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禅诗三百首译析


作者:李淼注     整理日期:2014-03-25 11:13:30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我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诗词佳作灿若繁星。《中国线描绘图双色韵文系列》系列丛书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佳作中,别具慧眼地择选出2700余首,加以译注和赏析。并按照类别精分为唐诗、宋词、宋诗、汉魏六朝诗、元曲、诗经、唐五代词、禅诗、清诗等九个分册。本丛书选篇精当,注释简单准确,翻译美雅通达,分析细致深透,文笔清新优美,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教学参考价值的研究著作。本分册为禅诗三百首译析。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歌。自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禅诗应运而生。禅诗的创作者不仅是僧人,很多崇佛的著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有三万首之多。禅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中灿烂的一页。本书从古代僧人文人的禅诗作品中精选出三百首加以译注赏析,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禅诗专集。
作者简介:
  李淼: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考古专家。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考古科技中心副主任,考古绘图与复原研究专家。
目录:
  禅诗三百首译析
目录:
  庐山东林杂记[晋]慧远/1
咏怀诗[晋]史宗/2
登石门最高顶[晋]谢灵运/2
城外土馒头[唐]王梵志/4
慧心近空心[唐]王梵志/4
神秀示法诗[唐]神秀/5
惠能示法诗[唐]惠能/5
湖山寺[唐]张说/6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孟浩然/7
示法诗[唐]希迁/7
过香积寺[唐]王维/8
登辨觉寺[唐]王维/9禅诗三百首译析
目录:
  庐山东林杂记[晋]慧远/1
咏怀诗[晋]史宗/2
登石门最高顶[晋]谢灵运/2
城外土馒头[唐]王梵志/4
慧心近空心[唐]王梵志/4
神秀示法诗[唐]神秀/5
惠能示法诗[唐]惠能/5
湖山寺[唐]张说/6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孟浩然/7
示法诗[唐]希迁/7
过香积寺[唐]王维/8
登辨觉寺[唐]王维/9
鸟鸣涧[唐]王维/9
辛夷坞[唐]王维/10
庐山东林寺夜怀[唐]李白/10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唐]李白/11
咏山泉[唐]储光羲/12
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12
送灵澈[唐]刘长卿/13
送上人[唐]刘长卿/13
望牛头山[唐]杜甫/14
春行寄兴[唐]李华/14
题暕上人诗[唐]司空曙/15
望水[唐]司空曙/16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唐]韦应物/16
过仙游寺[唐]卢纶/17
杂诗[唐]庞蕴/17
杂诗[唐]庞蕴/18
杂诗[唐]庞蕴/18
赠灵澈禅师[唐]灵一/19
宜丰新泉[唐]灵一/19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唐]灵澈/20
送道虔上人游方[唐]灵澈/20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21
赠建业契公[唐]孟郊/21
罔象得玄珠[唐]张籍/22
生公讲堂[唐]刘禹锡/22
送元简上人适越[唐]刘禹锡/23
一击忘所知[唐]智闲/24
寄韬光禅师[唐]白居易/24
秋池[唐]白居易/25
白云泉[唐]白居易/25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唐]栖白/26
寄南山景禅师[唐]栖白/26
谢白乐天招[唐]韬光/27
示法诗[唐]神赞/27
某大德示赵州从谂诗[唐]无名氏/28
鱼鼓颂[唐]从谂/28
禅堂[唐]柳宗元/29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唐]柳宗元/30
江雪[唐]柳宗元/30
幽栖诗[唐]元稹/31
悟禅三首寄胡果其一[唐]元稹/31
不出世诗[唐]法常/32
示法诗[唐]龙山和尚/32
开悟诗[唐]志勤/33
访云母山僧[唐]护国/33
众星罗列[唐]寒山/34
吾心似秋月[唐]寒山/34
我家本住在寒山[唐]寒山/35
余家有一窟[唐]寒山/35
若解捉老鼠[唐]拾得/36
松月冷飕飕[唐]拾得/36
宿西岳白石院[唐]无可/37
送僧[唐]无可/38
送维谅上人归洞庭[唐]皎然/38
咏小瀑布[唐]皎然/39
闻钟[唐]皎然/39
禅诗三百首译析
咏怀诗
[晋]史.宗
有欲苦不足,有欲求就会因不满足而总苦恼,
无欲亦无忧。没有什么所求也就会无愁无忧。
未若清虚者,真不如那清虚无为的山僧,
带索披玄裘a。腰带草索身披玄色衣裘。
浮游一世间,飘飘悠悠云游在大千世界,
泛若不系舟b。任意泛行就像没有系住的舟。
方当毕尘虑,要将心中万种尘虑都去尽,
栖志老山丘。一生的志趣就是栖隐在山丘。

  作者简介:
  】史宗(生卒年不详),东晋僧,常着麻衣,世号麻衣道士。
【注释】a玄裘:僧衣。b不系舟:意为漂浮不定的船,用以比喻顺任自然或漂泊不定。
【赏析】此诗抒写僧人的情怀,是颇具代表性的,即相当鲜明地表现了僧人的志趣。首二句所谓“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正是著名的达摩大师的名言“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的化用,是僧人的人生观的重要方面。后六句则是写僧人清虚自守、腾腾任运、万虑俱忘、悠然自适的修道生涯,这即是僧人修行生活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和情趣,为后世僧人所乐道。
登石门最高顶a
[晋]谢灵运
晨策寻绝壁b,早晨拄杖攀登陡峭如壁的悬崖,
夕息在山栖。晚上休憩在山顶上的佛寺里。
疏峰抗高馆c,高高的院庭与远峰遥遥相对,
对岭临回溪。山岩的脚下是弯弯曲曲的小溪。
长林罗户庭,长长的树林排列在门前庭外,
积石拥阶基。院基和门阶旁边纵横排着乱石。
连岩觉路塞,重重叠叠的峰岩堵塞着山路,
密竹使径迷。密密匝匝的丛竹使路径迷离。
来人忘新术d,来山里的人忘记了新路,
去子惑故蹊e。去山外的人迷惑了故蹊。
活活夕流驶,晚间的流水潺潺奔驶远去,
噭噭夜猿啼f。山林的猿猴嗷嗷地夜啼。
沈冥岂别理g,静默无欲岂有另外的道理,
守道自不携h。固守道术就应该虔诚专一。
心契九秋干i,一颗心与那凌霜松柏相合,
目玩三春荑j。放眼观望阳春三月的嫩荑。
居常以待终!1,安闲过日常生活直到终老,
处顺故安排!2。顺应自然以达到人天合一。
惜无同怀客,只可惜没有志趣相同的友人,
共登青云梯!3。和我一起同登白云深处隐逸。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晋末宋初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灵运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为晋宋之际著名山水诗人。有《谢康乐集》。
【注释】a石门:山名,在今嵊县山(南山)的南面。b策:拄杖而行。绝壁:指石门。c抗:有遥遥相对、如举礼互揖之义。d术:小路。e去子:去的人。蹊:小路。f噭噭(jiào):猿鸣声。g沈冥:玄默无欲之义。h不携:不二。i干:指经得起霜雪侵凌的松柏。j荑:草木的初生嫩叶。!1居常以待终:本《新序》:“荣启期曰:‘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待终何忧哉。’”!2安排:谓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程序。!3青云梯:喻乘云升天之路,指隐居白云深处。
【赏析】此诗可说是写山寺圣境和修道静境的最早的诗篇。写石门山寺在谢灵运诗中有多篇。此篇着意于写山寺的幽深寂静和洁净。首二句点题,指出山顶有精舍可住宿。次十句即写山上的幽深静寂。寺院遥对远峰,下临回溪。长林逶迤庭前,乱石横布馆基。峰岩重叠,竹木丛密,使人莫辨来路去径,再加上山猿鸣啼,山寺幽深闲寂超脱尘外之境界即得到有力表现。这正是修行养性的佳境。后八句即写作者闲静专一的修行境界。玄默无欲,心与自然合
城外土馒头
[唐]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城外的坟墩一个个像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它的馅儿却全都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这种馒头一人必定要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人人都不要嫌它没滋味。

  作者简介:
  】王梵志(590?-660?),唐诗僧。黎阳(今河南浚县)人。早年坎坷,因而出家为僧。工五言诗,语言通俗。有《王梵志诗》辑校本。
【赏析】此诗为王梵志之名诗。诗描写的是坟墓,吟咏的是死亡,针对的人是城里的享受荣华富贵的利禄之徒。诗以诙谐调谑之口气,以人人常见之馒头比坟墓,馒头的馅比作死人。坟墓为城里人所筑,因而说馅草在城里,坟墓人人有一个,就像吃馒头,人人都吃一个,这是必然的结局,这就风趣而又尖刻地给那些贪生畏死之人当头一棒,使其惊觉猛醒。而作者所以能这样写死亡写坟墓,就是因为作为一个僧人,他对人的生死有其超脱的看法。王梵志认为“有生皆有灭,有始皆有终。气聚则成我,气散即成空”,“为人何必乐?为鬼竟何悲?”“生时不须歌,死时不须哭”。生死是自然规律,生与死并无差异,生不比死快活,因而生不必乐,死不必悲。有了这种超脱生死的观念,自然就视死为自然之事而感到轻松,这样才会写出诙谐而发人深省的诗。
神秀示法诗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a,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心如明镜台。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时时勤拂拭,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
莫使有尘埃。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作者简介:
  】神秀(?-706),唐代禅师。俗姓李。和禅宗六祖惠能同为东山弘忍弟子。后分别创禅宗南北宗。惠能为南宗六祖,神秀则被称为北宗六祖。
【注释】a菩提树:菩提为梵语,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开悟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此处菩提树,即指觉悟的智慧之树。
【赏析】此诗和惠能示法诗都是禅宗史上有名的禅诗,并被作为禅宗北宗宗旨的标志。所谓北宗主渐修即体现于此诗。从诗意看,神秀肯定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倾向于万法实有、万象不虚的佛性观,这一点就和惠能万法皆空的观点对立。神秀又主张心如明镜,本自光明,要保持其明洁性体,则要常加拂拭,使其不被灰尘污染障蔽。所谓勤拂拭,意即要常修习,这正是渐修的主张,这种渐修主张和惠能的主张之优劣高下可暂置不论。但作者能通过巧妙比喻予以生动表现,从艺术上看是成功的。






上一本: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 下一本:元曲三百首译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禅诗三百首译析的作者是李淼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