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汉籍之路


作者:余义林     整理日期:2014-03-30 20:40:07

从唐宋及明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量的古籍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海外,存量浩如烟海,极为庞大。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回归祖国,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主的专家学者们开始了对域外汉籍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并编撰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2007年,《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成为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写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之中。2008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已经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共有三辑,第一辑90册,第二辑180册,第三辑103册。引进复制版本涉及到40多个国家,预计全书将达到800册,囊括2000多种来自海外的中华珍稀典籍。文库全部以“经”、“史”、“子”、“集”的方式编篡,类四库全书,是一部代表国家意志,体现国家水准,惠之当代传之久远的重大文化工程。
  《汉籍之路》正是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叙述了这一过程。本书对抢救域外汉籍的缘起与成就,对这套中华古籍的价值及意义,对其间感人的人物和故事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全文架构严密,语言优美,不仅全面反映了学者们对域外汉籍进行的系统调查和整理,让人们藉此了解了汉文古籍在域外遗散、收藏、保存的基本状况,而且写出了当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及其抢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辛苦努力,充满了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国策提供了生动诠释。
  
  作者简介:
  余义林,笔名艺林。文艺报副刊部主任,资深编辑记者、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灰色王国的曙光》、《闽之龙》(作家出版社)、《生活健康百题》、《天仙妹妹》等。创作的中短篇报告文学、人物特写、散文、评论等多篇,见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文学》等国内多家报刊,共计300余万字。
目录:
  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联想到一个重大的问题。他开始关心域外古籍的命运,并由此催生了一个瑰丽宏伟的文化项目。
1
“汉籍之路”这个概念,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提出来的。从孙晓打的第一份报告起,到柳署长明确指出汉籍抢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终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时间竟然花去了七年多。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那一群志同道合者几经波折,甘苦自知。好几次险些就坚持不下去了。
2
序/一
楔子/一
/二七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中,有很多珍贵而独特的版本。在第一辑中,如明万历刻本《新刻天下四民遍览三台万用正宗》、日本元禄刻本《冠注辅教篇》、朝鲜刻本《明义录》等文献,都是首次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
4《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是在2007年作为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出版工程获批的。与此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持编纂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其准备入选的一百一十五种珍稀汉籍也加快了编纂和整理。经过数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这套古籍巨终于在2008年10月由人民
出版社和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联合出版。
3/五九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联想到一个重大的问题。他开始关心域外古籍的命运,并由此催生了一个瑰丽宏伟的文化项目。
  1 
  “汉籍之路”这个概念,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提出来的。从孙晓打的第一份报告起,到柳署长明确指出汉籍抢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终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时间竟然花去了七年多。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那一群志同道合者几经波折,甘苦自知。好几次险些就坚持不下去了。
  2 
  序/一
  楔子/一
  /二七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中,有很多珍贵而独特的版本。在第一辑中,如明万历刻本《新刻天下四民遍览三台万用正宗》、日本元禄刻本《冠注辅教篇》、朝鲜刻本《明义录》等文献,都是首次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
  4《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是在2007年作为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出版工程获批的。与此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持编纂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其准备入选的一百一十五种珍稀汉籍也加快了编纂和整理。经过数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这套古籍巨终于在2008年10月由人民
  出版社和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联合出版。
  3/五九
  汉籍之路八
  早在1995年,郑金生因为要参与筹备柏林举办的中医药展览,得以进入当地人类学博物馆的仓库,看到了其丰富的馆藏。当他一眼看到几本杏黄面的《永乐大典》原书躺在橱柜里时,想到先人的手泽被八国联军糟蹋掠夺,流落海外,抑制不住的凄凉、屈辱、辛酸的泪,潸然而下。华夏子孙,谁不盼着流落海外的国宝回到故国?而作为一名医史研究者,迎回流落外邦的中医古籍,一直是他和许多同行心底的梦。但这个梦,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变为现实。
  /七九
  5蓝色函匣,印花缎面,宣纸和毛笔手写的漂亮的汉字。一部精致典雅的《花梦集》,散发着十七世纪朝鲜半岛古典汉文小说的幽香。全书由《周生传》《云英传》《英英传》等九种短篇文言小说构成,作为《文库》中的另一部单行本,其原件藏于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图书馆,一件绝对的孤本。
  6 
  /一一七
  /一四一
  汉籍之路九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盐谷温教授说:“凡文化就如同流水一般,常由高处往下流。”的确如此。日本和中国在东海的两岸,一衣带水,由古至今交流从未中断,尤其在文化及乐舞艺术的交流方面,更是如此。由于中国自汉唐以来长期处于高层次发展中,舞蹈艺术均以日本吸收中国为主。这可能就是《文库》中的另一部单行本《舞乐图》精彩记录了中国汉唐舞蹈的原因之一。
  7 
  2008年冬季,白撞雨去英国出差。他在英伦三岛开始了一次长途的旅行:寻访英国南威尔士的海伊古镇。而在海伊,他居然见到了《大英博物馆藏中文古籍书目》,这就是《1877年版大英博物馆藏中文刻本、写本、绘本书目》的底本。这部充满故事和重大文物价值的图书,让这位藏书人震惊不已。其实,在民间有很多藏书人,他们身份各异,阅历不同,却都心系书之命运,在浩如烟海的各式古籍中搜罗爬剔。白撞雨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8 
  /一六五
  /一八七
  汉籍之路一〇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撰和出版工作最新的数据是:该文库已出版的古籍有正编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共三百一十一册,单行本六个品种,丛编二个品种。文库所收录的海外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宋元珍本、明清佳刻、名稿旧抄以及域外精著,共计六百多种文献,绝大多数为国内首度出版。事实上,一般人对“古籍”这个概念,是缺乏完整认识的。广义上讲的古籍,其实是指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的雕版印刷品,其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一言以蔽之,广义的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以各种载体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文字形式——黄社长如是说。
  9 
  跋
  /二一七
  /二四九
  /二八五
  楔子
  汉文化曾经是世界文明中的强势文化。
  在汉文化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汉籍的形成及流传也同样久远而绵长。
  汉籍,即用汉字写成的一切书籍,也包括书册、简帛、金石等物质载体,它们不仅体现着汉文化博大的内蕴,也是传播汉文化的极为有效的途径。曾几何时,汉籍的对外输出,成为中华文明影响其他国家的重要方式。
  在汉文化最为辉煌的年代,汉籍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景仰。在文人墨客的交流中,在商贾使节的脚步里,那些彰显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方块字,以最为独特和典雅的样式,被传播到我们周边的诸国和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地重视与尊崇,流布遍及五湖四海。上溯数百年,汉字还是中国周边许多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而留下的汉籍也数量可观。
  近代以来,中国国势衰微,大批汉籍被帝国列强劫掠而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大约10万册的巨量汉籍,存留于世界上约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善本、珍本、孤本,很多古籍在国内已不见或鲜见。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散布在全球各地的千年古籍,因为保存条件和力度的不一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汉代简牍,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编序杂乱,损毁颇多;法国卢浮宫内的部分敦煌文书,更因保存不善出现了严重的毁坏。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在以令人震惊、令人痛心的速度走向消逝。抢救海外汉籍!拯救域外中华古籍!这已是一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
  因此,一群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各界学人,以赓续文脉、汲溉汉学为目的,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同时也意义非凡的拯救汉籍之路。
  1
  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联想到一个重大的问题。他开始关心域外古籍的命运,并由此催生了一个瑰丽宏伟的文化项目。
  200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孙晓站在梵蒂冈博物馆前的广场上。
  这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此行出访的目的原本是例行的学术交流。只是出于历史学家的某种学术“惯性”,他在这个下午来到了罗马的“国中之国”梵蒂冈。他的到来,并不是像普通游客那样,只是出于对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的好奇,更多的是一种“专业需求”。因为他知道,这片“袖珍”的国土虽小,却拥有着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图书馆,馆藏中有大量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甚至有不少中国古籍。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作为一个以研究历史为职业的学者,他显然对那些深埋在高大门扉后面的“陈年往事”更感兴趣。
  当然也不能否认,梵蒂冈也确实充满了堪称世界一绝的神奇色彩。
  这座在意大利语中写为“StatodellaCittàdelVaticano”的梵蒂冈城国,位置就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不过0.44平方公里,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它的所谓“国界”,就是围在梵蒂冈四周的高高的古城墙。而它的领土,仅仅包括了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以及孙晓现在面对的梵蒂冈博物馆等建筑。在这个国家的境内,既没有阡陌交错的田野,也没有工厂矿山等实业,尤其是对从幅员辽阔的国土来的人而言,梵蒂冈简直小到了“无法想象”。甚至有个笑话说,在梵蒂冈是不能开枪的,因为一枪出去,那颗子弹肯定就飞入别国的领土,会造成绝对的侵略行为。当然,事实上这个国家根本没有军队。那些站在广场上,穿着亮丽制服的“警官”模样的帅哥们,其任务只是在平日及举行宗教活动的时候维持下秩序,充其量和我们的保安差不多。而生活在此地的几百位小国公民,以及数千位神职人员,他们每日必需的水电油气,包括食品,统统由意大利供给。一条不到一公里的铁路,联结起了梵蒂冈和罗马城。
  但是,你不要担心这个地理面积这么小、又没有工农业生产的国家的经济来源:梵蒂冈非常富有。作为政教合一的特殊形态的国家,梵蒂冈有自己的一整套机构和部门。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领导中心,与17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拥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和民政机构。梵蒂冈还有大量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许多国家都有土地和投资,小小的“弹丸之地”,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况且,由于天主教在全球的庞大信仰人口(据称有八亿信徒),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当然,以上是题外话,与今天的主题无关。因为我们的“男一号”是属于历史和文化的。他此刻只是从欣赏的角度看着面前的圣彼得广场,并在心里赞叹:仅仅就是这个广场,也堪称文化瑰宝。
  圣彼得是梵蒂冈唯一的广场,呈椭圆形,地面铺满了沉稳漂亮的黑色小方石,此刻正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闪着若有若无的光芒。广场两侧,次第延伸着半圆形的大理石柱廊,372根石柱有效地增加了纵深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面向广场的140根高柱上,矗立着140座白色大理石的人物雕塑。他们屹立在石柱顶端的平台上,据说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每尊都有3.2米高。雕像们神态各异,表情庄严,以各种优雅的姿态,裙裾飘飘的站在十几米高的柱顶上,俯瞰众生。抬头只一眼,人们就会不由得心生敬仰,自然产生对信仰与艺术的崇敬。广场中央,是梵蒂冈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方尖碑。方尖碑上方,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这个石碑运自埃及,它插入云端的造型,仿佛要尽力拉近人们与上帝的距离。
  圣彼得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贝尼尼的杰作。仅是这个广场的建造,贝尼尼就花去了整整11年的时间。而梵蒂冈博物馆就在著名的圣彼得教堂北面,原来是教皇的宫廷。这是世界上修建得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它的雏形,其起源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上一本:南极的眼泪:像帝企鹅般生活 下一本:狂欢的王国:莫言长篇小说细解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汉籍之路的作者是余义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