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纸锋


作者:西门媚     整理日期:2014-06-29 13:35:58

" 《纸锋》,柔软之下是硬骨,文学的锋刃。《纸锋》所写,皆为好书,要么是被隐藏的书,被人所忽略;要么是不易被人看到的独特角度。比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张爱玲的《秧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巫宁坤的《一滴泪》、何伟的《甲骨文》等等,这些内容犹如水下冰山,作者把热闹表面之下更庞大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纸锋》的文字轻盈明澈,但却暗藏锋刃,谈文学艺术时也在谈时事谈政治。一如作者西门媚,看起来温柔秀丽,在公共事务上却毫不退缩。
      "
  作者简介:
  西门媚,中国文坛十大最活跃青年女性作家。生于70年代,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小说创作和专栏写作。先后在《南方周末》《东方早报》等媒体开设专栏,作品有小说《实习记者》《看不见的河流》《硬卧车厢》,随笔集《说我爱你》等。
  目录:
  "序一个不着急的人是多么幸福/冉云飞
  第一章水下冰山
  马尔克斯也会遗忘/003
  《电影导演历险记》:禁区拍摄/006
  我的多丽丝/009
  那些附在猫身上的灵魂/013
  一个神人的朝圣之旅/018
  迷雾中的远行/021
  永世之作,不能毁弃/024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028
  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032
  寻找陈梦家/035
  《寻找家园》和20年前的那一天/038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045
  文学与人生,A面和B面/048"序一个不着急的人是多么幸福/冉云飞
  第一章水下冰山
  马尔克斯也会遗忘  /003
  《电影导演历险记》:禁区拍摄  /006
  我的多丽丝 /009
  那些附在猫身上的灵魂  /013
  一个神人的朝圣之旅  /018
  迷雾中的远行  /021
  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024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028
  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  /032
  寻找陈梦家  /035
  《寻找家园》和20年前的那一天  /038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045
   文学与人生,A面和B面  /048
  《异乡记》:那些遥远陌生的痛苦  /051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乡村就是一个中国  /054
  《金翼》,从乡村到海洋  /058
  从小说读懂现实中国  /061
  “好人”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坏  /065
  玩主之父,热烈文字寂寞生涯  /069
   一个胖子练轻功  /072
  以不盲之心看见世界  /075
  写给自然的情书  /079
  天真的回报  /083第二章小说男女
  《寻欢作乐》:文艺圈中的帅哥美女  /089
  标准“屌丝”或者完美花花公子  /092
  春天责备没有爱的人  /095
  向通俗小说致敬  /099
  《爱之子》:未来从此开始  /103
  野草丛生,自非洲到欧洲  /106
  恋爱中的恐怖分子  /110
  王子来自异域  /114
  精明输家  /118
  理性和感性的相会  /122
  脆弱时分的爱情  /125
  小说家写不出的爱情  /129
  历史之后的讲述  /133
  怀才不遇的世界  /137
  素歌,也许锐利,也许深沉  /140
  万物有灵,我需有你  /144
  在无限遥远的未来,我和你  /148第三章 何以家为
  从一座城市的媒体看入世10年  /155
  10年出版:希望离现实依旧遥远 /159
  阅读的革命  /163
  5本书的世界 /166
  从一个特别的角度看当代城市文化  /169
  情色背后是什么  /174
  引领我们前行的女性  /178
  另一种人生的起点  /181
  上帝和魔鬼,同在细节中  /184
  何以家为  /189
  视角改变建筑  /192
  空间的魔术  /196
  奢华生活的背影  /200
  信息爆炸了,人性还没准备好  /203
  IQ、EQ和阿Q  /206
  在荷塘边谈论幸福  /209
  通行世界的标准  /212第四章一纪读书
  读书12年  /219
  2002:我的读书生活  /223
  2003:那些风景奇异的窗子 /227
  2004:与遗忘斗争 /232
  2005:不务正业的一年 /237
  2006:写小说时读到和想到的 /242
  2007:信仰之惑 /248
  2008:动荡正是阅读时 /253
  2009:耽于游戏、影碟和书的一年 /257
  2010:世界和内心的融合 /262
  2011:为了自由越界读书 /267
  2012:追寻水下冰山 /272
  2013:行走的书橱 /278""西门媚是逆潮流而动的人,“逆”绝不是硬绑绑地对抗,而是一种我少跟你玩或者不跟你玩的疏离。这种对人生之舍人生之得的理解,有些人花一辈都无法想透。
  ——冉云飞
  ""《寻找家园》和20年前的那一天
  1991年10月15日晚,我的一个哥哥朱云叫我跟他去见他的老师。我拿着一大卷画作,骑车跟着他,他先回家抱了一盆黄灿灿的菊花。他在核研究所工作,他们所里用辐射的方式,制造出很多花形奇特的菊花,这盆菊花估计也是被处理过的,花朵硕大,开至极盛。
  这一天我等了很久了,朱云早就说过,我应该去让他的老师指点一下。
  20年后,我读到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那一天的情形就浮现了出来,就如昨日一样清晰。
  我们那一天要去见的就是高尔泰。
  当时我跟着老师学国画才一年有余,自觉画得还十分幼稚,对要去见大名鼎鼎的高尔泰先生,感到十分紧张忐忑。我当时猜想朱云也有所担心,要不,怎么会专门回家去抱一盆菊花。
  朱云不是高尔泰在校园内的门生,他那时已经从学校毕业,但一直对哲学、文学感兴趣,更敬慕高尔泰先生的学识和风骨,所以经常去高先生那里讨教,高先生对他的敏而好学也是很欣赏。
  骑车骑到四川师范大学后面,狮子山侧,进入很旧的一栋教师宿舍楼。敲开门,高先生和师母浦小雨非常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我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下来。
  高先生身量高大,须发灰白张扬,笑声洪亮。他的耳朵已不大好,但整个人生气勃勃,有如青年。他跟我们说话,非常亲切,朱云和他聊天,也轻松自如,这才打消了我的疑虑。
  现在才明白,高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在人与人的争斗中活了几十年,从夹边沟死里逃生、至敦煌牛棚改造、第一位妻子死在大漠、1990年身陷囹圄等,这些经历都让他对复杂人间感到厌倦。但从他的文章中,读到他追忆少女时代的兰姐、神奇的抗日英雄俞同榜等,又明白,高先生一直对人性之美抱着期望,这也让他喜欢跟单纯热情的青年交往。
  高先生的画室拥挤狭小,两张大的画桌分错摆开,是他们两位各自的地盘。靠墙有一排木架,摆满各类画具。房屋中间的少许空地也被画架之类的东西占满了。
  一只长毛白猫在画架顶上攀缘。猫很漂亮,眼睛一蓝一绿。高先生喝令猫儿下来,但白猫完全无视。高先生和朱云在聊这只猫,他拿出一大沓上好的宣纸给我们看,说,一不留神,这宣纸就被猫儿毁了。原来,白猫在上面溺了一泡尿,这宣纸便层层叠叠地每张都吸了一大块黄色。
  我听高先生的口气,觉得他对猫儿完全没办法,朱云和浦小雨老师都在笑,说是高先生惯坏了它。
  读到《寻找家园》,才知道那一小段时光,是高先生在国内难得的安宁日子。其时算是没有工作了,出狱不久,暂居狮子山,可以画一些画。在书中,他记述那段时间他的作品不少。高先生在书中写道:“所有这批作品,且不说制作过程,仅仅它们的存在,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我们来之前,他俩都正在画画,便招呼我们看他们的画。
  他的桌上有一张刚刚画好的国画,画的是怒目的钟馗。这张钟馗跟我平常所见的钟馗大不一样。人物占满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只见钟馗怒目暴出,发上指冠,手按佩剑。观者在画的面前,须仰视钟馗。那气势力道,动人心魄。
  当时我就觉得,高先生所画的钟馗,形容酷肖他自己。
  画架上还有一幅未完的油画,画的是女娲补天,这也是我所见过的独一无二的女娲。别人的女娲之图,都是一个秀气漂亮的女子,在衣裙掩映下,蛇身只隐隐露出一尾。但高先生画的女娲,真是一条大蛇,只有一个女子的面容和双手,让你能分辨出这是女娲。这大蛇一样的女娲,在灰黑的高墙一样的背景前,飞旋而上,伸直了双臂,奋力举着一块大石板。那姿态是那么朴倔,绝无别人画的女娲的优美,但却让你真正感到女娲的愤怒和力量。
  我还清楚地记得,高先生见我被这幅画吸引住了,笑着拿起画笔,把红色的颜料点到女娲身上,笑呵呵地说:“给她穿件花衣服,女娃娃嘛,爱美。”这一点点的红花转眼就覆满蛇身,但这红花并没使女娲变得温柔起来,却让整个画面更显古怪和张力。
  现在读到《寻找家园》,才知道高先生自己也极爱那一批画。《中国古代神话》系列油画共有八幅。他的书中还提到另一幅国画《钟馗夜饮图》,应与我见到的那幅是一个系列。高先生后来历经很多波折,这一批画全部散失,真是极大的损失。
  浦小雨老师当时画的是佛像,有敦煌风格,是一种暗质地的辉煌。她已经画了很多,有一叠,放在旁边的画架上。高先生称这些画是“纸上壁画”。
  在书中读到,浦小雨出国后作了一幅黑色背景的千手观音,每手各擎一支蜡烛,“烛光明灭,如同熹微的晨星,如同那些呼唤黎明的英灵”,令人神往,盼能有机会得以一观。
  高先生打开我带去的那一大卷画作。那时我什么都画,随便抓住一个画册便学一个,潘天寿、徐悲鸿、吴昌硕、郑板桥等等等等。两位老师不觉得庞杂,一一展开,他们一边讨论,每一张都给我详细讲解点评。记得有一张画的是小鸡,高先生拿了支铅笔,在旁边的纸上示范,小鸡的眼睛安排,距离大小怎样才合适,脚和翅膀如何体现动态。
  看完所有的习作,高先生对我大加表扬,说我画得大气率真,热情自由,应该坚持下去,成为一个画家。
  现在,从书中知道,高先生因为自己的艺术经历,对天真格外看重。之前的几十年,高先生靠画宣传品生存,加上早年深厚的功力,他自觉提笔就入俗套,过于圆熟。因此,他真正的创作是与自己搏斗,力图“稚拙木讷,元气淋漓”。与他同代,甚至小一辈的画家中,有画功但落入俗套、无创新的不少,能像他这样意识到应该突破自己的却微乎其微。
  我红着脸,收下他的表扬,并把我的疑惑讲了出来。我说我不知往后怎么画,这其实是我来这一趟,最想问高先生的。我学画花鸟起,没过多久便觉得要画得像不难,于是渐生厌倦,想画不一样的东西,但又不知从哪儿开始。
  高先生问我现在在跟谁学,我便把我的启蒙老师的名字告诉他,他听着摇头。
  他建议我:“画山水,看古画,学古人。”
  他的这番话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指明了艺术的方向。后来,我便按先生教诲,找了许多古画来看,深为唐宋时期画作折服,迷上了李唐、范宽等人,就像自己对唐宋诗词的迷恋。认识到,自己缺乏古人的襟怀,学国画尚早。同时也深感中国画跟中国文化精神一样,江河日下,至明清日衰,从高山流水跌入花鸟鱼虫。一两年后,我改学西画了。再之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文学上。
  读《寻找家园》,很高兴地发现我与高先生对艺术的看法大致相似,但更读到了高先生对现状的深入思考。
  高先生早年求学于正则艺专,他是比较了苏州美专后选定的这所学校。正则艺专有一批非常有理想有才华的中国画画家。校长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他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杨守玉教授创造了新画种“乱针绣”。
  高尔泰这一段描述激情飞扬,我读到此处时,忍不住高声读了出来,也朗读给画国画的母亲听。向往那一个短暂但无比美好的时期,很希望能一睹杨守玉作品的风采。从高先生的讲述中,我才得知那一辈的画家们,立意图变,已经找到一些新的方向,是中国的,但又不同于明清以来那种没落之风,有一种超拔的精神直接唐宋。
  这所学校意在培养艺术精英,到了1949年后,四校合并,正则艺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江苏师院。后来的学校所推行的理念完全相反,培养美术人才目的是为大众服务,艺术成为宣传手段,独尊苏俄式的精确观察,排斥个性和想象力。
  读书至此,一声长叹,吕凤子、杨守玉他们那一批艺术家的努力就这样中断了。天时也。
  高先生的同学们,那时进入美术领域的画家们,很多都是从服务大众的理念出发,没有独立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这也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
  我们看画聊画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人敲门,打开一看,一个戴眼镜的女人领着一个外国人。那女人强入门内,对高尔泰说,她是外语系的,这位外国朋友想到中国来买些国画。
  高尔泰夫妇并不客气,说:“我们这儿没有画。”
  那女人四下环顾,看见椅背上搭了一卷国画(就是我那卷习作),便指着说:“这些就行。”
  高先生有些发怒,说:“没有!”
  那两人这才讪讪地离去。
  读了《寻找家园》,才知道高先生当时的境遇,也加上这些年对许多事的耳闻目睹,现在明白当时所见的强入画室“买画”,会有很多可能性。我想起半年之后,朱云哥哥来通报,说高先生“失踪”了,大家很不安。再等许久,得知高先生已经平安抵达远方。但消息总是支离破碎,真假难明。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把先生大半生的际遇梳理清晰,更加明白先生的主张和理念。
  这本书同时也是极好的文学作品,在国内难以读到的文学作品,也是关于眼前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个人史也是社会史。
  读完这本书后,我已经写了两篇小文,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但这是完全不够的。我热爱这本书,这是高先生一生思想和经历的凝结,是一本可以从许多角度解读的书。
  这次《时代周报》约写一篇“回忆之书”,我想过许多题目,但是最让我想谈一谈的,就是这本《寻找家园》所勾起的回忆。
  因为当年得过高先生的指点,我一直自诩为高先生的私淑弟子,这本书也让我仔细回想了自己的艺术和文学道路,希望没有辜负当时先生的鼓励和期望。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我读到《上海生死劫》的时候,作者郑念女士已经于2009年末去世了,享年94岁。从网上找到了她的照片,很美,到了晚年,仍旧气质卓越,风华绝代,一如她的文字。
  这本书是她的自传,同时也称得上优秀的文学和纪实作品。
  如果不是她的经历和这部作品,她也许只是一个优雅的上海名媛,一个事业成功的职场女性,一位明星的母亲,但是,20世纪60年代起的经历改变了这一切。
  她早年留学英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7年任职上海壳牌石油公司的丈夫去世,她继任其职,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她工作能力很强,擅长沟通,恪尽职守,总部对她的工作很放心。女儿郑梅萍年轻漂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优秀演员。母女俩生活安定美好。
  这一切却很快被打破。1966年,她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被关押6年,这期间,女儿含冤去世,她却毫不知情,怀着要和女儿相聚的强烈愿望,终于挺了过来,出狱后得到的却是女儿的死讯。在重重监视下,她开始探寻女儿真正的死因。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在讲这个过程。
  郑念的文字极好,如她所受的英式教育,非常克制冷静,哪怕是叙述极其残酷的现实。正因为这种冷静,更能让人深入体会她当时所遭遇的一切。
  最让人震惊的是她笔下的监狱生活。
  她没经任何审判即被收押,没有具体刑期,不知何时才会被释放。而且,她一直是被单独关押,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也无法知晓。这种单独关押更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失衡,大多数人都难以熬过这种孤独,或者疯狂,或者死亡。
  郑念详细讲述了这个过程。在最初的孤独中,她与一只小蜘蛛为伴,那是她每天能够看到的活物;面对莫名的提审,她激怒对方,在对方的失控中,寻找一点外面的线索;因为随时被监视,只能坐着,不能站起来活动,她发明了一套坐着不被看出来的体操,悄悄活动肌肉;她在人间绝壁似的环境中,寻找悄悄而细微的善意——送饭的女囚怜惜她双手被铐,悄悄把她的饭刨松一些;病到极重,终于被送到监狱医院,她结识了只愿为囚犯看病的女医生,虽然她们基本只能用眼神交流。
  这漫长的6年,摧毁了她的健康,给她的身体留下了永久的伤害,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巧妙运用智慧,为未来脱困留出希望。
  她这种精神的强大,是这本书的看点之一。
  在遍体鳞伤的时候,她仍不肯放弃自己的尊严,这本书里有许多这样的细节,比如手坏了也要整理自己的衣衫。这些为人的尊严,支撑了她的精神。
  她在出狱后说:“上帝令我抬起双目,使我能看见地平线上遥远的青山。”
  也是这样的精神支撑她,最后远走他乡,上演了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直至写出这部作品,记住个人的经历,也记住一个民族的经历。"





上一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下一本:网络与文学变局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纸锋的作者是西门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