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阅读生死


作者:孙昌林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3:08

这是一部探讨医患关系的随笔集。从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结合从医经历,从医学精神、医疗过程、病患心理、医疗技术、伦理道德等角度,对医患冲突、医学发展、生老病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孙昌林,1956年生,湖北洪湖人,从医三十余年,现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芳草》发表文学作品百篇。著有散文集《我们能否奉献自己》。
  目录:
  1.向死而生01
2.还生命自然02
3.疾病能消灭吗04
4.感念天地知06
5.跪诊的医生08
6.走过荆棘11
7.血液的灵魂13
8.六根支架能撑起什么15
9.哦,盘尼西林17
10.医院的表情20
11.见到达.芬奇23
12.假如千千结27
13.兄弟,你恨我吗30
14.寻找被温暖的感觉33
15.沉重的锦旗35 1.向死而生                     01
    2.还生命自然                    02
    3.疾病能消灭吗                   04
    4.感念天地知                    06
    5.跪诊的医生                    08
    6.走过荆棘                     11
    7.血液的灵魂                    13
    8.六根支架能撑起什么                15
    9.哦,盘尼西林                   17
    10.医院的表情                   20
    11.见到达.芬奇                   23
    12.假如千千结                   27
    13.兄弟,你恨我吗                 30
    14.寻找被温暖的感觉                33
    15.沉重的锦旗                   35
    16.静静走在熙攘中                 40
    17.试管外的流浪                  43
    18.当至亲徘徊在生死门槛外             46
    19.深情的寂寞和爱轻轻落地             50
    20.如何才能让你相信                53
  21.你的微笑轻轻滑过                56
  22.爹爹何不托梦来                 60
  23.忧郁的眼泪                   62
  24.走近白求恩
  25.小伙子,叫我如何说好
  阅读生死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厚厚的大书,那么,与医院相遇,就是不可省略、不可不读的重要章节。
  医院是阅读人生最好的场所。
  医院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的必经驿站,在这里,浓缩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凝结了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一切都被推到极端,逼到悬崖边上,别无选择。在生死面前,任何情感都展露无余,任何品性都祼露呈现。在医院阅读人生,阅读生死,比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看得真实、直白、深刻。
  在此阅读生死,再愚钝的人,对人生也会有所领悟。
  至于生,虽是人生的起点,但与本人无关。因为每个人出生时,不是他(她)自己所能决定了的事,也是他(她)无法选择的事。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赤条条的柔软软的肉球一个,迷迷糊糊的小人儿一个。即使后来的伟人、名人、贵人,就是皇帝从娘肚子里出来,都差不多一个模样,绝不会有惊天破石横空出世的景象。无论当时千宠万爱集一身,还是狗嫌一般裹在破布里,这个小人儿感知不了,体会不深,即便有感受,也只会傻乎乎地啼哭。就是哭声,也绝不会是如赞美诗般吟唱的婉转美声。因此,“生”的章节并不精彩,也不深刻。如果有,那一定是别人后来强加的、编撰的。当然,看晚辈出生,不免洋溢出无限喜悦,感叹世间沧桑,这已然是过来人的感受。
  “死”的章节就大不相同了,无论生命长短,只要在人间走一遭,就与社会、与亲人、与自己产生了千丝万缕纷繁复杂的联系,加进去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胞元素,比如文化基因,比如知识教育,比如跌宕经历,比如爱恨情仇,人的思想、观念、品性、态度、行为等等,就变得复杂起来,于是“死”的章节,就呈现出缤纷的书写,让人读来感慨万端。
  中国文人大多忌讳谈“死”,从孔老先生开始,“末知生,焉知死?”拒绝弄懂“死”是什么,听到“死”字,就汗毛直竖,紧闭双唇,躲得远远的。实在躲不开,文人的眼泪就和着墨水涂满一纸,哭声能穿透书本。自己哭天喊地也就罢了,非得让读者陪着流泪。一部中国文学史仿佛一条泪浪翻滚的长河。
  权贵更是怕死。中国皇帝都渴求“万岁”“万万岁”,结果没有一个“万岁”的。贪心太重,反倒伤了身心,自古皇帝多短命。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更相信科学是万能的,一切疾病都应远离人类才是。如果科学不能战胜疾病,人类就无助,科学家就无能。2013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抗癌筹款慈善晚宴上,一个小朋友面对镜头,用稚嫩的声音问道:“等我长大了,还要这样无助地面对它吗?”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一位记者,他感叹道:“这场人类与癌细胞的拉锯战,有没有尽头?曾经战胜过天花、麻风等疾病的科学家,在这场战争中有没有取胜的可能?”面对这一串串的不舍追问、苦苦相逼,我想,科学家们一定会不寒而栗。其实,在人类与疾病之间,从来没有谁战胜过谁。某些疾病一时间可能控制,但它狡猾得很,打不赢就溜,藏匿到你找不到的地方,等你几乎忘记它了,它出其不意出来骚扰你一下。例如,2003年的SARS,人们谈之色变,如今它躲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旧的疾病控制了,新疾病又产生了,如前些年不知艾滋病为何物,如今全球流行;过去结核病看似被消灭,如今又化妆出场。疾病与人类总是相伴相行,正如自然灾害,人类不可能与大自然对抗。如今人们明白,最好的方式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疾病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其实,疾病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特殊礼物,以免人类丧失应有的抗争和自强不息的能力。生病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逾越的经历,它让人在贪图享受时敲打一下,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死亡是苍天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剑,时时警告人们,生命是有限的,用心过好每一天,不让自己枉在人世走一遭。如果忽略、不屑甚至厌恶这些上帝赐予的礼物,生命的价值至少丧失一半,幸福的滋味至少冲淡五成,世界也会变得无趣、乏味。
  不是么?人们还是常常犯糊涂,有时智力不及一个乡下老太。小时候,我妈常说:“人死如灯灭。”我不懂,妈妈说:“灯灭了,睡觉去。”人死了,就是睡觉去了,再自然不过。地球上成万上亿种动植物,生生灭灭,构成万千气象,世界因此而精彩。
  如果世上所有的动植物只有生,没有死,这地球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灯灭了,夜幕降了,该是回到祖先怀抱的时候,就该回去,要不然,祖先们会很寂寞的。
  读懂了生死,人活着就不犯迷糊,还有啥事放不下。
  





上一本:海边拾贝胖孩 下一本:与父亲的战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阅读生死的作者是孙昌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