云琴,女婿冯洪安把妈妈从屋里搀扶出来,围坐在妈妈身边做思想疏导工作。
  一转眼,天已黄昏。
  漫天匝地的斜阳,镶出西边天际一抹绛红深紫,在沉寂的万足山乡,挖土机拆房的声音在凝滞的空气中发出钝重的回声,使人似乎听到了那夕阳下落的声音。
  四
  2005年盛夏。
  一天,冯洪安在万足乡40公里外的山村抗洪救灾。
  深夜,他接到妻子周云琴的电话。
  “爸爸妈妈房子垮了,你回不回来?”周云琴伤心哭诉。
  “要回来!”冯洪安斩钉截铁回答,“可是马上回不来。”
  “人都险些死了,你是要父母还是要工作?”周云琴问。
  “我都要。这儿灾情严重,村民损失很大。”冯洪安耐心告诉妻子,“云琴,我把这边灾民工作办好之后就回来!好吗?”
  冯洪安的耐心最终没有听见妻子的回应。
  妻子把电话搁了。
  冯洪安知道她是带着埋怨与沮丧才挂断电话的。
  冯洪安系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高才生,自担任万足乡党委委员兼移民办主任以后,31岁的他,担起全乡移民搬迁工作日常事务的重任。每每天亮就起床,深更半夜才回家。2004年,也就是小两口结婚之后第三个年头,两人理智地发现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生育上出现了问题,总是怀不上小孩。于是,这年夏季刚过,夫妇直奔重庆,在一家医院检查出他们是因生理原因怀不上小孩的。继而,住院做手术又没有成功,夫妇垂头丧气,无功而返,回到了乡里。
  翌年,冯洪安与妻子周云琴祈望去城里医院行试管婴儿术,以弥补遗憾。可是,手里的移民工作正值过渡搬迁向集中搬迁转移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夫妇起早贪黑,没完没了地忙乎。周云琴见丈夫工作起来有惯性,春耕已过,即将进入初夏时节,他仍整天忙于工作,家里俨如客栈旅馆,想回就回,不负责任。行术生子的事,也不再提及。身为女人,她苦闷忧郁,惆怅伤感……
  冯洪安岳父岳母遇灾,周云琴打电话招不回丈夫,她心痛不己,要以此泄愤。
  这是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天气,那个让人揪心的夜晚,大风把周玖学夫妇居住的移民过渡工棚房盖掀开了,接着那呼啸而来的暴风雨,以无坚不摧之势将房梁刮倒,夫妇躲在一张老式木桌下面,才幸免于难。第二天,乡亲们把自己的衣裤送来,给夫妇换上;端来热乎乎的饭菜,给夫妇填肚充饥。当乡长黄世国带领乡政府一行人察看灾情时,那房屋家具财产损失程度和一片狼藉的场景,让这位乡长禁不住地落下泪来,也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次日,冯洪安回来了。他愧疚,心里难受且又极度不安。一见妻子,两人紧紧相拥,热泪涌流。
  2006年,冯洪安与妻子向组织递交去医院行试管婴儿术的请假条。组织考虑到夫妇均系乡政府干部,倘若双双脱岗,唯恐误了移民工作,加之,电站尚未蓄水,移民搬迁任务依然艰巨。建议年后施术。
  一对夫妇,为了移民工作,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库建设,自结婚以来,6年没有小孩,而他们施术生子的想法,则又再度“流产”。
  回到家里冯洪安把组织上的考虑转告给妻子。
  “洪安,这移民工作哪个时候才能完成。什么时候我们的小孩才能出世啊!”周云琴话语轻柔,眼眶盈满泪水,“也许我们就没有假了,移民工作是长期的工作,你说呢!”
  “不会的,云琴。”冯洪安啜泣,双眼眺望窗外高峻的苍山,坚定地说,“杏子成熟前总是又酸又涩。我们定会一同走过眼前这段艰难的人生之路的!”
  五
  夜深了。雨不知从什么时候停了。天穹深处,星星闪烁着。何道信推开了窗子。夜是清凉、寂静、明亮的。乌江水底青光,映出了好像是银镀金似的神彩,它的流水的声音仿佛是沉睡着的乡村的清新而有节奏的呼吸。
  何道信依旧又回到办公室沙发上,仰卧接受卫生院医生给他输打静脉点滴药液。
  他患病已久,就是没有时间抽出身来去趟医院,看病拿药。
  自移民工作从初期的宣传发动、过渡搬迁到目前的定性定量、补偿安置。他大凡都在乡下移民搬迁与移民安置的现场。
  鹿角,系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重镇之一。宋置鹿角寨,明置鹿角镇,位于县南东部,与重庆酉阳、贵州沿河接壤。有人说:鹿角镇的幅员面积,相当于澳门特区。它所辖最远的自然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乡民要徒步一天才能到达。
  春耕伊始,何道信率政府一班人,有责任、有分工,带领移民干部,到流经镇前边那条由南向西、滔滔奔流的乌江的沿岸,去星罗棋布的村寨,做移民迁建与安置思想工作。
  何道信就是前几天在乌江北岸一个村子里,帮助移民搬家拆房,撒了汗、受了寒,先感冒发烧,喉痛咳嗽,到全身乏力,体力不支,最后倒在办公室沙发上……镇卫生院获悉后,医生立即赶来,才给他就地诊病,打针治疗。
  几天来,身材高大,衣着朴实,年逾不惑之年的何道信,一直在办公室一边输液、打针,一边坚持工作。此刻,他清癯的脸庞除了仍显露出倦容之外,还印着风霜之苦,眉宇眼角挂着胜利的微笑,一见便知,这是一位刚毅、乐观,既怀全局筹略,又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求实精神的人。
  与何道信一起奋战在移民拆迁一线的镇委镇政府机关干部很多同志都不同程度累坏了身体:
  镇调研员袁仁平,负责移民村移民实物指标的分解、落实。常常孑然一身,客宿农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起早贪黑,做工作、摸情况,仔仔细细,落实指标。但凡只要是经他分解落实的实物指标,没有一户有意见,让村民们信任、满意。可他的体重下降了,身体虚弱了,以致不时患病,他却瞒过众人,默默苦干。
  鹿角镇,高山连绵,峰峦层叠,坡陡谷深,正是因为它山大岭高,河谷深邃,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土地多为灰岩、页岩和粉砂岩。所以土质瘠薄,农田甚少;林地、草地居多,致使谷物生产有限,经济作物单一。一年百多万税收的镇财政,要这个拥有3000人的古镇生活、工作正常运转,可谓入不敷出,万般艰辛。
  面对这个大山深处,靠国家财政扶贫的古镇,面对电站工程建设,要让生活在乌江岸边的土家苗家少数民族乡民,从他们祖祖辈辈、生生息息的土地上迁走,并非易事,何等艰难!
  鹿角镇党委、镇政府组建成立移民领导工作组。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指挥移民安置工作:制订考核制度,对移民工作施行承包责任制。把一家一户移民搬迁任务落实到镇40多位工作人员头上,真正做到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并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做到实物指标落实到户,移民安置到点,安置去向到人,严格拨付程序划拨移民补偿资金等等。
  何道信带领干部职工深入移民村寨,宣传移民安置政策,坚持依法移民,引导移民服从大局,树立奉献意识。常常,召开别开生面的“院坝会”、“小组会”和个人“交心谈心会”,以各种形式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搬迁,确保库区社会稳定。
  在动迁移民过程中,村里特困户、困难户,或是镇政府帮助申请救灾救济款,或是移民干部用自己爱心相助:
  鹿角二组村民董泽民,爱妻早逝,自己脚残,行走不便,每月靠救济款和种点庄稼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儿子。作为移民,补偿资金连同生产生活费用只有2万余元。鉴于该户生活的实际情况,何道信一边为其申请救灾救济款;一边与移民领导工作组的同志研究,最后决定,乡政府拨出数万元,在镇街上购买了一套住房,从根本上解决这家移民特困户的生活困难。
  镇财政所长张长海,从自己衣包里掏出300元,给自己承包的移民困难户解决移民缺少劳力、无法搬迁而犯忧犯难的实际困难。
  无独有偶。
  移民干部田思婷她承包的特困户残疾人杨富荣一家,同样是缺少劳力,怎么办?她回家组织亲戚朋友,又请在学校工作的丈夫帮助组织身边教师。末了,杨家老房子动迁那天,大家用爱心伸出援助之手,不怕脏,不怕累,肩挑背磨,不计报酬,为移民无偿搬家,分忧解难!
  六
  冬月,一日。
  清晨,万足乡小河村一抹雾霭从稻田升起,爬上明净的小山之腰。这个山下的村庄,树木一直长上山顶,沿着山脊的一排松树成了一条清晰的轮廓与天相接,层峦叠嶂,直插天际。山雀在冬天的寒冷里飞翔,忧郁地叫着。
  “我们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持生产,把移民安置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尊重科学,合理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彭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蒋承谷俨然一位军人,气度不凡,话语斩钉截铁,铿然有声,使人仿佛听到那充满硝烟的临战时的一番话:“我们不会只强调‘移民安置效益’,换言之,在彭水移民开发中,不会只强调能安置多少移民,开发了多少土地,新修了多少房子等等,这种只注重移民安置数量的结果,必然是掠夺性地开垦土地,开发资源;或只注重修住宅,不注重文化设施和其他环境配套设施的兴建。这样的安置,即使移民迁去了,要稳得住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强调安置数量的同时,我们政府更强调提高移民安置的质量。即不仅要看有多少移民实现了搬迁,还要看移民安置后是否有一个能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能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要求。”
  这位年轻的副县长话没说完,会场就雀跃起来,村民心波荡漾,会心笑了。
  少顷,会场又安静了。
  大伙巴望借此机会多听点,政府为移民往后生活作的规划与设计。
  ……
  蒋承谷的话音刚落,彭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清元,他作为县委联系移民工作的领导,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移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带头学习移民政策,带头做好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带头无条件搬迁。镇乡党委成员包村、村支部成员包组、党员包户,把党对移民工作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等工作内容,给村乡党员干部群众提出了要求。
  小河村召开的乡移民工作座谈会,在祥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会议甫毕,蒋承谷副县长与梁清元书记,在县移民办支部书记陈红,万足乡党委书记杨国洪的陪同下,在检查搬迁现场和走访慰问特困移民家庭之后,蒋副县长对身边的陈红说:
  “今年,县委县府组建成立了县移民办,你责任重于泰山,要不辱使命,任重道远。同时,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注意方法。我们应当看到人们一旦离开养育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安全感会突然丧失,于是,高度紧张,对生活前程焦虑恐惧。就我们政府部门而言,要妥善地安置移民,是一系列工程,它既要有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允诺,又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配之以法规形式规定公平合理的补偿,还要有较完善的移民安置规划与开发计划,最后,还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才能把开发性移民的方针落实到乡镇、村寨。”
  陈红不知何时已驻足下来倾听县长的讲话,他不时点头,他从中感受到分管移民工作的县长对移民的人文关怀。倏地,他感到心灵深处,一股暖流在涌动、在喷发!
  第二天,清晨,陈红率县移民办副主任王永华、万足乡副乡长黄建明、张志强、乡妇联主任陈继英和乡财政所长李素娥,以及县乡移民干部,来到万足乡二队李元辉的拆迁房前,帮助房主搬家。
  李元辉,现年60岁,家庭困难,上有80岁的老母要赡养,下有3个小孩要抚养,一家人的重担,落在他和妻子肩上,一年到头靠夫妇双手在庄稼地里种点收点卖点,来维系生活,还要支付孩子们读书的费用。
  他见大伙来了,心里又是一阵阵难受,泪水从眼眶里溢了出来。
  “陈书记,这7柱3间的砖瓦房,是我和娃儿的妈一手一手不分白日黑夜,搭建起来的。我原本不愿这房毁于一旦。”李元辉话音打颤,“如果不是昨天深更半夜你和其他几位同志到家里作我思想工作;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共产党的干部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基层,为老百姓办事,我会宁死不搬!既然昨晚说了今天迁走我兑现!但有一个要求,我独自在这屋里待一小时后离开,待我走后,你们再拆……”说到这,他泣不成声,回到屋里去了。
  1小时过了。
  李元辉从他那一楼一底的房子里出来,只见他搀扶着母亲,妻子牵着孩子,母亲、儿子、妻子,噙着眼泪一步一回首地往前走!
  七
  乡民说:他是移民政策的发言人。
  大凡拆房建房、土地丈量、实物补偿,十有八九,只要找他就会给你支招设法,指点迷津。
  他就是鹿角镇党委宣传委员兼移民办主任任继成。
  其实,他与大多移民干部一样干的是苦水、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的苦差事。如果说任继成与他人有所不同,那便是鹿角镇254户移民,他少则数次,多则十几次,一家一户登门造访,作移民户的思想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经常遭白眼,受委屈。
  诸如,业主公司委托长江委调查实物指标,对每家每户林地、园地、菜地要调查到组;房屋要调查到户;倘若他的调查有误,农户就把怨气撒在移民办主任头上。
  有一天,任继成在办公室忙碌工作。庹汉林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双手抓住任继成的衣领,要他立马去现场画线,砌坎建房。
  小伙子30出头,年轻气盛,力大如牛。任继成冷静应对,和蔼作答,讲政策、论道理、辩是非、说程序。可是,年轻人不闻不问,不依不饶,暴跳如雷,情绪一时间没能控制下来。不多会儿,镇里派出所的干警把小伙子的手拉开,并与镇政府移民干部一道,耐心解释、疏导,小伙子方才作罢。
  任继成善解人意,不气不馁,不受对方情绪的影响。相反,他感到自己作为移民干部,老百姓寄望的事情,一拖再拖,久拖未决。关于该户上报给有关政府部门的建房申请材料,自己早已呈送,或许是涉及申报部门甚多,因此拖的时间也就长了。他给一家一家的相关单位打电话,不知催促过多少次了,请求现场办公,尽快作出批复,切实解决移民建房住房问题。
  次日,县上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划、设计乃至监理等相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纷至沓来,在鹿角镇现场勘察“会诊”审定之后,解决了建房中的技术问题,事情才得以了结。
  末了,庹汉林才知道自己的房子,不能怨天尤人。只因没有石坎,岂能建房?!他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找到任主任说一下自己的不是才对。
  “任主任,这事我误解了你,真对不起你,昨天,自己做了一些过头的事,今天想来真不应该,对不住人!”庹汉林哽咽了,“没想到你一直在为我做工作,我有眼无珠,还怪罪你,对不起你,请原谅我!”
  作为镇移民办主任的任继成,他感触尤深的是镇上修乌江码头,涉及移民搬迁。有一户,一个70多岁的婆婆和她老伴就是不搬,死活不走。镇政府轮番派员去作工作,少不了百余次,都无功而返。已到了限期搬迁的时间了,老人非但不搬,反而大哭大闹,拼死拼活,睡在挖土机的挖斗里,大有拒迁到底之势。
  “老人家,我们是晚辈,你骂我们是应该的。”任继成恭恭敬敬轻言轻语,“假如你儿女搞移民工作,我想你一定会支持的,所以,我们相信老妈为国家建设一定会理解支持的!”
  何道信镇长会同县纪委派驻县移民办的纪检组长,先后分别带领县移民办干部,不厌其烦,忍辱负重。最后,终于说服了老太和她的老伴,从乌江北岸迁至镇街上,住进了一楼一底的移民新房。
  任继成担任镇移民办主任5年来,移民工作虽苦虽累,甚至有时下乡忍饥挨饿,遭骂受辱。可是,他也满怀喜悦地收获了感动,以及人间的至爱真情。
  在移民拆迁中,常常,移民旧的住房拆了,而新的楼房还尚未建好,这期间,移民就寄宿在政府给他们搭建的工棚里。一日,深夜,狂风伴着滂沱大雨,掀开了棚盖,孩子们吓哭了,大人们不知所措。突如其来的暴雨扑打毫无准备、且无遮挡的山里的人们,呼啦啦的风暴,则不放过移民财产家什,使他们生活的器具、棉被、衣裤、箱子等物什都浸泡在了水里……
  情况危急。任继成第一时间把灾情向镇委镇政府火速汇报。何道信镇长与镇人大主席周兴刚、镇党委宣传委员任继成、副镇长庹小科、林业站长汪延成以及移民干部冉国强等镇上干部,连夜赶到了移民暂住地,见10多户移民棚盖都被大风掀开,灾情严重。
  何道信镇长察看灾情后,不由分说,带领干部疏散灾民,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方,躲雨避风,并为灾民搭棚盖,救物资……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去了。
  天亮了,一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战役胜利结束了。
  “看喽!道信镇长、继成、小科和大伙都大公无私为我们老百姓去用心做,拼命做,你们这种‘牛’劲,对自己的父母可能都没有这样周到。多好的党的干部哟!”一位老妈妈为站在雨中的任继成撑伞遮雨,喋喋不休地说。
  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鹿角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求真务实,忘我敬业,迎难而上的精神鼓舞下,全镇机关干部、群众,同心同德,上下一心。在整个移民动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暴力事件,也没有对任何一家移民采取强制手段,镇政府在没有花用国家一分资金的前提下,按县委县府提出的移民搬迁清库的最后时间要求,提前10天圆满完成全镇移民搬迁任务。
  八
  高昆把20多位上访的移民平安送回了家里。从重庆赶回彭水,虽有些舟车劳顿,可车上有了一群移民户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打闹嬉笑,畅谈心语,寂寥难耐的路途,也就变得轻松愉悦了。
  村民讲:进城的移民,有的是借上访为由,意在接城里读书的孩子还乡和购置年货。然而,不管上访是否掺和“水分”。这位打从彭水成立电站领导小组就从事移民管理工作,年逾40岁的万足乡副乡长高昆,他关注更多的是,实物指标错漏统计的调查落实;实物指标的补偿兑现,同时,还针对几次移民上访所提出的问题,连同政府解决问题之后,他们生活的状况。高昆作为乡政府信访责任人,他定人定时,对移民进行回访,使他们在搬迁过程中感受政府的温情与关怀。
  万足乡划地分配建房宅基地是由各村的村民开会,在明确提出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丈量土地,按人口再以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土地面积,在地坝田头进行估算分配。由于在其分配的程序上,过于强调村民自治,并对村组缺乏应有的指导和监督,加之,少数村组干部思想素质较差,不可避免地在分配上出现徇私舞弊、扶亲厚友的不公正现象,引发移民对宅基地分配的不满。移民怨声载道,集体上访。
  高昆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帮教并重的工作方法,白天挨家挨户逐一落实;晚上,找村组干部了解情况;饿了,不吃农户饭,就吃点自带的干粮,充饥填肚。
  高昆在医院治疗了大半年的颈病犯了,不时疼痛难忍,坐卧不安,瘦弱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就席地躺下,仰卧坡上。休息会儿又继续走村串户,不辞劳苦,又忙乎起来!全乡每户家庭的实物指标分配,只要经他手就没有出现过错补、漏补、多补、少补,不偏不倚,公平无误。
  高昆就特困户搬迁、拆房和建房所引起的矛盾,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的办法:
  刘周移民补偿金仅有4万元,这笔资金要么是建房费,要么是生活费,二者选一,不能并用,资金的短缺,让刘周伤透脑筋。就在这家移民户四处求助无门的情况之下,高昆从乡政府角度与该户结为帮带,与承包联系的县直属单位协调,帮助移民解决困难,建好盖好房子,使移民搬得走,过得好,从中受益。
  万足村1组村民冉衡,在动迁中拒不搬迁,且又屡次上访,县法院一位副院长,既是高昆的同学,又是冉衡的朋友。高昆拜托同学帮忙做思想工作。通过这位院长给冉衡讲法律法规和苦口婆心的反复讲解,反复做工作。几天后,冉衡心里通泰了,面对离土不离乡的家园搬迁,他终于乐意作出了搬迁决定。
  高昆也遇到过乡民与乡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双方都冷静不下来的时候,他出奇地想个主意,建议双方到观音菩萨前赌咒发誓。见不去者,往往理亏输理,接下来他就展开移民政策宣传攻势,给对方讲道理,以理服人,直至对方心悦诚服。
  在注重创新移民工作方法的同时,高昆还以至情至爱关心体贴移民。
  天心复见梅花点,
  元日又闻爆竹声。
  2002年,元旦将至,高昆在村子里作回访,偶然获悉移民建房购水泥艰难,他和他的同事们就身体力行帮忙排队购买。有的移民经济拮据,搬家遇到困难,他和他的同事们又自己掏钱购篷布、木料,帮移民户搭建临时住棚。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移民陈兴明,家徒四壁。儿子被水淹死,妻子体弱多病,一间破烂的板壁屋里,床上睡人,床下困猪。在这生活困难的家庭,猪,天亮吆出门;天黑就赶回家。人畜混居,异味熏天,粪便遍地,举脚难移。
  有一天,陈兴明得知高乡长要去他家做客,天不见亮,他就跑到两公里外的乡场上,端回豆花,招待客人。
  客人们来了。既不吃饭,也不抽烟。倒还送来了捐款和物资。
  “高乡长,我从来都是被人瞧不起的人,没想到你们还来看望我这家子!”陈兴明握住高昆的手不无感慨地说。
  “兴明,我受党委政府之托,来感谢你。”高昆接过话茬,深情地说,“还要感谢你的家人对移民工作的理解、支持!”
  万足乡一组廖福芝,八十高龄,儿子常年卧病在床,生活窘迫,却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
  一日,高昆和乡党委书记杨国洪一同看望慰问廖福芝,他俩带去民政救济款和大伙援助的1000元捐款。
  “我是共产党员,也担任过村民小组组长,你们放心!我绝不会拖移民工作的后腿,请组织放心吧!”廖福芝感动不已,泪水涟涟,边说边双膝下跪在地上,“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家的关心帮助!”
  “廖大姐,别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书记乡长大步上前扶起廖福芝,高昆接着杨书记的话讲:“你家生活有困难,党委政府在这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首先想到的就是你们,望你们全家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
  这年,桃花盈盈的三月。
  廖福芝带着她的家人,离开了她厮守眷顾了大半生、那养活她的土地和土地上祖辈遗留下来栖息生活,且又生儿育女的房子。
  那天,三月的雨,连同廖福芝乡愁的泪水,洒落在廖家离乡的路上,也冲刷着这年万足乡第一户移民搬迁那难以忘怀的日子!
  九
  2007年,万足乡。
  万足村,移民房屋拆迁现场。
  陈红头戴安全帽,身着夹克装,手持步话机,驻足在万足村一组一户移民房屋拆迁现场。
  作为现场指挥,拆迁现场的每个细节,他都没有放过:从房子的揭瓦拆墙,到移民干部传送财物上车。他下意识估算该农户所搬的全部财产价值,不足5000元。
  他深知农户眼里这些财物,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诸如:大口径的石磨、用长条石凿的猪槽、建房平坝的夯石、储藏谷物的斗箱、晒谷用的风车……
  吊车频频起落,东风卡车运送这户农家财物,往返就跑了25趟。
  移民思土思乡的情结很深,生活用品无疑成为他们感情的元素,不拆不离,不丢不弃,业已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人们从祖辈那儿传承下来,并惯性般习惯了,现要破旧立新,岂敢岂敢!
  由此,昔年,彭水乌江电站移民搬迁工作在艰难步履中缓慢推进。这年,春节过了。县委县政府决定:县属48家单位组成48个自然组,由抽派出来的11个县级领导对应负责,赴库区移民搬迁与安置现场,完成移民最后的清库工作。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督察组、巡视组在一线巡视,要求相关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民搬迁任务。督察组由县纪委牵头,督察各级领导干部的移民工作,考核系一票否决制;各乡镇移民工作情况三天一次通报。
  各移民乡镇党委政府把所有动迁的移民任务,按县委政府指示精神,业已分解落实到村、乡,包括学校、医院、派出所等在内的乡直属单位的全体干部头上。同时,为配合作好移民搬迁工作,把在外工作的人员及其移民亲属请回来,脱产作移民思想工作。各乡并先后组建移民永久性搬迁安置突击队和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每天,他上班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点名,安排工作;中午任何人不得搞特殊,不得离开现场,由单位负责给每人分送盒饭;晚上7点钟召开碰头会……
  县移民办请来房屋专业拆除公司,进驻库区。它主要负责移民户房屋水、电及乡镇单位的机械拆除,以保证移民人身与财产安全,确保清库时间不延不误。
  拆迁现场人头攒动,声鸣鼎沸,运输车辆穿梭不止。
  陈红又带领移民干部,来到万足村5组一移民户房屋拆迁现场。这是一户“留守”家庭。年迈的两位老人身边只有孙孙,他们的儿女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留守在家,看管田土,照料孙娃。
  霏霏的小雨,不知什么时候从乌江北岸那天边团团的乌云里飘洒下来。
  雨,越下越密。
  二位老人站在雨中。头顶是孙孙端着一个为爷爷奶奶遮风挡雨的簸箕。
  飕飕的风,吹拂着二位老人丝丝银发。
  霏霏的雨,淋湿了小孩苹果般的脸蛋和她单薄的春衣。
  陈红与他同伴县移民办副主任王永华,以及县乡移民干部顶风冒雨,挽袖干活,搬财物、拆猪圈、填粪池连同为老人吆猪套猪。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烧炭的,走拢看是移民办的。这就是老百姓给彭水移民干部的真实写照。
  2003年以来,县移民办和乡镇移民办干部职工,从组织发动、政策宣传、拆迁安置,直至亲自动手拆房搬物,为移民解决困难,无事不做,无所不包。白天黑夜的连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加之,加班加点,久而久之,劳累并重,身体虚弱。适逢野外工作,刮风下雨,暑热天寒,就容易伤风、感冒发烧。可是,他们不吭不嚷,吃点药,挺过作罢。
  移民干部戴顺奎在给移民户搬家时,伤了腰。他回到工棚,用了膏药,数天后,仍不见好。腰痛使他再也挺不过去了,医疗定点医院在县城,去诊病花的时间需要很多。况且,手里的工作也无法走开,他只能就近到一家私立医院治疗。末了,几百元工伤医疗费也没有向组织报销一分钱。
  年届45岁,县移民办副主任吴玉学,曾任万足乡党委副书记。自组织上把他从乡里调到县城搞移民工作之后,他从原来乡村刮宫引产、催粮催款的工作职责中,转换角色,摸索创新移民工作方法。有一天,他与戴顺奎一样,也是给自己承包的移民户陈开平搬家。那天,当他正在为陈家搬家的时候,突降暴雨,他和移民户家人冒雨抢搬家具,整天忙碌下来,他湿漉漉的一身,最终引发感冒。陈开平的爱人在搬物品中,不慎跌倒摔伤了身体。在吴玉学就要离开陈家的时候,他给陈开平100元钱慰问他的爱人;又为陈家支付200元的搬家运输费。可是自己病了,却没去医院,只是在家里找点药服。
  是年,5月。一日深夜,彭水大雨倾盆,雷电交加。陈红惦念移民,难以入眠。于是,他开灯起床,给县民政局打电话借帐篷,他担忧住在临时住棚的乡民,怕他们经受不住这场大雨呢!
  陈红叫上他的助手县移民办副主任吴玉学、王永华,驱车火速赶往万足乡两个移民点巡查。首先到了倚山而建的场镇移民点,他们身穿雨衣,手持电筒,在滂沱的大雨里,仔细查看移民户临时住棚,没有什么异样,人员房屋无损,出人意料!
  尔后,马不停蹄又来到乌江边的茶林坪马径子联户自建移民点。当乡民们窥见雨中的陈书记带领移民办的同志们来看望大家时,顷刻间,大伙纷纷围了上来,一个个湿漉漉衣裤,身子哆嗦……
  陈红迅即查看灾情后,与大伙把带来的帐篷搭建起来,让乡民住进去,使他们财产和生命安全,不再受这场暴风雨的侵害。
  “瞧!这雨势多猛啊!我看是百年难遇了。山体滑坡,河谷涨水,你们连夜进山,好险哟!”一位老母亲把雨中的陈红拉进帐篷避雨,喃喃地说,“要不是你们移民干部送来帐篷,这场风雨就躲不过了。多谢你们这么夜深来看望我们,感谢县委县府的关心,你们是我们的贴心人!”
  十
  廖国眯缝着眼睛,凝望眼前那幢瓷砖贴面的住宅楼房和楼房大门那副红纸黄字的对联:
  房建福地丽日暖
  生逢盛世举家欢
  与其说他喜不自胜地望楼,不如说是在快乐陶陶自赏自慰。面对7楼1底逾千平方米的“小洋楼”,面对廖家有史以来最大的豪宅,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涌上心头!
  2006年9月一个美丽的秋日。天气特别的晴美,蓝天上没有一点云,日光从干凉的空气中射下,使人感到一些爽快的暖气。
  与这暖融融的仲秋季节不相吻合的,是这个规划兴建的万足乡移民集镇,这里清冷无声,寂寥无语。没有鸡鸣犬吠、小贩吆喝,也没有人马过市、镇声沸腾的万种生活。当廖国把视角从自家楼房移开,投向楼房门前那条延伸进山的新集镇街时,他见到的就是一条在山腰间蜿蜒、硬化了的水泥公路路面,及其道路两旁政府刚推挖出来,规划为移民宅基地的一垅垅平展的新土。
  51岁的廖国,此刻则没有清冷、寂寥的感觉。作为万足村委主任,第一个在新镇建房,今天又乔迁新居。他痴痴地想:只要翻过年头,大坝建成,电站蓄水,乌江的水便会涌进山谷,就会带来生机。那镇街便随着移民进镇建房,住进新街,定会哗然有声,热闹非凡的。
  其实,萦绕在廖国脑海的都是梦想,顾大家,舍小家,牺牲个人利益,支持新农村里的国家建设。在村子里,他毅然拆掉自家老屋和经营多年、且颇有经济效益的酒厂。并不顾成都的兄弟姐妹邀请他去蓉城重操旧业、安家落户的良苦用心,而是率先投入巨额资金,把房子建在移民集镇上了,他企望离土不离乡的带动村民,建设新镇,施展鸿图。
  廖国以身示范,动员村子里的乡民,拆旧房、建新楼;走村串户,为乡民搬迁出主意、当参谋、作规划。夙兴夜寐,操心操劳。
  91岁高龄的廖朝刚系廖国的大伯。老人有2个儿子儿媳、5个孙孙,常年与他住在一个600平方米的旧院老房子里。儿孙们有的当了镇长、书记,也有的作了站长、教师;还有的是公务员、国家干部。晚辈孝顺老人,老人呵护晚辈,一家老小和睦生活,其乐融融。在万足村的村民户中,可谓幸福家庭。
  村子里闹修电站,要拆房搬家。家人动员老人把新房建在移民新集镇里,老人却固执己见,谢绝搬迁。
  当老人蹙眉苦恼之际,作为老人侄儿的廖国,他隔三岔五,不分白日黑夜,去伯伯家,做伯伯思想工作:从电站的规划、村子的发展,一直讲到移民赔偿安置及其搬迁将给每个村民户带来的生活变化。
  也许有亲戚关系的人们之间容易彼此信任。正是因为廖朝刚与廖国的这种亲戚关系,才增强了老人去适应新环境的信心和能力。
  老人的心终于洞开了。
  迁建,不再是老人心目中一个不愿提及的话题。他知情知意,开始琢磨起建房安置的事儿来。
  按照老人意愿,儿孙们在万足乡茶林坪移民联户居民点,划地250平方米,投资逾50万,建了一幢拥有1200平方米居室面积的“廖家楼”。
  72岁的孤老人杨吉杰,一生未婚,是村子里的五保户。他窥见廖朝刚的“小洋楼”,不免心里有些触动。他给上门来看望他的廖国,说出了自己希望到移民联户居民点搭个棚、摆个窝的想法。
  “老杨,你搬迁赔偿安置款,就不要把它拿去投资建房了,你就把这笔钱存起来,今后用在生活上。”廖国快人快语,古道热肠,告诉他,“明年开春,乡里的养老院就建好了,你和村里的五保户都将住进养老院。由国家来奉养你们,这事你就不用担心喽!”
  “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今后我就没忧没愁,好好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了。”
  半晌,杨吉杰才说出话来。他一边颤巍巍地说话,一边掩面拭泪。
  就在廖国上下奔走,忙乎动员村民搬迁之际。万足村1组移民群众罗刚则积极参与到移民工作中来,他首先说服家人带头搬迁,并与县乡移民干部一起,动员村民拆迁房屋。一些村民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说风凉话讽刺他,他甚至遭到个别村民的辱骂抓打,但罗刚依然还是以一名非党人士、普通一卒身份,不辞劳苦去自家亲戚、乡亲朋友家中作思想动员工作。他平凡而率真的举动,和蔼而友善的心灵,感染了乡亲,带动了一方移民。村民们夸他是“标兵移民”!
  廖国乔迁新房的翌年。一日,廖国再次站在他的“洋楼”前,眺望车水马龙的镇街。做了5个年头移民工作的廖国,今天他第一次感觉轻松地站在自家门前,舒口长气。全村5个组的221户移民家庭,有的搬进移民集镇或联户居民点;也有举家进城,购买了县城花园小区的住宅;还有外迁异地,经商办厂,谋求发展。
  昔年,分散居住的农户,如今,聚在了一起,各自把房子搭建在政府规划的那个方圆逾万平方米的新集镇和联户居民点。家家通水通电,户户拥有电话电视,在各家各户的移民住楼下面,有或宽或窄、或小或大的经营门面,而那些或是百货或是建材、或是农副产品的摊架,从里到外,摆过店门,摆过人行道了。商品丰盈,让人目不暇接。
  在廖国眼里,镇街一天天喧嚣热闹起来。过往乡人多了,以及乡人开的、买的汽车也多了起来,鳞次栉比的镇街楼宇,沿着公路修进了山里。
  “嗷嗷嗷……”廖国缤纷的思绪被远远传来的那阵阵猪嚎声打断。周玖学又在赶猪杀猪了。
  打周家从河街迁走,就在新镇边饲养起逾百头生猪。妻子成天喂猪,周玖学则被大坝施工单位聘去做工,夫妇虽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可常常也密不可分,分而有合,瞧!半夜猪仔的接生、母猪的不吃不拉、成猪出栏后的买卖与宰杀……老一套事儿,周玖学都得辅助妻子。两人互敬互爱,互助互立,携手持家。一年下来,财源广进,收入颇丰。就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富于民,拨付给他们每头母猪饲养奖励款一项就收入可观,乐得二人合不拢嘴。
  近年,周玖学还拿出政府给的移民安置款,为完成学业、长大成人、立业安家的儿女们,在县城购置了一套新农村农户花园“洋房”。如今,周家真是“人勤春光美,家和喜事多;有天皆丽日,无处不春风”呵!
  廖国见证了当代新农村移民新集镇的建设与繁荣。他颇有感触,且又令他欣慰的还不仅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让他见证一座新型集镇拔地而起,而重要的是他见证了万足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机遇,不等不靠,不甘落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大无畏精神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观念的改变。
  在镇街上,少许移民弃农经商,而更有甚者,则是经商务农并行不悖。在商品大潮中,乡民学瞎子趟河——摸着走,日渐,有的人开始尝到了甜头,有盈有利的生意多了,衣包鼓了,一些人把钱拿去购汽车。廖国扳起指头算了算,集镇私家小车30多辆,还有不下100辆跑运输的大货车;另一些人把建房剩余移民补偿资金连同政府给的移民安置费,都存放在乡信用社里,致使信用社2007年存款金额是建社50年的总和。
  此刻,廖国心里甜滋滋地欣赏着自己生活的这座新型移民集镇的街景。
  然而,令廖国心里滋滋香甜的不只是街景,还有他与妻子在自家楼下门面经营的“廖家百货超市”和超市楼上开办的“廖家餐厅”以及餐厅楼上挂牌营业的“廖家旅馆”,打从去年开业至今,其纯收入将近10万元了。他眯缝着眼睛,露出凝神思索的样子,好似在求证他给村民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移民迟早要搬,何不如早搬呢!镇街繁荣兴旺了,我们大伙做起生意来,才有生意春前草,财源雨后泉。”
  公元2007年4月28日,彭水乌江电站的水库293.5米红线内的移民户,全部迁徙了,实现库区的清库验收并顺利通过。
  唯此,移民,这个让中国、让世界瞩目的难题,被彭水这个位于重庆东南部、拥有64万人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儿女们,以理想的誓言,以青春的壮志,以奉献的精神,破解并满意地回答了!





上一本: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 下一本:万古神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重庆纪实的作者是邓毅,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