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寂寞的书


作者:侯德云     整理日期:2014-05-20 19:51:19

《寂寞的书》是多年来侯德云先生文学艺术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寂寞的书》所选文章不仅突显了他平实大胆、幽默风趣的评论风格,还体现了其在言语叙事上的恰当得体。在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凭借多年从事创作及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使得稿件具有内容涉猎广泛且极具现实意义的特点。使读者在了解作者心路历程的同时,又极大地扩展了与文学相关的知识。
  作者简介:
  侯德云: 一九六六年四月出生。读书人、品书人、作家,著有小说、散文随笔集十二部,现居辽东半岛。目录:
  我和书(代序)
卷一耘堂随笔
纯粹的文学和作家
文学与世俗
我读我思
关于评论,我能说什么?
评论家,说点家常话好吗?
评论家是需要同情的
不读小说是对的
“文学死了”,谁会在乎?
“大文学”中的微型小说
老年文章
平淡的文章
耐读的书
寂寞的书我和书(代序)
  卷一 耘堂随笔
   纯粹的文学和作家
   文学与世俗
   我读我思
   关于评论,我能说什么?
   评论家,说点家常话好吗?
   评论家是需要同情的
   不读小说是对的
   “文学死了”,谁会在乎?
   “大文学”中的微型小说
   老年文章
   平淡的文章
   耐读的书
   寂寞的书
   爱书人说
   散文之“道”
   文章之“雅”
   文章的“耳感”
   二米饭
   三节棍
   德云说话
   写序这件事
   《花妖》自序
   一走再走
   消失的复州
   海神娘娘
   月光下的信仰
   跳大神
  卷二 读来读去
   2011·读书日记
   “性灵”笔记
   扯淡与“严肃的扯淡”
   老板的白日梦
   《朗读者》的三张面孔
   周作人和《游山日记》
   伍尔芙谈散文
   “不言之妙”
   “言外之意”
   库普林告诉我
   寻找阿索林
   孙犁二题
   随笔小说?
   《包法利夫人》的两种译本
   原来“是这样的”
   读《大连文化散论》
   再看一眼《好大雪》
   闲中着色,看他《击木而歌》
   一段一段说老汤
  卷三 艺苑走眼
   家常词话
   狗镇的“格蕾丝定律”
   打开电视看电影
   达人胡崇炜
   作为艺术的摄影
   阎翰的方式
   半痴半黠顾恺之
   顾恺之的师承
   关维兴,一个“亲密的朋友”
   赵喜海的乡村秋色
  后记 纯粹的文学和作家题解原先拟定的标题,前面还有一句“在精神的层面上”,觉得哕唆,也觉得拧巴,删掉了。在我看来,“纯粹”二字,跟文学、跟作家相连,就是精神层面上的概念。换句话,也可以说,我谈论的是理想化的文学和真正的作家,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关系。
  再说句题外话,我是一个不大擅长“搞”评论的人,不善于也不喜欢搭设理论框架,或者去构建什么理论体系。我只是一个闲人,沿田间小路随便走走,把沿途看到的风景,用家常语式,随意点评一番。如果有人说这不是评论,我也不想反驳。你说不是就不是吧。
  作家就是喜欢待在文学里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作家的概念一直不是很清楚。《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作家是“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好像很清楚,严格说还是让人犯糊涂。“有成就”,怎么衡量呢?写过多少文章或者发表过多少文章,才算“有成就”呢?阿城的小说《棋王》里边有个棋呆子叫王一生的,说过这样的话:“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待在棋里舒服。”就是这段话,一下子驱散了我的疑惑。比照而言,作家是什么?不就是喜欢待在文学里的人吗?而且,待在里面,通过表达,而感觉到“舒服”,把“什么都忘了”。
  汪曾祺先生为《棋王》所写的评论《人之所以为人》,对此有过议论:“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实证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这就对了。说白了就是一个爱好。有人爱好上山,有人爱好下海,有人爱好打麻将,等等,都是沉溺在一种东西里面,跟爱好文学,在形式上没有高下之分。不同的是,文学中的智慧、思想和知识含量要远远高于上山下海之类,而已。
  《棋王》里边的王一生,反复说“下棋不当饭”,还有一句常说的话,“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这就把下棋这件事,完全归拢在精神的层面了。套在文学上,就是不把文学当饭的作家,才是纯粹的作家,像汪曾祺那样,“我就是悄悄地写写,你们就是悄悄地看看”、“不去抢行情,争座位”、“甘于淡泊”。我觉得汪曾祺是比较罕见的沉溺于文学而且自得其乐的人。在一篇文章中,他说:“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点,我的老伴劝我休息休息。我说这就是休息。”这是一股劲头。
  沿文学的源流逆水而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明清两代,纯粹的作家比较多,代表性的文体,是笔记,几乎都是没有功利性的写作。
  这是我热衷于阅读明清笔记的主要原因。只有纯粹的作家,才能写出纯粹的文学。相反,那些别有用心的、以文学为正具的、类似于投机政客和商人的写作者,只能算是转基因作家。这样的人,也只能创作出转基因的文学。
  在明清之后,转基因的文学,多了起来。所谓“新时期文学”里边,也有可观的数量存在。原因之一,就是转基因的作家多,把文学当饭的作家多。周作人说:“单依文学为谋生之具,这样的人如加多起来,势必制成文学的堕落。”说对了。可悲的是,在他说过这番话之后,文学越发堕落了。
  现在的情形又有所不同。一些人说,“文学式微”,其实真正“式微”的,只有所谓的严肃文学。对此感到悲观失望的,也只是那些把文学当饭的和转基因的作家。我倒觉得,这不是坏事。
  纯粹的文学是心灵的需要由春秋至战国,国运不振,道德衰败,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文学。那些有表达嗜好的人,无拘无束,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阐述自己最想阐述的思想,无意中形成了一次“诗言志”的时代潮流。
  我说“纯粹的文学是心灵的需要”,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况,是“诗言志”。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满足倾诉的欲望,或者说是满足自己的“精神诉求”,同时没有任何顾虑。
  周作人说,到了唐朝,文学走上了“载道”的路子,好作品就少了。他评价韩愈,“仅有的几篇好些的,是在他忘记了载道的时候偶尔写出的,当然不是他的代表作品”。
  宋朝的情形也差不多,陆放翁、黄山谷、苏东坡这些人,用周作人的话说,“他们所写下的,凡是我们认为有文学价值的,通是他们暗地里随便一写认为好玩的东西”。
  这就是说,在周作人眼里,当文学服从心灵,而不是服从别的什么东西的时候,好作品才会出现。这个观点很可能引来无数批评之声,但我是赞同的。
  上面说过,我喜欢明清的笔记文学。说到明清笔记,就不能不说说公安派。他们的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话正合我心。
  我承认自己是袁中郎的追随者。不仅是我,不少前辈作家也深受笔记文学的影响。典型的代表是汪曾祺。他的小说,几乎都是笔记体。
  P9-11……





上一本:如果我拥抱你,请不要害怕 下一本:三体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寂寞的书的作者是侯德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